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中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
    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4, 32 (4): 349-358.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279
    摘要1683)      PDF (1552KB)(214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中医儿童保健专科建设专家共识
    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4, 32 (5): 465-470.   DOI: 10.11852/zgetbjzz2023-1318
    摘要1153)      PDF (1044KB)(269)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从言语病理学角度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沟通障碍
    杨峰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4, 32 (3): 233-236.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114
    摘要992)      PDF (722KB)(288)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在沟通、语言与社交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本文从言语病理学的角度分析ASD儿童的基本沟通能力、语言发展特点以及社交语用方面的表现特征并介绍相应的评估工具,同时提出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干预策略,强调采用医疗、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综合干预模式,以期全面提升该群体的沟通、语言和社交能力,有效提升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儿童的早期筛查与干预
    刘振寰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4, 32 (5): 475-479.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280
    摘要987)      PDF (669KB)(137)   
    发育性协调障碍(DC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发病率高,诊断率低,症状出现早,阻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DCD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有利于减轻该疾病的终身不良影响。但目前国内大众对该病仍缺乏认识,医疗工作者对DCD的早期筛查及干预不够重视。本文概述发育性协调障碍的临床特征、早期筛查与诊断,并从西医干预、中医干预两个层面阐述DCD的临床治疗,首次提出中西医结合干预治疗,希望以此促进DCD儿童早期筛查工作的开展,为DCD的干预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方法,提高其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儿童扁头综合征与运动发育迟缓的相关性研究
    徐伟, 何成川, 陈雪娇, 黄名寿, 宋冠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4, 32 (5): 480-483.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665
    摘要921)      PDF (592KB)(104)   
    目的 分析儿童扁头综合征(DPB)与运动发育迟缓的相关性,为DPB患儿早期运动发育筛查与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间在绵阳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7 826名6~12月龄儿童,经过测量后筛选出2 776例DPB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病率。并将2 761 例DPB患儿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DPB组,并纳入正常儿童1 90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评估各病例组及对照组儿童的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发育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 t检验对各组儿童的粗大运动商(GMQ)和精细运动商(FMQ)进行分析,采用 χ2检验对各组儿童的运动发育迟缓率进行分析。 结果 DPB的患病率为35.47%。轻度、中度、重度DPB组和对照组的GMQ和FMQ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71.271、194.877, P<0.05)。进一步比较,轻度DPB组与对照组的GMQ和FM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中、重度DPB组的GMQ和FMQ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各病例组与对照组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迟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7.478,5.777, P>0.05)。 结论 绵阳地区DPB患病率较高,DPB患儿不会增加患运动发育迟缓的风险,但中、重度DPB患儿运动发育水平明显落后于健康儿童。提示应尽早筛查DPB患儿,对中、重度DPB患儿进行运动发育筛查及运动促进锻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发育性协调障碍医-校-家多场景联合干预的创设
    贾飞勇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4, 32 (5): 471-474.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281
    摘要916)      PDF (472KB)(74)   
    发育性协调障碍(DCD)是一种终身存在不良影响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根据运动学习和运动控制理论,改善运动需结合患儿个体、任务和所处环境。针对DCD儿童的干预不能只局限在医院,更合理的模式应是囊括医院-学校-家庭三种场景下的联合治疗。本文就此干预模式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进行阐述,目的是为DCD患儿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全球健康视角下我国儿童早期健康发展实践报告
    黄旸木, 党媛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4, 32 (1): 1-6.   DOI: 10.11852/zgetbjzz2023-1344
    摘要849)      PDF (959KB)(239)   
