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专题文章

    图片丢失啦 儿童睡眠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照养人教养方式与儿童睡眠问题的相关性分析
    林桐, 孙晓宁, 李文, 王紫惊, 王广海, 江帆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2, 30 (12): 1322-1326.   DOI: 10.11852/zgetbjzz2021-1383
    摘要202)      PDF (552KB)(187)   
    目的 探索教养方式与儿童睡眠问题的相关性,为基于教养方式的睡眠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9年12月—2020年1月,采用整群方便取样,在北京、上海和成都三市抽取6所公办幼儿园与2所公办小学进行调查,由家长通过在线系统填写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教养方式类型,以及社会人口学和家庭情况问卷,通过协方差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教养方式与儿童睡眠问题的关系。 结果 共抽取3 861名儿童,平均年龄(5.57±2.28)岁,男、女童分别为2 007名(52.0%)、1 854名(48.0%)。溺爱型、适中型和严格型教养方式分别占4.6%、86.6%和8.8%。溺爱型教养的儿童CSHQ总分( F=44.77, P<0.001)和各维度分均高于严格型和适中型,睡眠问题更严重。相比适中型,溺爱型教养是儿童总体睡眠问题的危险因素( OR=3.62,95% CI:1.88~6.96),尤其是就寝抵抗( OR=3.80,95% CI:2.51~5.75)。 结论 教养方式与儿童睡眠问题密切相关,而溺爱型教养是儿童睡眠问题的危险因素,未来应加强教养方式的科普宣教和行为干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家庭养育方式与儿童睡眠状况关系分析
    薛旭升, 贾甜, 杨琳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2, 30 (11): 1237-1240.   DOI: 10.11852/zgetbjzz2022-0554
    摘要203)      PDF (564KB)(141)   
    目的 分析家庭养育方式与儿童睡眠状况的关系,寻求对儿童睡眠有利的养育方式,为改善儿童睡眠质量提供相应的参考。 方法 收集2021年9—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儿科体检的214名6~12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儿童版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C)及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评价家长养育方式及儿童睡眠状况,并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 CSHQ总分在不同年龄( t=6.45, P<0.001)、共睡情况( F=11.82, P<0.001)、电子屏幕使用时间( F=5.13, P=0.007)等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EMBU-C与CSHQ的多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从与抚养人同床睡到不同房间睡,CSHQ总分逐渐降低( β=-1.81),母亲情感温暖得分与CSHQ总分呈负相关( β=-0.50),电子屏幕使用时间与CSHQ总分呈正相关( β=1.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者共同解释18%的变异(Δ R 2=0.18)。 结论 儿童的睡眠状况与年龄及家庭养育方式有关,家庭养育方式中的共睡和屏幕使用时间过长会降低儿童的睡眠质量,母亲情感温暖则对儿童睡眠的改善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中山市2~6岁儿童睡眠状况的调查分析
    黄连红, 张翠梅, 王桂兰, 李德庚, 刘楠, 陈昂, 李尖, 朱建萍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2, 30 (6): 685-688.   DOI: 10.11852/zgetbjzz2021-0895
    摘要205)      PDF (521KB)(113)   
    目的 调查中山市2~6岁儿童的睡眠情况,分析不同特征儿童睡眠的常见问题。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8年3月—2019年2月,随机抽取中山市5个区6所幼儿园的1 880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以悉尼儿童医院睡眠中心临床问卷为基准,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自制问卷调查表,对纳入儿童家长及幼儿园负责人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 799份。 结果 中山市2岁组儿童平均每天睡眠时长为11.37 h,3~6岁儿童睡眠时间为10.26~10.99 h,随年龄增长夜间、白天和全天睡眠时间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4.285、28.408、40.635, P<0.05);睡眠不足发生率为17.01%(306/1 799),就寝延迟发生率为88.2%(1 587/1 799),入睡困难为41%(738/1 799)。2~6岁儿童户外活动及屏幕时间分别为(2.27±1.11)h和(1.25±0.94)h,达国内儿童推荐标准;儿童睡眠问题较多,主要表现为害怕就寝(64.0%)、多汗(50.9%)、磨牙(44.8%)、打鼾(40.1%)、梦魇(39.4%)、夜惊(39.1%)及流口水(25.3%),梦游(3.2%)及呼吸暂停(0.7%)。 结论 目前中山市儿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问题发生率较高,应引起家长及儿科医生的重视,加强儿童睡眠卫生保健宣传,促进儿童睡眠健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睡眠问题及其与褪黑素相关性研究进展
