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新型抗体偶联药物——维迪西妥单抗
    尹晓玉, 路明, 于泽芳, 庞国勋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4, 29 (11): 1315-1320.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11.015
    摘要837)      PDF (673KB)(465)    收藏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一类新型抗肿瘤药物,其结构中的连接子将细胞毒性药物连接到单克隆抗体,并将细胞毒药物靶向释放至肿瘤细胞。维迪西妥单抗(RC48)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发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以肿瘤表面的HER2蛋白为靶点,兼具抗体靶向性和小分子药物杀伤性,能精准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与传统的HER2靶向药物相比,维迪西妥单抗治疗窗更宽,对正常组织的毒性更小。目前,注射用维迪西妥单抗已经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至少接受过2种系统化疗的HER2过表达(HER2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为2+或3+)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患者,以及既往接受过含铂化疗且HER2过表达即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为2+或3+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本文对维迪西妥单抗的结构特征、作用机制以及临床试验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并对该药物的临床应用前景予以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靶向结合免疫激活治疗CLDN18.2阳性胃癌的研究进展
    聂扬, 汪越, 魏嘉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5, 30 (2): 146-158.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5.02.001
    摘要679)      PDF (1213KB)(305)    收藏
    紧密连接蛋白18.2(Claudin18.2,CLDN18.2)是一种参与细胞间紧密连接的重要结构蛋白,在正常组织中限制性表达,而在胃癌、胰腺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中特异性高表达,成为颇具潜力的肿瘤治疗新靶点。目前CLDN18.2靶向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此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LDN18.2阳性胃癌可能具有独特的免疫微环境,靶向与免疫激活相结合治疗CLDN18.2阳性胃癌可能能够发挥协同治疗作用,进一步提高在晚期胃癌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本文重点介绍并讨论了CLDN18.2阳性胃癌的免疫微环境特征,并总结了目前靶向结合免疫激活治疗CLDN18.2阳性胃癌的相关研究探索和临床试验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偏向性μ-阿片受体激动剂奥赛利定的临床应用进展
    朱昌茂, 谢力, 吴仔峰, 王森, 张琪, 徐祥清, 杨春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4, 29 (9): 1057-1061.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9.012
    摘要667)      PDF (596KB)(975)    收藏
    阿片类药物受体μOR、δOR、κOR和NOPR均是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主要通过G蛋白和β抑制蛋白发挥作用。新近研究发现G蛋白介导镇痛作用,而β抑制蛋白则降低镇痛效果并与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发生有关。奥赛利定是第一个批准上市的偏向性μOR激动剂,主要通过激活G蛋白发挥镇痛作用,其起效迅速且镇痛效果确切;因对β抑制蛋白活性较低,其副反应发生率较阿片类经典药物吗啡低。奥赛利定代谢产物无活性,可安全用于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本文总结了奥赛利定的药理学研究与临床应用现状,以期为奥赛利定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灵芝活性成分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吕俞娇, 周姝婷, 王丽娜, 沈明妹, 刘永超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4, 29 (8): 947-954.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8.012
    摘要577)      PDF (712KB)(1255)    收藏
    恶性肿瘤是我国慢性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恶性肿瘤的晚期非手术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中药灵芝具有抗肿瘤作用,在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发挥作用。本文就近五年来国内外应用灵芝活性成分针对肿瘤的作用研究进行系统综述,探讨灵芝活性成分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为灵芝活性成分应用于临床奠定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特定人群失眠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陈贵海, 邓丽影, 杜懿杰, 黄志力, 江帆, 金富锐, 李雁鹏, 刘春风, 潘集阳, 彭颜晖, 宿长军, 唐吉友, 王涛, 王赞, 吴惠涓, 薛蓉, 杨月嫦, 于逢春, 于欢, 詹淑琴, 张红菊, 张琳, 赵正卿, 赵忠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4, 29 (8): 841-852.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8.001
    摘要559)      PDF (795KB)(890)    收藏
