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0年 第2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06-10
    专家笔谈
    运动参与儿童早期发育表观遗传调控的认识进展
    张霆
    2020, 28(6):  605-608.  DOI: 10.11852/zgetbjzz2020-0876
    摘要 ( )   PDF (64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儿童早期发育过程中,表观遗传的动态编程一方面与婴幼儿时期的膳食平衡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儿童的身体运动紧密相连,它们共同影响了表观遗传修饰的上游代谢平衡,因此更完整地体现了儿童发育过程中遗传与体内环境的交互作用。为此,本文介绍了运动对机体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以及对下游功能基因的调控作用,重点强调了运动参与DNA甲基化、染色体组蛋白修饰和miRNA调控三个不同层面的表观遗传作用机制的文献进展。本文的介绍对儿童早期发育中的运动需求,尤其是儿童早期发育阶段的亲子运动提供了更为系统的表观遗传学依据。
    科研论著
    上海市学龄前儿童户外活动现状调查分析
    刘美燕, 吴丹, 霍言言, 汪秀莲, 郭倩雯, 孙凡凡, 姜莲, 施慧洁, 陈津津
    2020, 28(6):  609-612.  DOI: 10.11852/zgetbjzz2019-0743
    摘要 ( )   PDF (10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对上海市学龄前儿童的户外活动情况进行横断面现况调查,了解其户外体力活动的参与现状,为学龄前儿童户外体力活动评价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8年3-6月间使用课题组自行编制儿童户外体力活动调查问卷,以监护人代答的方式对454名在园学龄前儿童近期的日常活动情况进行调查,正态分布数据两组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结果 学龄前儿童工作日参与户外活动时间平均1.49 h/d,双休日平均2.64 h/d。最受儿童喜爱的5个运动项目分别是散步、滑板/轮滑、跑步、自行车、舞蹈,组织类型大多数以家庭为主。学龄前儿童运动项目在不同年龄段、家长鼓励程度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海市学龄前儿童户外活动现状不容乐观,在运动方式、场地、陪同者、运动项目等方面体现出上海市学龄前儿童生活环境的特点。
    学龄儿童握力水平与体成分的相关性研究
    刘军廷, 侯冬青, 朱忠信, 高爱钰, 郁兆仓, 林宁翔, 黄贵民, 米杰
    2020, 28(6):  613-617.  DOI: 10.11852/zgetbjzz2019-0558
    摘要 ( )   PDF (6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学龄儿童青少年体成分与握力的相关性,对学龄肥胖儿童干预过程中维持合适的体成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2018年对北京市15 118名6~16岁学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生活方式、膳食、运动)、生物电阻抗体成分检测和优势手握力检测,并采用偏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对握力与体成分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北京市儿童青少年的握力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男童正常体重组握力水平由6~8岁组的(9.7±2.6)kg增长到15~16岁组的(40.0±7.1)kg,女童正常体重组由6~8岁组的(8.9±2.6)kg增长到15~16岁组的(25.0±4.4)kg,与上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变化趋势一致;男生高于女生;调整相关因素后,瘦体重质量指数及上肢骨骼肌质量指数与握力水平均呈正相关(男童:r=0.597,0.258;女童:r=0.424,0.102,P<0.05)。结论 握力可反映骨骼肌水平变化趋势。增加瘦体重,减少脂肪可提高握力水平。
    中国12~17岁儿童青少年体格测量指标与血压偏高的关联分析
    张华琴, 马云, 沈丽, 谭秋萍
    2020, 28(6):  618-622.  DOI: 10.11852/zgetbjzz2019-1017
    摘要 ( )   PDF (6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12~17岁我国青少年收缩压、舒张压和血压偏高的流行情况,探讨体格测量指标(BMI、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与血压偏高之间的关联关系,为相关部门制定儿童青少年的高血压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1991-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研究对象为资料完整的5 554名12~17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的定义采用2018年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发布的“7~18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筛查界值”行业标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偏高与4个体格测量指标的关联关系。结果 1991-2015年我国12~17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单纯收缩压偏高及单纯舒张压偏高的检出率分别为9.67%、1.57%和6.41%。