    王瀞萩, 王成举, 胡斌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2, 30 (6): 651-654.   DOI: 10.11852/zgetbjzz2021-0215
    摘要208)      PDF (480KB)(145)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常伴有的昼夜节律失常和睡眠问题,睡眠问题不仅可能加重ASD儿童的某些核心症状,还可能影响康复训练效果。ASD儿童睡眠问题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但确切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发现其与褪黑素分泌代谢异常密切相关,且褪黑素治疗有效、安全。本文主要对ASD儿童睡眠问题及其与褪黑素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改善ASD儿童睡眠问题以及制定有效的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睡眠障碍的评估和干预
    陈岑, 程慧, 江帆, 沈敏, 王广海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2, 30 (6): 637-641.   DOI: 10.11852/zgetbjzz2021-0195
    摘要320)      PDF (689KB)(261)   
    睡眠障碍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最常见的共患障碍之一,不仅与ASD儿童核心症状存在显著相关,还会影响患儿的功能水平、生活质量以及干预康复效果,给父母造成巨大养育压力和经济负担。国际上已将睡眠障碍,特别是失眠纳入到ASD的综合诊治之中,但国内相关工作开展滞后,儿科专业人员对ASD儿童睡眠障碍的诊治能力有待提升。 因此,本研究将介绍ASD儿童睡眠障碍的评估和干预方法,为临床和研究工作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学龄儿童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
    张学荣, 陈天娇, 马军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1, 29 (11): 1176-1180.   DOI: 10.11852/zgetbjzz2020-1604
    摘要239)      PDF (741KB)(197)   
    目的 探究夜间睡眠时间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为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干预措施及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北京市房山区城市和乡村各抽取4所小学,2012年10月对抽中学校的1 175名小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时间分布特征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 学龄儿童睡眠不足(<10 h/d)率达68.5%,不同人口学特征影响儿童睡眠时间,城市学生、男生睡眠时间较少( P<0.001)。儿童体重指数(BMI)和超重肥胖率随睡眠时间的减少而增加( P<0.01)。日均睡眠时间<9 h/d组是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调整性别、城乡、家庭收入、父母文化程度、体力活动和静态行为时间后,仅有周末日均睡眠时间<9 h/d组( OR=1.570,95% CI:1.074~2.295, P=0.02)与学龄儿童肥胖超重风险相关。 结论 睡眠不足可能是导致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尤其周末日均睡眠时间可能影响更大,应通过有针对性地改善儿童的睡眠时间和生活方式以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的流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家庭环境因素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睡眠行为的影响
    何海燕, 王睿, 宁曼, 余敏, 张安慧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1, 29 (9): 996-999.   DOI: 10.11852/zgetbjzz2021-0792
    摘要259)      PDF (533KB)(178)   
