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3年 第2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3-12-06
    述 评
    重视和加强儿童依恋的应用研究
    何守森
    2013, 21(12):  1233-1234. 
    摘要 ( )   PDF (3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笔谈
    加强生命历程视角下依恋对终身健康影响的研究
    陶芳标
    2013, 21(12):  1235-1238. 
    摘要 ( )   PDF (6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恋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联接,亲子依恋特指儿童及其父母之间的相互吸引的状态。母婴依恋关系和模式是在婴儿时期就开始出现,可能因生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进化机制。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生命历程中的依恋行为和模式不仅是与年龄相关社会适应行为,而且在个体人生中不断发挥着作用,对个体认知、行为、个性特征以及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科研论著
    中学生亲子依恋与故意自我伤害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万宇辉,陈静,孙莹,胡传来,陶芳标
    2013, 21(12):  1239-1242. 
    摘要 ( )   PDF (5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中学生故意自伤行为的发生情况,分析不同形式的亲子依恋对自伤行为发生的影响。方法 分层整群选取我国4省市14 221名在校城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性别及不同亲子依恋程度间自我伤害行为检出率的差异;以Spearman相关分析亲子依恋各维度的相关性;并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亲子依恋对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故意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24.9%,偶发自伤检出率为8.5%,反复自伤检出率为16.4%。男生自伤行为和反复自伤行为的检出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子依恋是中学生自伤行为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受性别、年级、户口所在地、父母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自评家庭经济条件、亲密的朋友数量个数等指标的影响较小。高母子信任水平和高父/母子沟通水平是中学生自伤行为发生的保护因素,而高父/母子疏离程度会增加自伤行为发生的风险。结论 亲子依恋是中学生自伤行为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积极改善亲子关系,对中学生自伤行为的防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母婴依恋关系对幼儿认知和行为发展的影响
    丁艳华,徐秀,王争艳,李慧蓉,王卫平
    2013, 21(12):  1243-1245. 
    摘要 ( )   PDF (46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母-婴依恋关系对幼儿认知和行为发展的影响作用。方法 对160例12~18个月婴儿采用“陌生情境法”进行母-婴依恋类型的测评,并在幼儿期进行随访:采用贝莉婴幼儿发育量表-第二版测评幼儿的认知发育水平;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问卷(2~3岁)调查幼儿的行为问题。结果 完成随访的幼儿共计118例,其中: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在幼儿期的MDI(智力发育指数)水平为102.9±12.6;不安全型为97.5±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2,P<0.05)。不安全依恋类型中,回避型的MDI水平为99.7±16.5,与安全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抗型的MDI水平为95.1±13.9,明显低于安全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回避型和反抗型之间的MD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安全型依恋婴儿在幼儿期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0%,不安全型为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7,P<0.05)。结论 安全的母婴依恋关系为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发展提供了一种更好的可能性;不安全的母婴依恋关系可能导致幼儿期的认知损害和更多的行为问题。
    亲子依恋对小学高年级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傅俏俏,苗静宇,陈启山
    2013, 21(12):  1246-1249. 
    摘要 ( )   PDF (5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亲子依恋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压力性生活事件对二者关系的调节。 【方法】 使用依恋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以及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对640名3~5年级的小学生进行了集体测量。 【结果】 1)亲子依恋对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性(P<0.01),其中对情绪症状和品行问题的预测作用大小依次是父子依恋、母子依恋(β:-0.18~-0.13),而对注意障碍与利他行为的预测作用大小依次是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和性别(β:-0.15~-0.12;0.11~0.26)。2)压力性生活事件调节了母子依恋与情绪症状(P<0.05)、父子依恋与利他行为的关系(P<0.10),削弱亲子依恋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结论】 应创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同时降低儿童的压力性生活事件,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
    幼儿社会情绪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王静,何守森,王慧,关春荣,袁强,袁春香,黄晓玲,安祥美,周亚平
    2013, 21(12):  1250-1253. 