瘦和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三个亚组的血压偏高检出率分别为8.79%、17.88%和27.45%,单纯收缩压偏高检出率分别为1.39%、3.03%和5.88%,单纯舒张压偏高检出率分别为5.99%、10.91%和12.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偏高、单纯收缩压偏高及单纯舒张压偏高的风险随BMI增大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 中国12~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人群中血压偏高检出率较高。预防和控制超重和肥胖是有效应对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的重要手段。
    出生体重与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关系
    武华红, 李辉, 张亚钦, 宗心南
    2020, 28(6):  623-626.  DOI: 10.11852/zgetbjzz2019-1112
    摘要 ( )   PDF (9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出生体重(BW)对学龄前儿童生长水平的影响,探讨宫内生长对儿童期体格生长的影响。方法 数据来源于2005年6-10月实施的“中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9个城市选择城区健康儿童50 076名。将研究对象按BW分为4组,比较不同组之间儿童的生长水平,及身材矮小、低体重、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结果 1)BW与儿童期生长水平正相关:BW≥4.00 kg 组儿童的平均身高较2.50 kg~组高出约3~4 cm,平均体重超出约1.5~2.5 kg,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儿童期生长轨迹存在“趋中”现象:不同BW组的身高、体重水平在婴儿早期差距较大,随年龄增长差距逐渐缩小,但不同组生长轨迹迁移的程度不同:BW2.50 kg~组的身高、体重随年龄增长向上迁移,平均升高25.8和23.8个百分位;3.00 kg~组和3.50 kg~组生长水平变化较小;BW≥4.00 kg组身高、体重向下迁移,降低34.2和31.9个百分位。3)BW较低的组,矮小和低体重的检出率高,四组矮小检出率分别为4.0%、1.8%、1.0%、0.4%,低体重率为4.9%、2.0%、0.6%、0.45% ;BW较高的组,超重、肥胖率较高,四组的超重率分别为6.0%、10.5%、16.4%、25.7%,肥胖率为0.9%、1.9%、4.0%、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BW与儿童期身高、体重水平呈正相关,生长轨迹存在一定程度 “趋中”现象。对BW小于3.0 kg和大于4.0 kg的儿童应密切监测,预防日后矮小、低体重及超重肥胖的发生。
    照护人喂养行为和儿童饮食行为对儿童体重的影响
    袁静, 张昊, 徐通, 杨显君, 于莉莉, 江逊, 尚磊
    2020, 28(6):  627-632.  DOI: 10.11852/zgetbjzz2019-1182
    摘要 ( )   PDF (68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照护人喂养行为、儿童饮食行为对儿童体重的综合影响,为儿童肥胖的预防及早期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4-7月,使用《学龄前儿童照护人喂养行为量表》(CPCFBS)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CPEBQ)对912名学龄前儿童照护人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i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照护人喂养行为和儿童饮食行为对儿童BMI及超重/肥胖的影响。结果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喂养行为中的体重担忧和饮食行为中的食物响应与BMI呈正相关关系(P<0.05);照护人喂养行为中的责任喂养及儿童饮食行为中的外因性进食与BMI呈负相关关系(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喂养行为中的体重担忧、饮食行为中的食物响应、情绪性进食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饮食行为中的饮食行为限制、过饱响应是超重/肥胖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体重受饮食行为和喂养行为综合影响,可通过培养健康的照护人喂养行为和儿童饮食行为进行学龄前期儿童肥胖的预防。
    双酚A暴露与学龄女童代谢综合征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赵金华, 洪菲, 陆生丽, 周峰, 徐明
    2020, 28(6):  633-636.  DOI: 10.11852/zgetbjzz2019-0421
