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1年 第1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1-03-06
    述评
    关注学习障碍儿童的预防与治疗
    姚凯南
    2011, 19(3):  193-194. 
    摘要 ( )   PDF (2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笔谈
    对儿童学习障碍的理解及其诊疗
    静进
    2011, 19(3):  195-198. 
    摘要 ( )   PDF (5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习障碍患儿在临床上很常见,在学龄前儿童中很难发现,多在入学后逐渐表现出来读写、计算方面的困难,我国学习困难儿童似乎更多表现为混合型学习障碍。本文就关于儿童学习障碍的定义、病因和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以及预防和矫治作一介绍,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
    儿童学习障碍的防治
    吴汉荣
    2011, 19(3):  199-200. 
    摘要 ( )   PDF (27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习障碍是学龄儿童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包括了多种分类和亚型,其形成受到了多种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学习障碍并不仅仅是与学习相关的适应不良,更可能造成个体情绪行为问题的易感与增加,影响成人期的社会适应及毕生发展。因此,对于学习障碍的预防与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对于学习障碍的诊断、预防及干预应充分结合其多分类、多亚型、多成因的“三多”特点,做到科学诊断、积极预防、尽早干预。
    科研论著
    小学低年级儿童阅读相关认知能力对数学成绩影响
    王波,邹丽,张慧,吴汉荣,宋然然
    2011, 19(3):  201-203. 
    摘要 ( )   PDF (38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小学低年级儿童阅读发展相关认知能力对数学能力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武汉市某城区普通小学一、二年级全体学生411名为被试,进行六项认知能力测试(正字法意识测试、语音意识测试、语素意识测试、快速命名能力测试、工作记忆测试、语音短时记忆测试)和一项智力测试;并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研究该六项认知能力与低年级儿童数学成绩的关系。 【结果】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语音意识是影响小学低年级儿童数学水平的主要因素(一年级:t=6.892,P<0.001;二年级:t=2.491,P<0.05)。 【结论】 小学低年级儿童在阅读相关认知能力上主要发展语音意识,语音意识是影响小学低年级儿童数学能力的主要因素;对小学低年级儿童而言针对语音意识发展的训练可能会有效促进儿童数学成绩的提高。
    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的认知方式与行为特征的研究
    王庆雄,蔡小梅,李秀红,金宇,静进
    2011, 19(3):  204-206. 
    摘要 ( )   PDF (34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非言语型学习障碍(nonverbal learning disabilities,NLD)儿童认知方式与行为特征,探讨影响NLD发病的因素。 【方法】 对符合ICD-10和DSM-III筛查诊断标准31名NLD儿童、24名言语型学习障碍(verbal learning disabilities, VLD)儿童和40名正常儿童,采用镶嵌图形测验(EFT)和棒框测验(RFT)测量认知方式,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测量行为问题。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 【结果】 NLD儿童的EFT的不同难度的三部分成绩和总成绩都比正常对照组儿童得分低(P<0.01),而VLD儿童仅总成绩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NLD儿童RFT的偏差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和VLD儿童(P<0.05),但VLD儿童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LD男童的社交能力和学校学习情况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VLD男童亦表现出同样的问题;NLD男童各因子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男童,在分裂样、抑郁、强迫性、体诉、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方面也比VLD男童得分高。 【结论】 NLD儿童认知方式以场依存性为主,其行为问题亦比正常儿童和VLD儿童突出。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转换功能研究
    朱冬梅,王晶,吴汉荣
    2011, 19(3):  207-209. 
    摘要 ( )   PDF (34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明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在工作记忆转换功能上的特征。 【方法】 按照ICD-10 中阅读困难的诊断标准,从武汉某小学筛选出16名汉语阅读障碍儿童为实验组,并从同性别、同年级的正常儿童中选择正常对照16人。研究采用数字转换任务的研究范式,测量了两组儿童在转换任务上的反应时、错误率。 【结果】 阅读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在转换任务的错误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无转换任务上的错误率差异具有边缘显著(P=0.07),而转移消耗、反应时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阅读障碍儿童的转换能力具有一定缺陷。
    品行障碍青少年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研究
    王朋朋,张劲松,夏卫萍,廖祥鹏
    2011, 19(3):  210-213. 