    摘要 ( )   PDF (5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1~2岁幼儿社会情绪发展的常见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对儿童早期社会情绪发展促进提供依据。方法 在济南、济宁、淄博、聊城、日照市城区人口随机抽取1~2岁儿童296名,进行家庭基本情况、《1~3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中国1~3岁幼儿气质问卷》、《12~36月龄儿童情绪社会性评估量表》测定。分析一般因素、儿童气质、家庭养育环境等因素与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关系。结果 不同气质类型、母亲围生期精神状态、父母亲教育程度的儿童之间在社会情绪发展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 0.05);家庭养育环境除忽视/惩罚因素外,情感温暖/环境气氛、社会适应/自理、语言/认知信息等因素均与儿童社会情绪发展呈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P均<0.01)。结论 儿童气质、父母教育程度和母亲孕期精神状况和家庭养育环境均可能影响儿童早期社会情绪的发展。
    维吾尔族儿童发展性阅读障碍影响因素分析
    左彭湘,谷强,李增春,焦盼盼,张菊
    2013, 21(12):  1254-1255. 
    摘要 ( )   PDF (2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维吾尔族儿童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影响因素,为阅读障碍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新疆地区1 206名3~5年级维吾尔族儿童进行筛查,利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Logsitic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维吾尔族儿童阅读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 新疆维吾尔族儿童阅读障碍的发生率为6.80%,男性高于女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儿童阅读障碍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无业、母亲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家庭收入低于1 000元的家庭环境对阅读障碍的发生有影响。结论 维吾尔族儿童阅读障碍并不少见,家庭环境因素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对阅读障碍的发生有明显的影响。
    假想伙伴对5~6岁儿童守恒能力发展的影响
    林其羿,舒文,王益富,康毓连
    2013, 21(12):  1256-1258. 
    摘要 ( )   PDF (46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比较5~6岁儿童,有假想伙伴的与没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在守恒能力发展上是否有区别。方法 随机选取了50名5~6岁被试儿童。首先采取“双向访谈法”进行了假想伙伴的判定,随后进行了守恒任务的施测。结果 在50名被试儿童中,有17名存在假想伙伴。在对守恒能力发展的影响上,假想伙伴的主效应显著(F(1,49)=13.241,P<0.01),假想伙伴和年龄的交互作用显著(F(1,49)=6.152,P<0.05),假想伙伴在5岁组上的简单效应显著(F(1,46)=13.868,P<0.01)。结论 假想伙伴有可能是促进儿童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儿童孤独症测验的应用研究
    许丹,刘黎虹,林妙莲,宋海东
    2013, 21(12):  1259-1261. 
    摘要 ( )   PDF (4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儿童孤独症测验(Childhood Autism Spectrum Test,CAST)作为孤独症筛查量表在我国应用的可靠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CAST进行多轮翻译、回译和校对形成中文版,以杭州市38名孤独症儿童为病例组,12名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和59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CAST中文版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效标关联效度。31个计分题目中有25个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当临界分为16分时,量表具有最佳敏感度、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不同年龄组儿童的CAST总分无差异。结论 儿童孤独症测验(CAST)中文版有良好的信效度,适用于2.5岁以上儿童孤独症的筛查,但个别题目仍待完善。
    抑郁障碍对儿童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范娟,顾红亮,杨慧琳,吴兰,易军,杜亚松
    2013, 21(12):  1262-1265. 
    摘要 ( )   PDF (6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抑郁障碍对儿童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先填写量表和再进行访谈的二阶段调查法。第一阶段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上海市浦东新区的7所小学中3~5年级的共3 68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全部学生需填写儿童流调用抑郁评定量表(CES-DC)、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一般情况调查表,完成有效问卷的学生共有3 628名。第二阶段对CES-DC量表总分≥20分(判断有抑郁症状)的学生应用学龄期儿童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问卷目前版进行一对一面谈,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第四版手册(DSM-IV)为金标准做出诊断。共有55例符合DSM-IV“抑郁障碍”诊断的儿童作为抑郁障碍组与对照组(54例正常儿童)进行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的比较研究。结果 抑郁障碍组儿童的生活质量量表总分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自我概念、躯体感觉、负性情绪、作业态度、生活便利性、活动机会性、运动能力、自我满意度因子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抑郁总分与生活质量总分呈负相关(r=-0.303,P=0.026)。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儿童生活质量的因子按重要性依次为:抑郁总分、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氛围、居住条件、与父亲关系、与母亲关系、父亲文化程度、健康状况、性别。结论 抑郁障碍儿童的生活质量较差,需引起多方关注。
    上海市婴幼儿社会性情绪的特征调查
    蔡臻,张劲松
    2013, 21(12):  1266-1269. 