    摘要 ( )   PDF (57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双酚A(BPA)暴露与学龄女童代谢综合征(MetS)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随机抽取314名小学(来自崇川区、港闸区、通州区)在校女童,收集其尿液样本,开展BPA浓度检测。按BPA检出结果分为BPA暴露组和BPA非暴露组。同时测量两组儿童的体格状况,测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较两组各检测指标间差异,以及各代谢指标与其BPA暴露之间的关系。结果 学龄女童BPA暴露组232名,BPA非暴露组82名,BPA检出率为73.89%。BPA暴露组女童BMI、SBP、FBG、FIS、TG、TC高于BPA非暴露组(P<0.05),BPA暴露组女童HDL-C则低于BPA非暴露组(P<0.05)。共有58名女童超重及肥胖,发生率为18.47%,其中BPA暴露组49名,BPA非暴露组9名。超重及肥胖女童在BPA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中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χ2=4.14,P<0.05)。有8个女童符合MetS标准,均为BPA暴露组女童。结论 BPA暴露情况在学龄女童中普遍存在。BPA暴露女童更易发生超重和肥胖。MetS定义中各指标在BPA暴露女童中均高于BPA非暴露女童,提示在学龄女童中BPA暴露与其发生MetS存在一定的关联,BPA暴露可能是MetS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四川省中小学生世居藏族与汉族形态发育现状分析
    师春立, 周亮, 陈剑宇, 程炼, 张丽
    2020, 28(6):  637-641.  DOI: 10.11852/zgetbjzz2019-1135
    摘要 ( )   PDF (111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藏区独特气候环境和饮食结构对中小学生形态发育的影响,为高原环境和饮食结构对藏民族中小学生形态发育特征影响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2018年11月份在四川省藏区和非藏区共抽取中小学生23 469人,检测项目包括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并计算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结果 藏族和汉族中小学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49.08±16.34)cm和(151.10±15.36)cm,藏族平均身高低于汉族(P<0.05);藏族和汉族中小学生平均体重分别为(44.98±14.40)kg和(45.55 ±13.57)kg,藏族男生平均体重低于汉族(P<0.05);藏族和汉族中小学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0.52%和11.88%,肥胖检出率分别为6.14%和7.95%,藏族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低于汉族(P<0.05)。结论 世居藏族中小学生平均身高均低于汉族;世居藏族中小学生男生平均体重以及超重、肥胖检出率均低于汉族。建议藏区应加强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力求藏族中小学生营养素供给多样化、均衡化、全面化,保障青少年共同健康成长。
    综述
    饮食与儿童性早熟的研究进展
    顾秋云, 谢璐遥, 沈秀华
    2020, 28(6):  642-644.  DOI: 10.11852/zgetbjzz2019-1086
    摘要 ( )   PDF (4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性早熟是指男童在9岁前,女童在8岁以前呈现第二性征的现象。儿童性早熟可导致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损害,亦对成人时期的健康产生影响。近年来,儿童性早熟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现有研究提示,饮食与儿童性早熟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肉类、含糖饮料、保健品可能是儿童性早熟饮食的危险因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能是保护因素,而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与儿童性早熟的关系尚有争议。本文就饮食与儿童性早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父母喂养行为与其学龄前子女进食行为的作用关系
    王健, 朱大乔, 李芳芳
    2020, 28(6):  645-648.  DOI: 10.11852/zgetbjzz2019-1018
    摘要 ( )   PDF (5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父母喂养行为与其学龄前子女进食行为之间关系甚密,但两者孰因孰果尚不明晰。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文献综述,着重梳理了学龄前儿童进食行为和父母喂养行为之间的作用关系,并尝试分析其中可能的原因,为今后开展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儿童维生素A全球干预进展
    杨帆, 李廷玉
    2020, 28(6):  649-652.  DOI: 10.11852/zgetbjzz2019-1116
    摘要 ( )   PDF (56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维生素A是人体内重要的微量营养素之一,维生素A缺乏症是导致儿童可预防性失明的主要原因,并增加了严重感染导致疾病和死亡的风险。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维生素A缺乏仍然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虽然维生素A的来源多样,补充方式也有多种,但就国家及国际层面而言,缺乏较新的政策指导维生素A的干预。故而在分析全球最新维生素A缺乏症流行趋势及大量干预研究的基础上做出以下综述。
    维生素D缺乏与儿童感染性疾病
    杨茜, 李元霞, 贾鲲鹏, 马科
    2020, 28(6):  653-656.  DOI: 10.11852/zgetbjzz2019-1004