    摘要 ( )   PDF (4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 CD)青少年在静息态下脑功能磁共振的特点。 【方法】 对12名符合DSM-IV品行障碍诊断标准的12~18岁青少年和11名正常对照进行静息态的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局部一致性(ReHo)作为测量指标进行数据分析,比较CD组和正常组间脑功能的差异。 【结果】 经过比较校正发现,与正常组相比,CD组在两侧额叶、左侧楔前叶和顶下小叶的ReHo值降低,在左侧颞叶、梭状回和右侧前扣带回ReHo值升高。 【结论】 与正常组相比,品行障碍青少年在静息状态下的脑功能存在异常,这些脑区可能在品行障碍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6~48月龄儿童睡眠问题与喂养关系的研究
    周虹,张佩,王晓莉,张敬旭,王粉燕,方凯,王真真,聂东升
    2011, 19(3):  214-216. 
    摘要 ( )   PDF (3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6~48月龄儿童睡眠问题的现状,探索儿童喂养可能对睡眠产生的影响。 【方法】 研究采用《儿童睡眠状况调查问卷》对6~48月龄儿童家长进行调查,并按照国际睡眠障碍分类作为儿童睡眠问题的诊断标准。 【结果】 6~48月龄儿童睡眠问题发生率为57.8%;发生率随年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未断母乳、未断夜奶、未添加辅食肉和鱼虾及睡前饮水量较多的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均高于没有这些因素的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较高,且与喂养因素有关,改变不良的喂养行为可以改善儿童的睡眠状况。
    混合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工作记忆特征的神经心理研究
    徐桂凤,静进,麦坚凝,杨文翰,李春青,杨思渊
    2011, 19(3):  217-219. 
    摘要 ( )   PDF (3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混合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儿童语音工作记忆和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的特征。 【方法】 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 WCST)、方块图敲击试验(tapping test)以及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对39名混合型ADHD儿童(男29例,女10例)和35名正常儿童(男26例,女9例)进行了测试分析。 【结果】 混合型ADHD儿童在WCST中的完成分类数和概念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持续性应答数和坚持性错误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的总正确率和不能维持完整分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方块图敲击测试中的顺向答题数、顺向得分、逆向答题数以及逆向得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在C-WISC的算术及数字广度分测试中的得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混合型ADHD儿童存在执行功能缺陷,其语音工作记忆和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均受到罹及。
    小学生社会观点采择能力与同伴接受性关系研究
    谢怡,孙晓勉
    2011, 19(3):  220-221. 
    摘要 ( )   PDF (2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小学生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水平及社会观点采择能力与同伴接受性的关系,为家长及教育工作者正确引导儿童同伴关系良好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福田区二所小学共120名儿童。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测试采用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四个观点采择任务故事,同伴接受性采用同伴提名法。 【结果】 1)小学生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及其子类型发展趋势一致,一年级小学生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完成得分均值为(3.45±0.714)分,占满分43.1%,三年级学生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完成得分均值为(4.22±0.974)分,占满分52.8%,六年级学生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完成得分均值为(5.93±1.071)分,占满分74.1%;2)小学生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不存在性别差异;3)社会观点采择能力与同伴接受性呈正相关。 【结论】 小学生观点采择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三年级以上学生“去自我中心”逐渐明显,对他人观点的推断能力逐渐提高;在同龄人中社会观点采择能力越高同伴接受性越好。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COMT基因多态性的对照研究
    熊忠贵,胡新文,徐海青,王凤,石淑华
    2011, 19(3):  222-223. 