    摘要 ( )   PDF (55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上海市婴幼儿社会性及情绪发展的特征。方法 选取上海市代表性市区12~36个月婴幼儿,应用婴幼儿社会性和情绪评估简表(Brief Infant-Toddler Social and Emotional Assessment,BITSEA)进行调查分析。共回收量表840份,间隔1~3周重测样本100份。分析2个因子(行为问题、能力),5个分因子(外化行为、内化行为、失调行为、孤独症样行为、预警行为)。结果 1)BITSEA的Cronbach-α系数为0.55~0.81,重测信度为0.79~0.87(P<0.01);2)行为问题在低年龄组发生较多,能力在12~17个月组最低,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4、15.30,P均<0.01)。女童在能力方面优于男童(t=-2.53,P<0.05);3)孤独症样因子与能力呈负相关,在男童中存在组间差异;4)预警因子可反映一定行为问题。结论 早期的社会性和情绪特征能够预测一定的行为问题,筛查对临床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南京市4~6岁儿童握力水平常模构建与分析
    何彦璐,薛子颖,宋骏,解雅春,洪琴,张敏,李希翎,郭锡熔,池霞,童梅玲
    2013, 21(12):  1270-1272. 
    摘要 ( )   PDF (40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南京市4~6岁儿童握力常模,为评价儿童握力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南京市1 061名4~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使用WCS-100型电子握力计,分别测试儿童左右手的最大握力。结果 获得4~6岁男女儿童左右手握力的均值、标准差、P5、P25、P75、P95参考值。经统计发现,4~6岁儿童随年龄增长,握力逐渐增加,4个年龄组男生握力大于女生握力(t=4.426,5.931,5.889,5.478,P<0.05),右手握力高于左手(t=-9.260,-9.591,-8.663,-8.709,P<0.05)。结论 握力是儿童手功能发育及评价儿童体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常模构建的结果可为评价儿童握力水平和手功能训练提供依据,为全国儿童握力常模建立提供参考。
    基础科研论著
    抽动障碍动物模型的行为学研究
    车立纯,刘秀梅,衣明纪
    2013, 21(12):  1273-1276. 
    摘要 ( )   PDF (5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亚氨基二丙腈(iminodipropionitrile,IDPN)和2,5-二甲氧-4-碘苯-2-氨基丙烷(±-1-2,5-dimethoxy-4-iodophenyl-2-aminopropane,DOI)诱导的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动物模型的运动抽动和刻板行为表现,为选择可以更好地模拟TD特征性行为的造模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SD大鼠30只随机分3组,每组10只。IDPN组大鼠给予IDPN 150 mg/kg腹腔注射,连续7 d,DOI组大鼠给予DOI 1 mg/kg腹腔注射,连续15 d,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连续7 d,给药体积均为1 mL/100 g。造模结束后记录各组大鼠在造模结束第1至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的运动行为评分、刻板行为评分和分类刻板行为评分。结果 IDPN组和DOI组大鼠在第1至第4天的运动评分、刻板行为评分,除理毛、舔咬笼子以外的分类刻板行为评分均高于正常组,且IDPN组大鼠在第5、6、7、14、21、28天的运动评分和第5、7、14、21、28天的刻板行为评分均高于正常组和DO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DPN组大鼠的吃木屑、旋转、摆头、舞蹈样运动等分类刻板运动评分均高于DOI组,DOI组大鼠口爪运动、自咬等分类刻板运动评分均高于ID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DPN模型与DOI模型均可以模拟抽动患者的兴奋性增高,活动增多和抽动等症状,表观效度较好。与DOI模型相比较,IDPN模型具有建模时间短,模型维持时间长久,且花费较少等优势。
    不同品系大鼠开场自发活动水平的研究
    徐冬,田苑,马欣欣,李辉,王亚萍
    2013, 21(12):  1277-1278. 
