玻璃钢/复合材料  
 
2023年 31卷 9期
刊出日期 2023-09-10

综述
专家笔谈
科研论著
荟萃分析
临床研究
健康教育
指南/共识
指南/共识
929 静进, 欧萍, 徐海青, 陈立, 竺智伟, 江帆, 钟燕, 雷晓梅, 万国斌, 王惠梅, 王琳, 陈艳妮, 张悦, 李咏梅, 徐桂凤, 梁晶晶, 王馨
儿童心理行为专科建设专家共识
2023 Vol. 31 (9): 929-93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156KB] ( )
专家笔谈
935 陈立
儿童期复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评估与治疗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之一。儿童复杂ADHD在ADHD患者中相对特殊,出现症状的年龄不典型,或存在复杂的共存情况,临床症状与功能损害更重,需要综合性跨专业评估与治疗,并开展长期规范随访和慢病管理。
2023 Vol. 31 (9): 935-93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01KB] ( )
939 静进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治疗干预现状与建议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病因机制未明、异质性高且患病率呈快速递增趋势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康复矫治主要依赖于早期的教育训练。我国针对ASD的治疗干预尚处于发展阶段,各类医疗和康复教育机构开展了多样化的治疗干预,期望改善ASD的功能并减轻其所带来的家庭和社会负担。基于此,本文对ASD的循证实践进展、我国ASD的治疗干预现状、存在的不足与局限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做了分析与建议。
2023 Vol. 31 (9): 939-94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831KB] ( )
科研论著
945 熊萍, 朱红敏, 黄馨, 吴静, 林晶, 钟严艳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基因遗传变异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关联性研究
目的 探讨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GluRs)基因遗传变异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关联性,为阐明ADHD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ADHD潜在候选基因GRIN2AGRIN2BGRIK1GRIK4GRID2采用病例-对照研究,2018年8月—2019年12月在武汉市儿童医院招募320例ADHD汉族儿童为ADHD组,355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通过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评价儿童ADHD症状,分析单个位点与ADHD发病风险的关联性,检测单个位点与ADHD症状的关联。结果 ADHD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比、智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RID2基因上rs1385405位点TT基因型频率在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该位点上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出现ADHD风险是携带GG基因型个体的2.725倍(OR=2.725)。在ADHD-C亚型中该多态性位点各基因型频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出现ADHD-C风险是携带GG基因型个体的2.343倍(OR=2.343)。此外,该位点与ADHD症状之间存在关联,携带各基因型的个体PSQ总分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711,P=0.001)。结论 在中国汉族儿童中,GRID2基因上的多态性位点rs1385405与ADHD易感性有关,TT基因型为发病风险因素。
2023 Vol. 31 (9): 945-95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80KB] ( )
951 朱佩滢, 储莉婷, 马晨欢, 潘丽珠, 郭乃绮, 陆丁杰, 王瑜
社交技能教育与促进项目对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干预效果
目的 探索社交技能教育与促进项目(PEERS)对6~8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社交技能的干预效果,为该项目在我国小年龄组ADHD儿童中的临床应用提供证据。方法 将2021年3—11月于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确诊为ADHD的74名6~8岁儿童进行随机分组,干预组接受为期14周的PEERS训练,待干预组在干预组接受干预期间不接受干预。干预前、干预后14周分别使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小学生社会技能家长评定表、Weiss功能量表父母版(WFIRS-P)、长处与困难问卷(SDQ)进行评估。