    摘要 ( )   PDF (2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与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 COMT)基因第158位密码子G→A点突变所引起的缬氨酸→甲硫氨酸(Val158Met)的错义突变多态性的关系。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110例ADHD儿童与90例正常儿童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的位点频率。 【结果】 病例组A等位基因的频率为22.73%,而对照组为23.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1,P>0.05)。COMT各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3.668,P>0.05)。 【结论】 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可能与儿童ADHD无关联。
    学龄前儿童自信发展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马晓欣,何守森,关春荣
    2011, 19(3):  224-226. 
    摘要 ( )   PDF (3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学龄前儿童自信发展的常见影响因素,为促进儿童自信人格发展提供依据。 【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山东省4市城区学龄前儿童464名,进行家庭一般情况、家庭养育环境、儿童气质和自信水平测查与分析。 【结果】 女童自信水平高于男童;自信随年龄增长而增长;气质的趋避性、适应性、持久性、反应强度、反应阈等维度与自信有一定程度的相关;家庭养育环境中的语言/认知、情感温暖、社会适应、活动多样性、环境气氛等儿童自信有一定程度的相关。 【结论】 学龄前儿童自信发展受性别、年龄、气质等内在因素的制约,家庭养育环境是重要的外在影响因素。
    大动脉调转术后儿童母亲亲职压力和心理状态的对照研究
    曾小璐,邹小兵,岑超群,钟敏泉
    2011, 19(3):  227-229. 
    摘要 ( )   PDF (37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大动脉调转术后儿童与正常儿童母亲的亲职压力和心理状况,为术后儿童的全面康复提供数据。 【方法】 采用亲职压力指标简表(Parenting Stress Index Short Form, PSI/ SF)、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对135例大动脉调转术后儿童的母亲和142例正常儿童的母亲进行调查。 【结果】 大动脉调转术后儿童的母亲亲职压力量表总分、亲职愁苦及亲子互动失调分量表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总分(93.49±15.10)vs(74.71±16.55),P< 0.05 ],状态焦虑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43.19±7.07)vs(39.67±7.45),P< 0.05],亲职压力量表总分及亲职愁苦分量表得分与状态焦虑得分呈正相关。 【结论】 大动脉调转术后儿童母亲存在较高水平的亲职压力和状态焦虑,值得专业人员关注和实施干预。
    560名幼儿家长对子女躯体暴力调查
    肖晚晴,陈晶琦
    2011, 19(3):  230-232. 
    摘要 ( )   PDF (3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幼儿家长对儿童实施躯体暴力行为的发生情况,探讨可能与家长躯体暴力相关的因素。 【方法】 采用不记名自填式问卷方法,对湖南省某县城2所幼儿园小班、中班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被调查的560名家长中,在调查前的最近3个月内有77.7%的家长对子女实施过躯体暴力,其中重度躯体暴力约占1/5(90/435)。男童、家长为女性、家长处于无职业状态、家长文化程度较低、家长有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等,是家长对儿童躯体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 【结论】 在所调查的幼儿家长中,对子女的躯体暴力问题十分普遍。急需在家长中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预防躯体暴力活动。
    基础科研论著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激动剂诱导雌性大鼠性早熟模型的建立
    葛伟,王海莲,薛江
    2011, 19(3):  233-235. 