    儿童早期健康是值得关注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儿童的健康不平等间接反映了国家儿童保健、教育和其他基础设施分布的不公平性。世界范围内,193个国家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并探索了不同的发展策略和应对举措。明确“将儿童置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是成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因素,经过几十年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我国在改善儿童福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还存在东西部发展不均衡、贫困农村地区服务能力不足等挑战,肥胖、近视、心理等新问题也随之出现,因此,中国目前仍不能完全满足儿童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本文从全球健康的视角,系统综述了全球儿童早期健康事业的发展现状、我国儿童早期发展工作的主要历程和工作经验,并根据全球发展趋势对我国儿童早期健康发展的工作重点和机遇挑战进行展望,希望可以为我国儿童早期健康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婴儿运动发育影响因素和交互作用分析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胡月, 鲍筝, 王荣环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4, 32 (5): 502-506.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555
    摘要689)      PDF (1202KB)(64)   
    目的 分析婴儿运动发育影响因素的层次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婴儿运动发育迟缓的早期预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北京市妇幼信息系统”儿童保健系统综合查询模块,导出并整理2020年1月1日—2021年8月31日在北京市通州区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0~1岁运动发育筛查”的婴儿相关体检数据,应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将筛查结果“阳性”的416例婴儿作为病例组,队列中按照婴儿月龄1∶1匹配选择筛查结果“阴性”的416例婴儿作为对照组。通过 χ 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Exhaustive CHAID分类树模型分析婴儿运动发育的影响因素和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并计算相加和相乘交互作用。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出生体重<2 500g( OR=3.28)、剖宫产 ( OR=1.63)、户外活动时长≤1h/d( OR=3.07),未补充维生素D剂( OR=2.68)是婴儿运动发育筛查阳性的危险因素( P<0.01)。Exhaustive CHAID分类树分层显示,低出生体重是运动发育筛查阳性的首要危险因素,其次是户外活动时长、服用维生素D情况和分娩方式等。交互作用分析显示,未补充维生素D剂与低出生体重对婴儿运动发育筛查阳性存在相乘交互作用( OR=13.76,95% CI:1.20~158.08)和相加交互作用( RERI=10.22,95% CI:5.05~15.38)。 结论 应关注低出生体重、剖宫产婴儿的早期运动发育,重视其维生素D补充剂量和户外活动时长,加强婴儿运动发育的早期筛查和分层管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婴幼儿养育照护中早期学习机会的创设
    童梅玲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4, 32 (2): 117-121.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044
    摘要619)      PDF (753KB)(176)   
    UNICEF和WHO在儿童发展目标中均提及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养育照护。养育照护强调照护人要为儿童早期发展创设适宜的养育环境,以促进其健康和潜能的发展。其中早期学习机会的提供是创造高质量养育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围绕创设早期学习机会的重要性、早期学习环境创设、支持策略及相关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为婴幼儿养育照护中创设早期学习机会提供参考与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儿童早期发展中应重视创造性人格发展趋向的培养
    杨玉凤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4, 32 (1): 7-9.   DOI: 10.11852/zgetbjzz2023-1279
    摘要595)      PDF (481KB)(15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婴幼儿回应性照护水平和育儿信心的关系
    刘潘婷, 张蕾, 洪琴, 池霞, 童梅玲, 钱君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4, 32 (2): 133-137.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689
    摘要468)      PDF (501KB)(69)   
    目的 调查婴幼儿回应性照护现状,分析婴幼儿回应性照护水平与照护者育儿信心之间的关系, 为提高婴幼儿回应性照护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于2022年10月—2023年2月抽取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的3岁以下婴幼儿1 028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卡瑞坦尼育儿信心量表和婴幼儿回应性照护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分层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婴幼儿回应性照护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分析照护者育儿信心与婴幼儿回应性照护的关系。 结果 1)回应性照护水平与婴幼儿年龄(H=21.196)、怀孕方式(Z=-2.072)、孕期保胎史(Z=-4.713)、孕期疾病史(Z=-4.504)、出生孕周(H=41.358)、足月小样儿(Z=-3.497)、新生儿颅内出血(Z=-5.425)、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Z=-2.184)、母亲文化程度(H=9.419)、家庭收入(H=11.211)以及家庭类型(H=15.360)有关(P<0.05);2)育儿信心与婴幼儿回应性照护具有显著相关性(r=0.421,P<0.01);3)分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当控制人口学因素对婴幼儿回应性照护水平的影响后,照护者育儿信心对回应性照护水平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B=0.623,P<0.05)。 结论 婴幼儿回应性照护水平会受照护者育儿信心的影响,增加照护者育儿信心可有效提高婴幼儿回应性照护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婴幼儿入托影响因素及在托婴幼儿托育情况分析
    董文红, 姚新萌, 许鑫, 吕丽娜, 汪沙沙, 郑双双, 王蕾, 朱冰泉, 邵洁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4, 32 (2): 122-126.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670
    摘要411)      PDF (661KB)(112)   
