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3年 第2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3-06-06
    专家笔谈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早期筛查和干预进展
    杜亚松
    2013, 21(6):  561-56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童年早期起病的严重神经精神发育障碍,原来属于儿童精神疾病范畴内的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与沟通模式异常,言语和非言语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活动内容局限。多数患儿的早期症状在婴幼儿期即可出现,3岁前起病,呈现孤独症症状,在多种场合存在广泛性的异常,认知和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近年来,ASD呈现出患病率逐渐上升的趋势,早期筛查和干预非常重要,文中简要列出早期筛查和干预的方法。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孤独症发病关联的研究进展
    武丽杰
    2013, 21(6):  565-566.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s)是细胞膜磷脂最主要的结构组成成分,通过调节一些代谢途径影响细胞功能,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均发现孤独症患儿的PUFAs水平降低及代谢途径异常。本文主要介绍了其与孤独症发病潜在关联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PUFAs作为孤独症早期诊断和临床营养干预的可能性,以供广大研究者参考借鉴。
    科研论著
    核心家系孤独症患儿FOXP1基因的突变及CNV分析
    杨曹骅,杜亚松,刘文文,张林娜,王红艳,公晓红
    2013, 21(6):  567-57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转录因子FOXP1在汉族孤独症患儿核心家系中的外显子突变,并进行初步的功能预测。 方法 288例孤独症患儿及生物学父母进行FOXP1外显子区域基因测序和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检测;使用POLYPHEN及SIFT等软件进行功能预测。 结果 4例患儿的FOXP1基因外显子区域发现4个错义突变,包括P42S,H53Q,L68R和M590V。在CNV检测中为阴性结果。通过功能预测发现,FOXP1的四个罕见突变可能不会对FOXP1编码蛋白产生重要影响。 结论 汉族人群中,FOXP1基因可能不是孤独症的主要致病基因。
    TSC1、TSC2基因多态性和儿童孤独症的家系研究
    刘漪,张燕霞,禹顺英,杜亚松
    2013, 21(6):  571-57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相关基因TSC1、TSC2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孤独症之间的关联。 方法 利用SNaPshot基因分型技术,在97例孤独症核心家系中,对TSC1、TSC2基因上的8个标签SNP,即rs3761840、rs2809244、rs1050700、rs739441、rs2074968、rs2074969、rs2072314、rs8063461进行分型;通过FBAT软件及Haploview软件进行基于家系的单倍型分析。 结果 1)基于家系的关联分析发现8个SNPs等位基因中有2个SNPs的等位基因倾向于过传递(rs1050700 A:Z=2.708,P=0.006769;rs2074968 G:Z=3.244,P=0.001180),并且经过FDR校正后,2个SNPs仍显示出与孤独症之间存在显著关联性(校正P值分别为0.027,0.014)。2)rs3761840-rs2809244基因型的单体型A-C显示出显著的传递不平衡,双亲较少传递给子女(Z=-2.297,P=0.021629)。rs2074968-rs2072314基因型的2种单体型即 G-C及C-C均显示出显著的传递不平衡,单体型G-C能从双亲过传递给子女(Z=2.596,P=0.009444),单体型C-C则相反(Z=-3.657,P=0.000256)。 结论 TSC1、TSC2基因可能与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存在关联。
    父母亲对孤独症症状的认识及严重程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刘文文,杨曹骅,张林娜,李焱,江文庆,杜亚松
    2013, 21(6):  575-57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父母对孤独症患儿不同症状特点的认识及影响孤独症患儿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 方法 研究者自行设计一般情况调查表,对经主治及以上职称的精神科医师诊断的孤独症患儿进行一般情况信息采集,对各相关因素进行χ2检验,阳性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指导孤独症父母填写DSM-IV诊断标准、ABC量表、CARS量表。 结果 在对孤独症症状的认识上,父母和专业人员存在差异。典型的语言、交流缺陷是最被父母关注的。具有女性、父母文化程度低、新生儿窒息、剖宫产、易怒敏感古怪的性格特征、淡漠型混乱型的依恋类型、发现症状到就诊的间隔时间长等特征的孤独症患儿更有严重程度较重的倾向(P<0.05)。 结论 积极加强父母(养育者)对孤独症的认识,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增加孤独症患儿融入社会的机会。
    孤独症谱系障碍和发育性语言延迟儿童的听觉处理特征研究
    梁纯,洪琦,罗小杏,蒋滔滔,高延,姚小芳,卓秀慧,卢光进
    2013, 21(6):  578-58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和发育性语言延迟儿童的听觉诱发电位特征,为观察两者听觉诱发电位的差异和制定个体语言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和20例发育性语言延迟儿童进行听觉诱发电位测试,分析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并与正常组比较。 结果 孤独症谱系障碍组和发育性语言延迟组分别与正常组比较,III、V波潜伏期和I-III波、I-V波潜伏期均显著延长(P<0.01),而两病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孤独症谱系障碍和发育性语言延迟儿童可能具有共同的听觉处理缺陷。
    孤独症儿童膳食及营养状况的对比研究
    孙彩虹,李楠楠,赵栋,夏薇