    不同人群的失眠存在各自不同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的过程需要依据这些特征来进行。本文就老年期失眠、女性特定生理时期失眠、儿童期失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失眠以及肝肾功能损害患者的失眠等临床表现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进行文献分析、交流讨论,并做出了治疗方案的推荐。期望加深临床医师对这些特定人群失眠发生机制的理解,对诊断、鉴别与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胰腺癌的靶向治疗进展及前沿
    杜楠, 魏妙艳, 徐近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5, 30 (2): 183-192.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5.02.004
    摘要541)      PDF (762KB)(794)    收藏
    胰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5年生存率仅为10%左右,其诊疗策略一直备受业内高度关注。随着基因测序和多组学研究的深入,尽管更多的信号通路和可作用靶点为开发新的靶向治疗药物提供了可能,但时至今日,胰腺癌的药物治疗仍以化疗为主,靶向治疗策略尚未成熟,亟需进一步探讨。随着国内外胰腺癌领域基础及转化研究的进展及精准医学的发展,未来有望实现胰腺癌靶向治疗的精准化和个体化。本文对目前胰腺癌的靶向治疗进展及前沿作一探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胆管癌精准诊疗进展及前沿
    陈祯美, 陈进宏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5, 30 (2): 159-170.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5.02.002
    摘要483)      PDF (909KB)(421)    收藏
    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一种高侵袭性和异质性的胆道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困难、传统化疗疗效有限,预后较差。CCA在基因组、表观遗传学和分子水平上具有高度异质性,因此分子检测和靶向治疗在肿瘤诊疗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精准肿瘤学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一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的发展促进了CCA肿瘤分子亚型和治疗靶点的研究,包括FGFR2融合/重排、IDH1突变和BRAF突变等。近年来,以TOPAZ-1和KEYNOTE-966为代表的2项III期临床研究确立了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在晚期胆管癌中的重要地位。CCA精准诊疗领域的探索已经初见成效,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且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就近年来胆管癌的诊断、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进展及其耐药机制的探索和新策略的开发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托鲁地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的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李宇蒙, 杜小雨, 邱博, 吴惠珍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5, 30 (3): 419-426.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5.03.016
    摘要461)      PDF (954KB)(159)    收藏
    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类疾病,目前抗抑郁药物治疗存在疗效不佳和药物相关安全性问题。托鲁地文拉法辛作为新型三重再摄取抑制剂(triple reuptake inhibitor,TRIs/SNDRIs),在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serotonin,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基础上增加多巴胺(dopamine,DA)再摄取抑制作用,实现多靶点协同治疗,同时减少5-HT/NE相关药物不良反应。本文对托鲁地文拉法辛的基本介绍、临床前研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等进行综述,以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更多思路和选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线粒体质量控制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前景
    王亮, 邓银栓, 屈涛, 达朝明, 贺云飞, 刘锐, 牛伟民, 颜维舜, 陈真, 李硕, 杨志云, 郭斌斌, 赖学倩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5, 30 (2): 282-288.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5.02.016
    摘要459)      PDF (615KB)(500)    收藏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临床上常见的关节疾患,软骨损伤是其典型的病理改变。OA发病机制复杂,多种不良因素均可导致OA的发生。线粒体是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在细胞生理病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线粒体质量控制是机体为维持线粒体结构及功能正常的一种重要调控机制,主要包括线粒体生物发生、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自噬、线粒体氧化应激等形式。软骨细胞线粒体质量控制失衡与O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调控线粒体质量控制的平衡是OA的潜在治疗点。笔者查阅近几年相关研究文献,就线粒体质量控制与OA发生发展的关系展开综述,以期为OA的发病机制研究及诊治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抗血小板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及研发新进展