    摘要 ( )   PDF (2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以常用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模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为观察对象,观察其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特征在行为学上的相似性。方法 SHR、SD(Sprague Dawley rats,SD)、WKY(Wistar Kyoto rats,WKY)大鼠各10只,利用开场实验观察记录大鼠穿越的格子数、直立次数、理毛次数、粪便颗粒数。结果 反映大鼠活动能力的穿越格数及直立次数,SHR大鼠均明显较对照组WKY、SD大鼠增多,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表现情绪紧张程度的理毛次数和排便粒数,SHR大鼠与对照组WKY、SD大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HR大鼠的多动性明显高于SD、WKY大鼠,能很好的再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多动行为学特征,是比较理想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动物模型。
    新生期重复吸入七氟烷对大鼠行为学的远期影响
    郑淑文,朱昭琼,朱宇航,周军
    2013, 21(12):  1279-1282. 
    摘要 ( )   PDF (5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新生期重复吸入七氟烷对大鼠幼年期、成年期的行为学影响。方法 7日龄SD大鼠(n=24),随机分为2.6%七氟烷组(n=8,sev2.6组)、1.5%七氟烷组(n=8,sev1.5组)、对照组(n=8,con组)。分别于出生7、14、21 d(P7,P14,P21)吸入2.6%、1.5%七氟烷及运载气体1 h,于P28、P29行可视平台实验, P32~P36及P91~P95行定位航行和空间探索实验。结果 1)定位航行实验逃避潜伏期 幼年期:sev2.6组和sev1.5组较con组延长(P<0.05),其中sev1.5组于P32、P36显著延长(P<0.01); sev2.6组较sev1.5组延长(P<0.05)。成年期:sev1.5组较con组延长(P<0.05)。2)空间探索实验成年期sev1.5组平台区进入次数较con组减少(P<0.05)。结论 新生期重复吸入七氟烷损害幼年大鼠的陈述性记忆功能,且有浓度依赖性。1.5%七氟烷陈述性记忆的损害有两个峰值,可延长至成年,并损害成年期空间联想和回忆探究能力。
    综述与讲座
    儿童依恋对认知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孙艳丽 综述, 陶芳标 审校
    2013, 21(12):  1283-1285. 
    摘要 ( )   PDF (4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早期母婴依恋不仅仅是一种生存适应,还与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和社会情感的发育息息相关。安全型依恋模式能够促进儿童的认知行为和认知功能发育,并增强儿童乃至成人的社会适应性和家庭稳定性;不安全型依恋可能降低儿童学习的效能以及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依恋对儿童终身的认知和社会行为影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正在被揭示,为人们将其研究转化为育儿行为提供理论根据。
    母亲焦虑抑郁对儿童情绪和行为的影响作用
    朱大倩,施慎逊
    2013, 21(12):  1286-1288. 
    摘要 ( )   PDF (4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母亲的情绪问题会影响儿童情绪行为的发育,本文综述了迄今为止关于其发生机制的研究结果。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与情绪症状对母亲自身养育能力的影响作用;之后研究方向逐渐转向亲子互动,母婴依恋等交互影响方面;近年来关于儿童自身适应性和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目前研究结果显示,母亲的焦虑抑郁情绪将通过外在环境和内部生理改变两方面来影响儿童的情绪调节功能,并导致儿童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和情绪问题,这些影响作用也可能会通过新的代际基因传递持续发挥作用。而存在抑郁或焦虑情绪的母亲,若能在养育过程中与儿童保持良好的互动,使用倾听和鼓励等支持性的养育行为,以及在面对儿童时努力抑制自己的负性情感,有可能阻止精神症状的代际传递。
    屏前静态行为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王文 综述, 史慧静 审校
    2013, 21(12):  1289-1291. 