    目的 了解浙江省0~3岁婴幼儿入托影响因素及在托婴幼儿托育情况,为政府制定托育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0年11月—2021年1月,在浙江省下辖6个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儿保门诊及辖区托育机构开展问卷调查,收集婴幼儿基本信息、家长养育照护知识、态度和行为、喂养情况和在托情况等信息。共收回有效问卷1 756份。 结果 相比从未入托的婴幼儿,入托婴幼儿月龄更大(24月龄及以上占比94.4% vs. 30.1%,χ 2=835.27)、多为本地户籍(87.2% vs. 81.5%,χ 2=12.25)、父母亲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占比更高(母亲:83.6% vs. 74.2%,χ 2=35.29;父亲:79.9% vs. 70.0%,χ 2=27.01)、家庭年收入>20万元者占比更高(49.5% vs. 28.2%,χ 2=110.49)、祖辈为主要照护者的比例更低(16.7% vs. 26.8%,χ 2=3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月龄越大,婴幼儿入托可能性越高(6~23月龄组:OR=6.70;24~35月龄组:OR=134.03;36~42月龄组:OR=699.33;P<0.05);父母年收入高也是促进婴幼儿入托的因素(10~20万元组:OR=1.63;20~50万元组:OR=2.96;>50万元组:OR=4.62, P<0.05)。反之,祖辈参与越多,婴幼儿入托可能性越低(两代人参与,OR=0.57;祖辈为主,OR=0.26, P<0.05)。对在托婴幼儿调查显示,82.8%的入托婴幼儿选择的是纯托育机构、97.4%接受全日托服务、71.4%托育费用不超过3 000元/月。超过95%的入托婴幼儿家长对托育机构的餐食、服务及儿童的生长发育均表示满意,但有32.1%的入托婴幼儿家长明确表示该机构未设置母乳喂养室。 结论 婴幼儿月龄、祖辈参与育儿程度和家庭年收入是影响婴幼儿入托的主要因素。政府应适当增加小月龄儿托位,加快优质、普惠托育服务发展,同时强化托育机构服务质量监管、评估和提升工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我国儿童维生素A和维生素D营养现状及缺乏共病问题
    荫士安, 杨振宇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4, 32 (3): 301-306.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146
    摘要385)      PDF (617KB)(401)   
    儿童维生素A和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仍然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儿童中同时存在维生素A和维生素D缺乏问题,0~12岁儿童中维生素A以边缘性缺乏为主(约30%);0~18岁健康儿童中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较普遍,其中严重缺乏率为2.46%、缺乏率为21.57%、不足率为28.71%,缺乏率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增高。由于维生素A和维生素D各自的生物活性代谢物视黄酸和 1,25-二羟基维生素 D 3具有激素样特性,而且这两种代谢物都是由体内不同的组织和细胞从其维生素前体合成,通过与核激素受体结合远程对靶细胞两者可能发挥协同作用。在中低收入国家和贫困地区的5岁以下营养不良儿童中,同时存在较高比例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缺乏(共病),这会以高度特异性的方式影响机体的免疫反应,除了导致生长发育障碍(如生长迟缓、运动发育迟缓),还增加感染性疾病(如反复呼吸道感染、腹泻)、过敏性疾病(如哮喘、特应性皮炎)、神经发育障碍(抽动症、孤独症谱系障碍)等疾病的易感性。因此,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维生素A和维生素D同时补充,可促进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儿童青少年情绪相关精神障碍的早期识别与治疗
    金宇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3, 31 (12): 1280-1285.   DOI: 10.11852/zgetbjzz2023-1195
    摘要344)      PDF (833KB)(237)   
    近年来,焦虑症、抑郁症、双相及相关障碍等情绪相关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逐渐增高,若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早期识别与干预治疗对儿童青少年情绪相关精神障碍的预防和缓解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回顾梳理以往相关文献,对儿童青少年情绪相关精神障碍的类型以及其生理与遗传、家庭与学校环境等影响因素进行了概述,总结早期识别儿童青少年情绪相关精神障碍的方法及治疗策略,为今后制定更加科学高效的识别与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屏幕暴露对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
    李杨, 贾祥瑞, 曹建琴, 吴洪梅, 苏红, 宇虹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3, 31 (12): 1331-1334.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134
    摘要308)      PDF (435KB)(183)   
    近年来科技不断发展,手机、iPAD、电视、电脑等电子设备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儿童接触电子屏幕的时间逐年提前和延长,因此,屏幕暴露对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屏幕暴露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儿童屏幕暴露的现状,并探讨屏幕暴露对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及研究进展,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婴幼儿辅食添加的新理念
    汪之顼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4, 32 (4): 362-367.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250
    摘要285)      PDF (1443KB)(416)   
    婴儿在母乳喂养后期至完全适应于多样化平衡膳食之前,有一段食物过渡期,这个阶段引入的乳类以外的食物,从补充能量和营养素的角度被称为辅助食品(简称辅食)。引入辅食的过程称为辅食添加(CF)。添加辅食的目的和意义,除了补充能量和营养素以外,还包括促进进食技能发育和精细运动功能,促进进食与食物相关心理行为合理发展,影响食物过敏及其他过敏性疾病的风险,以及促进儿童肠道菌群多样化发展。在婴儿满6月龄时,从富含优质铁营养的肉泥类开始,尽快实现多样化食物暴露,是符合上述原则的喂养建议。本文通过分析婴幼儿辅食添加的目的,回顾了CF的历史发展,解读基于CF新理念的相关婴幼儿喂养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儿童焦虑障碍的早期识别与治疗
    张劲松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3, 31 (12): 1277-1279.   DOI: 10.11852/zgetbjzz2023-1196
    摘要265)      PDF (537KB)(362)   