结果 在干预组接受14周训练后,SASC量表得分显示干预组的害怕否定评价(t=2.35)、社交回避苦恼得分(t=2.34)和量表总分(t=3.35)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且低于待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学生社会技能评定量表得分显示干预组的交往意向(t=3.70)、群体威望(t=2.84)、社会敏感性(t=6.31)、掩饰性(t=2.34)、个体敏感性(t=3.10)、情感感受性(t=3.33)、表达技巧(t=5.95)、交往技巧(t=2.47)、社会表达与控制(t=7.24)、社会感受(t=7.71)、情感感受与控制得分(t=3.78)和量表总分(t=9.14)较干预前升高,且干预后得分均高于待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FIRS-P得分显示干预组家庭(t=3.06)、学习/学校(t=3.65)、自我观念(t=2.44)、社会活动(t=3.50)、冒险活动得分(t=7.29)和量表总分(t=8.25)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且干预后得分高于待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DQ量表得分显示除品行问题(t=1.57,P=0.122)和多动注意不能(t=1.78,P=0.08)外,干预组情绪症状(t=3.01)、同伴交往问题(t=1.78)、困难总分得分(t=5.72)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亲社会行为得分较干预前明显升高(t=3.07,P=0.003);且干预后得分均高于待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SNAP-Ⅳ量表中多动-冲动得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t=2.29,P=0.025),且与待干预组相比降低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ERS训练能显著提高6~8岁ADHD儿童的社交技能,改善ADHD儿童的社交功能及部分核心症状。
2023 Vol. 31 (9): 951-95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46KB] ( )
957 高丽茹, 秦一铭, 屈智勇
基于父母行为训练小组的循证疗法缓解儿童外化行为问题症状的随机对照试验
目的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考察基于父母行为训练(BPT)的循证疗法对缓解中国儿童常见外化行为问题症状的效果。方法 2019年11月—2020年4月,选取北京市某小学141名6~12岁儿童及其父母,将其随机分成干预组(n=72)和对照组(n=69)。干预组父母进行10次父母行为训练小组治疗,对照组不给予干预程序。采用Eyberg儿童行为量表(ECBI)在干预前及干预后进行评估。结果 114名儿童完成了干预前后的测量,其中干预组62人,对照组52人。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儿童在行为问题总分(F=6.13)、对立违抗行为(F=4.34)、注意缺陷多动冲动障碍行为(F=4.17)以及其他不良行为(F=7.41)后测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品行问题维度两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前后测结果显示,干预组在后测的行为问题总分及4个具体纬度得分均显著低于前测得分,对照组前后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前后测差值的比较结果显示,除品行问题外,干预组在行为问题总分及其他3个维度差值均高于对照组(t=2.76、2.05、2.44、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T小组疗法可有效缓解中国儿童常见的外化行为问题症状,为我国积极开展循证干预、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2023 Vol. 31 (9): 957-96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096KB] ( )
963 李亦诚, 张媛媛, 霍言言, 吴丹, 马玲, 仇晓艳, 马晨欢, 王健, 罗洁鸣, 李天舒, 徐敬, 周洁, 孙婷婷, 沈红英, 徐蕾, 王瑜, 陈津津
应用移动端开展孤独症谱系障碍居家早期筛查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究使用移动端在上海市0~36月龄婴幼儿中开展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早期筛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指导早期家庭干预。方法 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在上海市随机抽取12家二、三级妇幼保健机构,选择建档常规体检的0~36月龄婴幼儿,应用修订的ASD早期筛查量表作为筛查工具,进行ASD居家线上筛查。分析首次和二次筛查率、筛查阳性率、阳性分布和相关影响因素等调查结果。结果 参与社区ASD早期筛查的对象总计2 748人,累计筛查3 472人次,有效筛查3 317人次,有效筛查率为95.54%,二次筛查率为19.10%。筛查结果异常有308人,筛查阳性率为9.62%,其中男童的阳性率为12.44%,显著高于女童(6.51%)(χ2=33.45,P<0.05)。在筛查次数≥2次组中,有68名婴幼儿存在≥1次筛查结果异常,其中34名根据社区“健康促进指导”进行家庭干预随访结果正常,家庭干预有效率为50%。筛查能区未通过情况在各年龄组间分布有显著差异,大动作未通过者集中于12月龄前,语言及精细动作未通过者集中于18~24月龄,个人社交未通过者集中于24~30月龄。在“五不”行为阳性的婴幼儿中,“不语”行为的婴幼儿占大多数(65.17%)。结论 应用移动端开展婴幼儿ASD居家早期筛查模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推动社区-家庭早期ASD干预,可调动养育者和基层儿童保健服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基层妇幼保健机构早期识别能力和干预技能,引导养育者了解婴幼儿早期发展规律并提供回应性照护,更好地预防ASD的发生和发展。
2023 Vol. 31 (9): 963-96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383KB] ( )
969 张婷, 邵智, 阳光, 陶洪梅, 彭帅, 张雅如, 王艺, 彭元琴
综合性干预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影响的追踪研究
