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2年 第3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2-06-10
    述评
    重视儿童早期发展中运动能力的发展与习惯的培养
    童梅玲
    2022, 30(6):  581-584.  DOI: 10.11852/zgetbjzz2022-0598
    摘要 ( )   PDF (7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动是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促进儿童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的发展。照护者将运动融入到日常的养育照护过程中,循序渐进发展儿童的运动能力,从小培养儿童的运动习惯,有助于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提高儿童生命的远期健康,也是提高人口素质,强国强民的重要举措。
    专家笔谈
    身体活动与学龄前儿童早期发展
    王健
    2022, 30(6):  585-590.  DOI: 10.11852/zgetbjzz2022-0597
    摘要 ( )   PDF (111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身体活动是学龄前儿童玩耍、游戏和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形式,也是早期养育、教育以及医疗康复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儿童早期身体、大脑、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塑造整体人生发展轨迹以及儿童身心健康等方面发挥积极有益的作用。本文重点介绍身体活动与早期身体发展、脑与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未来研究展望。
    运动能力与儿童早期发展
    郭建军, 王超
    2022, 30(6):  591-593.  DOI: 10.11852/zgetbjzz2022-0565
    摘要 ( )   PDF (4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早期发展对个人成年时期,乃至老年阶段的全面发展和健康促进均具有重要意义,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本文从早期教育中运动能力培养的角度,总结其对儿童早期体格生长、智力发展、神经心理发育的作用及对特殊儿童疾病干预的影响,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寻找途径和方向。
    科研论著
    3~6岁儿童基本运动能力评估量表中国常模研究
    何彦璐, 杨志勇, 刘丰, 董文红, 匡晓妮, 张雪娇, 王念蓉, 骆艳, 杨琳, 王晓娟, 吴建新, 张霆, 朱宗涵, 王健, 关宏岩, 童梅玲
    2022, 30(6):  594-598.  DOI: 10.11852/zgetbjzz2021-1495
    摘要 ( )   PDF (77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3~6岁儿童基本运动能力评估量表的中国常模,探讨其常模界值,为临床运用提供一项实用的评估工具。方法 2020年8月—2021年5月,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3~6岁儿童基本运动能力评估量表获得全国六大行政区8个城市3~6岁儿童1 616例,统计分析量表全部6个维度的常模得分和界值点。结果 量表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96~117.77,P<0.001)。量表总分ROC曲线下面积为0.937,95%CI为0.916~0.957。最大约登指数(YI)=0.74,其对应的量表总分在常模中位于第17百分位(P17),常模的灵敏度为0.871,特异度为0.864。当分别以P15(76)P20(80)为界值点时,YI分别为0.69和0.72,灵敏度和特异度皆>0.8。结论 本研究常模样本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制定的界值点适当,对评估3~6岁儿童基本运动能力具有很好的临床运用价值,可推广运用。
    1 042名儿童2岁时神经心理发育状况的随访研究
    唐亮, 梁晶晶, 宋燕燕
    2022, 30(6):  599-602.  DOI: 10.11852/zgetbjzz2021-0866
    摘要 ( )   PDF (42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儿童2岁时神经心理发育状况,为促进儿童早期发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5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早期发展门诊定期随访的1 042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出生胎龄分为4组,即早期早产儿(28~33+6周)组、晚期早产儿(34~36+6周)组、早期足月儿(37~38+6周)组和完全足月儿(39~41+6周)组,并在其校正年龄2岁时采用Gesell发育量表进行神经心理发育评估。结果 4组儿童Gesell发育量表5个能区发育商(DQ)比较,适应性、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52、2.821、5.256,P<0.05);组间两两比较,早期早产儿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均落后于早期足月儿和完全足月儿,晚期早产儿精细运动落后于完全足月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儿童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40、27.128,P<0.05),且表现为完全足月儿<早期足月儿<晚期早产儿<早期早产儿。与完全足月儿相比,晚期早产儿2岁时精细运动发育落后的风险增加(OR=1.809,95%CI:1.102~2.970,P<0.05)。结论 早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在2岁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心理发育落后,需延长随访并加强干预。