    摘要 ( )   PDF (3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应用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激动剂建立雌性大鼠性早熟模型。 【方法】 雌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实验Ⅰ组(性早熟青春早期组),实验Ⅱ组(性早熟青春中期组),对照Ⅰ组(正常青春前期组),对照Ⅱ组(正常青春早期组),对照Ⅲ组(正常青春中期组),实验组皮下注射N-甲基-D,L-天冬氨酸(NMA),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观察大鼠阴道开放时间及性周期,测量子宫指数、卵巢指数、卵巢黄体出现率、子宫壁厚度、黄体生成素浓度。 【结果】 实验组大鼠阴道开放及首次发情间期出现的时间较对照组提前,实验组各项指标较对照Ⅰ组有显著差异,实验Ⅰ组较对照Ⅱ组、实验Ⅱ组较对照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应用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激动剂可以使雌性大鼠正常的性发育提前,建立性早熟模型。
    综述与讲座
    儿童发展性阅读障碍遗传基因的相关研究
    左彭湘,吴汉荣,李增春
    2011, 19(3):  236-23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汉族儿童阅读障碍的发病机制从遗传学角度进行探索,旨在了解汉族儿童发展性阅读障碍的遗传候选基因研究策略与未来的研究的方向,文章从发展性阅读障碍遗传候选基因的发现的研究进程进行归纳与综述,探讨了相关基因的发现与功能。得出DCDC2,KIAA0319和DYX1C1是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候选基因,功能研究的表明,他们都参与了大脑发育过程中神经元迁移的作用,对它们的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将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婴儿面孔识认的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暴芃 综述, 静进 审校
    2011, 19(3):  240-24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孔识认是婴儿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相关神经影像学研究却一直空缺,近红外谱技术(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作为一种无创性脑功能成像技术,为探讨婴儿社会认知的脑功能发展提供了影像学依据。本文就婴儿面孔识认的NIRS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面孔加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进展
    樊越波,揭晓锋 综述, 邹小兵 审校
    2011, 19(3):  243-24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面孔加工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ERP)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在面孔结构编码、辨认面孔熟悉性、情绪认知的ERP表现异于普通人群,并且未能表现出倒置效应及单侧化优势。由此推断,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面孔加工功能是异常的。
    影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有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王丽 综述, 李廷玉 审校
    2011, 19(3):  246-248.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个体实现社会化、完善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童的自我意识引起人们重视,本文综述儿童自我意识有关影响因素,以期为建立儿童良好的自我意识提供理论依据。
    0~5岁儿童嫉妒情绪的发展
    张玉洁,许远理
    2011, 19(3):  249-25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国外实证研究和对儿童认知与情绪发展水平考虑,把0~5岁儿童嫉妒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6~12个月,初级形式嫉妒;1~3岁,无区分嫉妒;3~5岁(尤其是3.5岁后),有区分嫉妒。6~12个月儿童因认知水平有限,尚不能理解母亲关注另一儿童对自己与母亲关系所造成的影响,但本能地表现出抗议和接近母亲的行为。1~3岁儿童随认知能力发展,已经可以理解母亲与另一儿童关系对自己与母亲之间亲密关系会造成干扰,因此对夺取母亲注意的“霸占者”表现出强烈嫉妒。但这种嫉妒尚未分化,对同龄儿童和比自己小的儿童会表现出同等程度的嫉妒反应。对于3~5岁儿童来说,嫉妒反应已经分化,对同龄儿童嫉妒程度远超过比自己小的儿童,且与1~3岁儿童相比,嫉妒反应更加温和。
    临床研究与分析
    抽动障碍儿童智力与注意力特征研究
    辛晓昱,周长虹,陈娟,匡桂芳
    2011, 19(3):  252-25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抽动障碍(tic disorder, TD)儿童智力结构特征及注意特征,为临床综合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 及视听整合持续操作评估系统(IVA-CPT)对TD组及正常对照组儿童各60 例进行智力测验及注意力测验,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抽动障碍患儿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总智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 ,操作量表中除拼图分测验无差异外其余分测验及言语量表各分测验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抽动障碍儿童IVA-CPT 综合注意力商数、听觉注意力商数和视觉注意力商数均低于正常对照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抽动障碍儿童存在智力及注意力损害,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早期教育对学龄儿童行为问题长期影响的研究
    段娅莉,张丽珊,孙恩,徐兵,胡雯
