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1-10
    述评
    全球健康视角下我国儿童早期健康发展实践报告
    黄旸木, 党媛
    2024, 32(1):  1-6.  DOI: 10.11852/zgetbjzz2023-1344
    摘要 ( )   PDF (95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早期健康是值得关注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儿童的健康不平等间接反映了国家儿童保健、教育和其他基础设施分布的不公平性。世界范围内,193个国家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并探索了不同的发展策略和应对举措。明确“将儿童置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是成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因素,经过几十年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我国在改善儿童福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还存在东西部发展不均衡、贫困农村地区服务能力不足等挑战,肥胖、近视、心理等新问题也随之出现,因此,中国目前仍不能完全满足儿童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本文从全球健康的视角,系统综述了全球儿童早期健康事业的发展现状、我国儿童早期发展工作的主要历程和工作经验,并根据全球发展趋势对我国儿童早期健康发展的工作重点和机遇挑战进行展望,希望可以为我国儿童早期健康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
    儿童早期发展中应重视创造性人格发展趋向的培养
    杨玉凤
    2024, 32(1):  7-9.  DOI: 10.11852/zgetbjzz2023-1279
    摘要 ( )   PDF (4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研论著
    陕西农村地区10~14岁青少年性发育特点及性发育时相与认知行为发育的关联
    王良, 祝瑛泽, 齐琪, 朱中海, 曾令霞
    2024, 32(1):  10-15.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201
    摘要 ( )   PDF (5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陕西省农村地区10~14岁青少年的性发育特点及性发育时相与认知、行为发育的关联,为促进青春期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一项出生队列研究的青少年阶段随访。使用Tanner 5分期法评价性发育水平,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ISC-Ⅳ)评价认知发育,青少年自评量表(YSR-2001)评价行为发育。通过广义线性模型分析青少年性发育时相与认知、行为发育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1 887名青少年,男生1 111人(58.9%),男、女生中性发育已启动的比例分别为78.22%和89.30%。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70%,男生11.80%,女生6.70%,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17,P<0.001)。与Tanner Ⅰ 期青少年相比,Ⅲ期青少年认知总分高出2.19分(95%CI: 0.15~4.23),Ⅳ-Ⅴ期的总分要高出3.84分(95%CI:0.85~6.83,P<0.05)。Tanner Ⅳ-Ⅴ期总行为问题检出率是Ⅰ期的2.63倍(95%CI:1.27~5.46,P<0.05),男生Tanner Ⅳ-Ⅴ期的总行为问题检出率是Ⅰ期的3.96倍(95%CI:1.60~9.81,P<0.01),内化问题检出率是Ⅰ期的2.88倍 (95%CI:1.19~7.01,P<0.05)。结论 陕西省农村地区 10~14 岁青少年性发育时相与认知和行为发育存在显著关联,随着性发育水平的升高,认知水平提高的同时,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也增高,且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多基因风险评分在儿童肥胖干预效果可持续性中的作用
    陈敬, 单蕊, 肖伍才, 宋洁云, 刘峥
    2024, 32(1):  16-20.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027
    摘要 ( )   PDF (5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多基因风险评分(PRS)与儿童肥胖干预效果可持续性的关联,为未来开展基于遗传背景、可持续、个性化的儿童肥胖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一项研究儿童干预效果的整群随机对照试验(2018年9月—2021年4月)中,选取北京地区148名基线时处于超重肥胖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唾液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构建4个PRS:加权和未加权PRS69,加权和未加权PRS67。分析PRS与干预组别对干预效果可持续性(干预结束到最后一次随访期间肥胖相关指标变化)的交互作用。结果 PRS与干预组别对干预结束后儿童校正体质量指数(BMI)的腰围、校正BMI的腰臀比和收缩压的反弹程度存在交互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儿童加权PRS69每增加一个单位(1个s),校正BMI的腰围(β=0.34,95%CI: 0.05~0.63,P=0.020)和校正BMI的腰臀比(β=0.29,95%CI: 0.03~0.56, P=0.031)在干预结束后反弹得越多;加权PRS67和未加权PRS67每增加一个单位(1个s),收缩压在干预结束后反弹得越多(β=3.58,95%CI: 0.50~6.66, P=0.023;β=3.75,95%CI: 0.78~6.71,P=0.014)。结论 超重肥胖儿童PRS越高(携带风险等位基因越多),其在干预结束后的校正BMI的腰围、校正BMI的腰臀比和收缩压越容易反弹。未来应在干预结束后重点关注这些高危儿童的饮食和运动行为,预防和控制发生肥胖反弹。