    2013, 21(6):  581-58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发育儿童的营养状况,以便临床能有效地进行监测和干预。 方法 募集孤独症儿童及正常发育儿童各53例,由家长完成受试儿童3 d的膳食记录评价膳食摄入情况,检测血清生化指标评价血清营养素水平,并进行体格检查评价其生长发育状况。 结果 两组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B6、锌和钙的摄入水平与我国该年龄段儿童的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相比较均<80%,表明我国儿童上述营养素普遍摄入不足;而维生素B1、B2和叶酸的摄入水平两组儿童均属于边缘不足(为该年龄段儿童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的81%~100%);孤独症儿童维生素C和钙摄入不足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儿童血清锌水平均低于正常参考范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孤独症儿童血清钙和叶酸的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发育儿童,且血清钙水平还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孤独症儿童的ZWA、ZBMIA及BMI指数,及6岁以下孤独症儿童ZWH均明显高于正常发育儿童,但两组儿童生长问题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发育儿童均存在营养缺乏情况,但孤独症儿童更为严重,特别是钙、锌、维生素C和叶酸的缺乏较正常发育儿童更为明显。
    吉林省留守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健康素质关系研究
    金英花,顾颜,赵红姬,史沙沙,张孟玉,崔文香
    2013, 21(6):  584-58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留守青少年生活事件和健康素质的现状,明确生活事件和健康素质的关系,为制定留守青少年健康素质提升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多维评定问卷、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对825名留守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留守青少年的主要生活事件来源于家庭生活、健康成长和学校生活。留守青少年的健康素质与性别、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父亲学历、监护人学历、父母与子女的联系频率、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伙伴关系、学习成绩等因素有关。留守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健康素质及其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生活事件中的健康成长维度、亲子关系、伙伴关系对留守青少年健康素质有显著影响(P<0.001)。 结论 留守青少年的健康素质受其面临的生活事件的影响,故应着力培养青少年应对来自各种生活事件及其压力的能力。
    有自杀意念高中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及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陈洁,刘金同,王旸,杨楹,张燕
    2013, 21(6):  587-59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有自杀意念高中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方法 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及中文版贝克自杀意念量表对1 577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高中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8.90%(n=298)。22.82%(n=68)的有自杀意念高中生存在情绪和行为问题,且有自杀意念高中生的困难总分、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同伴交往问题得分均高于无自杀意念组,亲社会行为得分低于无自杀意念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有自杀意念组中,女生情绪问题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1);高二学生同伴交往问题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学生(P<0.05)。回归分析显示,家庭亲密度、矛盾性、组织性和控制性是有自杀意念高中生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结论 有自杀意念高中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家庭环境对其具有重要影响。
    母婴依恋的代际传递性和跨时间的稳定性
    丁艳华,徐秀,王争艳, 李慧蓉,王卫平
    2013, 21(6):  591-59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母婴依恋的代际传递性和从婴儿期到幼儿期跨时间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方法 对160对已经采用“陌生情境法”进行了母-婴依恋类型测评的健康母婴对,在儿童的幼儿期:1)采用成人依恋访谈问卷(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 Questionnaire,AAIQ)测查母亲自身幼年时期的依恋模式;2)采用儿童行为Q分类法(Waters & Deane's Attachment Q-set,AQS)测评幼儿与其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 结果 最终完成随访的母婴对有118对,随访率为73.8%。母亲与婴儿两者依恋类型之间一一对应的总对应率为:63.6%,其中安全型母亲与其婴儿的安全性之间的对应性最高,为86.2%;幼儿期安全型依恋占64.4%,不安全型依恋占35.6%,与婴儿期依恋安全性的分布基本一致。其中,安全型的婴儿中有89.7%在幼儿期仍为安全型;而不安全型的婴儿中有85.0%在幼儿期仍为不安全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9,P>0.05)。 结论 母婴依恋存在代际传递性,母亲自身的依恋模式是影响母婴依恋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儿童依恋存在跨时间跨情境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婴儿依恋类型对幼儿期的依恋安全性有较高的预测效度。
