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2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06-26
    基础研究
    AMI-1通过下调PRMT5表达对胰腺癌细胞体外活性的影响
    张景惠, 卫浩亮, 王 丽, 李京凯, 张宝来, 杨孝来
    2023, 28(6):  601-608.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6.001
    摘要 ( 174 )   PDF (1685KB) ( 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研究AMI-1对人胰腺癌MIAPaca-2细胞增殖、迁移、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MIAPaca-2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立对照组,不同浓度AMI-1(0.6、1.2、2.4 mmol/L)处理组。采用MTT、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和划痕实验分别检测AMI-1对MIAPaca-2细胞增殖、克隆、迁移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AMI-1对MIAPaca-2细胞中caspase3、cleaved-caspase3、PRMT5、H4R3me2s、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AMI-1处理后,MIAPaca-2细胞的存活率逐渐降低,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0.01);细胞克隆形成率减少(P<0.01),细胞迁移能力减弱(P<0.01),细胞凋亡率升高(P<0.01),cleaved-caspase3/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P<0.01),PRMT5、H4R3me2s和PCNA的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AMI-1能够抑制胰腺癌细胞体外生长增殖、迁移和诱导凋亡,可能与AMI-1下调PRMT5、H4R3me2s和PCNA的表达,上调cleaved-caspase3/caspase3的表达有关。
    桑葚改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氧化应激损伤
    汪东辉, 蒋素文, 胡爱荣, 朱 波, 何哲耘, 张露侃, 王家岚, 范 莹, 林 恳
    2023, 28(6):  609-616.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6.002
    摘要 ( 173 )   PDF (2614KB) ( 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桑葚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氧化应激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10只SD雄性大鼠为正常组,50只NAFLD造模SD大鼠(高脂饮食持续造模8周)于第9周起随机分为模型组、桑葚低、中、高剂量组(2.5 g/kg、5.0 g/kg、10.0 g/kg)、异甘草酸镁阳性对照组(原液稀释至1.0 g/L,15 mL·kg-1·d-1),每组10只,连续灌胃6周。测定大鼠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DA)、腺苷三磷酸(ATP)水平,HE染色及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及脂肪沉积状况,Real-time qPCR检测肝组织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RE)相关基因[Nrf2、I型血红素抗氧化酶(HO-1)、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MDA水平显著升高,肝组织ATP水平及γ-GCS、GSTP-1、HO-1、Nrf2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下降(P<0.01);肝脏脂肪沉积明显,肝脂肪变显著。与模型组相比:桑葚各剂量组大鼠肝组织MDA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呈剂量依赖性;桑葚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ATP水平、γ-GCS及Nrf2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升(P<0.05),桑葚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GSTP-1及HO-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肝脂肪沉积改善显著,肝脂肪变不同程度改善。结论:桑葚对高脂饮食诱导NAFLD大鼠肝脂肪变有较好的预防保护功效,并可能通过影响Nrf2-ARE相关基因的表达发挥抗氧化应激效应。
    牵正散不同剂型改善大鼠面神经损伤作用研究
    李红琴, 曹利民, 金满意, 王建龙, 柴晓萍, 田苗苗
    2023, 28(6):  617-623.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6.003
    摘要 ( 260 )   PDF (1645KB) ( 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比较牵正散不同剂型对面神经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探讨其最优治疗方法。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粉剂组、水煎剂组各18只和对照组6只。除对照组外,其余3组用血管钳夹闭面神经造成面神经损伤的大鼠模型。粉剂组给予牵正散普通粉加黄酒调匀后灌胃,水煎剂组以牵正散常规煎煮后取汤剂2 mL灌胃(各组牵正散2 430 mg·kg-1·d-1),每天1次,连续给药14 d后正常喂养7 d。对照组和模型组正常喂养21 d。分别于治疗7 d、14 d、21 d时对各造模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神经电生理检测、面神经组织学观察。并于治疗14 d后行肝肾功能检测评估安全性。结果:行为学评分比较,术后14 d粉剂组、水煎剂组比模型组评分更低(P<0.05)。面神经电生理检测比较,术后14 d,与模型组比较,水煎剂组、粉剂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s,CMAP)潜伏期均降低(P<0.05),粉剂潜伏期恢复更快(P<0.01)。术后21 d,粉剂组与水煎剂组比较,CMAP波幅明显升高。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7 d模型组、粉剂组、水煎剂组均可见神经基底膜萎缩,大量细胞空泡变性、炎性细胞浸润。术后14 d模型组仍有神经束萎缩,粉剂组、水煎剂组神经基底膜组织结构部分恢复,部分可见神经束膜,细胞肿胀有所消退,仍可见部分细胞空泡变性。术后21 d模型组神经基底膜萎缩有所恢复,神经结构部分显示,部分细胞仍有空泡变性;粉剂组、水煎剂组,神经组织结构恢复,细胞排列有序,肿胀变性明显减少,但普通粉剂组可见少量血管增生,神经细胞增生。对照组组织各层结构清晰,细胞排列有序,无明显阳性表达。结论:牵正散治疗面神经损伤大鼠作用显著,粉剂能更好地促进面神经损伤大鼠的面神经电生理及组织结构的恢复,且安全性好。