    摘要 ( )   PDF (44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静态行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是独立的,屏前静态行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有其独特的负面影响。改变静态行为的重点在于减少屏前静态行为。因此有必要分析和总结屏前静态行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本文将对屏前静态行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途径进行综述,以期深入研究屏前行为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智力障碍儿童智力等级评定工具问题
    宁亚飞,缪玉,刘淑飞,王志超
    2013, 21(12):  1292-1294. 
    摘要 ( )   PDF (4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比纳智力量表和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为例,分析了现有智力测验在用于智障儿童智力等级评定时所遇到的问题,推测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应当编制一套与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相适应、较少涉及知识经验且以智障儿童样本为常模的智力测验。
    高危儿神经发育异常早期识别的研究进展
    黄田 综述, 王朝晖 审校
    2013, 21(12):  1295-1297. 
    摘要 ( )   PDF (4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危儿是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其发生脑损伤的危险性较大,从而使患脑瘫的机率增高。人脑在3岁前发育最快,这一时期可塑性大,代偿能力高,损伤后修复能力强。在随访中通过早期的相关检查,及早发现神经发育异常的患儿,进行早期干预,能够改善预后,保证患儿的生活质量。
    临床研究与分析
    情绪障碍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特征
    吴丹丹,陈一心,赵兆,李沙沙,陈图农
    2013, 21(12):  1298-1300. 
    摘要 ( )   PDF (44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情绪障碍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特征,为情绪障碍儿童心理干预提供具体方向。方法 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70例情绪障碍儿童及其父母和140例正常儿童及其父母进行施测。结果 两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父亲情感温暖理解(19个条目)、父亲偏爱被试(3个条目)、父亲拒绝否认(1个条目)、母亲情感温暖理解(17个条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障碍组父、母部分养育因子之间存在相关性(P均<0.05)。结论 情绪障碍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主要呈现为父母低情感温暖,高拒绝否认的特征,且具有消极互动等特点。具体体现在患儿感受不到父母的认同、宠爱、鼓励与支持等方面。
    北京市城区学龄儿童自我意识与主观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贾朝霞,张晚霞,李一辰,王洁,孔元原
    2013, 21(12):  1301-1303. 
    摘要 ( )   PDF (4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北京市城区学龄儿童自我意识及主观生活质量现状,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团体施测方式,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儿少主观生活量表对北京市城区210名学龄儿童进行测评。采用线性相关分析学龄儿童自我意识与主观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北京市城区学龄儿童在自我意识的6个维度上的得分以及总分均高于全国城市常模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生活质量总体水平高于常模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生活质量中认知成分高于常模水平,情感成分与常模水平相当。自我意识水平与主观生活质量呈线性正相关。结论 北京市城区学龄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与主观生活质量总体高于常模水平。自我意识越高的儿童其主观生活质量也越好。
    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和神经症青少年的智商分析
    程敏锋,温盛霖,王厚亮
    2013, 21(12):  1304-1306. 
    摘要 ( )   PDF (4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和神经症等功能性精神障碍青少年的智商特点。方法 用韦氏儿童或成人智力量表对152例功能性精神障碍青少年青少年进行智力测试。结果 1)总智商(full intelligence quotient,FIQ):90.17±18.43,以边缘智商最多占45.39%。言语智商(verbal intelligence quotient,VIQ)(95.86±17.81)>操作智商(performance intelligence quotient,PIQ)(85.73±17.57)。︱PIQ-VIQ︱<15有85例 (55.92%)。2)精神分裂症组、情感障碍组和神经症组青少年的PIQ 、FIQ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精神分裂症组低于情感障碍组和神经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功能性精神障碍青少年总体智力水平不高,但智力结构发展平衡。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和神经症青少年在智商方面各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学龄前儿童气质与哮喘发生的队列研究
    宋庆,杨晶
    2013, 21(12):  1306-1309. 