    儿童焦虑障碍发生率较高,早期识别和积极治疗是降低焦虑障碍损害儿童发展的关键。焦虑障碍包含多种亚型,儿童的焦虑症状具有多样性和不典型性,常呈现为行为和躯体的表现。强化正确认识、提高预见性、关注高风险儿童和保持敏锐性可提高早期识别的意识。本文简要介绍了识别焦虑症状的常见表现以及早期识别和诊断焦虑障碍的过程,治疗计划采取预防性干预和综合性治疗相结合的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微塑料胎盘暴露现状及对胎儿影响的研究进展
    许安琪, 翟玲玲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3, 31 (11): 1235-1240.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227
    摘要223)      PDF (703KB)(117)   
    微塑料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在近几十年来受到持续关注。在整个生命历程中,胎儿期是非常脆弱的时期,而母体微塑料暴露很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本文概述了全球微塑料暴露和妊娠期母体暴露情况,详细介绍了胎盘暴露、对胎儿的潜在不良影响及可能机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童年期不良经历影响终身健康的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进展
    魏瑞虹, 万宇辉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3, 31 (12): 1320-1324.   DOI: 10.11852/zgetbjzz2022-1563
    摘要217)      PDF (1287KB)(152)   
    童年期不良经历与终身健康密切相关,但两者关联的潜在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通过检索既往文献,对童年期不良经历健康效应的理论模型及其相关验证性研究进行综述,帮助相关研究者深入理解和认识童年期不良经历影响身心健康的潜在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干预方法及发展趋势
    邹红, 朱健芳, 罗佳怡, 李丹丹, 吴迪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4, 32 (3): 317-321.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684
    摘要207)      PDF (624KB)(178)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社交交往和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和兴趣范围狭窄等症状。目前,针对ASD的干预方法主要包括行为干预、药物干预、物理干预、体育干预及补充与替代医学干预方法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ASD的干预方法将朝着个性化干预、深度学习技术、基因治疗和神经反馈技术等方向发展。这些新的干预方法将有望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婴儿俯卧活动指南
    吴琼, 王晓彤, 黄艺文, 张延峰, 杨玉凤, 张霆, 朱宗涵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4, 32 (8): 813-820.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433
    摘要206)      PDF (2211KB)(263)   
    俯卧活动是指在成人的鼓励和看护下,婴儿清醒时俯卧并且不受限制地活动四肢和躯体。作为生命早期发育进程中婴儿能够移动身体前的一项重要身体活动方式,俯卧活动具有促进婴儿大运动和认知发展、预防位置性头颅畸形和超重肥胖等重要意义。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多个国家发布的身体活动指南和共识对婴儿期俯卧活动做出了推荐,而我国尚无相关指南。首都儿科研究所联合运动科学、儿科学和儿童保健学领域的专家成立指南工作组,共同编写了《婴儿俯卧活动指南》。该指南是我国首个适用于1岁以下婴儿的俯卧活动指南,应用人群为婴幼儿养育照护相关从业人员和家长。《婴儿俯卧活动指南》遵循了婴儿运动发育规律,从俯卧活动指导原则、时间和频次、活动类型以及监测与评估等4个方面提出推荐,为婴儿科学和安全进行身体活动以满足其身体发育需求提供专业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18月龄儿童语言发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夏彬, 王洁, 刘巧云, 陈思齐, 李娈娈, 余晓丹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3, 31 (11): 1196-1201.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241
    摘要205)      PDF (601KB)(158)   
    目的 了解18月龄儿童的语言发育现状,并探索该月龄儿童语言发育的影响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3月期间在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中心常规体检的362名18月龄儿童,其中男童176人,女童186人。采用《早期语言发育进程量表》进行语言发育筛查,将筛查总分≤ P 10记为“异常”。通过家长现场填写问卷调查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元回归分析儿童语言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 18月龄儿童语言发育异常的发生率为9.9%,其中男女童语言发育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1.9%、8.1%,男童在语音和言语表达(A)及总分的得分分别为11.14±2.62和35.19±3.90,低于女童的得分12.45±3.20和36.68±4.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244、-3.591, 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第一看护人为母亲或(外)祖父母( β=1.188、0.279、0.217、1.735, P<0.05)、看护人文化水平提高( β=1.027、0.267、0.161、1.485, P<0.05)对18月龄儿童语音和言语表达(A)、听觉感受和理解(B)、与视觉相关的理解和表达(C)三部分及总分均有影响,与儿童语言发育呈正相关;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增加( β=-0.452、-0.612, P<0.05)、固体类食物的添加时间延迟( β=-0.515、-0.613, P<0.05)对18月龄儿童语音和言语表达(A)及总分有影响,与儿童语言发育呈负相关。 结论 18月龄儿童语言发育异常的比例较高,男童尤甚;通过为儿童挑选合适的看护人、控制电子产品的接触时间、饮食中适时添加固体类食物可促进儿童的语言发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运动干预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功能的研究进展
    侯耀奇, 宋湘勤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4, 32 (3): 291-295.   DOI: 10.11852/zgetbjzz2023-1031