    肺癌细胞外泌体来源的miR-718通过靶向PTEN诱导血管新生的研究
    付 婷, 李 芳, 潘大燕, 夏园园, 张秋园
    2023, 28(6):  624-632.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6.004
    摘要 ( 172 )   PDF (1897KB) ( 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究肺癌细胞外泌体(exosome,exo)对血管新生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提取人肺上皮细胞HFL-1和人肺癌细胞A549、H522、H460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记为HFL-1 exo、A549 exo、H522 exo、H460 exo,将上述外泌体以及等体积的PBS缓冲液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共孵育,记为HFL-1 exo组、A549 exo组、H522 exo组、H460 exo组和PBS组,PBS组作为对照组。HUVEC转染PTEN siRNA和Negative control,记为si-PTEN组和si-NC组。提取转染miR-NC、miR-718 mimic、miR-718 inhibitor的A549细胞所分泌的外泌体,记为A549/miR-NC exo、A549/miR-718 mimic exo、A549/miR-718 inhibitor exo,将上述外泌体与HUVEC细胞共孵育,记为A549/miR-NC exo组、A549/miR-718 mimic exo组、A549/miR-718 inhibitor exo组,HUVEC细胞与A549/miR-718 mimic exo孵育后转染PTEN过表达质粒,记为A549/miR-718 mimic exo+PTEN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各组细胞及外泌体miR-718的表达;Transwell小室法和小管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和小管形成情况;Western blot检测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本文所提取的HFL-1 exo、A549 exo、H522 exo、H460 exo均符合外泌体的结构特征;与PBS组比较,A549 exo、H522 exo、H460 exo组HUVEC细胞迁移数和小管形成数显著升高(P均<0.05)。与HFL-1 细胞比较,A549、H522、H460细胞中miR-718表达显著升高(P均<0.05)。与HFL-1 exo比较,A549 exo、H522 exo、H460 exo中miR-718表达显著升高(P均<0.05),并且miR-718可靶向调控PTEN的表达。相比于si-NC组,si-PTEN组HUVEC细胞小管形成和细胞迁移数显著升高(P均<0.05)。相比于A549/miR-NC exo组,A549/miR-718 mimic exo组细胞迁移和小管形成数显著增加(P均<0.05),A549/miR-718 inhibitor exo组细胞迁移和小管形成数显著减少(P均<0.05);相比于A549/miR-NC exo组,A549/miR-718 mimic exo+PTEN组细胞迁移和小管形成数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肺癌细胞外泌体miR-718能够通过靶向抑制PTEN的表达而促进血管生成。
    临床药理学
    ABCB1 G2677T 基因多态性检测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中的价值
    李青华, 赵 艳, 赵海港, 高朋飞, 徐炳欣
    2023, 28(6):  633-640.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6.005
    摘要 ( 157 )   PDF (697KB) ( 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B1(ABCB1)G2677T基因多态性检测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招募11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受试者,采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受试者ABCB1 G2677T(rs2032582)基因多态性,依据基因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GG基因型、GT基因型和TT基因型三组。三组患者均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降脂治疗,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三组受试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的变化,以血清LDL-C水平<1.8 mmol/L为降脂治疗有效,比较三组治疗有效率的差异。记录三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GG基因型、GT基因型和TT基因型三组分别有47例(40.5%)、43例(37.1%)和26例(22.4%)患者。治疗前,三组血清TC、TG、HDL-C、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三组血清TC、TG、LD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HDL-C水平高于治疗前,且有随治疗时间变化的趋势(FTC=77.780,P<0.001;FTG=14.218,P<0.001;FLDL-C =105.106,P<0.001;FHDL-C =6.811,P=0.010);ABCB1 G2677T不同基因类型与治疗时间(血清LDL-C)有交互作用(F=3.604,P=0.030),三组血清LDL-C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同;ABCB1 G2677T不同基因类型与治疗时间(血清TC、TG、HDL-C)无交互作用(FTC=2.545,P=0.083;FTG=0.585,P=0.559;FHDL-C=0.012,P=0.988),三组血清TC、TG、HDL-C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相同。