    潘冠星, 黄品芳, 柴大军, 张菁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5, 30 (1): 91-99.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5.01.011
    摘要375)      PDF (934KB)(564)    收藏
    动脉血栓是包括冠心病和中风在内的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致死病因之一,由于血小板是动脉血栓的主要参与者,抗血小板治疗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治疗的重要一环。目前,P2Y12受体拮抗剂联合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疗法为患者提供了长期有效的抗血栓疗效,以替罗非班为代表的αΙIbβ3受体拮抗剂也为突发手术的抗血小板提供了选择,但抗血小板治疗带来的出血风险一直是临床上难以忽视的问题。本文对近年主要的抗血小板药物靶点及进入临床试验的药物进行综述,旨在为抗血小板药物的后续研发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PBPK模型及其在生物等效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王建雄, 胡晓, 苗贝贝, 张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5, 30 (2): 244-250.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5.02.012
    摘要365)      PDF (623KB)(257)    收藏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是一种模拟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工具,目前在药物研究及监管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或药物生产工艺变更时的生物等效性评价中,PBPK模型可通过模拟药物的体内行为,为药物的生物等效性提供一定参考,同时可为药物生物等效豁免提供理论支持,从而促进更安全、更经济地进行药物临床试验。本文将综述PBPK模型在生物等效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我国药物临床研究提供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2型糖尿病新药及候选药物临床试验研究进展
    周鑫, 王智, 杜文雨, 刘子涵, 李颖, 董占军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4, 29 (10): 1185-1193.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10.012
    摘要357)      PDF (641KB)(456)    收藏
    目前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2型糖尿病(T2DM)治疗药物主要有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如荣格列净等,SGLT1/2抑制剂如LIK066等,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如DBPR108等,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如艾本那肽等,G蛋白偶联受体40(GRP40)激动剂如SCO-267等和葡萄糖激酶(GK)激动剂如PB201等。本文简要概述T2DM治疗领域靶向上述靶点相关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T2DM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淫羊藿苷通过Cx32-Nox4信号通路改善高血压肾纤维化和损伤
    吴笑雪, 叶益平, 雷振东, 张尊敬, 陈文霖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4, 29 (8): 870-878.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8.004
    摘要349)      PDF (1794KB)(137)    收藏
    目的:探讨淫羊藿苷通过Cx32-Nox4信号通路对高血压肾纤维化和损伤的影响。方法: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s)上建立高血压肾病(hypertensive nephropathy,HN)大鼠模型。实验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WKY大鼠)、模型组(SHR)、淫羊藿苷10 mg·kg-1·d-1组(每天灌胃淫羊藿苷一次)、淫羊藿苷30 mg·kg-1·d-1组(每天灌胃淫羊藿苷一次),每组10只。在体内检测纤维化相关蛋白的表达。选择暴露于血管紧张素II(AngII)的NRK-52E细胞来观察淫羊藿苷对肾损伤的影响。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水平,包括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I型胶原(collagen I,Col-I)和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的表达。试剂盒检测氧化应激标记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表达的变化。结果:淫羊藿苷在体内显著降低SHR大鼠的肾脏纤维化。淫羊藿苷下调α-SMA、FN和Col-I的表达(P<0.05),并保护高血压损伤的肾组织免受进行性纤维化的影响。淫羊藿苷可以显著提高SHR大鼠肾脏和血清中的总SOD活性,显著降低MDA水平(P<0.05)。此外,淫羊藿苷显著提高SHR大鼠肾脏中Cx32的表达,并显著减少Nox4的表达(P<0.05)。淫羊藿苷对 AngII介导的NRK-52E细胞损伤和纤维化具有保护作用。结论:淫羊藿苷可以改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并延缓HN的进展。肾脏保护可能归因于Cx32-Nox4信号通路介导的氧化应激的调节来实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机制在肿瘤发生和治疗中的功能研究进展
    汪宇慧, 王京鹏, 陈贝, 王亚茹, 李唐亮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4, 29 (8): 930-936.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8.010
    摘要339)      PDF (815KB)(402)    收藏