目的 追踪通过综合性干预且临床症状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显著改善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在干预撤销1年后,其临床症状、语言能力、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心灵解读(ToM)技能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重庆市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中心2015—2020年确诊的35例ASD儿童和35名典型发育儿童参与研究,ASD儿童干预时年龄在3~7岁之间,平均(4.60±1.14)岁。ASD组在干预前(T1)、干预结束时(T2)和干预结束1年后(T3)分别接受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心理教育量表第三版(PEP-3)、韦氏智力量表第四版(WPPSI-Ⅳ)、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适应量表(S-M)、社交反应量表(SRS)和心灵解读任务测试(ToM任务测试);典型发育儿童接受WPPSI-Ⅳ、SRS和ToM任务测试。结果 综合性干预对ASD儿童的临床症状、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和言语智力发展都有显著改善作用;和T2相比,ASD患儿T3的CARS得分无显著变化;ASD组SRS和ToM能力都显著低于典型发育组;T2、T3的CARS得分和T3的WPPSI-Ⅳ智商能显著预测ASD患儿T3的ToM;T2的S-M量表得分能显著预测ASD患儿T3的SRS得分。结论 ASD患儿经综合性干预,在临床症状和社会适应能力上所获得的各项进步在干预撤销后会保持稳定。ASD儿童ToM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受不同心理能力的影响。
2023 Vol. 31 (9): 969-97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49KB] ( )
975 李明玉, 向彦琪, 张爱迪, 谭思敏, 山李, 朱丽, 张雅怡
青少年人际困扰与亲子沟通的相关性
目的 探究青少年人际困扰的现状及其与亲子沟通的关系,为改善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提供相应参考。方法 2022年5—7月在长沙市两所中学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72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IRAS)评估青少年人际困扰,用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问卷(PACT)评估母子沟通和父子沟通,并分析亲子沟通对不同学段青少年人际困扰的影响。结果 青少年人际困扰总分为[8.00(4.00,13.00)]分,人际困扰总检出率为46.53%(335/72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专制型父亲教养方式(OR=8.750,95%CI:2.041~37.511,P<0.05)是初中生出现人际困扰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母子沟通动力(OR=0.363)、母子沟通能力(OR=0.327)和父子沟通动力(OR=0.203)得分越高,初中生人际困扰的风险越低(P<0.05);忽视型母亲教养方式(OR=6.575,95%CI:1.792~24.126,P<0.05)是高中生人际困扰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母子沟通能力(OR=0.286)和父子沟通动力(OR=0.439)得分越高,高中生人际困扰的风险越低(P<0.05)。结论 青少年人际关系困扰问题值得关注,改变教养方式及加强亲子沟通能有助于改善青少年人际困扰水平。
2023 Vol. 31 (9): 975-97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64KB] ( )
980 李展权, 朱琳, 陈泽恺
奖惩敏感性问卷的汉化及其在青少年中的信效度检验
目的 对奖惩敏感性问卷(SPSRQ)进行汉化修订,并检验其在青少年中的信效度,以期为评估青少年奖惩敏感性提供可靠工具。方法 对SPSRQ进行翻译、回译、跨文化调试,形成青少年SPSRQ中文版(SPSRQ-A);2022年1月17日—9月30日采用随机抽样法和年级分层抽样法对1 350名青少年施测,将总样本随机平均分成两组,采用一组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另一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效标效度和信度检验。结果 SPSRQ-A中文版包含奖励敏感性(16个条目)和惩罚敏感性(21个条目)2个维度,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4.321%。验证性因子模型主要拟合指标符合测量学要求(χ2/df=3.156,RMSEA=0.059,SRMR=0.062,CFI=0.906,NNFI=0.900);条目内容效度指数(I-CVI)均为0.800~1.000,平均量表内容效度指数(S-CVI/Ave)为0.970;SPSRQ-A中文版2个维度得分与2个效标量表得分显著相关(r=-0.453~0.604,P<0.001)。信度检验:总量表和敏感性、惩罚敏感性维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83~0.953,折半信度为0.887。结论 SPSRQ-A中文版信效度良好,可作为评价我国青少年强化敏感性的有效工具。
2023 Vol. 31 (9): 980-98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362KB] ( )
综述
986 郑杰, 陈燕惠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肠道微生物群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神经免疫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等共同构成的微生物-肠-脑轴(MGB)被认为是环境危险因素参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病理机制的桥梁,在ADHD研究中深受关注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紊乱与MGB失衡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组成存在地域差异,探究生活习惯对不同地区患者肠道微生物种属特点和代谢产物的影响及其在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有助于理解MGB参与ADHD发病的机制,为制定精确的ADHD防治策略及生活指导提供依据。
2023 Vol. 31 (9): 986-98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64KB] ( )