    转乳期早产儿喂养困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陈蝶, 彭文涛, 唐孟言, 刘孝美
    2024, 32(1):  21-25.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329
    摘要 ( )   PDF (61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转乳期早产儿喂养困难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早产儿喂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中文版婴幼儿喂养困难评分量表》(MCH-FS)及自行设计《早产儿喂养困难影响因素调查表》调查2021年4—5月成都市5所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门诊的矫正6~24月龄早产儿喂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 231例早产儿中喂养困难发生率32%,其中轻、中、重度喂养困难发生率分别为15.2%、7.8%、9.1%;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物过敏(OR=4.253,95%CI:1.430~12.649)、带养人焦虑情绪(OR=6.064,95%CI:2.998~12.268)、进食时逗引或追喂(OR=2.873,95%CI:1.382~5.970)、进食时伴有娱乐活动(OR=2.328,95%CI:1.115~4.860)、强迫喂食(OR=2.772,95%CI:1.239~6.198)是转乳期早产儿发生喂养困难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转乳期早产儿喂养困难发生率较高,喂养指导应重点关注食物过敏、家长焦虑情绪、不当喂养行为的早产儿,采取恰当干预措施促进科学喂养。
    上海市闵行区3~6岁儿童屏幕暴露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陈敏, 张红梅, 康淑蓉, 李云
    2024, 32(1):  26-30.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004
    摘要 ( )   PDF (54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闵行区3~6岁儿童屏幕暴露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科学开展儿童屏幕暴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于2022年10月抽取闵行区10个幼儿园30个班级1 035名3~6岁儿童,对其抚养人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儿童每天使用视屏产品>1h定义为屏幕暴露。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屏幕暴露的影响因素。结果 1 035名儿童中,有屏幕暴露730人(70.53%),平均每天屏幕暴露时间为(1.67±0.98)h。周末时3、4、5岁和6岁组儿童每日屏幕暴露时间分别为(1.77±1.13)、(1.76±1.04)、(1.98±1.10)、(2.08±1.2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8,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儿童5岁年龄组(OR=1.79,95%CI:1.19~2.68),抚养人每天在儿童面前使用视屏产品时间1~2h(OR=2.61,95%CI:1.90~3.60)及>2h(OR=2.10, 95%CI:1.35~3.27),抚养人支持儿童使用视屏产品(OR=1.59, 95%CI:1.17~2.15), 儿童临睡前使用视屏产品(OR=1.94,95%CI:1.32~2.86)和抚养人不陪伴儿童使用视屏产品(OR=1.94,95%CI:1.36~2.77)是3~6岁儿童屏幕暴露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父亲文化程度为本科(OR=0.61,95%CI:0.43~0.89)和硕士及以上(OR=0.49, 95%CI:0.34~0.73)是儿童屏幕暴露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3~6岁儿童屏幕暴露问题值得重视,应有针对性地向抚养人普及早期屏幕暴露对儿童危害的认知,倡导抚养人制定屏幕行为准则,科学规范儿童的屏幕暴露行为,增加亲子交流,以减少屏幕暴露对儿童健康的不良影响。
    肠道菌群构成与儿童血压关系的横断面研究
    方国庆, 张鑫, 查达永, 陈珊珊, 洪真, 张喆庆
    2024, 32(1):  31-38.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047
    摘要 ( )   PDF (49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6~9岁儿童肠道菌群的构成与血压之间的关系,为儿童高血压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2015年12月—2017年3月在广州招募411名6~9岁儿童,使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测定肠道菌群,分析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利用MUVR算法,通过重复交叉验证分析筛选出与血压相关的OTUs。运用Spearman相关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索儿童肠道菌群构成与血压之间的关系。 结果 血压正常儿童与血压异常儿童肠道菌群的Beta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加权=0.015,P加权=0.01;R2非加权=0.027,P非加权=0.001)。