    摘要200)      PDF (530KB)(159)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社交障碍是其典型症状之一,会限制其与他人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社交关系,对生活和发展产生严重负面影响。传统治疗方法虽有效,但耗时且成本高,而运动干预作为一种新兴治疗策略已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球类运动、格斗类运动、水上运动以及综合运动都已经在干预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梳理了针对ASD儿童社会功能而采用的运动干预相关研究,进行整合与分析,旨在为ASD儿童的治疗、干预方案的开发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共病智力障碍的诊治挑战
    章依文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4, 32 (6): 581-585.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567
    摘要195)      PDF (669KB)(215)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中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也是智力障碍(ID/DD)人群中最常见的共病之一。共病患者的症状复杂,且功能损害严重,导致诊断困难和治疗效果不佳。对于ADHD共病ID的治疗,需要综合非药物和药物治疗。总体来说,跨专业的综合评估和治疗,结合长期随访和个性化管理,有助于提升共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GATAD2B基因突变致GAND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罗光金, 张璇, 李小平, 苑爱云, 侯梅, 陈军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3, 31 (11): 1270-1272.   DOI: 10.11852/zgetbjzz2022-0998
    摘要189)      PDF (938KB)(13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维生素D缺乏与儿童中枢性性早熟关系研究进展
    刘小琪, 王琨蒂, 王君, 李泽铖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4, 32 (1): 59-63.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209
    摘要187)      PDF (533KB)(160)   
    中枢性性早熟(CPP)是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提前启动,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脉冲分泌增强,使内外生殖器发育和第二性征呈现的儿童内分泌疾病。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CPP的发病有关,维生素D可能会受到日照时间的影响、作用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上的神经元及神经递质、促进肥胖形成、影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水平这4个因素参与CPP的发生发展,维生素D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治疗CPP的总体效果显著。本文就维生素D缺乏与CPP的相关性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以期为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高危儿情绪化社会化发展的早期干预
    熊忠贵, 郑晓云, 卞晓燕, 徐海青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3, 31 (11): 1161-1164.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985
    摘要186)      PDF (662KB)(245)   
    高危儿的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面临很大的挑战。高危儿面临一系列的医学问题,如情绪化、社会化的早期发展等,导致高危儿今后的神经行为发育与健康儿形成一定的差距。早期干预能促进高危儿的健康成长。本文就高危儿情绪化、社会化的早期发展及干预进行论述,旨在促进高危儿的健康成长,达到最佳的潜能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家庭干预支持度对高危儿运动功能早期干预效果的影响
    秦月意, 田甜, 陆晓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3, 31 (11): 1168-1173.   DOI: 10.11852/zgetbjzz2022-1419
    摘要174)      PDF (739KB)(144)   
    目的 探讨家庭干预的投入程度与0~3岁高危儿运动功能干预效果的关系,以期为高危儿早期干预策略提供思路。 方法 将2020年6月—2022年4月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收治的81例运动发育迟缓高危儿纳入研究进行随访。所有患儿定期进行医院干预,同时予以家庭指导,根据平均每日家庭参与干预时长将患儿分为<15min/d组和≥15min/d组。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评估患儿的运动功能水平,比较干预效果。 结果 全部患儿干预后粗大运动发育商(GMQ)、精细运动发育商(FMQ)、总体运动发育商(TMQ)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250、5.601、5.705, P<0.05);进一步分组比较,开始干预年龄段为0~12月龄与13~36月龄的患儿在<15min/d组和≥15min/d组中,干预后GMQ、FMQ、TMQ较干预前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15min/d组中和≥15min/d组中,0~12月龄患儿干预后GMQ、FMQ、TMQ较13~36月龄患儿均提高得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头颅MRI异常患儿的家庭比无异常患儿的家庭更容易每日投入较多干预时间( χ 2=4.516, P=0.034),干预后GMQ、FMQ、TMQ提高得也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04、2.264、2.757, P<0.05)。 结论 医院康复干预结合家庭干预的早期干预训练模式对提高0~3岁运动发育迟缓高危儿的运动功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投入程度较高以及尽早开始投入的家庭干预能更好地改善患儿运动发育水平。患儿头颅MRI结果对家庭干预的积极性及干预效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兰州市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与心理行为的关联
    黄蕾, 南楠, 苏悦, 王鹏丽, 伍晓艳, 郭金仙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4, 32 (3): 242-247.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396