    2011, 19(3):  254-25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婴幼儿期早期教育对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长期影响,为临床提供依据。 【方法】 140名正常孕妇随机分为早教组和对照组,早教组自胎儿5月至婴儿1岁期间在医生指导下实施早教训练,1~3岁期间提供家长训练手册由家长在家中训练。7岁时对两组儿童进行行为问题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估。 【结果】 两组男童的学习因子和违纪因子得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早教组表现优于对照组;两组男童的其它因子得分和女童的所有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早期教育可能对学龄儿童的心理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气质和智能影响的研究
    朱庆庆,宋媛,王桂荣,黄敏,邱克,陆艳红
    2011, 19(3):  257-25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气质和智能的影响,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Carey的婴幼儿气质问卷(EITQ、RITQ)和首都儿科研究所设计的《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分别对200例早教组和200例对照组儿童进行气质评定和智能筛查。对早教组进行早期教育,9个月后与对照组(未进行干预)进行气质和智能的比较。 【结果】 早教组在节律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注意分散度、持久性上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干预后难养型例数减少(P<0.05);各能区发育商明显提高(P<0.01)。 【结论】 早期教育不但可以促进婴幼儿气质良好的发展,还能促进婴幼儿智能的发育,从而使婴幼儿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
    3~4岁儿童心理行为发展与家庭环境、年龄、性别关系研究
    何晓玲,顾莉萍,邓成,何淑华,廖艳
    2011, 19(3):  259-26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家庭环境、年龄、性别对3~4岁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为儿童保健、早期教育的干预指导提供更丰富参考资料。 【方法】 调查中山市石岐区36~48月龄儿童152人,应用《3~6岁幼儿心理健康测量问卷》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幼儿心理行为发展的动作、认知能力、情感与意志、社会性、语言、社会习惯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进行Spearman相关检验分析。以男女儿童心理行为发展采用Mann-Whitney检验。 【结果】 男女幼儿动作能力发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能力、情感与意志、社会性、语言、社会习惯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幼儿动作和认知能力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家庭知识性与认知能力发展、成功性与社会性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结论】 3~4岁儿童动作、认知能力仍在快速发展,男女幼儿动作能力发展已不同,知识性高的家庭有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成功性高的家庭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北京大兴区农村父母养育方式与2~4岁儿童行为问题
    朱雪娜,闫淑娟,李东阳
    2011, 19(3):  262-26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北京市大兴区农村父母养育方式与2~4岁儿童的行为问题的发展变化。 【方法】 使用父母养育Q分类卡片和Achenbach的儿童行为调查表对大兴区109名儿童在2~3岁、3~4岁进行了纵向追踪调查分析。 【结果】 1)父母的养育方式4岁组较2岁组惩罚(t=15.680,P=0.000)、保护/担忧(t=2.665,P=0.009)和鼓励独立(t=4.402,P=0.000)均有所减少;2)儿童的外显行为问题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内隐行为问题稳定性相对较低;3)儿童的行为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互作用较强,儿童2岁时父母的拒绝能预测儿童4岁时的内隐行为(β=0.305),父母拒绝行为对同一时间段的外显行为问题有预测作用。 【结论】 父母的养育方式和儿童的行为问题均有较高稳定性,且相互作用。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主观生活质量及家庭环境特征研究
    解金娜,孙超,吴媛,夏颖,辛晓昱,匡桂芳
    2011, 19(3):  264-26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儿童的生活质量及家庭环境特征。 【方法】 应用程灶火等设计的《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手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79例ADHD儿童及71名正常儿童进行评定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1)生活质量评分中,ADHD组的家庭生活、同伴交往、学校生活、生活环境、自我认识、认知成分、焦虑体验、情感成分总体满意度得分均低于正常组(P<0.05或<0.01);2)家庭环境评分中,ADHD组的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组织性得分均低于正常组(P<0.05或<0.01),矛盾性、独立性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 【结论】 ADHD儿童生活质量低下,家庭环境不良,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以改善其预后。
    哌甲酯治疗门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依从性研究
    朱大倩,高鸿云,朱雍雍