    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nonsense-mediated mRNA decay,NMD)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的转录后调控机制,可以识别并降解含有提前终止密码子(premature termination codons,PTC)的异常转录本,防止截短蛋白积累,同时NMD可以降解一些正常可以翻译为功能蛋白的mRNA分子,精准调控基因表达。NMD的生物学功能集中在细胞命运调控、细胞应激反应与动物胚胎发育等过程。本综述对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通路激活和抑制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功能及分子机制进行简要探讨。现有研究指出,NMD因子突变可导致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有意义的是,抑制NMD因子的表达,可以通过激活DNA损伤反应和抑制促癌因子的表达,起到杀灭癌症细胞的功效。本综述可为人类癌症发生的生物学机制和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系统性风湿性疾病CAR-T免疫疗法临床研究进展
    李志, 张梦莹, 朱传苗, 毛丽, 彭辉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4, 29 (8): 937-946.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8.011
    摘要328)      PDF (743KB)(445)    收藏
    系统性风湿性疾病是以自身免疫细胞功能紊乱继而产生多系统多器官损害的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传统免疫抑制剂在系统性风湿性疾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临床中仍有相当数量的难治性系统性风湿性疾病对传统免疫抑制剂治疗反应不佳,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therapy,CAR-T)免疫疗法起始于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治疗,并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近期CAR-T免疫疗法在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取得了显著疗效,从而为系统性风湿性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本文就近年来CAR-T免疫疗法在系统性风湿性疾病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旨在增强临床医师对CAR-T免疫疗法的认知并推动CAR-T免疫疗法在系统性风湿性疾病中进一步开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分子对接在筛选抗宫颈癌药物中的研究进展
    王丹, 张文艳, 罗仁洁, 陈元静, 韩雪, 曲波, 冯石芳, 聂夏子, 刘会玲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4, 29 (8): 955-960.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8.018
    摘要305)      PDF (568KB)(418)    收藏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情况下,五年生存率显著下降,因此研发新型抗宫颈癌药物对于治疗宫颈癌有重大的意义。分子对接技术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在筛选药物有效成分、发现药物作用于肿瘤的靶点以及探索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中被广泛应用。本文将分子对接技术在抗宫颈癌药物筛选、抗肿瘤靶标确定方面以及抗宫颈癌作用机制等方面作一综述,为筛选抗宫颈癌药物及新药研发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肝细胞癌靶向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陈志文, 王龙蓉, 王鲁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5, 30 (2): 171-182.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5.02.003
    摘要297)      PDF (763KB)(329)    收藏
    肝细胞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仍是一个严重的全球健康问题。手术切除和化疗等传统手段在改善晚期肝细胞癌的预后方面作用有限。随着对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靶向治疗已成为了肝细胞癌治疗的重要方向。在本综述中,我们总结了肝细胞癌治疗的主要靶向药物及相关治疗方案,以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盐诱导激酶生理病理功能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林新悦, 王艳艳, 卞宏生, 于爽, 黄莉莉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4, 29 (11): 1306-1314.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11.014
    摘要289)      PDF (743KB)(535)    收藏
    盐诱导激酶(salt-inducible kinase,SIK)家族包括三种亚型,即SIK1、SIK2和SIK3,参与调控昼夜节律、睡眠-觉醒、抑郁症、糖脂代谢、肿瘤和炎症等多个生理病理过程。SIK抑制剂已经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候选开发药物,尤其有望成为一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睡眠障碍、昼夜节律紊乱、抑郁症等)的潜在新型药物。本文主要总结了SIK的三种亚型及其上下游信号通路在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作用机制,并对SIK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4款国产PD-1抑制剂不良反应文献回顾性分析
    于枭, 周琰, 李琴, 程学芳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4, 29 (8): 887-898.  
    摘要278)      PDF (704KB)(253)    收藏