    睡眠呼吸障碍患儿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分析
    刘丹
    2013, 21(6):  594-59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儿童睡眠呼吸障碍行腺样体和/或扁桃体切除术前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的方法,以儿童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特异性生活质量调查表(OSA-18)(diseas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for children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18 items survey,OSA-18)为工具,对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的61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 )患儿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调查。 结果 OSA-18调查显示,经手术治疗后患儿术后3~6个月的生活质量均得到明显提高(P<0.01),新增睡眠问题5个项目也得到明显提高(P<0.01)。 结论 OSAHS儿童行手术治疗后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均得到明显改善。OSA-18调查量表可用作OSAHS患儿临床诊断及术后随访的辅助工具。
    陕西省两县农村寄宿制学生营养干预的效果评价
    孟丽苹,张倩,胡小琪,潘慧,刘爱玲,郝丽楠,赵静,马冠生
    2013, 21(6):  597-59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陕西省两县农村寄宿制学生营养干预进行效果评价,为探索农村学生营养改善的适宜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在陕西省淳化县和榆林县,各抽取经济状况相似的2个乡镇为干预组、1个乡镇为对照组,每个乡镇选取小学、中学各1所,干预校学生给予一学年的以补充鸡蛋为主的综合营养干预。 结果 干预组、对照组学生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蛋白质供能比为12.4%,显著高于对照组(11.8%)。干预组维生素A、钙、钾、锌摄入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除了男性7~9岁组和女性12~15岁组,其他年龄组学生的年龄别身高Z评分(HAZ) 和年龄别体质指数Z评分(BAZ)在干预组和对照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重度、中度低体重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组学生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为778.5 ng/L,显著高于对照组(654.4 ng/L)。 结论 营养干预改善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膳食营养素状况,降低了中、重度低体重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血液微量营养素的营养状况。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不同入学年龄段构成比研究
    马骏
    2013, 21(6):  600-60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小学一至六年级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儿童在不同入学年龄段的构成比方面有无差异。 方法 对2005年1月-2008年1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被明确诊断为ADHD的小学儿童,依其三种不同入学年龄段(6岁0个月~6岁5个月;6岁6个月~6岁11个月;7岁及以上)分年级计算其人数构成比,采用χ2检验前两种年龄段人数构成比之间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观察构成比随年级增长的变化趋势。 结果 一至三年级ADHD儿童在6岁0个月~6岁5个月入学人数构成比和6岁6个月~6岁11个月入学人数构成比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50.883,P<0.000 1),其相对比为1.656,95%CI为1.434~1.913。随年级增加,这种人数构成比差异不断减小,至四年级及以后已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在儿童ADHD中入学年龄较小者构成比较大,低年级这种现象尤为明显,提示年龄偏小儿童入学准备不足问题更严重,间接可能导致较多儿童出现ADHD。
    基础科研论著
    间断性低氧对幼鼠认知功能及海马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陈燕,赵春玲,余广,程基焱
    2013, 21(6):  604-60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慢性间断性低氧(chronic intermittent hypoxia,CIH)对幼鼠认知功能及海马突触超微结构的进行性影响。 方法 雄性21日龄SD幼鼠66只,体重(50±5)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unhandled control group,UC组)和慢性间断性低氧组(CIH组),每组33只,每组又分为2,4,6周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1只幼鼠。CIH组每日间断缺氧8 h,通过Morris水迷宫测试幼鼠学习和记忆能力,利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 1)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CIH组幼鼠逃避潜伏期明显长于UC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Morris水迷宫空间搜索试验:与UC组比较,CIH组跨越目标象限时间占整个游泳时间的百分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UC组比较,CIH组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电镜下可见CIH组突触小泡数量减少,结构不清,线粒体出现空泡样改变。UC组无明显病变。 结论 CIH致幼鼠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与海马CA1区突触超微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