990 靳镇坤, 张功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校园欺凌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在儿童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ADHD儿童在学业成绩、同伴关系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存在困难。校园欺凌是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对欺凌者和受欺凌者的心理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与正常儿童相比,ADHD儿童更容易参与校园欺凌行为,且校园欺凌对ADHD儿童造成的影响更严重。年龄和ADHD症状等个人特征因素,同伴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等风险因素都可能是影响ADHD儿童参与校园欺凌的潜在因素,而校园欺凌经历可能导致ADHD儿童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对于校园欺凌的干预策略需考虑到ADHD儿童的特殊性,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对ADHD儿童进行多层面的干预可能是更有效的措施。
2023 Vol. 31 (9): 990-99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80KB] ( )
996 翟天妤, 闫文洁, 杜亚松
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在孤独谱系障碍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本文介绍虚拟/增强现实技术用于孤独谱系障碍诊疗的研究进展,结合患儿使用相关技术及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完善未来研究方法,为孤独谱系障碍患儿早期诊疗提供新手段。
2023 Vol. 31 (9): 996-99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52KB] ( )
1000 李想, 范莉莉
孤独症谱系障碍感觉特征相关研究进展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起病于发育早期。感觉异常在ASD患者中普遍存在,在2013年第五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被纳入诊断标准。感觉是人类认知和社交互动等高级功能发展的重要基石,准确掌握ASD感觉特征是更好理解其社交互动等高级功能障碍的关键。本文梳理了目前ASD感觉特征的相关研究,并进行了整合与分析,旨在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早期筛查、个体化干预和基础研究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2023 Vol. 31 (9): 1000-100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08KB] ( )
1005 张丹丹, 杨燕宜, 林芊, 夏颖, 王顾旖, 陆文静, 张拥军
国外音乐疗法在儿科医学的应用研究进展
近年来,音乐疗法以其受众面广、安全性佳、疗效较好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儿科医学临床实践的关注。国外学者围绕音乐疗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广泛研究,认为音乐疗法是儿科医学诊疗中的有效辅助手段,能发挥缓解症状、释放压力、调节情绪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和研究,对近年来音乐疗法在儿科医学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总结国外关于音乐疗法对儿科疾病诊疗产生的影响作用,以期对相关领域的音乐治疗应用提供文献参考。
2023 Vol. 31 (9): 1005-100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46KB] ( )
荟萃分析
1010 宋以玲, 范碧瑶, 白啸天, 于洪军
运动干预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青少年执行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运动干预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青少年执行功能的改善效果,为开拓ADHD的非药物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有关运动干预对ADHD儿童青少年执行功能影响的文献,检索期限为自建库至2022年11月8日;采用Rev Man 5.4进行Meta分析,计算效应量合并、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采用Stata 15.0中的Egger's检验进行文献发表偏倚检验。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包括592名研究对象。Meta分析显示:运动干预可改善ADHD儿童青少年的抑制控制(SMD=0.54,95%CI:0.23~0.86,P<0.001)、工作记忆(SMD=0.61,95%CI: 0.29~0.93,P<0.001)和认知灵活性(SMD=0.66,95%CI:0.23~1.09,P=0.003)。亚组分析显示:1)中等强度运动对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均达到中等效应量的改善(P<0.05),中至高强度运动对认知灵活性的改善为中等效应(P<0.05);2)开式运动技能对抑制控制、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的改善均达到中等效应(P<0.05),闭式运动技能对执行功能的改善不显著(P>0.05);3)2次/周的运动对抑制控制达到大效应量的改善(P<0.05),≥3次/周的运动对工作记忆的改善为中等偏上的效应(P<0.05);4)6~8周的运动可有效改善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P<0.05),12周的运动对工作记忆的改善为中等偏上的效应(P<0.05)。结论 运动干预可有效改善ADHD儿童青少年的执行功能,其中中等强度运动对抑制控制、工作记忆的改善效果最佳,改善认知灵活性需中至高强度的运动干预。开式运动技能可改善患儿的执行功能,2次/周且持续6~8周的运动可改善患儿的抑制控制,而改善工作记忆需更多频次和更长周期的运动干预。