    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结合配套运动训练方案在运动发育迟缓儿童中早期干预效果
    周峰, 蒋黎艳, 高萍萍
    2022, 30(6):  603-606.  DOI: 10.11852/zgetbjzz2021-0674
    摘要 ( )   PDF (5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结合配套运动训练方案在运动发育迟缓儿童中的早期干预效果,为运动发育迟缓儿童的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湖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康复中心收治确诊为运动发育迟缓且符合标准的患儿101例,按不同训练方案分为干预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早期运动干预训练。根据PDMS-2评估结果,干预组患儿在常规早期干预训练下进行相应Peabody配套运动训练,而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早期干预训练。训练1个疗程后采用PDMS-2对两组患儿的运动能力进行再次评估,比较两组的运动评估结果。结果 干预前干预组粗大运动商(GMQ)、精细运动商(FMQ)、总体运动商(TMQ)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的评估显示干预组患儿较治疗前GMQ、FMQ、TMQ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3.17、3.97,P<0.01),且干预组GMQ、FMQ、TMQ评分均显著大于对照组(t=2.13、2.04、2.44,P<0.05)。干预前,两组精细运动或粗大运动偏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0,P>0.05)。干预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1,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3,P>0.05)。结论 在运动发育迟缓儿童早期干预训练中使用PDMS-2及其配套运动训练方案,能够有效改善运动功能的发育。
    医护教家相结合养育照护促进高危早产儿发育的研究
    王成群, 徐海青, 汪鸿, 袁利, 周爱琴, 李明惠
    2022, 30(6):  607-611.  DOI: 10.11852/zgetbjzz2021-0843
    摘要 ( )   PDF (58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医护教家相结合养育照护促进早产儿发育的效果,为开展高危早产儿随访监测提供方法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北省妇幼保健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早期发展门诊(研究组)和普通门诊(对照组)随访的高危早产儿各71例,研究组采取医护教家相结合养育照护的方式进行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指导方式。动态监测比较两组高危早产儿矫正月龄12个月内体格发育、神经系统发育水平。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矫正1月龄仅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09,P<0.05);矫正3、6、12月龄研究组早产儿的身长、体重、头围、MDI和PDI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身长、体重、头围、MDI和PDI得分的时间效应、组内效应和交互作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矫正3、6月龄20项神经运动发育的通过率较对照组提高(χ2=4.064、8.414,P<0.05),且随着月龄增长,研究组的通过率上升较为明显。研究组矫正12月龄智能缺陷、运动落后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χ2=4.769、5.182,P<0.05)。结论 医护教家相结合养育照护能促进高危早产儿早期发展,同时还可降低高危早产儿智能缺陷、运动落后的发生,有利于脑损伤的修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危早产儿的发育水平。
    学龄前儿童功能性便秘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牛玉硕, 冉霓, 胡晓雯, 李葵南, 杨秀玲
    2022, 30(6):  612-616.  DOI: 10.11852/zgetbjzz2021-1059