    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等因素对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的影响,为改善儿童睡眠提供依据。 方法 2017年5-6月随机抽取芜湖市7所幼儿园,采用整群调查的方法,利用Green 综合评分评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使用父母行为问卷(PBI)和儿童睡眠习惯问卷中文版(CSHQ)评价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的睡眠情况。 结果 共调查了2 201名学龄前儿童,男童睡眠行为总分为49.79±4.65,女童为49.80±4.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4, P>0.05)。共有14.54%儿童( n=320)存在睡眠问题,存在睡眠问题的儿童其父、母亲敌意/强制教养方式的得分高于无睡眠问题组的得分( t=6.31,5.58, P<0.001),而父亲支持/参与教养得分低于无睡眠问题组( t=2.27,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敌意/强制的教养方式得分越高,越增加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 OR=1.04,95% CI:1.01~1.06、 OR=1.04,95% CI:1.02~1.07),而父亲支持/参与教养方式减少儿童睡眠不良发生的风险( OR=0.98,95% CI:0.96~1.00)。家庭因素中本次研究仅发现家庭距主干道距离过近(≤50 m)可增加儿童睡眠不良的发生( OR=1.68,95% CI:1.07~2.63)。 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家长在于学龄前儿童相处时应采用更积极的教养方式,其次,家庭距主干道距离也是影响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不可忽视的原因,应做好居民住宅的相关规定,为保障学龄前儿童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睡眠养育照护行为与儿童健康
    王惠珊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1, 29 (5): 465-467.   DOI: 10.11852/zgetbjzz2021-0497
    摘要583)      PDF (508KB)(731)   
    儿童早期是睡眠/觉醒模式发展变化迅速的一个阶段,不恰当的睡眠养育照护方式将会导致婴幼儿睡眠问题的高发。一旦出现睡眠问题,将会对儿童的体格生长、认知发育、情绪行为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为了提高婴幼儿睡眠质量,预防睡眠问题的发生,儿童保健医生应积极为养育照护者提供婴幼儿睡眠健康知识宣传和预见性指导,引导养育照护者采取科学的睡眠养育照护行为,以促进儿童早期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中国婴儿睡眠状况评估量表的编制与评价研究
    冯围围, 潘晓平, 王惠珊, 张悦, 金曦, 黄小娜, 徐韬, 张彤, 中国婴幼儿睡眠状况评估量表编制研究省级协作组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1, 29 (5): 468-472.   DOI: 10.11852/zgetbjzz2020-1376
    摘要1160)      PDF (630KB)(669)   
    目的 编制适用于我国1岁以下婴儿的睡眠状况评估量表,评价其信度、效度和可行性。 方法 根据婴儿睡眠发育年龄特点,将量表划分为0~3个月和4~11个月两个年龄段。首先按照量表编制框架的睡眠节律、入睡行为、夜醒、睡眠呼吸4个维度建立条目池,然后依次通过条目初筛、修改、项目分析、效度分析、信度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完成量表的编制和评价。 结果 婴儿睡眠状况评估量表(0~3个月)和婴儿睡眠状况评估量表(4~11个月)均包含睡眠节律、入睡行为、夜醒和睡眠呼吸4个因子14个条目,条目内容略有不同,累积解释总变异量分别为56.61%、55.02%。两个量表所有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介于0.83~1.00。两个量表在入睡潜伏期、夜醒次数、睡眠时间3个条目与简明婴儿睡眠问卷(BISQ)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41、0.39和0.32、0.66、0.38。社区婴儿与门诊婴儿在两个量表总分以及绝大部分因子(除0~3个月量表睡眠呼吸因子)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个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681、0.673,重测信度分别为0.75和0.74。 结论 两个量表具有比较稳定的因子结构及较好的信效度,可以用于婴儿睡眠问题的早期筛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不同年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儿临床表现及睡眠结构比较分析
    徐雪云, 王宇清, 郝创利, 何燕玉, 耿雅轩, 江雨婷, 吕梦, 卢敏, 韩珺, 王景, 窦训武, 朱慧娥, 尹德佩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1, 29 (5): 473-478.   DOI: 10.11852/zgetbjzz2020-2071
    摘要195)      PDF (559KB)(89)   