    摘要 ( )   PDF (6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维生素D是维持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营养素,不仅参与钙磷代谢,维持骨健康,而且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在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维生素D主要通过促进抗菌肽的产生、影响免疫调节等功能发挥辅助抗感染作用。本文将对维生素D缺乏和其与感染性疾病的相关性做一简要综述。
    维生素A缺乏致小儿贫血的可能机制
    王琴, 赵琳
    2020, 28(6):  657-659.  DOI: 10.11852/zgetbjzz2019-0825
    摘要 ( )   PDF (4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儿维生素A(VA)缺乏和贫血都是世界公共卫生问题。由于VA 缺乏不仅会引起小儿严重眼部疾病,还可导致小儿呼吸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多个系统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贫血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免疫功能、学习能力等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许多研究已证实VA缺乏可导致小儿贫血,但具体的机制目前尚无统一说法。以下就VA引起小儿贫血的病因机制做一综述。
    人乳低聚糖对婴幼儿免疫的作用
    潘维伟, 李在玲
    2020, 28(6):  660-663.  DOI: 10.11852/zgetbjzz2019-1062
    摘要 ( )   PDF (5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乳低聚糖是一类复合糖,由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其有助于婴幼儿免疫系统的发展。人乳低聚糖的一小部分被吸收至体循环,大部分达到结肠。人乳低聚糖除在肠腔和肠粘膜表面,可在全身多个部位发挥免疫功能。本文综述了在婴幼儿期人乳低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介导的免疫调节,对病原体和过敏反应的抑制。
    临床研究与分析
    身材矮小儿童睡眠饮食和行为问题的病例对照研究
    许露, 肖延风, 王亚萍, 黄俊鹏
    2020, 28(6):  664-667.  DOI: 10.11852/zgetbjzz2019-0951
    摘要 ( )   PDF (66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身材矮小儿童睡眠、饮食及行为问题,为矮小症的预防与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的110例矮小儿童及正常对照组110例,对受试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生长激素缺乏症62例(56.4%),特发性矮身材48例(43.60%)。矮小男童49人(44.5%),女童61人(55.5%),平均年龄(7.53±2.26)岁。对照组男49人(44.5%),女61人(55.5%),平均年龄(7.33±2.19)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体重,目前身高体重及父母身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饮食行为比较过饱响应、进食缓慢、食物喜好、情绪性饮食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层面比较就寝习惯、入睡潜伏期、睡眠持续时间、睡眠焦虑、夜醒、异态睡眠、白天困倦矮小儿童均高于对照组(P<0.05)。行为分析4~5岁矮小组儿童“抑郁”、“体诉”、“社交退缩”、“分裂样”、“攻击”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11岁“抑郁”、“体诉”、“社交退缩”“多动”、“分裂样”、“攻击”、“违纪”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饮食、睡眠及行为问题与儿童生长发育密切相关,是身材矮小症的重要影响因素。
    临床研究分析
    教室灯光改造对四年级小学生的视力影响研究
    陶然, 杨招庚, 温勃, 李艳辉, 董彬, 马军
    2020, 28(6):  668-671.  DOI: 10.11852/zgetbjzz2019-0904
    摘要 ( )   PDF (64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提高教室灯光改造对小学生视力的影响,为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7年3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某小学四年级12个班级的共291名学生,通过5 m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测学生视力水平。选择干预和对照班级各6个,对干预教室进行灯光改造,对照教室灯光不变。通过t检验、χ2检验分析不同教室照明条件下的光环境对学生视力的影响。结果 进行教室灯光改造后教室的课桌面(301.79 lx vs. 547.00 lx)、黑板面的照度均有所提升(329.89 lx vs. 603.18 lx)),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学生视力在4个月后都有所下降,但是进行灯光改造教室的学生视力水平下降幅度较小(-0.02±0.15 vs. -0.06±0.18,t=-2.122,P=0.035),且视力下降的学生较少(13.29% vs. 22.30%,χ2=4.023,P=0.045)。 结论 教室灯光改造能够影响四年级学生视力。提升教室照明条件,改善教室光环境有利于延缓学生视力水平的下降,控制学生视力不良的发生。