    摘要 ( )   PDF (79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功能性便秘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5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童保健科门诊就诊的108例功能性便秘儿童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本院正常体检的324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儿童功能性便秘发生的风险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预测其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采用ROC曲线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结果 母亲或父母均有便秘病史(OR=2.708、11.493)、有时、经常或总是挑食偏食(OR=4.176、7.097、9.204)、不良排便习惯(OR=3.465)、排便不顺利时责备儿童(OR=7.067)、有时或经常有家庭冲突(OR=4.807、6.543)为学龄前儿童功能性便秘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儿童不容易生气、父子互动时间>3 h为保护性因素(OR=0.213、0.107,P<0.05);该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93,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模型拟合良好(P=0.986),绘制列线图的校准曲线为斜率接近1的直线。结论 基于遗传、儿童生活习惯以及社会心理因素所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简单、直观,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准确度,对早期识别功能性便秘高风险儿童,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成都市青羊区小学儿童特发性脊柱侧弯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胡婷, 周劲松, 王卓慧, 武志佳, 胥江, 张桂铭, 李进
    2022, 30(6):  617-621.  DOI: 10.11852/zgetbjzz2021-1301
    摘要 ( )   PDF (10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四川省成都市6~12岁儿童特发性脊柱侧弯(AIS)、身高增长、视力发育和肺活量现状,探讨其在儿童AIS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2019年对成都市青羊区5所小学各年级儿童进行AIS筛查,筛查方法包括目测体检、前屈试验和脊柱测量尺测量。同时,监测青少年裸眼视力水平和肺活量,并对其近1~3年身高变化、每日学习和运动时长进行问卷调查。根据筛查结果和年龄段进行分组,分析各组指标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 963名儿童中,共928名同意进行AIS筛查,其中Adams试验阳性63例(6.79%),男女患病比例1∶6。AIS阳性23例(2.48%),与AIS阴性组儿童相比,AIS阳性组儿童肺活量降低,每日运动时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8、-2.104,P<0.05);两组儿童根据年龄段分为6~7岁、8~9岁和10~12岁3个亚组,与AIS阴性组相比,阳性组6~7岁儿童近3年以及8~9岁儿童近1年和近2年身高增长缓慢,10~12岁儿童运动时间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691、4.176、4.246、5.788,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IS阳性组儿童近1~3年身高增长两两正相关(近1~2年,近1~3年,近2~3年,r=0.920、0.830、0.813,P<0.001),且与每日运动时长呈负相关(r=-0.521、-0.533、-0.536,P<0.05),肺活量与年龄呈正相关(r=0.512,P<0.05);AIS阴性组儿童近1~3年身高增长两两正相关(近1~2年,近1~3年,近2~3年,r=0.827、0.765、0.855,P<0.001),与年龄呈负相关(r=-0.109、-0.112、-0.086,P<0.05),肺活量与年龄和运动时间呈正相关(r=0.595、0.148,P<0.001)。结论 AIS发生和进展与运动时长呈负相关。延长运动时间,增强运动能力和肺活量,可降低儿童AIS发生率。
    基础科研论著
    褪黑激素调节Akt/mTOR信号通路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周丽霞, 蔡冬, 陈有平
    2022, 30(6):  622-626.  DOI: 10.11852/zgetbjzz2021-1918
    摘要 ( )   PDF (233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褪黑素(Mel)是否能够通过调控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大鼠肠道屏障功能发挥保护作用。 方法 90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Mel低(15 mg/kg)、高剂量组(30 mg/kg)与Mel(30 mg/kg)+Akti(5 μmol/L)组,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建立NEC模型。实验结束后,取眼静脉血分离血清,检测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和内毒素含量;取回盲部肠组织,用于HE染色及检测IL-6、IL-1β、TNF-α含量与自噬基因(Beclin-1)、LC3B、p-Akt/Akt、p-mTOR/mTOR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回盲部肠组织细胞出现变性坏死,黏膜肌层水肿,绒毛脱落、缺失等现象;血清中D-乳酸、DAO、内毒素含量与肠组织中IL-6、IL-1β、TNF-α含量和Beclin-1、LC3B蛋白阳性率均明显升高(P<0.05),p-Akt/Akt、p-mTOR/mTOR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Mel低、高剂量组大鼠回盲部肠组织病变明显改善;D-乳酸、DAO、内毒素含量与IL-6、IL-1β、TNF-α含量和Beclin-1、LC3B蛋白阳性率均依次降低(P<0.05),p-Akt/Akt、p-mTOR/mTOR升高(P<0.05);与Mel高剂量组比较,Mel+Akti组大鼠回盲部肠组织病变加重;D-乳酸、DAO、内毒素含量与肠组织中IL-6、IL-1β、TNF-α含量和Beclin-1、LC3B蛋白阳性率均明显升高(P<0.05),p-Akt/Akt、p-mTOR/mTOR明显降低(P<0.05)。 结论 Mel能够通过上调Akt/mTOR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抑制自噬,对NEC新生大鼠肠道屏障功能发挥保护作用。