    2011, 19(3):  267-26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门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en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患儿对哌甲酯治疗的依从性,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方法】 对1999年1月—2007年1月间所有首次诊断为ADHD,并给予哌甲酯处方的患儿,根据自编的《ADHD儿童电话随访问卷》进行电话随访。 【结果】 共有病例325例,204例获得有效随访,84.31%(172例)的患儿接受哌甲酯治疗。用药达6个月以上患儿占用药人群的71.52%。依从性好者占总人群的28.4%。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者占用药人群的29.7%,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主要拒药或停药原因为:怕药物副作用。药物剂型和是否合并家长教育或小组治疗对依从性有影响作用。 【结论】 ADHD患儿家庭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不高,长效制剂和父母小组干预有助于提高药物治疗依从性。
    婴幼儿精神行为发育与抚养人心理特征关系的研究
    徐佑平,肖英,石淑华,梅应华
    2011, 19(3):  270-27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和儿童体格、探讨抚养人与儿童体格发育、精神行为的态度、性格及心理特征关系,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儿童保健相关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300名婴幼儿,分别问卷调查,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测量采用美国学者Achenbach编制的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 List, CBCL),婴幼儿行为发育检查依据Gesell量表进行测量。 【结果】 在所调查的300名婴幼儿中,进食问题发生率为29.67%,母乳喂养组婴幼儿进食问题发生率较低。母乳喂养组九个气质维度评分均低于混合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抚养人为父母的Gesell量表五个能区的得分都明显地高于祖父母或保姆主要看护人组。 【结论】 婴幼儿精神行为发育的影响因素明显的与家长的养育方式有密切的关系,注重预防婴幼儿精神行为发育问题、促进儿童早期精神发育,这对增进婴幼儿健康具有极大的意义。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气质特征的影响研究
    冯琰,魏晟,罗佳美,王丽
    2011, 19(3):  273-27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无脑损伤的早产儿按照不同的气质类型进行早期干预,探讨其效果,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方法】 选择无异常分娩史、头颅检查除外脑损伤的早产儿49例(早产儿组),设正常足月儿48例为对照组。应用小婴儿气质问卷和幼儿气质评估表对早产儿组和对照组进行气质测评。早产儿组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和气质干预,干预1年后与对照组儿童进行气质比较。 【结果】 干预前两组气质分类结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产儿组干预后E及I-E型气质儿童增多,干预前后气质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P<0.05)。 【结论】 早期教育和气质干预可以促进早产儿气质良好发展,不同气质特点婴幼儿应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
    西安社区168名儿童饮食行为调查分析
    张小棉,冯德鸿,张欢,杨玉凤
    2011, 19(3):  275-27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西安社区7个月~4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情况,为地段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指导提供依据。 【方法】 随机抽取西安两个社区7个月~4岁儿童168名,以家长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儿童背景资料、儿童饮食行为特点、家长的喂养行为及家长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应对。 【结果】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检出情况:正常组儿童仅11人(占6.5%),未检出饮食行为问题,检出存在饮食行为问题组儿童157人(占93.4%);男女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8,P>0.05);城区儿童与郊区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65,P>0.05);总检出问题7项,其中进食时间过长78人,对食物不感兴趣85人,拒绝某种食物38人,不愿尝试新食物56人,强烈偏爱某些食物人81人,进餐分心101人,进餐地点不固定77人,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应加强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高度重视,及对抚养人科学育儿知识的宣教,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经验交流
    儿童孤独症192例临床分析
    刘静,徐琼,张颖,徐秀
    2011, 19(3):  278-28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该临床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04 年11 月— 2010 年8 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保健科收治的192例孤独症患儿的主诉、临床表现、 个人史及家庭状况(妊产期不利因素、家族史、父母文化、父母性格、家庭教育情况)、和辅助检查(脑CT/ MRI、EEG、BAEP) 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在192例孤独症患儿中,≤24个月龄的患儿21例(10.9%),病例主诉以语言障碍为主,尤以不会说话突出(62%)。母亲存在妊产期不利因素者共85例(44.3%),异常家族史者52例(27%),辅助检查中, EEG异常检出率较高。 【结论】 语言障碍最易为家长注意,建议常规健康体检中纳入和重视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以利于早期发现孤独症患儿。妊娠不利因素、家族史和父亲内向的性格特点与孤独症发病有密切关系。