    临床研究与分析
    过敏性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29c与Thl/Th2细胞平衡的相关性分析
    董天津, 谭华清, 修青永
    2020, 28(6):  672-675.  DOI: 10.11852/zgetbjzz2019-0901
    摘要 ( )   PDF (58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过敏性哮喘(AA)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微小RNA 29c(mir-29c)表达及与CD4+辅助性T细胞1/CD4+辅助性T细胞2(Th1/Th2)平衡的相关性。方法 将2015年10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94例AA患儿分为稳定组32例,轻度急性发作组27例,中度急性发作组35例;另取健康体检儿童40例为对照组。采集所有受试者儿童外周血,分离血清和单个核细胞(PBMC),检测mir-29c、Th1/Th2、IFN-γ、IL-4、T盒子转录因子21(T-bet)、GATA结合蛋白3(GATA3)蛋白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稳定组、轻、中度急性发作组AA患儿PBMC中mir-29c水平、Th2亚群比例、GATA3蛋白水平及血清IL-4水平依次升高,PBMC中Th1亚群比例、Th1/Th2、T-bet蛋白水平、T-bet/GATA3及血清IFN-γ水平、IFN-γ/IL-4依次降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A患儿外周血mir-29c水平与Th1/Th2、IFN-γ/IL-4、T-bet/GATA3均呈负相关(r=-0.823、-0.789、-0.804,P<0.05)。结论 mir-29c在AA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上调表达,可能通过Th1/Th2平衡影响AA发生。
    维生素AD在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吕楠, 马彩云, 李靖婕, 尚清
    2020, 28(6):  676-679.  DOI: 10.11852/zgetbjzz2019-1110
    摘要 ( )   PDF (61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维生素AD(VAD)在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5月在本院康复中心住院的运动发育迟缓患儿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维生素D(VD)组和VAD组各30例,治疗前、治疗3 个月后完善维生素A、25-(OH)D、IgA检测,调查住院期间感染情况;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评定量表评定粗大、精细运动能力;采用盖塞尔(Gesell)发育量表评估单项发育商。结果 治疗前,三组患儿维生素A、25-(OH)D均偏低;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较前降低,VD组维生素A较前降低、25-(OH)D较前提高,VAD组维生素A、25-(OH)D较前均提高;住院期间对照组总感染率为50%,VD组总感染率为33.3%,VAD总感染率为13.3%;三组患儿治疗后粗大、精细运动功能评分、Gesell发育量表评估较前均有所提高,VAD组明显优于VD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住院康复治疗的运动发育迟缓患儿,VAD能增强抵抗力,减少康复期间院内感染,提高康复治疗疗效。
    宝鸡市区7~18岁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调查分析
    穆亚宁, 刘克礼, 汤淑斌, 周静, 肖延风, 马永梅, 雍彩霞, 张仕佳, 任晓红
    2020, 28(6):  680-683.  DOI: 10.11852/zgetbjzz2019-1085
    摘要 ( )   PDF (99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宝鸡市区7~18岁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及营养现况,为改善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宝鸡市区7~18岁27 114名儿童青少年,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依据2009年九省/市数据制定的标准评估营养情况。结果 除10~至12~岁,男生身高显著高于女生(P<0.05);各年龄段男生体重均显著高于女生(P<0.05);除15~、16~岁,各年龄段男生BMI值显著高于女生(P<0.05)。男生14岁、女生12岁后身高显著高于全国水平,而10岁前全国水平高于本地男、女生身高(P<0.05);男生10岁后、女生各年龄段体重均显著高于全国水平(P<0.05);各年龄段男、女生BMI均值显著高于全国水平(P<0.05)。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2.6%、1.5%、9.1%、13.7%和8.5%,男生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女生(P<0.05)。各学龄组间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和肥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宝鸡市区儿童青少年存在营养双重负担,超重/肥胖率高于营养不良1.6倍,应有针对性的防控。
    早产儿追赶性生长随访资料回顾分析
    章莹莹, 李菁, 盛王涛, 胡瑞, 黄萍
    2020, 28(6):  684-688.  DOI: 10.11852/zgetbjzz2019-1061