2023 Vol. 31 (9): 1010-101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411KB] ( )
临床研究
1017 张瑜, 杨元魁, 郭婧, 谢凡, 袁晓芳, 封景文, 张一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龄儿童执行功能与行为问题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ADHD学龄儿童的执行功能障碍特点及其与儿童行为问题的相关性,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门诊2020年5—12月收治的ADHD患儿32例。另招募37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儿童。对所有受试者进行Stroop测试、数字广度测验(DST)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家长填写Conners 父母用症状问卷,比较两组间执行功能测试和问卷结果的差异,并分析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ADHD组的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得分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2.63、2.51,P<0.05)。2)ADHD组DST测试顺背和倒背与健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0.26,P>0.05),而ADHD组的WCST持续性错误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P=0.02)。ADHD组Stroop测试中卡片B正确数、卡片C正确数、干扰量正确数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4.67、3.86,P<0.05);ADHD组执行功能障碍发生率81.25%,健康组的执行功能障碍发生率4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0,P<0.05);其中Stroop测试结果异常发生率(68.75%)显著增高。3)DST和WCST测试结果与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结果之间无相关性;而Stroop测试的卡片A测试时间、卡片C测试时间、干扰量耗时等与心身障碍指数、学习问题指数、冲动-多动指数、多动指数呈轻度相关(r=0.35~0.47,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性错误率、卡片C正确数是ADHD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持续性错误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43,卡片C正确数的AUC为0.783,Z值=0.491,P=0.624。持续性错误率对应值在4.23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459(敏感度1.000,特异性0.459),卡片C正确数对应值在44.5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498(敏感度0.811,特异性0.688)。结论 ADHD学龄儿童的执行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且与行为问题相关,执行功能测试可以作为ADHD诊断的辅助指标。
2023 Vol. 31 (9): 1017-102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863KB] ( )
1024 黄文献, 谭伟婷, 张姗红, 杨斌让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伴阅读困难与感觉统合功能的相关性
目的 分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伴阅读困难儿童的感觉统合功能及其与阅读困难的相关性,以期为改善ADHD儿童阅读能力、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提供新思路。方法 2019年6月—2021年6月于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与心理健康中心就诊的ADHD儿童,随机选取345例,其中ADHD伴阅读障碍(共病组)274例,单纯ADHD组71例;同时选取深圳市中小学在读健康学生103例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间感觉统合量表参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感觉统合评定分数与数字快速命名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共病组或单纯ADHD组的前庭平衡功能(37.2±1.5、39.0±1.7)、发育期运动功能(41.6±1.4、44.4±1.6)、视觉空间(45.9±1.5、48.5±1.7)、重力不安全症(40.0±1.3、42.1±1.5)、学习情绪状态和对压力挫折敏感(42.3±1.3、42.7±1.6)得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病组的脑神经抑制功能(44.9±1.3)、触觉防御功能因子(48.9±1.3)得分低于单纯ADHD组(49.6±1.5,53.2±1.5),单纯ADHD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2)共病组的数字快速命名时间与前庭平衡功能、视觉空间、触觉防御功能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201、-0.121、-0.126,P<0.05)。结论 ADHD儿童存在感觉统合功能失调,以共病组最显著,部分感觉统合因子与数字快速命名时间呈负相关。
2023 Vol. 31 (9): 1024-102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84KB] ( )
1028 崔明明, 随光辉, 张浩, 吕岩玉, 杨素红, 王琳
安徽淮北地区1 390名2~6岁儿童屈光筛查现状分析