    摘要 ( )   PDF (55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气质类型与哮喘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在本院入园体检、随访满1年的8 824例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学龄前儿童气质调查表进行基线调查和气质类型评估,如随访过程中诊断为哮喘则纳入专案管理。结果 8 824例儿童中,男童4 738例,女童4 086例,男女比例为1.16∶1,3~4岁儿童居多(94.38%)。E型气质(35.19%)和I-E型气质(28.32%)占多数,D型气质最少(7.74%)。D型和I-D型气质的儿童哮喘发病率较高(7.17%,5.53%),S型气质的儿童哮喘发病率最低(1.12%)。遗传因素对学龄前儿童发病起重要作用,D型和S型气质与哮喘的发病存在较强的因果相关性(RR=1.53和0.26)。结论 充分发挥气质的积极情绪反应,尽量避免消极情绪反应和冲动行为,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哮喘的发病。
    儿童Williams综合征行为问题研究
    陈维军,季钗
    2013, 21(12):  1309-1312. 
    摘要 ( )   PDF (5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我国Williams综合征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在2011年8月-2012年12月期间,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arent Symptom Questionaire,PSQ),对17例Williams综合征(Williams syndrome,WS)及25例正常儿童进行对照研究,评估其各种行为问题。结果 Williams综合征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WS组各种行为问题的症状评分值均高于正常儿童(P<0.05);但在不同年龄段(3~8岁、9~14岁)及不同性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S儿童常合并存在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最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生率无明显升高。
    南京市学龄前儿童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岳立文,曲红明,祝丽珺,吕伶,谢海虹,刘静,毛辰
    2013, 21(12):  1312-1314. 
    摘要 ( )   PDF (4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南京市3~6岁儿童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发生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干预儿童睡眠问题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应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hildren's Sleep Habits Qusetionnaire,CSHQ)对1 122名3~6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南京市学龄前儿童平均每天睡眠时间明显低于国内外同年龄段儿童基本需求标准,睡眠时间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不同性别间睡眠时间无显著差别;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 35.7%。睡眠中多汗的发生率最高,达34%,其他依次为磨牙13.9%,打呼噜10.5%,睡眠辗转不安10.2%,说梦话8.9%,用口呼吸6.4%等;影响儿童睡眠时间的主要因素有:年龄、家长对儿童的态度及教养方式、家庭类型、睡眠障碍相关症状的存在等;睡眠问题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性别、儿童健康状况、睡前情绪、儿童睡眠习惯、全天睡眠时间等。结论 南京市学龄前儿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差,睡眠问题的发生率较高,应引起社会及家长的重视。造成儿童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问题的因素较多,对其防治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学龄前儿童事件性前瞻记忆与执行功能的发展及关系
    牛玉柏,岳园,闵祥娟
    2013, 21(12):  1315-1317. 
    摘要 ( )   PDF (45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考察学龄前儿童事件性前瞻记忆和执行功能三成分(工作记忆、抑制控制、认知灵活性)的发展水平及两者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验法对4~6岁儿童的事件性前瞻记忆和执行功能的三成分进行测量。结果 三个年龄组被试事件性前瞻记忆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岁组优于5岁组,且两组均好于4岁组;三个年龄组被试执行功能三成分成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6岁组均优于4岁组。分层回归分析发现,工作记忆对事件性前瞻记忆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 随着年龄增长,学龄前儿童事件性前瞻记忆和执行功能均呈逐渐提高的发展趋势;工作记忆显著影响学龄前儿童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发展。
    贵州省望谟县223名小学生留守儿童艾森克人格问卷调查分析
    谢元元,刘建华,余瑶,王伯岳
    2013, 21(12):  1318-1320. 
    摘要 ( )   PDF (44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望谟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性别,年龄因素的影响,同时为塑造留守儿童健全的人格,寻找教育的切入点。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问卷(自编),艾森克问卷(7~15岁)作为调查工具,将223名留守儿童作为研究组,87名非留守儿童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两组之间及两组各自进行各维度性别,年龄间的比较。结果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内外向,掩饰程度两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中男女生在精神和掩饰程度两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两年龄段在神经质和内外向两维度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留守儿童中男生比女生心理状况差,表现为精神质倾向型和较高的掩饰程度;高年龄组心理状况相对较差,表现为典型内向。
    480名正常婴幼儿认知发育影响因素调查
    蒋新液,马玉杰,陈雅芬,卫雅蓉,许兵,裴晶晶,花静,古桂雄
    2013, 21(12):  1321-1323. 