    综述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基因表达调控异常研究进展
    林洁, 段山
    2022, 30(6):  627-631.  DOI: 10.11852/zgetbjzz2021-0469
    摘要 ( )   PDF (52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是早产儿最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BPD由多种因素引起,其本质是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各种环境因素引起的肺损伤和发育中的未成熟肺修复之间的不平衡。研究显示BPD致病分子机理多涉及炎症细胞因子、非编码RNA和各种信号通路因子的异常表达调控。这些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不仅影响了胚胎或早期胎儿肺的正常发育,并阻碍了新生肺损伤后肺的修复,或导致肺功能不全。单独或协同影响了BPD的发生发展。同时研究发现环境风险因素如高氧暴露、炎症导致基因表达异常也是BPD发生的原因之一,环境和基因共同作用推动了BPD的发生发展。
    童年期不良经历对个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一诺, 刘洋, 庄绪秀, 马亚楠, 闻德亮
    2022, 30(6):  632-636.  DOI: 10.11852/zgetbjzz2021-0023
    摘要 ( )   PDF (5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童年期不良经历(ACEs)作为一项全球性的严峻公共卫生挑战,其对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影响不容小觑。因此本文从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性传播疾病及危险性行为、健康危险行为4个方面对ACEs的健康影响进行综述,为ACEs及其可能健康结局提供参考。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睡眠障碍的评估和干预
    陈岑, 程慧, 江帆, 沈敏, 王广海
    2022, 30(6):  637-641.  DOI: 10.11852/zgetbjzz2021-0195
    摘要 ( )   PDF (6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睡眠障碍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最常见的共患障碍之一,不仅与ASD儿童核心症状存在显著相关,还会影响患儿的功能水平、生活质量以及干预康复效果,给父母造成巨大养育压力和经济负担。国际上已将睡眠障碍,特别是失眠纳入到ASD的综合诊治之中,但国内相关工作开展滞后,儿科专业人员对ASD儿童睡眠障碍的诊治能力有待提升。 因此,本研究将介绍ASD儿童睡眠障碍的评估和干预方法,为临床和研究工作提供依据。
    先天性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现状及干预治疗
    余沙, 肖曙芳, 杨美芬
    2022, 30(6):  642-645.  DOI: 10.11852/zgetbjzz2021-0342
    摘要 ( )   PDF (4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先天性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CCHS)是一种罕见的终身性遗传性疾病。目前研究表明,CCHS存在脑功能缺陷、化学感受性呼吸控制障碍与类似配对同源基因(PHOX2B)突变有关。通过对国内外70余例病例报道进行研究与分析,现对CCHS发病机制当前研究现状及干预治疗做一综述,阐述PHOX2B基因突变的谱系,以及PHOX2B基因突变与脑功能缺陷、化学感受性呼吸控制障碍及合并症之间的关系。提高临床及早有效地诊治该病的能力。
    父母童年期不良经历对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的影响
    李若瑜, 万宇辉
    2022, 30(6):  646-650.  DOI: 10.11852/zgetbjzz2021-0337
    摘要 ( )   PDF (51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童年期不良经历(ACEs)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危害已得到多方面论证,近年来,国外有研究关注到父母ACEs对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了诸多社会心理学和生物学因素在两者关联中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父母ACEs对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的代际作用,并分析关联的可能机制,为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睡眠问题及其与褪黑素相关性研究进展
    王瀞萩, 王成举, 胡斌
    2022, 30(6):  651-654.  DOI: 10.11852/zgetbjzz2021-0215