    摘要171)      PDF (788KB)(156)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不同类型视屏时间与心理行为的关联,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方法 2023年2―3月按照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兰州市6所幼儿园的1 361名3~6岁儿童家长进行调查获取视屏相关信息,同时采用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父母版)评估心理行为问题。 结果 学龄前儿童每天视屏超标率为36.96%(503/1 361)。视屏使用以看电视动画片为主,其次是教育类APP。困难总分异常的检出率为11.61%(158/1 361),以同伴交往(32.26%)及亲社会行为(12.34%)异常最为突出。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相关因素后,总视屏时长≥2h/d是困难总分异常的危险因素( OR=1.802);看电视动画片≥2h/d是困难总分异常( OR=2.409)、同伴交往( OR=2.222)的危险因素;玩游戏≥1h/d是困难总分异常、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行为及同伴交往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使用教育类APP<1h/d是困难总分异常( OR=0.615)、亲社会行为( OR=0.549)的保护因素,但使用≥2h/d是品行问题( OR=2.302)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兰州市学龄前儿童视屏状况不容忽视,过度使用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存在显著关联。家长和学校应重视学龄前儿童亲子及同伴互动,加强对学龄前儿童视屏行为的干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下肢康复机器人步态训练对脑性瘫痪儿童下肢功能疗效的Meta分析
    黄信萍, 吴娟妹, 吴莹莹, 谢鸿翔, 陈方川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3, 31 (11): 1241-1247.   DOI: 10.11852/zgetbjzz2022-1326
    摘要167)      PDF (1764KB)(75)   
    目的 通过系统评价研究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对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疗效,为下肢康复机器人在临床儿童康复的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Embase医药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中关于脑瘫患儿下肢康复机器人步态训练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限限定为从建库至2022年9月。由2名研究员独立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完成提取数据,核对数据和质量评价等过程,最终采用RevMan5.3对粗大运动功能-站立,走、跑、跳(GMFM-D,GMFM-E),肌张力(MAS),平衡功能(BBS),步速,步长进行Meta分析及相关结果展示。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6篇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759例脑瘫患儿。试验组干预措施为RAGT/RAGT+常规康复疗法,对照组干预措施为常规康复疗法。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经RAGT后,试验组GMFM D原始分( MD=5.53, 95% CI:4.47~6.60, P<0.01)、百分比( MD=11.46, 95% CI:6.75~16.17, P<0.01),GMFM E原始分( MD=8.41, 95% CI:5.31~11.51, P<0.01)、百分比( MD=11.20, 95% CI:6.14~16.26, P<0.01),GMFM D+E总分( MD=9.93, 95% CI:5.78~14.08, P<0.01),MAS得分( MD=-0.45, 95% CI:-0.51~-0.38, P<0.01),BBS得分( MD=5.90, 95% CI:3.60~8.20, P<0.01),步速( MD=4.03, 95% CI:0.94~7.11, P=0.01)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步长( MD=0.40, 95% CI:-0.02~0.82, P=0.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RAGT对脑瘫患儿的下肢功能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但现有研究存在一定异质性,未来还需设计严谨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来探究RAGT对脑瘫儿童的疗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上海市闵行区3~6岁儿童屏幕暴露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陈敏, 张红梅, 康淑蓉, 李云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4, 32 (1): 26-30.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004
    摘要166)      PDF (549KB)(153)   
    目的 了解闵行区3~6岁儿童屏幕暴露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科学开展儿童屏幕暴露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于2022年10月抽取闵行区10个幼儿园30个班级1 035名3~6岁儿童,对其抚养人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儿童每天使用视屏产品>1h定义为屏幕暴露。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屏幕暴露的影响因素。 结果 1 035名儿童中,有屏幕暴露730人(70.53%),平均每天屏幕暴露时间为(1.67±0.98)h。周末时3、4、5岁和6岁组儿童每日屏幕暴露时间分别为(1.77±1.13)、(1.76±1.04)、(1.98±1.10)、(2.08±1.2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98,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儿童5岁年龄组( OR=1.79,95% CI:1.19~2.68),抚养人每天在儿童面前使用视屏产品时间1~2h( OR=2.61,95% CI:1.90~3.60)及>2h( OR=2.10, 95% CI:1.35~3.27),抚养人支持儿童使用视屏产品( OR=1.59, 95% CI:1.17~2.15), 儿童临睡前使用视屏产品( OR=1.94,95% CI:1.32~2.86)和抚养人不陪伴儿童使用视屏产品( OR=1.94,95% CI:1.36~2.77)是3~6岁儿童屏幕暴露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父亲文化程度为本科( OR=0.61,95% CI:0.43~0.89)和硕士及以上( OR=0.49, 95% CI:0.34~0.73)是儿童屏幕暴露的独立保护因素( P<0.05)。 结论 3~6岁儿童屏幕暴露问题值得重视,应有针对性地向抚养人普及早期屏幕暴露对儿童危害的认知,倡导抚养人制定屏幕行为准则,科学规范儿童的屏幕暴露行为,增加亲子交流,以减少屏幕暴露对儿童健康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儿童血清维生素K 2的临床特征及其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王培康, 纪霞, 张曼, 张新凯, 刘星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4, 32 (3): 286-290.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711
    摘要165)      PDF (634KB)(136)   