经校正多个协变量和错误发现率(FDR)校正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血压水平随OTU_3(布劳特氏菌属)、OTU_131(无害梭菌属)、OTU_1776(布劳特氏菌属)、OTU_2159(普雷沃式菌属)和OTU_91(短双歧杆菌种)的丰度增加而下降(β:-0.18~-0.14,PFDR<0.05);相反,儿童血压随OTU_108(萨特氏菌属)、OTU_1(普拉梭菌种)、OTU_8(罗氏菌属)、OTU_48(蓝绿藻菌属)、OTU_81(粪球菌属)、OTU_401(毛螺菌科)、OTU_1284(毛螺菌科)和OTU_2793(毛螺菌科)的丰度增加而升高(β: 0.14~0.21,PFDR<0.05)。而肠道菌群对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影响可能是通过体质量指数(BMI)的增加来介导的。 结论 儿童血压水平与其肠道菌群的构成有关,BMI在二者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建议调节布劳特氏菌属和萨特氏菌属等菌群来控制儿童高血压,同时加强BMI的健康管理。
    学龄前营养不良儿童血清25-(OH)D3、白蛋白、铁蛋白与STAMP评分的相关性及对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
    宋捷, 黄林娟, 郭碧丹
    2024, 32(1):  39-44.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193
    摘要 ( )   PDF (8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学龄前营养不良儿童血清25-(OH)D3、白蛋白(ALB)、铁蛋白(SF)与儿科营养不良评估筛查工具(STAMP)评分的相关性,并分析对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为改善营养不良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福州儿童医院90例学龄前营养不良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学龄前健康体检儿童60例作为对照组。学龄前儿童予以营养指导,连续3个月,随访统计治疗后3个月内营养不良及缺铁性贫血发生情况。使用STAMP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评估,分析血清25-(OH)D3,ALB、SF与学龄前营养不良患儿STAMP评分的关联性,并评价三者联合检测对营养不良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清25-(OH)D3、ALB、S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TAMP评分高于对照组(t=9.700、6.047、4.771、26.976,P<0.05);学龄前营养不良患儿血清25-(OH)D3、ALB、SF水平与STAMP评分均呈负相关(r=-0.813、-0.792、-0.829,P<0.05);治疗3个月后,临床结局不良患儿血清25-(OH)D3、ALB、SF及其治疗前后差值均低于临床结局良好患儿(t=3.622、2.189、2.163、8.704、4.354、5.296,P<0.05);学龄前营养不良患儿血清25-(OH)D3、ALB、SF治疗前后差值处于低水平时,其临床结局不良风险分别是高水平的7.250倍(95%CI:3.008~17.476)、9.167倍(95%CI:2.954~28.444)、5.730倍(95%CI:2.364~13.890);血清25-(OH)D3、ALB、SF治疗前后差值联合预测的AUC值高于单一指标,为0.927;DCA曲线结果显示血清25-(OH)D3、ALB、SF治疗前后差值联合预测方案预测学龄前营养不良患儿临床结局具有临床净获益。结论 低水平血清25-(OH)D3、ALB、SF可增加学龄前营养不良患儿临床结局不良风险,联合检测对临床结局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新疆农牧区哈萨克族儿童青少年肥胖状况及其与生活方式的关联
    刘晶芝, 李琴秀, 胡燕燕, 阿依努尔·买买提
    2024, 32(1):  45-48.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368
    摘要 ( )   PDF (47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新疆农牧区哈萨克族儿童青少年肥胖状况及其与生活方式的关联,为农牧区哈萨克族儿童青少年保持良好体型及健康干预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 2022年4—6月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农牧区对6 242名10~20岁哈萨克族儿童青少年进行肥胖状况测试及生活方式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新疆农牧区哈萨克族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为18.71%,其中男生(22.24%)高于女生(1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4,P<0.01)。不同年级、吃水果频次、每天不同看电视时长、感觉未来有希望、是否感到疲惫、孤独、忧伤的学生肥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9、4.61、694.51、7.15、10.33、6.51、8.07,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OR=0.63,95%CI:0.56~0.69)、感觉未来有希望(OR=0.96,95%CI: 0.94~0.99)是学生肥胖的保护因素(P<0.05);高中及以下年级(高中:OR=1.38,95%CI:1.24~1.57;初中:OR=1.82,95%CI:1.58~2.06;小学:OR=2.67,95%CI: 2.33~2.99)、吃水果≥1次/d(OR=1.07,95%CI: 1.03~1.16)、看电视≥2h/d(OR=1.07,95%CI: 1.02~1.17)、经常疲惫(OR=1.07,95%CI: 1.03~1.12)、经常孤独(OR=1.08,95%CI: 1.02~1.19)、经常忧伤(OR=1.09,95%CI: 1.04~1.14)是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新疆农牧区哈萨克族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较高且与生活方式存在密切关联,应改善不良生活方式,降低该地区哈萨克族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综述