    假想伙伴对5~6岁儿童想象和现实区分能力的影响
    林其羿,吴灵欣,程利国
    2013, 21(6):  607-60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为了比较5~6岁儿童中,有假想伙伴的儿童与没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在想象和现实的区分能力上是否有区别。 方法 随机选取了34名5~6岁的被试儿童。首先采用了“双向访谈法”确定哪些儿童存在假想伙伴,随后对所有被试进行了想象和现实区分任务的施测。 结果 在34名被试儿童中,有14名存在假想伙伴的心理现象,且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在想象和现实区分任务的表现上,要明显好于没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其想象和现实区分能力更强。 结论 假想伙伴有可能是促进儿童想象和现实区分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综述与讲座
    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及影响因素
    余美侨,静进
    2013, 21(6):  610-61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分享行为(sharing behaviors)本质上是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人类进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生物学意义;儿童分享行为的形成具有复杂的影响因素,了解这些因素利于探索儿童社会行为如何形成与发展。本文阐述正常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及心理理论、互惠、社会性文化对其影响并初步描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分享行为特点。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研究现状
    徐礼平 综述, 田宗远 审校
    2013, 21(6):  613-61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研究的基本情况,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性表现、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进行系统的回顾和述评,总结了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足:1)消极的研究视角占主导;2)与“标尺”进行比较的缺陷;3)研究仅为横向比较;4)研究结果充满矛盾。基于此,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抽动障碍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车立纯 综述, 衣明纪,刘秀梅 审校
    2013, 21(6):  615-61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患病率逐渐升高。TD的病因及治疗学研究离不开动物模型。常用的TD动物模型包括多巴胺、5-羟色胺、兴奋性氨基酸、一氧化氮失调模型以及自身免疫模型、分离综合征模型、转基因模型等。这些动物模型通常只能部分地模拟TD患者的临床行为学和神经生化改变。目前国内TD模型以亚氨基二丙腈(IDPN)、2,5-二甲氧-4-碘苯-2-氨基丙烷(DOI)等化学因素诱发的动物模型为主,主要研究TD防治药物的作用机制;国外TD模型以自身免疫模型、基因工程模型为主,主要探究TD的发病机制。
    多发性抽动症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齐越,魏小维
    2013, 21(6):  618-61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发性抽动症作为儿童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但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研究认为与遗传、感染、免疫、社会心理等因素相关,本文总结整理关于多发性抽动症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致病因素及治疗研究进展
    赵日双
    2013, 21(6):  620-62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精神行为障碍之一。其致病因素复杂,往往是生物-社会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与干预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
    临床研究与分析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亲职压力及影响因素研究
    胡艳杰,王吉,秦秀群,尹晓娜,夏薇,孙彩虹,武丽杰
    2013, 21(6):  623-62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儿童母亲亲职压力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亲职压力指标简表(PSI-SF),焦虑自评量(SAS),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孤独症行为量表(ABC),以及自拟的儿童和家庭基本情况调查表对150例ASD儿童的母亲进行调查。 结果 不同抑郁和焦虑水平的儿童母亲在亲职总压力及三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亲职愁苦维度外,不同ABC得分组间母亲亲职总压力得分及另外两个维度有差异(P<0.05);除困难儿童维度外,其他各维度及总压力得分均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P<0.05);除亲子互动失调维度外,其他各维度及总压力得分均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P<0.05);朋友支持、其他人支持与亲子互动失调呈负相关;社会总支持与亲职愁苦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亲职总压力与患儿严重程度、母亲的焦虑和抑郁状态以及政府资助显著相关。 结论 母亲的亲职压力受多种因素影响,提高ASD康复服务水平,改善患儿症状及家长心理状态并给予更多的政府和社会支持是缓解母亲亲职压力的重要途径。
    影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短期转归因素的初步探讨