    摘要 ( )   PDF (4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常伴有的昼夜节律失常和睡眠问题,睡眠问题不仅可能加重ASD儿童的某些核心症状,还可能影响康复训练效果。ASD儿童睡眠问题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但确切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发现其与褪黑素分泌代谢异常密切相关,且褪黑素治疗有效、安全。本文主要对ASD儿童睡眠问题及其与褪黑素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改善ASD儿童睡眠问题以及制定有效的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荟萃分析
    父亲参与婴儿照顾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分析
    王丽宁, 王冬雪, 李英丽, 齐娜, 李杨, 张慧
    2022, 30(6):  655-659.  DOI: 10.11852/zgetbjzz2021-1154
    摘要 ( )   PDF (6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系统评价婴儿期父亲照顾体验,为促进父亲参与婴儿照顾及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12月父亲参与婴儿照顾体验的质性研究。采用汇集性整合方法归纳分析结果。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共205名参与者,变化范围是10~50。提炼出50个研究结果,归纳成9个新类别,最后综合成3个整合结果:1)父亲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心理及生活发生变化,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进行调整;2)父亲在各方的支持下,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婴儿照护,建立了亲密的亲子关系,责任感增强并获得成长;3)父亲的需求。结论 医疗机构及人员应关注父亲照顾婴儿的体验及需求,给予指导与支持,增强父亲参与婴儿照顾,促进儿童早期发育。
    临床研究
    超未成熟儿124例的临床特点及不良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刘莹莹, 江倩男, 田宝丽, 刘秀香
    2022, 30(6):  660-663.  DOI: 10.11852/zgetbjzz2021-0585
    摘要 ( )   PDF (53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治疗的超未成熟儿(EPI,<28 周)的临床特点及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青岛妇女儿童医院NICU 2017年1月-2020年12月出院的124例EPI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存活组(75例)和死亡组(49例)的相关因素,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24例患儿中,男67例(54.0%)。出生体重680~1 520 g,胎龄24+3~27+6周,总存活率60.5%。存活组和死亡组的出生体重、胎龄、双胎、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有创通气时长、无创通气、无创通气时长、总氧疗时长、并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脑室内出血、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室内出血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OR=5.518,95%CI:1.186~25.685, P=0.029),无创通气是保护因素(OR=0.006,95%CI:0.001~0.051,P<0.001)。结论 EPI的存活率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脑室内出血是影响EPI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早期有效处理各种并发症,可提高EPI的存活率。
    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对睡眠的影响及户外活动的调节作用
    马颖, 焦婷, 黄亚深, 舒冠瑜, 宋燕燕, 蒋琳
    2022, 30(6):  664-668.  DOI: 10.11852/zgetbjzz2021-1587
    摘要 ( )   PDF (5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和睡眠情况,探讨二者的关系,为促进儿童睡眠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2020年10—12月选取广州市3所幼儿园的166名在园幼儿为研究对象,利用父母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时间、户外活动时间和睡眠时间等。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时间与睡眠时间的关联性,并采用调节效应模型分析户外活动时间的调节作用。 结果 共调查学龄前儿童166例,其中有138例(83.1%)夜间睡眠持续时间不足10 h,86例(51.8%)每日总视屏时间≥1 h。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学龄前儿童移动电子(手机/平板电脑)屏幕暴露时间与睡眠时间显著相关(β=-0.298,95%CI:-0.603~-0.021);而看电视时间与睡眠时间无显著关联(β=-0.144, 95%CI :-0.382~0.089)。调节效应模型显示户外活动时间对不同类型屏幕暴露时间与睡眠时间的关系均无显著调节效应(P>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时间,尤其是移动电子视屏时间可能会影响其睡眠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可能并不降低屏幕暴露对睡眠时间的影响。
    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单胎早产儿出生结局和认知发育的纵向研究