    青春期骨密度变化研究进展
    程轲, 兰莉
    2024, 32(1):  49-53.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084
    摘要 ( )   PDF (5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密度是反映骨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儿童骨密度随年龄逐渐增加,青春期骨密度累积大幅度提速,是影响峰值骨量最敏感的时期。性激素促进骨形成与骨密度获得,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分泌峰值提升骨密度累积。性早熟儿童青春期发育提前,青春期时长多有缩短,带来骨量累积的改变,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治疗性早熟的同时影响骨代谢。儿童25-(OH)D3水平随年龄变化呈“U形曲线”,且青春期最低。青春期骨量等体成分改变对骨健康、乃至成年体质产生长远影响。
    母亲抑郁与儿童肥胖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周洪菊, 官计, 罗静, 鞠雪梅, 余佳鑫
    2024, 32(1):  54-58.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207
    摘要 ( )   PDF (10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母亲抑郁会引起其身心受损,导致子代早期(新生儿)体格发育不良。但母亲抑郁对子代远期体格发育的影响还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暴露于母亲抑郁的子代,其肥胖的风险增加。鉴于目前我国母亲抑郁和儿童肥胖均处于高发态势,本文就母亲抑郁与子代肥胖关系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相关研究提供启示,为母亲抑郁与儿童肥胖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
    维生素D缺乏与儿童中枢性性早熟关系研究进展
    刘小琪, 王琨蒂, 王君, 李泽铖
    2024, 32(1):  59-63.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209
    摘要 ( )   PDF (5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枢性性早熟(CPP)是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提前启动,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脉冲分泌增强,使内外生殖器发育和第二性征呈现的儿童内分泌疾病。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CPP的发病有关,维生素D可能会受到日照时间的影响、作用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上的神经元及神经递质、促进肥胖形成、影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水平这4个因素参与CPP的发生发展,维生素D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治疗CPP的总体效果显著。本文就维生素D缺乏与CPP的相关性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以期为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青春发动时相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杨菲, 马薇
    2024, 32(1):  64-67.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251
    摘要 ( )   PDF (5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春期是性成熟和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青春发动期各事件初现的时间称为青春发动时相。近年来研究表明,青春发动时相发生异常变化主要是受到遗传、环境、营养、种族、生命早期因素等多种因素影响。本综述主要阐述目前青春发动时相影响因素和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相关疾病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儿童食物恐新症的研究进展
    付霄, 唐孟言, 刘孝美
    2024, 32(1):  68-72.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513
    摘要 ( )   PDF (64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物恐新症是儿童特有的喂养障碍,不仅影响儿童的体格生长与神经发育,也对儿童成年后的饮食行为与习惯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本文阐述了食物恐新症的概念来源及定义,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食物恐新症的发生情况、主要影响因素、干预措施,为食物恐新症儿童的预防与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与指导。
    荟萃分析
    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健康素养的概念分析
    唐平, 孙静敏, 陆群峰, 唐文娟, 季涧琳