    王媛,王吉,梁爽,王佳,孙彩虹,武丽杰
    2013, 21(6):  626-63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干预过程中转归的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建立综合干预模式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ASD患儿发育水平(DQ)、沟通能力、行为问题及转归等相关信息,并进行6个月短期追踪,在干预前后进行0、3、6个月共3次评估。 结果 干预6个月与干预0个月相比,PEP-3的沟通和行为变化显著(F=43.61,12.26,P均<0.01)。干预时间越长,患儿的沟通和行为能力的良好转归就越显著(β=3.885 2、5.163 9,P均<0.01)。初始DQ、康复训练持续性和干预训练强度对沟通转归起正性作用(β=0.265 5、0.905 9、0.028 4,P均<0.05);初始DQ、配合家庭训练对行为的转归起正性作用(β=0.227 8、3.889 2,P均<0.01)。 结论 6个月短期干预后,患儿沟通能力和行为特征均有明显改善。初始发育水平、训练持续性和持久性、训练强度、配合家庭训练与否均对其转归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孤独症儿童父母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
    章丽丽,张枫,王洁,刘毅梅
    2013, 21(6):  630-63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现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使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对96例孤独症儿童父母和90例健康儿童父母进行对照研究。通过t检验和多元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研究组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总分,因子1、2、3、4、5分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总分受家长抑郁情绪及儿童社会交往因子的影响;因子1受家长抑郁情绪、儿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及躯体运动因子的影响;因子2受孤独症的严重程度、儿童感觉、语言障碍及儿童性别的影响。 结论 孤独症儿童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存在显著问题。家长抑郁情绪、儿童的社交、行为、感觉、语言障碍及儿童的性别对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构成影响,应予以重视。
    家庭结构化教育对孤独症儿童母亲焦虑、抑郁的影响
    黄师菊,秦秀群,邹园园,邹小兵
    2013, 21(6):  633-63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家庭结构化教育对孤独症儿童母亲焦虑、抑郁水平的影响。 方法 50名孤独症儿童接受家庭结构化教育前和教育1年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分别对其母亲的焦虑、抑郁状况进行测量。 结果 孤独症儿童母亲的焦虑、抑郁总分均高于国内常模(P<0.05);家庭结构化教育1年后孤独症儿童母亲的焦虑、抑郁总分均低于教育前得分(P<0.05)。 结论 家庭结构化教育可降低孤独症儿童母亲的焦虑、抑郁水平,适合推广应用于孤独症儿童的训练。
    上海市社区儿童保健医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知晓率的研究
    刘乐,赵志民,刘漪,马士薇,杜亚松
    2013, 21(6):  636-63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社区儿童保健医生经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知识培训后ADHD知晓情况的变化。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6个区的社区儿保医生进行研究,使用自编多动症知晓情况调查表,比较培训前后知晓率的差异。 结果 社区儿保医生在培训前后对ADHD的总体认识(2个条目)、治疗认识(11个条目)及病因认识(2个条目)方面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市区儿保医生比郊区和城郊结合儿保医生对药物治疗的认识更高。 结论 社区儿保医生对ADHD儿童的整体了解欠缺,需要进一步加强有关ADHD知识培训。
    恶性肿瘤患儿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管理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孙玉倩,孙秉赋,崔颖,丁焕然,王凤玲,温颖娜
    2013, 21(6):  639-64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儿的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管理方式的相关性。 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11-2012年在北京市4家、唐山市4家三级甲等医院内就诊的白血病等恶性肿瘤患儿的母亲或父亲240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家长用儿童行为量表(Chi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和家庭管理测量量表(Family Management Measure,FaMM)中文版进行调查。 结果 恶性肿瘤患儿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5.4%,高于国内常模(12.97%)(P<0.05);男童主要表现为交往不良、社交退缩和攻击性表现,女童主要表现为抑郁、社交退缩和分裂样;患儿的交往不良、社交退缩等行为异常表现与患儿的日常生活状况[(14.37±2.48)分]、父母疾病管理能力[(38.37±7.37)分]和父母相互支持[(34.25±6.22)分]呈负相关(P<0.05),与父母对疾病担心状况[(38.67±4.54)分]、父母疾病管理困难状况[(50.12±10.17)分]和父母疾病精力消耗状况[(16.21±5.21)分]呈正相关(P<0.05)。 结论 恶性肿瘤患儿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家庭管理方式呈忍耐型,医护人员应积极提供家庭支持,改善患儿的家庭管理方式,促进患儿的心理行为健康。
    体检儿童少年305例的电子媒体使用调查
    朱园青,叶祎,陈克,留佩宁,叶丹,朱丛,周建静,吴丽慧