    胡丹, 汪晓霞, 崔一帆, 刘璞, 梁倩, 肖绪武
    2022, 30(6):  669-672.  DOI: 10.11852/zgetbjzz2021-1276
    摘要 ( )   PDF (48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辅助生殖技术(ART)受孕单胎早产儿与自然受孕(NC)单胎早产儿出生结局、婴儿期认知发育水平的差异,为ART受孕单胎早产儿的早期全面健康发展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1月1日—2021年7月31日期间纳入28例ART早产儿与34例NC早产儿并收集相关信息,并于6月龄、12月龄进行体格检查和儿童神经心理行为发育测评(儿心-2016版)。结果 ART单胎早产儿父母生育年龄(t=2.536、2.055)、妊娠合并症发生率(χ2=11.442)、剖宫产率(χ2=6.115)、低出生体重率(χ2=4.736)均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早产儿出生体重、身长以及6月龄和12月龄身长、体重及增长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RT单胎早产儿6月龄总发育商、精细运动、语言发育商(92.23±8.15、88.38±7.64、89.95±12.35)均低于NC组,警示行为发育商(3.57±3.12)高于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76、2.163、2.142、2.467,P<0.05); 12月龄时两组早产儿认知发育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T受孕单胎早产儿胎儿期面临更多不良高危因素,婴儿期体格发育水平与NC类似,婴儿早期应加强精细运动和语言能力促进,注意孤独症可疑行为筛查,以促进其早期全面发展。
    不同类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子代出生状况的影响
    钟志鸿, 罗巧燕, 石碧君, 魏坚伟, 钟鑫琪, 崔其亮
    2022, 30(6):  673-676.  DOI: 10.11852/zgetbjzz2021-0592
    摘要 ( )   PDF (5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孕母患不同类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对子代出生状况的影响,为改善其子代的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分娩的HDP产妇及其新生儿(n=1 004)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分为妊娠期高血压(A组,n=256)、子痫前期-子痫(B组,n=577)、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C组,n=55)、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D组,n=116),随机抽样获得正常对照组(n=1 107),比较子代出生情况差异。 结果 1)HDP组与对照组对比,胎儿窘迫、胎儿生长受限、胎盘早剥、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小于胎龄儿、新生儿窒息、转新生儿科或转院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胎儿生长受限、胎盘早剥和小于胎龄儿方面,B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 3)早产儿、极/超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极/超低出生体重儿、转新生儿科或转院的发生率,A、C、B、D组依次升高,两两比较,除A与C组外,其余任意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A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余任意一组(P<0.05)。结论 HDP中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引发更高的胎儿和新生儿不良结局风险,这可能与病程较长和病变较严重有关,提示孕期应尽早诊断和治疗,以改善子代预后。
    3~6月龄婴儿Hammersmith婴儿神经检查最优评分影响因素分析
    申家建, 单玲, 贾飞勇, 李洪华
    2022, 30(6):  677-679.  DOI: 10.11852/zgetbjzz2021-1214
    摘要 ( )   PDF (38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影响3~6月龄婴儿Hammersmith婴儿神经检查(HINE)最优评分的相关因素,为早期干预介入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1年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发育行为儿科接受HINE评估的3~6月龄婴儿145例,其中正常组70例,异常组75例。将可能影响HINE最优评分的孕期及围生期的22种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异常组胎儿宫内窘迫、羊水异常、出生窒息、颅内出血、新生儿惊厥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χ2=6.24、6.05、5.51、12.91,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羊水异常(OR=3.38,95%CI:1.38~8.29)、颅内出血(OR=4.09,95%CI:1.59~10.49)、新生儿惊厥(OR=11.62,95%CI:2.43~55.55)是3~6月龄婴儿HINE最优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应对围生期存在羊水异常、颅内出血、新生儿惊厥的小婴儿给予早期筛查和干预。
    经验交流
    胎龄小于34周早产儿分娩时挤压脐带断脐方式的研究