    目的:根据文献报道,分析4款国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抑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集关于卡瑞利珠单抗、信迪利单抗、特瑞普利单抗和替雷利珠单抗4款PD-1抑制剂导致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进行分析。结果:检索到相关合格文献报道105篇,其中卡瑞利珠单抗42篇,共47例患者;信迪利单抗29篇,共30例患者;特瑞普利单抗21篇,共24例患者;替雷利珠单抗13篇,共15例患者。其中男性76例(65.5%),女性40例(34.5%),男女比例为1.9:1.0,年龄在29~84岁,发生时间主要在首次使用PD-1抑制剂后4个月内。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皮肤及其附件毒性反应41例(34.5%)、内分泌系统不良反应25例(21.0%)、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22例(18.5%)。大多数患者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结论:在接受4款国产PD-1抑制剂治疗的任何时间段都可能发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ffects,irAEs),其中皮肤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心血管和内分泌系统,提示临床在使用此类药物时,应严格控制适应证,结合患者病情和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药物,在整个免疫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以减少或避免irAEs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首次131I治疗后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陶绍能, 葛俊亮, 杨继文, 陈晓磊, 尹惟礼, 王莹莹, 刘小岑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4, 29 (12): 1435-1440.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12.014
    摘要277)      PDF (718KB)(77)    收藏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首次131I治疗后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116例DTC患者术后首次131I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并对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对多因素Logistic分析有意义的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和甲状腺球蛋白(Tg)/促甲状腺激素(TSH)比值(TTR)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满意(ER)效能。结果:DTC患者术后首次131I治疗后3~9个月随访,达到ER者有69.0%(80/116)。单因素分析发现ER与诊断不满意(NER)组在年龄、性别、TSH、TgVR、肿瘤最大直径、淋巴结有无转移、肿瘤双侧性、多灶性及临床分期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131I剂量、抑制性甲状腺球蛋白(nsTg)、psTg、TgV和TTR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psTg和TTR为DTC术后首次131I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psTg OR为5.950(95%CI 1.437~24.639,P<0.05),TTR OR为4.137(95%CI 1.073~15.947,P<0.05)。ROC曲线分析预测DTC术后首次131I治疗疗效的最佳临界值psTg为8.935 μg/L,灵敏度为80.6%,特异性为83.6%,Yuden指数为0.64。而TTR预测DTC术后首次131I治疗疗效的最佳临界值为125.72 ng/mIU,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80.6%、91.2%,Yuden指数为0.618。psTg和TTR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9、0.833。DTC患者随访3~9个月后,psTg<8.935 μg/L患者达到ER的有90.5%(67/74)。psTg>8.935 μg/L患者达到ER的有30.95%(13/42)。相应的TTR<125.72 ng/mIU达到ER的有90.2%(65/72)。TTR>125.72 ng/mIU达到ER的有34.1%(15/44)。结论:DTC术后首次131I治疗疗效显著。psTg和TTR为DTC术后首次131I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重要的疗效预测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促胰岛素分泌肽融合蛋白对T2DM患者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研究
    刘欢, 刘洋, 罗丹, 郭立新, 刘东阳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4, 29 (8): 879-886.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8.005
    摘要272)      PDF (1195KB)(199)    收藏
    目的:为了定量考察促胰岛素分泌肽融合蛋白(exendin-4-IgG4-Fc,E4F4)给予12周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情况,本研究拟在E4F4给药前及给药后的标准面餐耐量试验(meal tolerance test,MTT)数据基础上,建立E4F4群体口服葡萄糖微小模型,分析低剂量(2.7 mg)给药12周是否可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方法:收集本研究16位受试者中给药前或给药后完成MTT的血糖、胰岛素浓度值,采用NONMEN 7.2软件以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别对给药前后数据进行群体口服葡萄糖微小模型的构建,以获得给药前后胰岛素敏感性参数(insulin sensitive,IS)值,使用GraphPad Prism 8.0对给药前后IS值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观察该药对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作用。结果:将给药前后IS进行非参数检验,显示给药前后I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给药后胰岛素敏感性显著高于给药前的基线值。结论:E4F4低剂量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12周后,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得到了改善,可为该全新生物制剂药效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机器学习算法在抗肿瘤药物响应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谈妍辰, 王文文, 夏结来, 李晨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5, 30 (2): 200-208.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5.02.006