    2013, 21(6):  642-64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研究国内体检儿童少年的电子媒体使用状况。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对在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进行体检的6~16岁儿童少年及其家长,共305例进行电子媒体使用情况回顾性访问及家庭环境调查。 结果 46.23%(141/305)的儿童少年平均每天使用电子媒体工具时间超过2 h;各年龄组在每周使用电子媒体工具时间(Time/week,以下简称T/w,以h为单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94,P=0.272);T/w与家长有无限制、家庭中有无早晨开电视习惯、有无以媒体工具打发时间的习惯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4.848、-2.814、-6.174,P均<0.01);睡前看电视不会影响睡眠的儿童与有此影响的儿童相比,T/w更容易超过14 h(χ2=4.424,P=0.038)。 结论 温州市儿童少年有大量时间在使用电子媒体工具,家庭中儿童看电视的习惯、爱好至少在儿童6岁左右已经基本形成;家庭在对儿童电子媒体使用中的影响起重要作用;看电视对儿童睡眠的影响不在于看电视的总和时间。
    吉林市0~14岁儿童支气管哮喘流行病学调查
    史春华,张玮,景玉华,王莉霞,张庚,陈彦伶,陈蕾,郭轩佐
    2013, 21(6):  645-648.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吉林省吉林市0~14岁儿童哮喘的流行现状、临床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为地区儿童哮喘防治和管理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方法 2010年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吉林市四个行政区抽取调查对象7 650名,首先对调查对象填写初筛表,再对确诊对象进行详细调查。 结果 吉林市0~14岁儿童哮喘累积患病率为2.94%,近1年现患率为1.70%。0~6岁哮喘的患病人数占总患病数的60%,其中1岁和3岁是两个患病年龄的高峰,上呼吸道感染、湿疹、过敏性鼻炎以及遗传因素等与儿童哮喘发病有关。 结论 2010年吉林市0~14岁儿童哮喘的患病率高于2000年全国儿童哮喘平均水平,多种因素可增加儿童哮喘的发病危险,4岁以下儿童,尤其是托幼儿童是哮喘高风险人群,应重视过敏体质高危儿呼吸道疾病的综合管理。
    济南市某校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王盟,刘炳伦,李仁军,王洪军,胡岱梅,李英存,王玮,原伟
    2013, 21(6):  648-65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家庭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整群抽取济南市某校初中生2 385人,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etraffande Uppfostran, EMBU)、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进行评估。 结果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检出率为15.4%,性别、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偏爱被试项,心理健康不良组与健康组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示,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有父亲职业、父亲健康状况、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所在地社会风气、父母是否经常吵架及单亲情况(P值均<0.05)。 结论 济南市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并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有关。
    家谱图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治疗中的应用
    梅竹
    2013, 21(6):  651-65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家谱图的特征及其在家庭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 对20例ADHD患者,采用与患者和家庭成员一起绘制家谱图的形式,以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对家谱图进行解释、分析。 结果 20例家谱图显示:多数ADHD患者家庭存在着家庭功能和结构的不良,如纠结的母子关系、代际不清疏离的关系和控制的父母。 结论 家谱图在ADHD治疗中,对于启发患者和家庭内省,自己寻找线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7-2011年厦门市5岁以下儿童死因流行特征分析
    秦维霞,祝寒松,叶丽娟,黄辉萍
    2013, 21(6):  654-65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2007-2011年厦门市5岁以下儿童死因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厦门市卫生机构2007-2011年通过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报告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据进行流行特征分析。 结果 2007-2011年死亡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92.68,P<0.01)。新生儿、婴儿、1~5岁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1.76‰、3.02‰、1.13‰和4.13‰。前3位死因死亡率分别为围生期(1.40‰)、出生缺陷(0.87‰)和伤害(0.44‰),合计构成比为65.53%。男性死亡率(4.81‰)显著高于女性(3.42‰)(χ2=23.57,P<0.01)。乡村死亡率(5.59‰)显著高于城镇(3.75‰)(χ2=36.42,P<0.01)。地市级综合医院是最主要就诊医疗单位。 结论 围生期、出生缺陷和伤害是2007-2011年厦门市5岁以下儿童的重要死因,婴儿期最为严重,有关部门可以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经验交流
    深圳市宝安区性早熟儿童行为的问题分析及综合干预
    邓英华,冯承芸,牛丽,王瑛