    摘要 ( )   PDF (4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正常婴幼儿认知发育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为优生、优育和优教,寻找促进婴幼儿认知发展的有利措施。方法 在无锡市随机选择480名0~42月龄的正常婴幼儿,测定认知发育并调查有关影响因素。结果 本资料中,婴幼儿认知商为103.17±7.22,未见性别差异(t=1.903,P>0.05)。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正常婴幼儿认知发育的主要因素是母亲职业和父亲职业。结论 父母亲营造的各种家庭环境,给予儿童的各种活动,是促进婴幼儿早期发展的重要因素;儿童保健工作中应该更加关注母亲为其他服务人员的家庭,以帮助其更好地促进婴幼儿的认知发育。
    1~5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个性化干预研究
    王芳,蔡文秀,鲁巧珍,黄璧琨,金星明
    2013, 21(12):  1324-1326. 
    摘要 ( )   PDF (3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1~5岁存在饮食行为问题儿童进行个性化干预,评价饮食行为及体格生长改善情况。方法 采用干预研究,整群抽样、随机分组。干预组儿童采用行为改变交流方法,开展个性化综合干预。对照组按照原来的儿童保健指导。结果 干预组儿童为86名,对照组儿童80名。干预组儿童饮食行为评分从干预前的(20.09±5.08)分下降到(14.90±3.36)分,对照组儿童从干预前(19.88±5.10)分下降至(18.52±5.32)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儿童体重增长分别为(2.06±1.09)kg、(1.51±0.93)kg;身高增长分别为(5.7±1.8)cm、(4.0±1.9)c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采用行为改变交流方法,开展个性化综合干预,能有效改善1~5岁儿童饮食行为,正向促进儿童体格生长。
    经验交流
    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与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的相关性研究
    简赵芳,张国华,曾云香,王文祥,袁柳芬,黄巧莲,陈颖,黄朝蓉,陈春碧
    2013, 21(12):  1327-1329. 
    摘要 ( )   PDF (42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Alberta Infant Motor Scale,AIMS)及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儿心量表)运动领域的相关性,为用AIMS评测高危婴儿运动发育水平及为存在运动发育异常婴儿的早期干预训练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儿童体检室定期健康体检的3~12月无高危因素婴儿238例,分为3~6、6~9、9~12月龄组及3~12月龄组。分别用AIMS及儿心量表评测婴儿运动及智能发育水平,分析各组婴儿AIMS总分及儿心量表大运动领域得分的相关性。结果 AIMS与儿心量表运动领域在各月龄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3~6月r=0.92;6~9月r=0.77;9~12月r=0.90;3~12月r=0.97。两量表在各月龄组的总体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MS与儿心量表运动领域在评测中山北部地区3~12月婴儿运动发育时具有显著相关性。AIMS可用于中山北部地区评测运动模式正常的高危婴儿运动发育水平,并可为存在运动发育异常婴儿的早期干预训练提供依据。
    学龄期肥胖儿童气质特点及行为、家庭影响因素分析
    周艳芳,周乐山
    2013, 21(12):  1330-1332. 
    摘要 ( )   PDF (43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学龄期肥胖儿童的气质特点及其相关因素对肥胖儿童气质的影响,为肥胖儿童的身心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8~12岁学龄儿童气质问卷”对单纯性肥胖组和正常体重组儿童各119名进行问卷调查。用自制的"儿童一般资料问卷"进行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在气质类型分布上,肥胖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在气质维度上,肥胖组男童注意分散的得分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肥胖组女童趋避性、适应性、持久性上得分高于正常组(P<0.05或<0.01);活动水平、反应阈的得分低于正常组(P<0.05)。影响学龄期肥胖儿童气质维度的相关因素有学前带养史、家庭结构、母亲文化程度、父母婚姻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管教态度。结论 对特殊气质的肥胖儿童应根据气质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教育,促使肥胖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上海市静安区学龄前儿童行为调查及分析
    胡湘英,孙洁,徐剑慧,王红兵,黄晖
    2013, 21(12):  1333-1336. 