GG基因型组血清LDL-C水平下降幅度为36.99%(16.03%,50.13%),高于GT基因型组的22.75%(12.43%,41.11%)和TT基因型组的16.66%(7.37%,24.82%),三组血清LDL-C水平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1.630,P=0.003),且GG基因型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TT基因型组(P=0.002)。GG基因型组降脂治疗有效率为72.34%,高于GT基因型组的44.18%和TT基因型组的38.46%,三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0.565,P=0.005),且GG基因型组有效率显著高于TT组(c2=8.024,P=0.005)。三组药品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近(c2=1.649,P=0.438)。结论:ABCB1 G2677T基因GG基因型患者降脂幅度及降脂有效率均高于GT基因型和TT基因型,检测ABCB1 G2677T基因多态性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基线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谢晶晶, 尹鸿涛, 刘进进, 孙蔚明, 甄东户
    2023, 28(6):  641-652.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6.006
    摘要 ( 156 )   PDF (826KB) ( 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兰州市中老年人基线血清25-羟维生素D3[25-hydroxyvitamin D3,25-(OH)D3]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于2011年选取兰州市3个社区非MS人群2 754人建立队列研究人群,于2014年进行了平均3.1年的随访,对2次调查资料完整的2 309例对象进行研究。根据25-(OH)D3四分位数水平将基线人群分为Quartile1(Q1)、Quartile2(Q2)、Quartile3(Q3)、Quartile4(Q4)组。比较不同25-(OH)D3水平MS的发病情况,分析25-(OH)D3与M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基线血清25-(OH)D3水平升高,MS患病率降低(P<0.05);基线血清25-(OH)D3水平与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OGTT-2 h后血糖(2 h-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2 h-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呈负相关(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血清25-(OH)D3水平是WC、TG、FPG增加及MS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P均<0.05)。平均随访3.1年后,共有341人发展为MS(14.8%);Cox回归分析显示:基线血清25-(OH)D3水平与随访后发生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及2 h-PG的风险相关(P<0.05)。结论:在甘肃兰州市中老年人群中,基线血清25-(OH)D3水平是WC、TG、FPG增加及MS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随访后发现较低的血清25-(OH)D3水平与HDL-C水平降低的发生风险相关,尚未发现基线血清25-(OH)D3水平的高低与MS及其他组分的发生风险相关。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以及BRAF、RAS基因突变筛查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张 维, 刘 蕾, 管绍羊, 盛 昭, 孙雯雯
    2023, 28(6):  653-657.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6.007
    摘要 ( 170 )   PDF (580KB) ( 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评估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以及BRAF、RAS基因突变筛查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本院门诊或住院行FNAC的甲状腺结节患者共计597例,其中25例因标本不满意予以剔除,282例患者进行了BRAF/RAS基因检测,227例进行了手术治疗。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FNAC、BRAF、RAS,以及联合检测诊断甲状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率。结果:分析FNAC诊断为非典型病变、且术后病理为甲状腺恶性肿瘤的患者,BRAF/RAS基因的阳性率为42.9%,其中超声TI-RADS分类4B以上的亚组,BRAF的阳性率69.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6)。单独应用FNAC对甲状腺癌的敏感性为82.8%、特异性为100.0%,联合BRAF基因检测,其敏感性可提高到89.3%、特异性为96.6%,诊断的准确率由82.8%提升到85.9%。结论:在甲状腺结节患者中,通过超声TI-RADS分类筛查出高危患者(尤其是4B及以上的),联合FNAC和BRAF基因检测,可提高甲状腺癌的诊断率。
    药物治疗学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对近期预后的影响
    钱 锦, 王峰岩
    2023, 28(6):  658-665.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6.008