    2024, 32(1):  73-78.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216
    摘要 ( )   PDF (99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文献回顾与分析理清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健康素养的概念。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INAHL、PscyINFO数据库,应用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法对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56篇文献。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健康素养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概念属性。其影响因素包括儿童青少年人口学因素、家庭和学校相关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等;结果可有利于减少儿童青少年伤害事件的发生,节约家庭经济支出和社会医疗资源;现有的测评量表均包含于普通健康素养量表,尚缺乏专门的测评工具。结论 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健康素养概念内涵丰富,并不断深入发展,未来还需从儿童青少年主体视角出发,加大对不同年龄、地区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健康素养特征的研究,不断完善概念内涵,并编制专门的测量工具,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
    临床研究
    6~8岁骨龄段女童体质量指数测量及体脂率状况评估分析
    杨文聪, 翟爽
    2024, 32(1):  79-83.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233
    摘要 ( )   PDF (58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6~8岁骨龄段女童体质量指数(BMI)测量及体脂率状况,为针对性预防和治疗儿童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1—7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肥胖筛查的968例6~8岁骨龄段女童体检资料,分析6~8岁骨龄段女童BMI、体脂率、营养学指标与肥胖率情况,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6~8岁骨龄段女童的肥胖危险因素。结果 6~8岁女童BMI、全身脂肪率、内脏脂肪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196、68.327、66.584,P<0.001),其中 6~8岁女童BMI平均值与7~8岁女童全身脂肪率平均值高于正常范围。6~8岁女童25-(OH)D平均值低于正常范围,6~8岁女童超重率分别为19.50%、18.21%、15.95%,肥胖率分别为9.75%、12.35%、15.9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重≥4.0kg(OR=1.962,95%CI:1.292~2.979)、高脂高热量进食频率>3次/周(OR=1.432,95%CI:1.172~1.749)、进食甜食频率>3次/周(OR=2.670,95%CI:1.170~6.093)、进食速度<15min/餐(OR=1.366,95%CI:1.108~1.685)、户外活动频率<30min/d(OR=2.083,95%CI:1.162~3.736)、父母不了解或略了解营养学(OR=1.721,95%CI:1.129~2.623)是6~8岁女童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6~8岁骨龄段女童肥胖率均较高,需要通过科学搭配饮食、合理运动及引导父母提升营养学知识水平等方面进行改善。
    不同强化喂养方式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代谢及生长速率的影响
    宁月, 罗丽艳, 段江, 谢云波, 齐志业, 张彩营, 杨丽, 钟庆华
    2024, 32(1):  84-88.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038
    摘要 ( )   PDF (5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不同强化喂养方式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营养代谢及生长速率的影响,为改善早产儿的预后提供新思路。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 VLBWI 115 例,根据喂养方式分为强化母乳喂养组(HFM 组)、混合喂养组、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PF 组),分析不同的喂养方式对早产 VLBWI 的营养代谢、生长速率等的影响。结果 1)HFM 组住院时间短于PF组、混合喂养组(t=7.185、6.924,P<0.05);2)住院期间 HFM 组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比例低于PF组(P<0.05),住院期间 HFM 组并发晚发型败血症(LOS)、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的比例低于PF 组(χ2=5.030、4.147,P<0.05);并发LOS的比例低于混合喂养组(χ2=6.589,P<0.05);3)住院期间 HFM 组并发腹胀、便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比例低于PF 组(P<0.05),混合喂养组并发腹胀比例低于PF组(P<0.05);4)出院时 HFM 组体重、身长增长速率均高于混合喂养组(t=3.722、0.425,P<0.001)及PF 组(t=6.015、0.496,P<0.001)。结论 强化母乳喂养能更有效提高早产 VLBWI 的生长速率,改善营养代谢,减少早产儿相关并发症及喂养不良反应,更安全有效。