    罗蓓, 张雪峰
    2022, 30(6):  680-684.  DOI: 10.11852/zgetbjzz2021-0819
    摘要 ( )   PDF (56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胎龄<34周早产儿不同断脐方式下血红蛋白、胆红素及相关并发症差异,为早产分娩行挤压脐带断脐法(UCM)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经阴道分娩的胎龄<34周的早产儿,根据断脐方式分为UCM组(n=59)和立即断脐(ICC)组(n=56),比较两组早产儿娩出后血红蛋白变化趋势和输血量、住院期间经皮胆红素值及光疗时间以及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结果 UCM组出生后1 h内、出生后1周左右和出院前血红蛋白显著高于ICC组(t=2.246、2.123、1.886,P<0.05),住院期间ICC组早产儿输血次数及每人次输血量显著多于UCM组(χ2=2.145,t=2.160,P<0.05)。两组经皮胆红素达峰时间均为3~6 d,UCM组经皮胆红素值显著高于ICC组(t=2.231、2.654、2.686、2.038,P<0.05),两组光疗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住院期间发生颅内出血、视网膜病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正常断脐相比,挤压脐带可增加胎龄<34周早产儿的血容量和血红蛋白量,减少住院期间输血次数及输血量,且不增加患儿病理性黄疸和并发症的风险,可作为胎龄<34周早产儿首选的断脐方法。
    中山市2~6岁儿童睡眠状况的调查分析
    黄连红, 张翠梅, 王桂兰, 李德庚, 刘楠, 陈昂, 李尖, 朱建萍
    2022, 30(6):  685-688.  DOI: 10.11852/zgetbjzz2021-0895
    摘要 ( )   PDF (5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中山市2~6岁儿童的睡眠情况,分析不同特征儿童睡眠的常见问题。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8年3月—2019年2月,随机抽取中山市5个区6所幼儿园的1 880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以悉尼儿童医院睡眠中心临床问卷为基准,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自制问卷调查表,对纳入儿童家长及幼儿园负责人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 799份。结果 中山市2岁组儿童平均每天睡眠时长为11.37 h,3~6岁儿童睡眠时间为10.26~10.99 h,随年龄增长夜间、白天和全天睡眠时间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85、28.408、40.635,P<0.05);睡眠不足发生率为17.01%(306/1 799),就寝延迟发生率为88.2%(1 587/1 799),入睡困难为41%(738/1 799)。2~6岁儿童户外活动及屏幕时间分别为(2.27±1.11)h和(1.25±0.94)h,达国内儿童推荐标准;儿童睡眠问题较多,主要表现为害怕就寝(64.0%)、多汗(50.9%)、磨牙(44.8%)、打鼾(40.1%)、梦魇(39.4%)、夜惊(39.1%)及流口水(25.3%),梦游(3.2%)及呼吸暂停(0.7%)。结论 目前中山市儿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问题发生率较高,应引起家长及儿科医生的重视,加强儿童睡眠卫生保健宣传,促进儿童睡眠健康。
    孤独症谱系障碍婴幼儿早期筛查模式的探究
    丛妍, 徐霞, 王浩, 王栋, 俞露婷, 董陈青, 蒋利, 郑婷婷, 暨佳依
    2022, 30(6):  689-693.  DOI: 10.11852/zgetbjzz2021-1307
    摘要 ( )   PDF (5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Bayley婴幼儿发展量表第Ⅰ版(BSID Ⅰ)联合改良版婴幼儿孤独症筛查量表(M-CHAT-R/F)筛查婴幼儿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效果,为基层儿保系统开展ASD早期筛查提供临床数据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9年1—12月期间在义乌市妇幼保健院参与“0~3岁儿童早期发展风险和异常筛查项目”采用BSID Ⅰ评估的6~12月龄婴儿为研究对象。采用2010年卫生部颁布《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中婴儿期孤独症警示指标对6~12月龄阳性患儿进行BSID Ⅰ评估。对认知发展指数(MDI)、运动发展指数(PDI)异常(MDI或PDI <80)的婴儿追踪随访,18月龄进行M-CHAT-R/F评估,后由专科医师进一步根据DSM-5进行ASD确诊。结果 纳入研究3 096例,警示指标阳性患儿535例,BSID Ⅰ发育异常421例,占13.60%。18月龄时进行M-CHAT-R/F评估阳性共38例,初筛总阳性率为9.97%,最终确诊ASD 16例。将BSID Ⅰ MDI<80作为预测因子,其在ASD组与非ASD组筛查中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P<0.01),BSID Ⅰ对ASD筛查的阳性预测值为0.076,联合M-CHAT-R/F阳性预测值可提高至0.42。结论 BSID Ⅰ联合M-CHAT-R/F可提高对婴幼儿ASD筛查的阳性预测值,建议对婴儿期BSID Ⅰ MDI<80的患儿进行18月龄M-CHAT-R/F筛查,为ASD早期筛查提供新方法。
    个案报道
    新生儿C型尼曼匹克病2例报告
    刘晔, 步军, 王亮君
    2022, 30(6):  694-696.  DOI: 10.11852/zgetbjzz2021-1227
    摘要 ( )   PDF (13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