    摘要270)      PDF (958KB)(697)    收藏
    随着药物基因组学和精准医学的不断发展,针对生物标记物的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开创了抗肿瘤治疗的新时代。由于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和肿瘤微环境的多变性,即使在具有相同生物标记物富集的患者群体中,对于同一药物的反应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将多组学数据与药物敏感性分析整合的算法,可以预测抗肿瘤药物的反应,进而将其转化成符合个体化医疗需求的诊疗方案,从而有望提高抗肿瘤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机器学习是目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响应预测建模算法之一。然而,由于输入数据和算法构建方法的差异,对该领域尚缺乏较全面的文献综述。因此,本文对抗肿瘤药物响应预测机器学习算法进行综述,总结公开可用的药物基因组数据集、机器学习算法和在药物响应预测中的评价指标以及在临床应用中所面临的现状和挑战,以期为机器学习算法在药物响应预测领域的主要研究问题和潜在解决方案提供方法学上的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分析及实验验证蒙药高尤的肾功能保护作用机制
    策力木格, 胡德力根, 许良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4, 29 (9): 968-978.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9.002
    摘要265)      PDF (2207KB)(550)    收藏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动物实验探讨蒙药高尤保护肾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中药相关数据库获取高尤作用于急性肾损伤(AKI)的有效活性成分和靶点、AKI疾病的相关靶点,把靶点和成分相互构建,作用于网络,富集分析药物及疾病的信号通路,并对网络中度值较高的药效成分与核心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急性肾损伤大鼠模型给予高尤干预后检测大鼠血清中肌酐(Cr)、尿素氮(BU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肾损伤分子-1(Kim-1)、胱抑素C(Cys-C)、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含量并HE染色观察肾组织切片验证蒙药高尤对急性肾损伤大鼠肾功能保护作用。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预测信号通路。结果: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分析得到关键靶点40个,并对关键靶点进行KEGG和GO富集分析,预测出ALB、AKT1、VEGFA、IL-6、CASP3等为关键靶点,癌症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为关键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高尤主要的活性成分与相关作用靶点有较好的结合活性。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高尤具有很好的肾功能保护作用,Cr、BUN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5);急性肾损伤标志物Kim-1、Cys-C、NGAL均显著降低(P<0.05)。HE染色结果表明高尤能明显改善急性肾损伤的病理学状态。急性肾损伤模型大鼠肾组织中AKT1、p-AKT1、CASP3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尤组大鼠肾组织中AKT1、p-AKT1、CASP3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高尤可通过多组分、多靶点的特点,从抗炎、抗氧化、抗血栓,抗凋亡等多通路途径发挥保护肾损伤大鼠肾功能作用,干预PKA3/AKT信号通路与细胞凋亡因子可能是其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美罗培南基于TDM个体化治疗重症感染患者的研究应用
    王文娟, 路佩源, 杨晓彤, 陈莉, 赵银枝, 袁媛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4, 29 (12): 1329-1336.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12.002
    摘要262)      PDF (634KB)(222)    收藏
    重症感染是患者安全和生存率的重要威胁。美罗培南作为院内感染的主要治疗药物,由于耐药性的出现,治疗效果受到限制,尤其是在长期使用抗生素后常见耐药性。因此,优化美罗培南等抗生素的疗效并避免微生物耐药性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治疗药物监测(TDM)作为实现个体化给药的重要工具,在重症患者和肾功能不全患者中越来越被认为是优化抗生素浓度、避免治疗失败和毒性的重要策略。本文通过综述美罗培南的应用现状、药代动力学和TDM指导,以为危重症患者和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为优化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艾司奥美拉唑在重症患者体内药代/药效学研究
    查娴, 孙鲁宁, 陈潮, 王永庆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4, 29 (10): 1152-1160.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10.008
    摘要262)      PDF (814KB)(251)    收藏