    南宁市25 225名6~15岁儿童身高发育特征研究
    甘娜, 梁宇波, 龙永美, 汤先兰, 谢旭, 王强, 周德生
    2024, 32(1):  89-92.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040
    摘要 ( )   PDF (80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城区6~15岁儿童身高增长状况,为促进儿童身高发育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1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南宁市城区41所小学共25 225名6~15岁儿童体检身高数据进行分析,并与国内现行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南宁市男童身高均值在10岁7月龄以前均低于全国标准,10岁7月龄后与全国标准身高差距逐步缩小,11岁1月龄~13岁6月龄间南宁市男童平均身高超过全国标准,13岁7月龄后南宁市男童身高均值再次落后于全国标准;南宁市女童身高均值多个年龄段均低于全国标准身高,且在9岁7月龄之前更明显。南宁市6~15岁男童身高≤-2s、≤-s、≥+s、≥+2s比例分别波动于2.59%~6.04%、12.09%~23.43%、7.18%~18.79%、0.93%~3.14%;总比例分别为4.56%、17.46%、11.35%、1.74%;各身高段最低/最高比例值分别在11~岁/8~岁、14~岁/8~岁、8~岁/12~岁、6~岁/11~岁;南宁市6~15岁女童≤-2s、≤-s、≥+s、≥+2s比例分别波动于2.06%~5.19%、9.35%~25.15%、8.21%~ 15.80%、1.23%~3.49%;总比例分别为3.38%、16.91%、11.97%、2.29%;各身高段最低/最高比例值分别在13~岁/6~岁、12~岁/6~岁、7~岁/12~岁、6~岁/11~岁。结论 南宁儿童整体身高水平仍较全国水平低,青春期前基础身高偏矮,青春期身高加速开始的年龄提前,且男童青春期身高加速持续时间较短。加强青春期前身高管理,重视儿童青春期发育开始和持续的时间,尤其是青春期男童身高发育问题,可以为本地区儿童成年终身高的改善提供帮助。
    牛奶蛋白过敏婴幼儿血小板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水平
    董文欣, 张华, 李在玲
    2024, 32(1):  93-97.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149
    摘要 ( )   PDF (69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监测牛奶蛋白过敏(CMPA)婴幼儿临床治疗过程中血小板及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为CMPA的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线索。 方法 选取2022年8—11月门诊就诊的1月龄~3岁诊断CMPA的儿童,共59例为CMPA组,同期健康体检儿童29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小板相关指标的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CMPA的诊断价值。 结果 CMPA组治疗前血小板计数(PLT)均值为(374.68±113.21)×109/L、血小板压积(PCT)均值为0.37±0.1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LT均值为(271.07±40.32)×109/L,PCT均值为0.26±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7、6.43,P<0.001)。CMPA组治疗后PLT均值为(316.39±94.68)×109/L,PCT均值为0.31±0.10,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4.75,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LT及PCT诊断CMPA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1、0.823,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04.5×109/L、0.305。 结论 CMPA婴幼儿PLT和PCT高于健康对照人群,PLT、PCT在CMPA诊断中可能有临床参考价值。
    经验交流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影响因素及骨密度与体格生长的相关性分析
    郑宇霞, 王惠萍, 王左华, 杨艳飞, 张霞
    2024, 32(1):  98-102.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420
    摘要 ( )   PDF (10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影响因素及骨密度与体格生长的相关性,为ADHD的预防或早期干预提供新思路。方法 纳入2020年6月—2022年6月昆明市儿童医院116例ADHD患儿为观察组,另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8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ADHD的影响因素。依据性别将ADHD患儿分为男童组与女童组,测量两组患儿骨密度与体格生长(身高、体重)状况,并分析二者间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男童、母亲孕期不良行为、母亲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批评家庭教育方式占比及父母压力指数高于对照组(χ2=14.430、5.689、5.630、6.738,t=6.936,P<0.05),家庭环境评分低于对照组(t=6.328,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童(OR=3.298,95%CI:1.759~6.184)、母亲孕期不良行为(OR=2.730,95%CI:1.169~6.375)、母亲高中以下文化程度(OR=2.032,95%CI:1.127~3.663)、批评家庭教育方式(OR=2.349,95%CI:1.223~4.513)、父母压力指数(OR=1.089,95%CI:1.055~1.124)与儿童发生ADHD呈正相关(P<0.05),家庭环境评分与儿童发生ADHD呈负相关(OR=0.868,95%CI:0.820~0.919,P<0.05)。