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罗静, 王薇, 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9, 17(5):990-995. [2] 刘晓, 黄希庭.社会支持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J].心理研究, 2010, 3(1):3-8. [3]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压力和社会支持状况及社会支持保护作用的研究[J].心理科学, 2011, 34(3):631-635. [4] 赵景欣, 刘霞, 申继亮.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抑郁、孤独之间的关系--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视角[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24(1):36-42. [5] 王薇, 罗静, 王毅等.流动儿童家庭因素、社会支持与情绪的关系[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0, 19(6):556-557. [6] 刘霞, 范兴华, 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23(3):98-102. [7] 班永飞, 宋娟, 吴孝勇.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特点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3, 21 (1):34-36. [8] 刘晓慧, 杨玉岩, 哈丽娜, 等.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10):3278-3290. [9] 魏欣, 陈旭.农村留守初中生亲社会倾向特点及其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 26(4):402-408. [10] 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94-96. [11] 寇彧, 洪慧芳, 谭晨, 等.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的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23(1):112-117. [12] 高文斌, 王毅, 王文忠, 等.农村留守学生的社会支持和校园人际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 21(11):791-794. [13] 章志光.学生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及其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初探[J].社会心理科学, 2005, 20(4):24-32. [14] 佘双好.毕生发展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317-318. [15] 余宏波, 刘桂珍.移情、道德推理、观点采择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22(1):113-116. [16] 李晓东.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163-164. [17] 丁芳, 郭勇.儿童心理理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心理科学, 2010, 33(3):660-662. [18] 陈斌斌, 李丹.班级生态系统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8, 16(5):733-7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