    目的 分析学龄前期及学龄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儿童的临床及睡眠结构特点。 方法 纳入2016年12月-2019年1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就诊,经多导睡眠监测诊断为OSAHS的12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诊断为鼾症(PS)的313例患儿为对照组,根据年龄将两组患儿分为学龄前期组及学龄期组,收集临床资料及多导睡眠监测(PSG)结果。 结果 学龄前期及学龄期OSAHS患儿夜间及日间症状均较对照组显著( P<0.05)。学龄前OSAHS患儿快动眼睡眠期(REM)比例高于对照组( Z=2.467, P<0.05);学龄期OSAHS患儿总睡眠时间(TST)及睡眠效率低于学龄前OSHAS患儿( t=2.518, Z=1.527),NREM 2期比例升高( t=4.080),NREM 3期比例下降( Z=1.832),氧减指数(ODI)升高( Z=1.653, P<0.05)。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与学龄前期患儿NREM 1期睡眠比例呈正相关( r=0.217),与REM期比例呈负相关( r=-0.220),体重指数(BMI)与学龄期OSAHS患儿NREM 3期比例呈负相关( r=-0.429, P<0.05)。 结论 OSAHS患儿临床表现与鼾症患儿不同,且不同年龄症状有所差异;学龄期OSAHS患儿睡眠结构改变较学龄前期患儿明显;学龄前期、学龄期OSAHS患儿睡眠结构改变分别与AHI、BMI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学龄前儿童居家隔离期间睡眠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佩瑶, 李文, 胡亚滨, 王广海, 江帆, 陈洁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1, 29 (5): 479-483.   DOI: 10.11852/zgetbjzz2021-0037
    摘要235)      PDF (584KB)(123)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居家隔离期间的睡眠问题及影响因素,为降低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而居家隔离和限制活动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0年3月15-28日对16 094名3~6岁儿童进行在线调查。由家长填写一般资料、标准中文版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以及长处和困难问卷(SDQ),收集儿童睡眠及情绪/行为相关数据。 结果 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76.8%(CSHQ总分>41),与年龄、家长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类型等人口社会学因素显著相关( χ2=66.98、36.51、11.01, P<0.05)。控制人口社会学因素后,情绪/行为问题越严重的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风险越高。 结论 疫情期间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普遍存在,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相关,应当进行综合干预,从而将因疫情而居家隔离和限制活动对儿童健康的影响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顺义区0~6月龄婴儿睡眠模式与夜醒关系的队列研究
    刘雅静, 刘超, 陈彤颖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1, 29 (5): 488-491.   DOI: 10.11852/zgetbjzz2020-1584
    摘要243)      PDF (2464KB)(147)   
    目的 分析顺义区0~6月龄婴儿睡眠模式,为婴儿早期睡眠指导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在顺义妇幼健康之约队列研究中招募220例健康新生儿,在42天、3月龄、6月龄进行随访,使用简明婴儿睡眠问卷(BISQ)评估婴儿睡眠模式和睡眠问题。 结果 0~6月龄婴儿白天和夜晚睡眠时间变化显著,白天睡眠时间从42天(6.0±2.3)h逐渐下降至6月龄(3.8±1.5)h,夜晚睡眠时间从42天(6.9±2.2)h逐渐上升至6月龄(8.1±2.3)h。42天、6月龄婴儿夜醒次数与奶睡呈正相关( β=0.69、0.80, P<0.001)。 结论 婴儿睡眠模式在生后6个月变化明显,奶睡的方式与夜醒次数明显相关,家长应采取正确的入睡方式以减少婴儿睡眠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褪黑素在儿童睡眠研究中的应用及检测方法
    金伟琦, 韩冬梅, 王广海, 李归浦, 江帆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1, 29 (5): 506-509.   DOI: 10.11852/zgetbjzz2020-0707
    摘要374)      PDF (518KB)(225)   
    褪黑素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理作用的吲哚胺类激素,近年来其在评估昼夜节律及改善睡眠方面备受瞩目,儿童褪黑素研究也逐渐增多,但目前缺乏灵敏精确的儿童褪黑素检测方法。因此,本文主要就褪黑素在生命早期的特征变化、儿童睡眠研究中的应用及其采集检测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处理儿童睡眠节律紊乱等睡眠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癫痫儿童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赵芬, 王广海, 王纪文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1, 29 (5): 510-514.   DOI: 10.11852/zgetbjzz2020-1867
    摘要221)      PDF (606KB)(134)   