目的 了解安徽淮北地区2~6岁儿童屈光状态,为儿童眼保健及近视、弱视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0年在安徽淮北城区对18所幼儿园2~6岁儿童进行健康体检,随机抽取1 390名儿童采用Suresight验光仪进行屈光筛查,并结合弱视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根据仪器提供标准及国家《0~6岁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服务规范(试行)》标准分别判定屈光异常率,分析屈光异常因素的构成。结果 根据仪器屈光异常的标准判定儿童双眼屈光异常率为22.99%;按《服务规范》推荐标准判定屈光异常为14.39%,可疑远视储备量不足为26.47%。不同年龄及性别的儿童屈光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6,0.90,P>0.05)。对各屈光状态构成分析,可疑远视储备量不足因素占74.7%,其次是散光因素占25.8%,屈光参差占22.3%,远视占1.8%。结论 采用国家推荐屈光异常判定标准,早期发现各种屈光异常,有利于屈光筛查分级健康管理,对指导儿童眼保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023 Vol. 31 (9): 1028-103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914KB] ( )
1033 王垚, 于增艳
心理韧性与情绪平衡在日常压力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目的 探讨心理韧性与情绪平衡在日常压力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为改善青少年抑郁等情绪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2年9月采用青少年压力生活事件量表、 儿童青少年积极和消极情绪体验汉化版量表、心理韧性量表以及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黑龙江省某中学1 153 名初中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首先通过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抑郁症状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心理韧性与积极/消极情绪在日常压力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 1 153名初中生中共有抑郁症状474例(41.1%),不同性别、年级、留守经历的初中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9.71、13.89,P<0.05);日常压力和消极情绪得分越高,青少年抑郁症发生的风险越高(OR=1.03,95%CI:1.02~1.04;OR=1.12,95%CI:1.10~1.14),而积极情绪则是缓解青少年抑郁症发生的保护因素(OR=0.94,95%CI:0.92~0.96);心理韧性和积极、消极情绪在日常压力和青少年抑郁水平之间独立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分别为4.09%、5.22%、39.90%),链式中介作用也显著(中介效应分别为3.88%、4.13%)。结论 日常压力可直接预测青少年抑郁,还可通过心理韧性和情绪平衡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青少年的抑郁。
2023 Vol. 31 (9): 1033-103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792KB] ( )
健康教育
1038 曹莉, 王彦欢, 王莹莹, 赵琦, 徐飚, 付朝伟
沪浙两地中学生性健康教育需求现况调查
目的 了解沪浙两地中学生性健康教育需求及影响因素,探讨适宜的教育策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于2021年10月在上海市和浙江省台州市选取普通初、高中学校各3所,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初二至高三共2 042名学生开展自填式匿名调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Wilcoxon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回收1 733份有效问卷,其中69.4%的学生曾接受过性健康教育,男生接受过性健康教育的比例低于女生(χ2 =24.897),台州就读学生接受过性健康教育的比例低于上海就读学生(χ2=7.9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1.7%的学生很满意既往接受的教育,女生表示满意的比例低于男生(χ2=7.910),高中生表示满意的比例低于初中生(χ2=13.6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7.8%的学生认为自己容易获取性健康知识,上海就读学生认为容易获取知识的比例高于台州就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00,P=0.007);63.9%的学生希望学习更多性健康知识,台州就读学生希望学习更多知识的比例高于上海就读学生(χ2=36.04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心理(52.8%)、性卫生保健(48.1%)和性道德法律(46.7%)是需求程度最高的前三类知识,学校(60.2%)和教师(51.0%)是学生最青睐的性健康教育开展场所和提供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 = 0.54,95%CI: 0.39~0.75)、台州就读(OR=0.64,95%CI: 0.46~0.87)、与父母一方关系不和(OR=0.64,95%CI: 0.45~0.92)、家庭经济低于平均水平(OR=0.42,95%CI: 0.25~0.69)的学生,既往获取过性健康教育的比例更低(P<0.05);台州就读(OR=1.64,95%CI: 1.10~2.48)和已有月经/遗精(OR=2.03,95%CI: 1.24~3.33)的学生对性健康教育的获取意愿更高(P<0.05),而父母关系不和睦(OR=0.49,95%CI: 0.26~0.96)的学生对性健康教育的获取意愿更低(P<0.05)。结论 中学生对性健康教育存在较大需求,该需求与学生的性别、就读地区、月经/遗精状态、家庭关系及经济水平显著相关,应着重发挥学校和教师在中学生性健康促进中的作用。
2023 Vol. 31 (9): 1038-104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750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