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饶克勤,尹力,刘远立.中国居民健康转型、卫生服务需求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之一)[J].中国卫生经济研究,2000,19(9):5-9. [2] 刘娅,叶运莉,袁萍.中国婴儿1991~2004年死亡率趋势及预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6):3101-3105. [3] 王艳萍,朱军,缪蕾,等.中国2000~2006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死亡原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5):466-470. [4] 陈晓芳,张菊英,张强.中国少数民族婴儿死亡率趋势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2231-2232. [5] 张菊英,吴涛,张强.我国各省(市)死亡水平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5(3):301-304. [6] 聂富强,宋国军.中国婴儿死亡率控制:地区差异、实证分析与政府干预[J].中国人口科学,2005,19(4):75-80.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妇幼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1)[EB/OL].[2011-12-6].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fybjysqwss/s7901/201109/52959.htm. [8] 李霞.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婴儿死亡原因及死亡率的演变[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0,5(2):151-154. [9] 于保荣,高光明,王庆,等.中日两国医疗服务利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13(4):79-82. [10] 柴玉英,张向阳,买苏木江,等.我国居民死亡水平的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5):345-347. [11] 冯星淋,罗昊,沈娟,等.中国儿童死亡状况的国际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339-343. [12] 刘萍,袁萍.我国婴儿死亡率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8):3917-3922. [13] 梁伯衡,李晓松,陈建生,等.我国婴儿死亡率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0):1883-1886. [14] 罗树生,王燕,高军,等.中国1998-2003年婴儿死亡率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3):1841-1845. [15] 乔晓东,吴擢春,高艳,等.卫生Ⅷ项目地区婴儿死亡率影响因素的多水平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9,26(1):49-54. [16] 陈健生.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投资与降低婴儿死亡率[J].经济评论,2006,26(1):52-57. [17] 李鸿斌,顾建明,丁燕,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妇幼卫生政策回顾与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4(10):48-54. [18]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7-40. [19] Fernald LC,Gertler PJ,Neufeld LM.Role of cash in conditional cash transfer programmes for child health,growth,and development:an analysis of Mexico's Oportunidades[J].Lancet,2008,371:828-837. [20] 让·德雷兹,阿马蒂亚·森.饥饿与公共行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87-210. [21] 吕军,郝模.促进妇幼卫生发展的政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88-253. [22] 罗荣,汪金鹏,金曦.我国现阶段妇幼卫生政策需求分析[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0,1(1):48-50. [23] 李鸿斌,顾建明,丁燕,等.我国婴儿死亡三级预防相关妇幼卫生政策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1,22(5):650-652. [24] 陈勇.我国区域城乡婴儿死亡率影响模式的多视角研究[D].四川大学,2006. [25] 李鸿斌,马卫东,丁燕,等.探索制定江苏省"十二五"儿童发展规划婴儿死亡率控制标准[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9):644-646. [26] 李鸿斌,顾建明.探索降低婴儿死亡率的第三类型[J].中国保健,2011,19(6):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