    癫痫是一种儿童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由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所致,以持久性的致痫倾向为特征。儿童癫痫和睡眠障碍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然而,目前临床医生对癫痫儿童的睡眠障碍重视不足,缺乏有效诊治。因此,本文就儿童癫痫和睡眠的相互影响、癫痫儿童常见的睡眠障碍,以及评估和治疗的方法进行论述,期望为癫痫儿童睡眠障碍的早期识别和综合诊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脑性瘫痪儿童合并睡眠障碍的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张月华, 余志华, 孔勉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1, 29 (5): 515-517.   DOI: 10.11852/zgetbjzz2020-0248
    摘要242)      PDF (483KB)(172)   
    儿童睡眠障碍发病日益增高,脑性瘫痪作为儿童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脑功能受损持续存在且共患病多,脑瘫患儿合并睡眠障碍的比例较普通儿童更高且病情更重,严重影响了生长发育及其康复疗效。脑瘫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且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本文将重点对脑瘫合并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生机制、诊断评估方法以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学龄前期癫痫患儿睡眠状况调查分析
    贾甜, 杨琳, 雷晓梅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1, 29 (3): 301-304.   DOI: 10.11852/zgetbjzz2020-2004
    摘要176)      PDF (542KB)(129)   
    目的 分析学龄前期癫痫患儿的睡眠状况,探讨其睡眠问题的发生及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19年6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的3~5岁癫痫患儿96例作为癫痫组,同时选取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健康儿童97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对其监护人的询问,运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对其睡眠状况进行调查分析,CSHQ总分超过54分即为睡眠质量不良。对可能导致癫痫患儿发生睡眠质量不良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癫痫组睡眠质量不良发生率高于对照组(33.33% vs. 10.20%, χ 2=15.02, P<0.001)。2)癫痫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发作类型( χ 2=7.200, P=0.007)、发作频率( χ 2=14.189, P=0.001)及发作时相( χ 2=6.667, P =0.036)可能与其睡眠质量不良的发生相关。3)癫痫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全面性发作( OR=4.996)、发作集中于睡眠时段( OR=4.320)及发作≥4次/月( OR=7.740)是癫痫患儿睡眠质量不良的危险因素( P<0.05)。 结论 与正常学龄前期儿童相比,癫痫患儿睡眠时长更短,且更容易出现睡眠问题,应对相关问题及早进行识别、干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电子屏幕暴露对儿童睡眠影响的研究进展
    刘明霞, 花静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1, 29 (2): 176-180.   DOI: 10.11852/zgetbjzz2020-0378
    摘要435)      PDF (603KB)(548)   
    睡眠作为儿童身心状态的重要指标和影响因素,对儿童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电子屏幕成为日常生活中传播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不断有报道显示儿童期持续屏幕暴露可能对睡眠造成影响。本研究综述了儿童电子屏幕暴露对睡眠的具体影响及机制,总结相关原理和干预方法,以早期发现并干预电子屏幕暴露相关的睡眠问题。为进一步在中国儿童中开展电子屏幕对睡眠影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线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睡眠质量问题调查研究
    陈冯凤, 韦念堇, 马晨欢, 潘丽珠, 王瑜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1, 29 (1): 67-70.   DOI: 10.11852/zgetbjzz2020-0153