    目的 分析儿童血清维生素K 2的临床特征及其与骨密度的相关性,为预防儿童骨强度不足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3年3月期间,在重庆市数家市、县级医院儿科门诊体检行血清维生素K 2检测的4 145名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血清维生素K 2相关分析。进一步筛选出完成血清25-(OH)D和腰椎骨密度测定的学龄期儿童844例,分析维生素K 2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结果 血清维生素K 2缺乏的总体检出率为61.6%(2 553/4 145),不同年龄段间血清维生素K 2缺乏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39.364, P<0.05),婴儿期和学龄期检出率较高。儿童维生素K 2水平受季节和母亲文化水平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45.310,9.990, P<0.05)。骨量发育正常组和不足组儿童年龄( Z=3.416)、性别( χ 2=9.218)和血清维生素K 2水平( χ 2=5.8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维生素K 2缺乏是学龄期儿童骨量发育不足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37,95% CI:1.03~1.83, P=0.030)。 结论 儿童群体中维生素K 2缺乏率较高,应重点关注婴儿期和学龄期儿童;学龄期儿童骨量发育不足与血清维生素K 2缺乏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营养与生命早期脑发育
    邵洁, 高嘉滢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4, 32 (4): 368-371.   DOI: 10.11852/zgetbjzz2024-0273
    摘要164)      PDF (515KB)(247)   
    生命早期是大脑发育的快速时期,也是脑发育的关键期/敏感期。蛋白质、长链不饱和脂肪酸(LCPUFAs)、铁、锌、碘、叶酸、胆碱以及维生素A、D、B 6、B 12通过参与关键神经发育过程而影响大脑发育。不同大脑区域/回路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具有依赖特定营养素的关键/敏感期,发生于该时期的营养素缺乏,即使予以补充纠正,仍可能影响大脑发育轨迹而导致长期的认知功能和行为受损。本文通过阐述生命早期主要营养素缺乏对大脑发育的作用及可能的敏感/关键时间窗,及其与远期认知和行为发育的关系,为营养疾病的预防干预、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的防控、及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青春期骨密度变化研究进展
    程轲, 兰莉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4, 32 (1): 49-53.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084
    摘要164)      PDF (525KB)(108)   
    骨密度是反映骨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儿童骨密度随年龄逐渐增加,青春期骨密度累积大幅度提速,是影响峰值骨量最敏感的时期。性激素促进骨形成与骨密度获得,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分泌峰值提升骨密度累积。性早熟儿童青春期发育提前,青春期时长多有缩短,带来骨量累积的改变,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治疗性早熟的同时影响骨代谢。儿童25-(OH)D 3水平随年龄变化呈“U形曲线”,且青春期最低。青春期骨量等体成分改变对骨健康、乃至成年体质产生长远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孤独谱系障碍患儿的家庭干预研究进展
    麦依萍, 杜亚松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3, 31 (12): 1335-1339.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112
    摘要161)      PDF (656KB)(142)   
    孤独谱系障碍(ASD)是一组以社会交往和社交互动以及重复、刻板行为和狭隘兴趣为核心症状的神经发育性障碍。本文主要介绍ASD患儿家庭干预的重要性、家庭干预的方法和实施家庭干预的困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不同注意力、控制力水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认知功能特点
    刘子奇, 刘思奇, 陶梦娇, 任永颖, 李冠男, 孙静, 王昕, 张建昭, 杨健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4, 32 (6): 591-596.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969
    摘要161)      PDF (615KB)(129)   
    目的 分析不同注意力、控制力水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认知功能的特点以及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4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多动症门诊就诊的ADHD儿童共104例,进行韦氏、视听整合持续操作测验(IVA-CPT)及认知功能测试。依据IVA-CPT结果,将ADHD儿童分为注意缺陷型(ADHD-I)、多动冲动型(ADHD-HI)及混合型(ADHD-C)。采用SPSS 23.0比较三种亚型ADHD儿童认知功能特点,并分析认知功能与症状评分、注意力、控制力的相关性。 结果 三组患儿智商、数学认知能力、数字推理能力、序列关系、短时记忆广度(倒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两比较,ADHD-HI型儿童的智商、数学认知能力、数字推理能力、序列关系均优于ADHD-C型及ADHD-I型( P<0.05)。ADHD儿童的认知能力与智商呈正相关( r=0.332~0.399, P<0.05)。在认知功能与IVA成绩的相关性分析中,ADHD儿童的序列关系和比较大小测试成绩与IVA-CPT结果呈低度正相关( r=0.300~0.337, P<0.05),而认知功能与SNAP-Ⅳ症状评分的相关性分析中,未出现明显的相关性( r<0.3)。 结论 注意力水平较低的ADHD儿童其认知功能较差;注意力与序列关系、比较大小测试成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祖辈参与教养与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的关系
    胡梦珠, 郝寅君, 崔乃雪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3, 31 (12): 1302-1307.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316
    摘要160)      PDF (899KB)(104)   