男童组与女童组骨密度、身高、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骨密度与身高、体重呈正相关(r=0.409、0.317,P<0.05)。结论 儿童ADHD的发生与性别、母亲孕期不良行为、家庭教养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ADHD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骨密度与体格生长密切相关,临床可针对上述因素采取对应干预措施,以预防或早期干预ADHD。
    母乳喂养对婴儿CD4+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
    朱思敏, 屠文娟, 张雯婷, 屠子骐, 汪骋安
    2024, 32(1):  103-107.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633
    摘要 ( )   PDF (5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母乳喂养对婴儿在非炎症状态下的CD4+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并分析母乳整体成分的免疫调节意义,为提倡母乳喂养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按照入组标准选取2022年1—9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常州儿童医院儿保科进行体检的6月龄婴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33例)和配方奶喂养组(27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的CD4+T淋巴细胞,包括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Th17和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的百分比,以及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IL-17A的水平,比较上述指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 与配方奶喂养组比较,母乳喂养组婴儿外周血的Th1百分比(t=3.038)、Treg百分比(t=2.088)、Th1/Th2(Z=2.756)、IL-10(Z=2.297)及IFN-γ(Z=2.076)较高,Th17百分比(Z=2.704)、IL-17A(t=2.187)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Th2百分比、IL-2、IL-4、IL-6、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母乳喂养对婴儿CD4+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表现为促进Th1/Th2向Th1方向发展以及Treg的免疫调节作用,但抑制Th17型免疫反应,这说明母乳整体成分有助于婴儿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增强免疫防御和免疫耐受。
    深圳市龙华区学龄前中班儿童电子屏幕暴露现况及其影响因素
    罗安斐, 莫淳淇, 陈文盛, 陈招弟
    2024, 32(1):  108-112.  DOI: 10.11852/zgetbjzz2022-0846
    摘要 ( )   PDF (5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深圳市龙华区学龄前儿童电子屏幕暴露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深圳市龙华区所有在园中班儿童25 266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监护人填写)于2019年4月对龙华区学龄前儿童电子屏幕暴露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3 407份,其中男童12 593人(53.80%),女童10 814人(46.20%);年龄分布以5岁儿童居多,共17 188人(73.43%);参与调查儿童中,电子屏幕过度暴露(每天使用电子产品含看电视累计超1h)率为37.72%,6.40%的学龄前儿童每天累计电子产品暴露超2h。过度暴露组与非过度暴露组儿童在性别、户籍、父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月均总收入、是否有专属电子产品、看护人是否限制使用电子产品、、是否与长辈同住、是否为独生子女、主要看护人类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童、母亲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未与长辈同住、主要看护人是父母或保姆/其他、无专属的电子产品是儿童电子产品过度暴露的保护因素(P<0.05);常住人口(非户籍)、非独生子女、主要看护人不限制儿童使用电子产品是儿童电子产品过度暴露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深圳市龙华区学龄前儿童电子相关产品过度暴露情况较为普遍,应加强对学龄前儿童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的干预,需要特别关注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个案报道
    GALT基因突变致半乳糖血症1例并文献复习
    徐凌燕, 王天骄, 杨茹莱, 赵正言
    2024, 32(1):  113-116.  DOI: 10.11852/zgetbjzz2022-1325
    摘要 ( )   PDF (9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