    摘要 ( )   PDF (65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早产儿追赶性生长的影响因素,为早产儿追赶性生长细分干预阶段和制定个性化随访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总结回顾2010年10月-2016年9月入住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科治疗出院后,定期随访至校正年龄满1周岁的247例早产儿病例追赶性生长的情况,分析早产儿校正1周岁时未达追赶性生长的风险因素。结果 247例早产儿校正1周岁以前达到追赶性生长共206例(83.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院时体重宫外生长受限(EUGR)是早产儿校正1周岁时仍未达到追赶性生长的最大独立危险因素(OR=4.586,95%CI:1.712~12.288,P=0.002),而存在高危营养风险(OR=4.815,95%CI:1.860~12.467,P<0.001)、母亲妊娠期合并高血压疾病(OR=2.861,95%CI:1.384~5.914,P=0.005)是早产儿出院时体重EUGR的危险因素,较高出生体重(OR=0.151,95%CI=0.065~0.348,P<0.001)出院时体重EUGR的保护因素。胎龄<32周,出生体重越小,达到追赶性生长越晚。出生胎龄越小,头围达到追赶性生长越晚。结论 加强早产儿院内管理,尤其是早期积极、合理的营养支持策略,减少EUGR发生,并坚持出院定期随访指导可能有助于降低早产儿追赶性生长不达标的发生率。
    不同分娩状态对学龄前儿童体质的影响
    冯佩, 韩霞, 陈磊, 卢平, 吴冰, 夏志英, 喻茜
    2020, 28(6):  689-691.  DOI: 10.11852/zgetbjzz2019-1298
    摘要 ( )   PDF (47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分析不同分娩状态对学龄前儿童体质的影响。方法 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3~6岁学龄前儿童3 240例,调查昆山市学龄前儿童体质现况;同时进行问卷调查,包括研究对象的性别、年级、分娩状态等,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不同分娩状态对学龄前儿童体质的影响。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3 240例,其体质测试的综合评分(25.28±4.63)分,其中男童的综合评分(24.44±4.64)分低于女童(26.16±4.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8,P<0.001);小班[(24.25±4.64)]分的综合评分低于中班(25.38±4.54)分和大班(26.04±4.55)分(F=40.52,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控制了年级和性别的影响后,与顺产组相比,剖宫产对综合评分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1);与足月产相比,早产会使儿童的体质综合评分降低1.08分(P<0.001),而过期产对综合评分的影响尚无统计学意义(P=0.678)。结论 早产会降低学龄前儿童的体质水平。
    经验交流
    母乳喂养质量改进对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率的影响
    经连芳, 李燕, 韦秋芬, 谭伟, 姚丽平, 莫艳
    2020, 28(6):  692-695.  DOI: 10.11852/zgetbjzz2019-0773
    摘要 ( )   PDF (61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对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率的作用,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12月医院收治的258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实施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将其分为对照组100例和改进组158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母乳喂养,改进组患儿实施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比较两组患儿母乳喂养情况,住院期间亲母母乳喂养率、喂养量和患儿住院期间生长指标以及总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改进组患儿首次亲母母乳喂养时间、母乳强化剂开始添加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及静脉营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亲母母乳喂养率和喂养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住院期间体重、身长和头围增长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改进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 母乳喂养质量改进能明显改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情况,提高母乳喂养率和喂养量,促进患儿生长,并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健康儿童血清维生素E水平现状分析
    谢荣, 李少维, 郑春梅, 金春华
    2020, 28(6):  696-698.  DOI: 10.11852/zgetbjzz2019-0716