    目的 探讨祖辈参与教养和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的关系,为减少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2年3月选取济南市3所幼儿园的儿童,由其父亲或母亲进行问卷填写,收集儿童屏幕暴露、祖辈是否参与教养以及儿童和父母的一般资料包括儿童的性别、年龄、家庭所在地、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父母的职业、婚姻状况等。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的不同人口学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祖辈参与教养与屏幕暴露的关系。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祖辈参与教养与每日屏幕暴露时间段、屏幕活动类型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53名学龄前儿童,55.0%的祖辈参与儿童的教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相比其他照顾者教养,祖辈参与教养的儿童上学日屏幕时间、周末屏幕时间及一周平均每天屏幕时间分别高出7.9、12.9和9.4min( P<0.05)。祖辈参与教养的学龄前儿童选择在周末20:00以后观看电子屏幕设备的风险显著高于主要教养者为非祖辈的学龄前儿童( OR=1.43,95% CI:1.01~2.04, P=0.047),但祖辈参与教养的学龄前儿童屏幕活动类型与非祖辈教养的学龄前儿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祖辈参与教养与学龄前期儿童的屏幕暴露时长增加有关。建议对经常参与儿童照顾的祖辈进行健康教育,告知过度使用电子屏幕的不良影响,以提高祖辈科学调节儿童屏幕使用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感觉讯息处理与自我调节能力特征及其对多动行为的影响
    任姣姣, 张茜, 齐晶, 高红, 白瑞北, 王朝晖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3, 31 (12): 1297-1301.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920
    摘要160)      PDF (527KB)(172)   
    目的 探讨感觉讯息处理与自我调节能力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ASD)中的特征及其对ASD儿童多动行为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1日—2023年6月1日于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ASD儿童及与其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中多动指数将ASD儿童分为ASD组及ASD合并多动组。由家长完成感觉讯息处理及自我调节功能量表(SPSRC)。以SPSRC量表Z分值,将感觉讯息处理的6个版块(听觉、视觉、触觉、味嗅觉、前庭平衡觉及本体觉)及自我调节能力的3个版块(生理状况、情绪调节及适应能力)分为异常( Z<-1)和正常。采用 χ 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ASD组纳入35人,ASD合并多动组纳入33人,健康组纳入35人。感觉讯息及自我调节能力所有版块的异常比例在ASD合并多动组最高,其次为ASD组,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本体感觉及情绪调节异常是ASD儿童多动行为的危险因素( OR=5.31、7.31, P<0.05)。 结论 ASD儿童存在感觉讯息处理及自我调节能力异常,ASD儿童合并多动行为时其异常更为显著;本体感觉及情绪调节能力异常是ASD儿童多动行为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陕西农村地区10~14岁青少年性发育特点及性发育时相与认知行为发育的关联
    王良, 祝瑛泽, 齐琪, 朱中海, 曾令霞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4, 32 (1): 10-15.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201
    摘要160)      PDF (593KB)(143)   
    目的 评价陕西省农村地区10~14岁青少年的性发育特点及性发育时相与认知、行为发育的关联,为促进青春期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一项出生队列研究的青少年阶段随访。使用Tanner 5分期法评价性发育水平,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ISC-Ⅳ)评价认知发育,青少年自评量表(YSR-2001)评价行为发育。通过广义线性模型分析青少年性发育时相与认知、行为发育的关联。 结果 共纳入1 887名青少年,男生1 111人(58.9%),男、女生中性发育已启动的比例分别为78.22%和89.30%。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70%,男生11.80%,女生6.70%,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13.517, P<0.001)。与Tanner Ⅰ 期青少年相比,Ⅲ期青少年认知总分高出2.19分(95% CI: 0.15~4.23),Ⅳ-Ⅴ期的总分要高出3.84分(95% CI:0.85~6.83, P<0.05)。Tanner Ⅳ-Ⅴ期总行为问题检出率是Ⅰ期的2.63倍(95% CI:1.27~5.46, P<0.05),男生Tanner Ⅳ-Ⅴ期的总行为问题检出率是Ⅰ期的3.96倍(95% CI:1.60~9.81, P<0.01),内化问题检出率是Ⅰ期的2.88倍 (95% CI:1.19~7.01, P<0.05)。 结论 陕西省农村地区 10~14 岁青少年性发育时相与认知和行为发育存在显著关联,随着性发育水平的升高,认知水平提高的同时,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也增高,且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学龄前儿童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金春燕, 朱珠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4, 32 (3): 255-260.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933
    摘要158)      PDF (764KB)(111)   
    目的 用人群指向视角,通过潜在类别分析探索学龄前儿童生活方式的潜在类别,分析生活方式的潜在类别与情绪行为问题的相关性,为改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21年4-5月对徐州市5所幼儿园的3~6岁全部在园儿童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含人口学特征、学龄前儿童生活方式以及情绪行为问题筛查。建立潜在类别分析模型探索生活方式的潜在类别,建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生活方式的潜在类别对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的影响。 结果 研究样本为1 190名3~6岁学龄前儿童(其中男童618人,占51.9%)。通过对该样本人群的7项生活行为信息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得到三类生活方式模型:低风险组(206人,17.3%),中风险组(721人,60.6%),高风险组(263人,22.1%)。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后,多因素逻辑回归模型结果证明生活方式高风险组的学龄前儿童多动风险( OR=2.129, 95% CI:1.230~3.685)、同伴交往问题风险( OR=2.051, 95% CI:1.316~3.197)、和困难总分风险( OR=2.081, 95% CI: 1.290~3.356)显著高于生活方式低风险组学龄前儿童。 结论 不均衡的膳食与不合理的日常活动结构显著增加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风险,帮助学前儿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预防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