    摘要287)      PDF (483KB)(317)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睡眠质量问题,为ADHD的综合评估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2019年7-11月于上海市儿童医院确诊的ADHD儿童186人,同期儿童215人作为对照组,年龄均在5~12岁之间,采用睡眠质量问题调查问卷从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的应用和对日间功能的影响以及常见睡眠问题等方面对ADHD儿童进行评估,并与健康儿童进行比较。 结果 ADHD组存在睡眠质量问题的儿童占8.60%(16/186),对照组占2.79%(6/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6.495, P<0.05),主要表现在入睡时间延长及睡眠效率降低,ADHD组入睡时间和睡眠效率得分分别为1(1,2)及0(0,0),对照组得分0(0,1)及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7.090,-3.504, P<0.05)。睡眠问题中尿床发生率为17.7%(33/186),对照组4.7%(10/215)( χ 2=17.852);睡眠呼吸紊乱发生率为7.0%(13/186),对照组2.3%(5/215)( χ 2=5.059),睡眠中不随意抽动发生率为23.7%(44/186),对照组12.1%(26/215)( χ 2=9.253),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ADHD儿童睡眠问题较多,睡眠中不随意抽动的发生率增高,临床诊治中需对ADHD儿童共患的睡眠问题予以评估和干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学龄前儿童运动与睡眠质量的关联研究
    刘美燕, 郭倩雯, 吴丹, 汪秀莲, 梁滔, 孙凡凡, 兰红艳, 陈津津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0, 28 (10): 1097-1100.   DOI: 10.11852/zgetbjzz2019-1831
    摘要234)      PDF (504KB)(209)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运动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探讨影响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的生命早期因素。 方法 2018年3-6月以上海市登记注册的4所幼儿园833名3~6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对750名有效样本运动及睡眠状况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运动时间和运动项目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的关系。 结果 学龄前儿童学习日、休息日运动时间较少比例分别占72.7%(545/750)、27.2%(204/750),参与散步者占73.5%(551/750)。睡眠质量好、中等、差分别占23.9%(179/750)、65.2%(489/750)、10.9%(82/750),调整是否独立睡眠、睡前是否接接触电子产品、是否定时睡觉起床、学习日运动时间、运动项目参与率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后,学习日运动时间较少( OR=0.430,95% CI:0.205~0.904, P=0.026)、未参与散步( OR=0.399,95% CI:0.175~0.908, P=0.028)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差成正向关联。 结论 学习日运动时间较少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差的发生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6月龄婴儿夜晚睡眠-觉醒模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闻芳, 黄小娜, 冯围围, 张良芬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8, 26 (1): 7-10.   DOI: 10.11852/zgetbjzz2018-26-01-03
    摘要284)      PDF (539KB)(416)   
    目的 评估海淀街道6月龄婴儿的夜晚睡眠-觉醒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评估指导婴儿早期睡眠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通过Actiwatch腕表式活动记录仪评估6月龄婴儿的夜晚睡眠-觉醒模式,同时对影响夜晚睡眠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6月龄婴儿夜晚睡眠时间为(477.43±60.24)min,夜晚最长连续睡眠时间为 (312.60±106.00)min,夜晚入睡潜伏期为(19.06±14.53)min,夜晚平均觉醒次数为(2.24±1.21)次;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睡前1 h唱催眠曲( t=-2.158, P=0.039)是影响夜晚睡眠时间的因素;性别( t=-2.57, P=0.016)、喂养方式( t=-2.391, P=0.028)、睡前1 h抚触( t=-2.133, P=0.027)是影响夜晚最长连续睡眠时间的因素;是否同一时间放到床上( t=2.882, P=0.011)、睡前1 h洗澡或洗臀部( t=-2.314, P=0.026)、抚触( t=-2.888, P=0.011)是影响夜晚入睡潜伏期的影响因素;单独一人在小床上入睡( t=-2.091, P=0.045)是夜醒次数的影响因素;多因素结果提示夜晚睡眠时间与入睡前抚触呈线性相关( t=-2.158, P=0.039),夜晚最长连续睡眠时间与婴儿性别呈线性相关( t=-2.083, P=0.047),夜醒次数与单独一人在小床上睡眠呈线性相关( t=-2.091, P=0.045)。 结论 家长的睡眠养育行为是影响婴儿的夜晚睡眠-觉醒模式的重要因素,加强对婴幼儿正确睡眠养育行为习惯的宣教力度,纠正不良的睡眠养育行为,促进婴儿夜晚睡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21. 北京市海淀区婴儿期夜晚睡眠-觉醒模式的纵向研究