    摘要 ( 185 )   PDF (1303KB) ( 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对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8月我院98例老年AMI患者,均行PCI治疗,检测PCI前后血清NT-proBNP水平,以PCI术后≥125 pg/mL为升高,反之为正常。单因素分析NT-proBNP升高组与正常组一般资料,采用Lasso回归模型筛选筛选变量,再以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的影响因素,对比分析NT-proBNP不同患者预后恢复情况及不同预后患者NT-proBNP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PCI术后NT-proBNP水平对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PCI时间、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脑卒中、置入支架数目、无复流、支架直径为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的影响因素。术后随访6个月98例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为21.43%(21/98),且NT-proBNP升高组发生率为68.00%(17/25),显著高于正常组的5.48%(4/73)(P<0.05);发生MACE组术后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组(P<0.05)。ROC曲线显示,AUC为0.813(95%CI:0.721~0.884),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0.95%、79.22%,提示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对患者短期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对患者短期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综合考虑置入支架数目、是否合并脑卒中、有无复流及年龄等因素以加强对NT-proBNP水平的监测有助于防控MACE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咪达唑仑口服溶液比右美托咪定喷鼻更有效缓解儿童术前焦虑
    吴雄志, 王 宣, 徐四七, 居 霞, 王胜斌, 陈永权
    2023, 28(6):  666-670.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6.009
    摘要 ( 445 )   PDF (630KB) ( 9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比较咪达唑仑口服溶液与右美托咪定喷鼻对儿童术前焦虑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12月在我院拟行择期手术患儿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咪达唑仑口服溶液组、右美托咪定喷鼻组和生理盐水滴鼻组,麻醉前30 min,咪达唑仑口服溶液组0.5 mg/kg咪达唑仑口服溶液口服,右美托咪定喷鼻组2 μg/kg右美托咪定喷鼻,生理盐水滴鼻组2 mL生理盐水滴鼻。记录3组患儿药物接受度。记录3组患儿给药前(T1)、与父母分开时(T2)、麻醉诱导时(T3)、术后24 h(T4)改良耶鲁术前焦虑量表(modified Yale preoperative anxiety scale‐short form,m-YPAS-SF)评分。记录3组患儿麻醉诱导时的麻醉诱导期合作度量表(induction compliance checklist,ICC)评分。记录3组患儿苏醒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结果:与右美托咪定喷鼻组和生理盐水滴鼻组比较,咪达唑仑口服溶液组药物接受度评分较低(P<0.05),T2、T3和T4 的m-YPAS-SF评分较低(P<0.05),ICC评分较低(P<0.05),苏醒时间较长(P<0.05),PACU停留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咪达唑仑口服溶液比右美托咪啶喷鼻更易被患儿接受,更有效缓解术前焦虑,但苏醒时间较长。
    他汀类药物治疗伴高脂血症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赵 璐, 李付勇, 温滨红, 李道伟
    2023, 28(6):  671-675.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6.01
    摘要 ( 186 )   PDF (601KB) ( 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伴高脂血症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1年8月于我院诊断治疗的118例高脂血症同时患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高脂血症情况及既往心脑血管病史,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A组)、40 mg(B组)及瑞舒伐他汀10 mg(C组)、20 mg(D组)治疗,对比血脂指标改善情况,评价用药后3个月平均视觉疼痛分析量表(visual analongue scale,VAS),头痛发作频率,与用药前3个月内同一指标对比。结果:四组血脂控制总有效率满意,分别为91.7%、94.1%、88.2%及92.9%,高剂量他汀组控制率略高(B组vs. A组,D组vs. C组)。治疗后,四组患者偏头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其中A组为最低组,有效率为36.1%,D组为最高组,有效率为53.6%,其中高剂量他汀组(B组和D组)疼痛平均VAS、发作频率疼痛缓解更明显。用药后,疼痛发作VAS评分减少50%及发作频率降低50%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伴高脂血症偏头痛的患者,高脂血症控制满意,他汀类别无明显差异;伴有的偏头痛症状可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部分患者临床疗效可靠。
    综述与讲座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新型控制策略研究新进展
    乔红亮, 丁 宁, 邓凯红, 刘彬彬, 董传江, 陈晓波, 邹黎黎
    2023, 28(6):  676-687.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6.011
    摘要 ( 258 )   PDF (1017KB) ( 1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是临床常见的多重耐药菌之一,被称为“超级细菌”。随着MRSA耐药机制的不断进化,通过传统抗生素治疗MRSA感染的困难不断增加。近年来,针对MRSA感染的新型控制策略从各个层面不断深入。纳米材料的独特结构具有抗菌活性,也可作为一种高效的抗菌药物输送载体。光动力疗法通过光激活光敏剂(photosensitizer,PS)与分子氧或底物作用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促进细胞氧化应激。中草药多种机制的抗菌特性已经被广泛证实。免疫疗法在对抗MRSA的免疫逃逸机制、多价疫苗和混合抗体的使用取得了突破。以mecA基因为代表的基因靶点正在不断被发掘。靶向硫醇依赖的氧化还原系统(thiol-dependent redox system,TDRS)尤其是硫氧还蛋白系统(thioredoxin system,Trx system)的新型候选抗菌化合物将是未来充满潜力的生力军。本文将MRSA的新型控制策略进行综述和展望。
