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 2017, Vol. 25 ›› Issue (5): 456-458.DOI: 10.11852/zgetbjzz2017-25-05-07
邹敏, 王艳郁, 尹训宝
ZOU Min, WANG Yan-yu, YIN Xun-bao
摘要: 目的 比较抑郁组与非抑郁组青少年的多维归因模式,旨在为青少年抑郁的归因训练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中学生学业归因量表与交往归因量表对整群抽取的550名初一至高三的青少年进行团体施测,对492份有效数据运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就正性事件而言,抑郁组的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子(EUU)归因得分低于非抑郁组(学业:t=3.582,交往:t=3.501,P均<0.01);就负性事件而言,抑郁组在学业领域内的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子(ISU),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子(IUC),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子(IUU)归因得分低于非抑郁组(t=6.464,4.198,5.814,P<0.001),抑郁组在交往领域内的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因子(ISC),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子(ISU),外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因子(ESC),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子(EUC)归因得分低于非抑郁组(t=4.403,3.364,4.750,5.042,P<0.01)。结论 抑郁组青少年的多维归因模式表现出一致性与情境性共存的特点:一致性表现在抑郁组更倾向于将负性事件归因于能力不足,而将正性事件归因于偶然好运;情境性表现在抑郁组青少年在不同领域内的归因模式并非完全一致,在交往失败归因中明显体现出消极自我认知与消极社会认知整合的取向。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