    摘要 ( )   PDF (47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全国健康儿童血清维生素E水平状况,为合理膳食指导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血清维生素E水平,对《维生素A、E水平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课题组中保健门诊健康体检儿童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符合入组标准儿童共41 964例,血清维生素E水平(9.12±2.96)mg/L,血清维生素E水平随年龄增加有减低趋势(P<0.001)。维生素E缺乏与不足占21.49%,其中,缺乏者仅为3.36%(1 409/41 964),不足儿童占18.13%(7 609/41 964)。不同年龄段儿童维生素E缺乏及不足比例不同,小于3岁组儿童维生素E缺乏、不足分别为4.1%、13.0%;3岁以上儿童维生素E缺乏、不足分别为2.5%、24.0%(P<0.001)。不同区域儿童血清维生素E水平存在差异,东部、中部儿童血清维生素E水平高于西部和东北部儿童(P<0.001)。 结论 我国婴幼儿维生素E营养状况良好,3岁及以上儿童维生素E缺乏及不足者占1/4,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
    绵阳城区儿童维生素A缺乏与贫血及体格生长的相关性研究
    徐伟, 何成川, 宋冠
    2020, 28(6):  699-702.  DOI: 10.11852/zgetbjzz2019-1344
    摘要 ( )   PDF (6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四川绵阳地区婴幼儿维生素A(VA)、贫血及体格生长水平情况,分析VA缺乏(VAD)与贫血及体格生长间的关系,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7月在绵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1 090名0~3岁儿童,进行VA及贫血检测,测量其身长、体重,采用WHO参考值计算Z评分和营养不良率。结果 VA平均水平为(0.28±0.07)mg/dl,可疑亚临床缺乏(SVAD)及VAD的发病率分别为50.1%及9.60%。男女性别间可疑SVAD、VAD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AD组、可疑SVAD组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6.67%、18.50%,均较正常组12.98%显著增高(P<0.05);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率分别为1.10%、3.49%、0.73%,不同VA水平婴幼儿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发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VA正常组生长优良率明显高于VA异常组(χ2WAZ=9.124,PWAZ=0.003;χ2HAZ=6.014,PHAZ=0.014;χ2WHZ=9.276,PWHZ=0.002)。结论 绵阳地区属于VA轻度缺乏地区,但半数以上婴幼儿有VAD患病风险,VA缺乏及不足儿童易导致贫血及体格生长落后,需积极制定防控措施。
    早产儿2岁内神经心理发育的队列研究
    张勇, 李燕晖, 梁静, 李静, 纪一伦, 高红, 王朝晖
    2020, 28(6):  703-705.  DOI: 10.11852/zgetbjzz2020-0118
    摘要 ( )   PDF (4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规律,为采取针对性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9年10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儿保科就诊并建立专案管理的,符合入组条件的326例早产儿(其中高危早产儿123例,低危早产儿203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随机抽取206例足月儿作为对照组,并在其(纠正)6月龄、12月龄、24月龄采用Gesell对其神经心理发育水平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1)纠正6月龄、12月龄和24月龄时高危早产儿、低危早产儿和足月儿三组之间Gesell各能区迟缓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3.247、26.600、10.652、15.587、12.920、18.475、30.471、19.339、51.203、6.999、11.601、15.888、7.506、13.564、7.696,P<0.05);2)同组儿童在纠正6月龄、12月龄和24月龄时Gesell结果比较,三组儿童在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三个能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287、17.416、16.492、29.209、14.267、19.768、17.679、39.345、11.448、P<0.05)。结论 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落后于足月儿,高危早产儿尤为明显,且各能区发育存在不均衡性,正确认识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规律,对实施早期干预有重要意义。
    健康教育
    6~36月龄婴幼儿的挑食现状及其照护者对营养摄入的认知水平
    徐敏, 崔蕾, 周晶晶
    2020, 28(6):  706-709.  DOI: 10.11852/zgetbjzz2019-1013