    摘要 ( )   PDF (55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状况;对家长分层进行干预;了解家长处理行为问题的能力;探讨0~6岁儿童心理保健的干预技巧。方法 采用Carey和McDevitt设计,张劲松等修订的《3~7岁儿童气质量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问卷》(CBCL)进行测查,另外自行设计结构式问卷。结果 静安区4~5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11.91%,男童低于女童;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其气质类型及气质维度明显相关;父母亲的教养方式、父子关系及母女关系与行为问题检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气质及儿童所处家庭环境与儿童行为存在明显相关,因此,应根据儿童的气质特点,积极改善环境,采取适当的教养方法,以有效地防治儿童行为问题。
    分娩方式对学龄期儿童感觉统合各维度的影响
    何鸿雁,张艺,杨艳,李爱玲,陈润
    2013, 21(12):  1336-1338. 
    摘要 ( )   PDF (4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不同分娩方式对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各维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研究对象分娩方式及感觉统合发生情况,分析剖宫产对学龄期儿童感觉统合带来的影响。结果 剖宫产出生的儿童其前庭失调、触觉过分防御两个维度失调程度高于自然分娩出生的儿童。结论 剖宫产通过影响前庭失调和触觉过分防御维度导致感统失调的检出率高于自然分娩的儿童,故应避免不必要的剖宫产。
    健康教育
    早产儿早期综合干预服务需求的调查分析
    董海鹏,谭美珍,都萍,刘倩筠,钟世彪,郭乐琴,陈蓁蓁,吴志华,张秋英
    2013, 21(12):  1339-1341. 
    摘要 ( )   PDF (41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广州市部分早产儿母亲对早产儿早期综合干预项目的需求与态度。方法 在儿童保健门诊开展针对早产儿早期综合干预项目的需求调查。结果 智能发育与早期教育示范指导是早产儿母亲最受欢迎的服务项目(92.23%)。早产儿家长比较倾向于医生与家庭一对一定期系统指导(58.03%)服务。早产儿家长在保健服务时间方面更倾向于预约服务。结论 早产儿照护者更需要系统、科学、具针对性的早产儿早期综合发展服务;医疗保健机构要扩展早产儿早期综合干预服务内容,改善服务模式,提高早产儿保健服务水平。
    适宜技术
    干血片苯丙氨酸筛查数据在室内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何瑛,朱文斌,周裕林
    2013, 21(12):  1342-1343. 
    摘要 ( )   PDF (2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对新生儿苯丙氨酸筛查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相关指标分析并评价其效果,探讨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中苯丙氨酸(phenylanlanine,Phe)数据在室内质控应用的可能性。方法 计算连续共20批次每批次样本数据的均数(x-)、中位数(M)及去除>2s的数据的x--2s、M-2s,求x-s及变异系数(CV)。结果 应用均值作质控其效果优于中位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在是否剔除≥2 mg/dL筛查数据的均数作质控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应用新生儿Phe筛查数据进行室内质控能够达到满意的效果,该方法是可行的,且经济实用,能有效避免日常工作中的失控现象,是室内质控品质控的一个补充,值得推广。
    会议纪要
    第五届儿童喂养困难识别和管理国际峰会会议纪要
    武庆斌
    2013, 21(12):  1344-1346. 
    摘要 ( )   PDF (5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五届儿童喂养困难识别和管理国际峰会于2013年4月20-22日在越南胡志明市召开。本次峰会对儿童感官、早期发育与喂养困难的相互关系、如何科学利用感官刺激引进食物和应对挑食、父母育儿方式对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以及对饮食行为问题的行为干预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内容新颖,科学性强,值得国内同行借鉴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