    2013, 21(6):  658-66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分析性早熟儿童行为问题的综合干预措施,为建立基层干预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对深圳市宝安区7个街道明确诊断的120例4~10岁性早熟儿童进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分分析,与正常儿童进行比较。 结果 性早熟儿童在郁抑、违纪、社交退缩、分裂样强迫性、攻击性、早恋等行为问题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P<0.05)。 结论 针对性早熟儿童的行为问题,应加强儿童及家长的相关健康教育,对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促进儿童健康发育成长。
    深圳实施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对幼儿情绪社会性影响研究
    冯承芸,魏新燕,刘建华,闵杰,牛丽,李佳楠,张珍,夏娜,刘岚,冯思漩
    2013, 21(6):  660-66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开展儿童早期发展项目,改善儿童身心健康。 方法 按年龄分层抽取822名符合条件幼儿父/母,填写儿童社会人口学问卷、中国12~36月龄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评估量表;并对接受本儿童早期发展中心服务的244名儿童半年后进行复测。 结果 外显域、内隐域、失调域、能力域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9%、9.6%、13.7%、10.3%,外显域及失调域得分、外显问题检出率男童高于女童,内隐域得分及内隐问题检出率女童高于男童。各域影响因素中母亲文化程度出现频繁。接受儿童早期发展项目服务半年后各域阳性检出率均下降且低于对照。 结论 家庭的科学育儿与机构的集体服务相结合,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大庆市开发新区小学生行为问题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黄慧桃,陈英才,朱明武,李锦兰,姚丽,赵红立,王伟烈
    2013, 21(6):  663-66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大庆市开发新区小学生行为问题的现状与影响因素,为小学生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大庆市开发新区3所小学1 32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使用自行设计的行为问题相关因素调查表和Rutter行为问题量表(父母问卷和教师问卷)[1]对小学生进行行为测定,测评小学生行为问题、家庭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等因素。 结果 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6.7%~10.1%,男生为9.2%~12.9%,女生为3.9%~7.0%,男生高于女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儿童的性别、出生体重、性格及父母关系不良、母亲患病、家长不科学的管教态度或方居住条件差等因素有关。 结论 小学生行为问题发生率高,行为问题的的发生儿童自身状况及家庭环境密切相关,要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良好的儿童成长环境及成人对小学生科学合理的教育态度和方式。
    婴儿抚触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影响
    杜亚梅,韩春玲,康娟,徐曼,汤淑斌
    2013, 21(6):  665-668.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婴儿抚触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影响,为早产儿综合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坚持婴儿抚触的30例早产儿做为研究组,背景资料相似的因各种原因未坚持做婴儿抚触的33例早产儿做为对照组,进行纵向观察,使用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在纠正月龄6、12、24月龄时评估两组婴幼儿智能发育情况。 结果 纠正月龄6月龄时评估:两组大运动,适应能力两个能区发育商(developmental quotient,D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精细动作、语言、社交行为3个能区DQ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纠正月龄12月龄时评估:两组在大运动能区D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研究组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4个能区,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纠正月龄24月龄时评估:研究组小儿在五大能区DQ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早期坚持规范的婴儿抚触可提高早产儿智能发育。
    健康教育
    母亲育儿知信行模式干预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余文,祝丹,沈炯,丁艳
    2013, 21(6):  669-67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知信行模式干预对母亲在儿童养育过程中育儿知识、育儿态度和育儿行为的影响,促进婴儿生长发育。 方法 选取401名在国际和平妇幼保健出生的婴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开展四种家长学校课程,开办6类家长活动,比较干预前后和不同两组家长育儿知识和喂养行为的差异,提供生长发育监测评估与个别化指导。 结果 1岁时,干预组在家长育儿知识方面比入组时有所提高;干预组比对照组母亲更注重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就餐速度控制得当,鼓励儿童自己吃饭等。挑食偏食的儿童也比对照组少。干预组男童在3个月体重和身长,5个月身长,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干预组女童在5个月身长显著高于对照组(t=2.65,P<0.01)。婴儿神经发育评估干预组婴儿适应性语言平均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知信行模式干预可以改善家长的育儿知识、态度和行为,对婴儿生长发育有积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