    闻芳,张良芬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6, 24 (12): 1306-1308.   DOI: 10.11852/zgetbjzz2016-24-12-22
    摘要180)      PDF (482KB)(230)   
    目的 应用Actiwatch评估婴儿出生后第一年夜晚睡眠-觉醒模式发展变化轨迹,为评估指导婴儿早期睡眠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调查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期间,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分娩的32例婴儿在家庭自然环境状态下前瞻性追踪婴儿0~12个月的夜晚睡眠-觉醒模式的发展轨迹,监测年龄点包括出生后1~6、9、12月龄各1次,共8次。观察时间为每次60 h。通过Actiwatch腕表式活动记录仪采集各监测年龄点的睡眠-觉醒信息。 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夜晚总睡眠时间(366.07~497.04 min)和最长连续睡眠时间(213.21~381.10 min)逐渐延长,婴儿夜晚总睡眠时间5月龄与出生后1月龄相比增加了102.57 min、最长连续睡眠6月龄与1月龄相比增加了99.39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12、5.45, P均<0.05)。婴儿的入睡潜伏期(56.85~15.13 min)和夜晚觉醒次数(2.83~1.60次)随月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婴儿入睡潜伏期4月龄相比1月龄降低了29.65 min、夜晚觉醒次数5月龄相比1月龄减少了0.36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47、3.51, P均<0.05);相邻年龄点比较及不同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海淀区海淀街道婴儿夜晚睡眠-觉醒模式在生后4~6个月内变化发展最为迅速,随年龄增长婴儿夜晚入睡能力和连续睡眠能力增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南京市学龄前儿童呼吸道过敏性疾病与睡眠状况的现况研究
    岳立文,曲红明,毛辰,刘静,谢海虹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6, 24 (12): 1260-1262.   DOI: 10.11852/zgetbjzz2016-24-12-08
    摘要260)      PDF (465KB)(165)   
    目的 分析南京市3~6岁健康儿童及患过敏性疾病儿童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发生状况及相互关系,为预防和干预儿童睡眠问题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应用自制学龄前儿童睡眠状况调查问卷,对1 432名3~6岁儿童进行调查。 结果 南京市学龄前儿童平均每天睡眠时间(10.74±0.85)h,明显低于国内外同年龄段儿童基本需求标准,患过敏性鼻炎及哮喘儿童睡眠时间明显比健康儿童短( P<0.05);儿童睡眠障碍总发生率为52.7%,患哮喘及过敏性鼻炎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68.3%和66.5%。 结论 南京市学龄前儿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差,睡眠问题的发生率较高,过敏性疾病可能是睡眠障碍发生的高危因素,应引起社会及家长的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23. 睡眠状况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关联性研究
    陶勇浩,倪玲玲,严双琴,陶慧慧,顾春丽,邵婷,曹慧,孙艳丽,童世庐,陶芳标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6, 24 (12): 1237-1240.   DOI: 10.11852/zgetbjzz2016-24-12-02
    摘要296)      PDF (537KB)(368)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的执行功能问题的发生状况,分析睡眠问题与儿童执行功能的关系。 方法 于2014年5月-2015年6月期间,对就读于马鞍山市91所幼儿园12 363名3~5岁学龄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由家长评价儿童睡眠问题),运用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学龄前版(BRIEF-P)评定儿童的执行功能发育状况。 结果 学龄前儿童年龄越大,父母亲文化程度越高,执行功能得分越低(功能越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女童的执行功能得分显著低于男童( P<0.05)。睡眠质量越好,入睡时间越短,睡眠障碍越少,执行功能得分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质量差( OR=1.93,95% CI:1.51~2.48)、入睡慢( OR=2.05,95% CI:1.52~2.78)、睡眠障碍多( OR=1.54,95% CI:1.35~1.76)是执行功能可疑的危险因素,其关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对执行功能的发育有负面影响。家长应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