    基于线粒体功能障碍探讨中药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基础研究进展
    胡康一, 曹林忠, 万超超, 尚征亚, 杨小瑞, 张勇杰
    2023, 28(6):  688-696.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6.012
    摘要 ( 174 )   PDF (674KB) ( 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SANFH)是临床上常见的疑难杂症,其致残率高、预后差的特点,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SANFH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大量的糖皮质激素会导致骨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功能异常,发生氧化应激、线粒体自噬、以及线粒体动力学改变,导致细胞受损或死亡,进而导致股骨头内骨代谢失衡、血流异常,加速了SANFH的发生发展。中药有着安全性高、副作用少等优点,在SANFH的治疗中有着良好的疗效。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和中药活性成分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地调控相应的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表达,多靶点改善线粒体功能,显著防治SANFH的发生发展,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该文综述了SANFH与线粒体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中药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来防治SANFH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中药调控线粒体功能来治疗SANFH提供一定的思路与方法。
    中医经典名方槐花散的现代研究进展
    陈 橙, 邓 宇, 龚友兰, 张振铭, 段吾磊, 卿 俊, 张 博
    2023, 28(6):  697-704.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6.013
    摘要 ( 303 )   PDF (734KB) ( 3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槐花散出自南宋许叔微所著《普济本事方》,乃治“肠风脏毒”(肠风下血)的经典方。现代研究表明,槐花散主要含有黄酮类、挥发油、皂苷类等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止血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大多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肠炎、痔疮术后出血以及出血性肛肠疾病、过敏性紫癜等皮肤病的治疗,其现代临床应用较古代临床应用稍有发挥。本文从化学成分及分析方法、工艺研究与质量控制、现代药理及临床应用四个方面进行总结与归纳,探讨其药效物质基础及研究方向。基于研究结果,结合槐花散的现代药理及临床应用,建议开发该经方的整方药理活性成分以及治疗放射性肠炎、过敏性紫癜及其他皮肤病的主要有效成分、抗炎靶点及作用机制。
    丹参酮IIA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损伤的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秦文秀, 许军峰, 杨 婷, 王坪霏
    2023, 28(6):  705-713.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6.014
    摘要 ( 255 )   PDF (758KB) ( 2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丹参酮IIA是传统中药丹参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经现代研究证实具有抗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损伤作用。本文通过检索文献,梳理近年来丹参酮IIA作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损伤的信号通路及其作用机制,发现丹参酮IIA可通过调控PI3K/Akt/mTOR、Nrf2、NF-κB、NLRP3、MAPK等多条信号通路,抑制IL-6、IL-8、TNF-α等关键炎性因子的活性和释放、上调神经元特异性结构蛋白表达、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增殖,发挥抗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神经元凋亡等作用,从而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细胞的损伤,显示出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和交互性的机制特点。基于此,本文对丹参酮IIA干预上述信号通路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的神经保护机制进行了简要综述,以期为丹参酮IIA的临床应用和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联合抗毒蕈碱剂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研究进展
    王 娟, 刘维英, 叶育才, 付文丽, 张 莎, 李乐萍
    2023, 28(6):  714-720.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6.015
    摘要 ( 1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因睡眠中反复发生呼吸暂停和(或)低通气,导致慢性间歇性低氧伴高碳酸血症、睡眠结构紊乱,进而对全身器官造成损害。近年来研究发现,除了上气道结构异常,咽部扩张肌功能减退、上气道的不稳定也易造成上气道狭窄,且与睡眠中去甲肾上腺素的撤退和乙酰胆碱的增多有关,联合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和抗毒蕈碱剂可通过增加颏舌肌活动、改善气道稳定性等途径降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且安全性较好。
    书评
    血管栓塞部位与肝癌介入栓塞治疗后胆管损伤的临床研究
    蒋 辉, 谢 俊
    2023, 28(6):  716. 
    摘要 ( 76 )   PDF (233KB) ( 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