    扬中市557名婴儿神经心理发育影响因素分析
    朱红莲
    2011, 19(3):  280-28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扬中市婴儿早期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因素,提高对婴儿早期神经、心理发育的重视程度。 【方法】 采用0~6岁发育筛查测验(DST),选择2009年1月—2010年 10月在扬中市妇幼保健所儿童保健科做体检的健康儿童,共557例,年龄在22~26周,测试前进行影响因素调查,所收集的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 【结果】 557例婴儿发育商平均值为98.65±8.01,资料呈正态分布;婴儿神经心理发育与喂养方式、父母文化程度、主要抚养人、主要抚养人对早教的态度有关。 【结论】 婴儿神经心理发育受多项因素影响,母乳喂养、父母文化程度高、主要由父母抚养、抚养人关注早期教育有利于婴儿早期神经心理发育。
    被动操对婴儿早期发育的影响
    沈沛
    2011, 19(3):  282-28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婴儿被动操对婴儿早期发育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1 292例婴儿随机分为早期实验组573人、中期实验组358人和对照实验组361人三组,早期、中期实验组分别为婴儿42日龄、3月龄时开始施行被动操,对照组不进行被动操训练,并分别调查他们在6个月时的体重、身高和DST数据。 【结果】 早期实验组、中期实验组、对照实验组6月龄时的体重分别为8.89、8.58、8.24 kg,运动能力分别为7.94、7.87、7.37,社会适应能力分别为8.20、8.08、7.78,智力发育分别为16.67、16.21、15.67,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均<0.01);身长分别为68.43、68.29、68.25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被动操对婴儿的早期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厦门市870例0~18个月儿童肥胖早期干预效果分析
    陈桂霞,简胤嘉,曾国章,黄海莹,许立军,古桂雄
    2011, 19(3):  284-28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调查掌握厦门市870例0~18个月儿童的肥胖及超重现状,并对其进行干预效果分析,进而为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的发生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厦门市6个区随机选取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院)所服务的婴幼儿,并且根据人数配比分为干预组(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对照组(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服务的婴幼儿各870人。 【结果】 通过BMI评价基线调查结果显示:干预组儿童均呈现较高的肥胖超重发生率,对照组的超重发生率(12.6%)较高,但是肥胖发生率极低(仅有0.5%)。而通过WFH评价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儿童均呈现较高的超重发生率;两组儿童超重发生率呈下降趋势;肥胖发生率方面,干预组有一点下降趋势(从出生时的5.4%降到18月龄时的2.6%),对照组趋于平稳。 【结论】 监测数据显示18个月来干预组和对照组儿童之间的肥胖超重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但是由于基线数据显示干预组的肥胖超重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就从侧面反映了干预组的肥胖超重发生率得到了一定的控制,说明干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健康教育
    德清县幼儿园保教人员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陈怀红,符敏敏,黄伟玲
    2011, 19(3):  287-288.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德清县幼儿园保教人员当前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探讨在保教人员中开展健康教育的适宜内容和方法,更好的发挥保教人员传播健康知识,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作用。 【方法】 对全县所有提供中餐的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的92%)保教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所有问卷经核查后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保教人员对于如何吃更有益于儿童健康,对于营养素的食物来源、转化等营养知识点知晓率较低;10.42%的人不能保证经常吃早餐, 56.25%的人晚餐吃得最好,54.17%的人中餐吃得最多,93.75%的人经常纠正小朋友的不良饮食行为,83.75%的人经常或有时将营养知识传播给小朋友及其家长;工龄、岗位是影响保教人员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的因素。 【结论】 保教人员肩负着传播营养知识,帮助幼儿建立良好营养行为的重任,但是,保教人员存在营养知识掌握不全,膳食行为偏差等情况,因此,幼儿园、妇幼保健机构要加强管理和教育,采用多种措施和方法,做好保教人员的营养教育,从而更好地帮助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形成,保障其健康成长。
    适宜技术
    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卫办医政发(2010)12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1, 19(3):  289-294.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案报道
    重症手足口病合并周围神经损伤3例报道
    李敬风,陈荣光,雷尚兵,罗新兵,李超,任建红,胡艳萍
    2011, 19(3):  295-19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