    摘要 ( )   PDF (5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6~36个月龄婴幼儿挑食行为的发生率、营养摄入量以及体重状态,并分析照护者对婴幼儿挑食行为和营养摄入的认知水平。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纳入6~36月龄婴幼儿。调查问卷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婴幼儿挑食行为,膳食摄入24 h日记、身高(长)和体重以及父母报告体重。结果 689名婴幼儿中,300名为挑食者,389名为非挑食者,其中25~36月龄幼儿挑食发生率最高为40.00%。挑食者营养摄入中,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C和蛋白质均低于非挑食者(P<0.01)。挑食婴幼儿最不喜欢的食物类型是蔬菜(28.67%)。689名婴幼儿中,110名体重超重、82名为低体重,父母报告体重状态与实际测量之间存在差异(P<0.01)。结论 6~36月龄婴幼儿挑食行为普遍,影响其营养素的摄入,应提高婴幼儿照护者营养素摄入认知水平,纠正婴幼儿不良的饮食行为。
    适宜技术
    医联体“专全结合”模式下儿童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分级管理与疗效评价
    张伟, 陈春娟, 曹凯峰, 许诺, 陈重, 李小龙
    2020, 28(6):  710-713.  DOI: 10.11852/zgetbjzz2019-1083
    摘要 ( )   PDF (6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医联体“专全结合”模式下儿童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分级管理与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1-12月本院收治的儿童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110例。所有患儿病情稳定后下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健康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性延伸管理模式,提供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生活方式干预等服务,若病情加重则及时上转,研究组采用医联体“专全结合”模式进行规范化管理,包括组建疾病管理团队、规范诊疗路径、完善药品目录及检测功能及分级管理等。比较分析两组哮喘、过敏性鼻炎控制情况及患儿家长的认可度和满意度。结果 管理6个月后,研究组C-ACT评分[(24.61±2.62)分 vs.(20.30±2.97)分]、PEF水平[(91.32±5.23)% vs.(78.12±4.48)%]较管理前明显升高,过敏性鼻炎体征评分明显下降[(0.93±0.25) vs.(2.04±0.42)分],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管理期间哮喘急性发作次数[(2.59±0.37)次 vs.(2.14±0.32)次]、住院时间[(8.76±0.85) d vs.(9.41±1.31)d]、医疗费用[(5 028.71±1 037.30)元 vs.(6 273.20±1 739.41)元]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患儿家长对服务的认可度(93.6% vs.85.5%)和满意度(91.8% vs.82.7%)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医联体“专全结合”模式下儿童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分级管理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实现医院、社区的同质化管理,对患儿病情控制及患者满意度具有积极的意义。
    指南
    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
    学龄前儿童(~岁)运动指南编制工作组, 关宏岩, 赵星, 屈莎, 吴建新, 杨玉凤, 郭建军, 张霆, 罗冬梅
    2020, 28(6):  714-720.  DOI: 10.11852/zgetbjzz2020-0982
    摘要 ( )   PDF (132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动、饮食和睡眠构成了儿童每天24 h自然养育的3个要素。学龄前儿童的运动与其骨骼、心肺健康、动作和认知发展、以及社会心理健康等各方面均密切相关,并且也将持续影响着成年后乃至一生的健康。近几年来,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推出儿童早期(涵盖出生至学龄前阶段)的运动指南,而我国尚无学龄前儿童运动指南。为此,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体育大学及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联合运动科学、儿科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组成指南工作组。指南研制全过程遵循了严谨、透明的指导原则,借鉴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AGREE II),采用文献资料法,在全面检索文献和整理国外学龄前儿童运动相关指南及研究证据的基础上,形成指南推荐意见的核心内容。通过共识会议反复讨论修订,最终完成《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是我国首次研制针对学龄前儿童的运动指南,适用于健康的3~6岁学龄前儿童,应用人群为儿童保健专业人员、幼儿园教师及儿童家长。《指南》遵循了国际身体活动指南的发展趋势,全面考虑了学龄前儿童1天24 h的各种活动行为,包括运动、久坐行为以及睡眠,从学龄前儿童运动原则、运动时间、运动类型以及运动监测与评估4个方面提出10条推荐意见,为我国学龄前儿童科学和安全的运动以满足其身体发育需求提供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