    目的:探讨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在危重症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s/ pharmacodynamics,PK/PD)特征。方法:这是一项前瞻性、单中心、开放标签研究,所有患者接受艾司奥美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给药方案为静脉输注40 mg q12h,给药天数由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共入组40名重症患者,根据采集血样的时机分为单剂组和多剂组。单剂组患者21名,在首次给药后1、3、6、8、12 h采集血样;多剂组患者34名,重复多次给药后于第5剂给药前(0 h)和开始给药后1、3、6、8、12 h采集血样,其中有15名患者同时采集首次给药和重复多次给药的血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MS测定艾司奥美拉唑血药浓度,采用非房室模型分析法计算药物PK参数。同时对禁食且保留胃管的患者在首次给药前(0 h),开始给药后1、2、4、8、12、14、16、20、24 h采集胃液测量pH值,计算pH≥4的时间百分比。记录用药期间发生的所有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结果:单剂组患者平均年龄67.75岁(45~69岁),BMI(24.05±3.35)kg/m2,多剂组患者平均年龄63.35岁(24~87岁),BMI(24.08±3.29)kg/m2。首次给药后PK参数:AUC0-t(11.26±6.58)mg·h·L-1,Cmax(3.08±2.06)mg/L,CL(4.13±3.68)L/h,Vd(17.12±6.13)L,t1/2(4.80±3.06)h。多次重复给药后PK参数:AUC0-t(16.70±11.20)mg·h·L-1,Cmax(3.37±2.59)mg/L,CL(3.94±2.94)L/h,Vd(22.71±17.26)L,t1/2(5.23±3.34)h。给药后0~24 h内pH≥4的时间百分比为61.69%,给药后12~24 h内pH≥4的时间百分比可达100%。所有患者对艾司奥美拉唑的耐受性良好,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与健康志愿者相比,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在重症患者体内Vd增加、CL降低,药物暴露量有所增加,且重复给药后在体内存在一定蓄积。该药物在重症患者中安全性良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当归黄芪超滤物介导Jagged1/Notch1通路抑制成纤维细胞转分化抗放射性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李雯, 蒋虎刚, 王新强, 李应东, 刘凯, 赵信科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5, 30 (2): 209-215.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5.02.007
    摘要259)      PDF (2873KB)(162)    收藏
    目的:基于Jagged1/Notch1通路,研究当归黄芪超滤物(radix angelica sinensis and astragalus mongholicus extract,RAS-AM)抑制成纤维细胞转分化(cardiac fibroblast-myofibroblast transformation,CMT)抗放射性心肌纤维化(radiationinduced myocardial fibrosis,RIMF)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盐酸贝那普利组、RAS-AM低剂量组、RAS-AM中剂量组、RAS-AM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高能射线诱导建立RIMF模型。空白组、模型组无菌蒸馏水灌胃,其余各组给药干预4周:盐酸贝那普利组(1.0 mg·kg-1·d-1)、RAS-AM低剂量组(150 mg·kg-1·d-1)、RAS-AM中剂量组(300 mg·kg-1·d-1)、RAS-AM高剂量组(600 mg·kg-1·d-1)。观察大鼠一般情况,采用电镜观察心肌组织超微结构,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纤维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CMT相关蛋白Vimentin、α-SMA的表达,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cTnI、ST2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Jagged1、Notch1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均有精神萎靡、厌食、稀便等症状;心肌部分肌原纤维排列紊乱,肌原纤维溶解、断裂,部分Z线结构异常,线粒体排列紊乱、线粒体膜破裂、线粒体部分嵴结构断裂或消失,心肌大量胶原纤维增生、沉积,纤维化面积明显增加(P<0.01);心肌组织Vimentin、α-SMA蛋白表达升高(P<0.05),Jagged1、Notch1蛋白表达降低(P<0.05);血清IL-6、TNF-α、cTnI、ST2等炎症因子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RAS-AM各剂量组及盐酸贝那普利组一般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心肌超微结构病理变化有所改善,心肌纤维化有所减轻;胶原纤维面积明显减少(P<0.01);心肌组织Vimentin、α-SMA蛋白表达降低(P<0.05),Jagged1、Notch1表达升高(P<0.05);血清IL-6、TNF-α、cTnI、ST2等炎症因子表达降低(P<0.05)。结论:RAS-AM可能通过干预Jagged1/Notch1通路抑制CMT而减轻RIMF,但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维得利珠单抗治疗炎症性肠病患者疗效评价的回顾性研究
    李培培, 武岳, 张贤政, 张玲玲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4, 29 (8): 899-906.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8.007
    摘要257)      PDF (1023KB)(192)    收藏
    目的:评价维得利珠单抗(VDZ)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3月至2023年8月本院肛肠科收治的使用VDZ治疗的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共25例[溃疡性结肠炎(UC)13例、克罗恩病(CD)12例]的病例资料。给予静脉输注VDZ,在第0、2、6周给药300 mg诱导缓解治疗,随后每8周300 mg静脉给药一次维持缓解治疗,用药30周后进行评价。主要疗效指标包括临床应答率、临床缓解率、内镜缓解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营养状况指标[体质量(Wt)、血红蛋白(HGB)、白蛋白(ALB)、血细胞比容(HCT)]、炎症程度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记录VDZ治疗期间出现的所有不良反应。结果:IBD患者使用VDZ治疗6周和14周的总临床应答率分别为32%和60%,用药14周和30周的总临床缓解率分别为16%和36%,用药30周的总内镜缓解率为16%。VDZ对于治疗UC和CD的临床应答率和临床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与用药前相比,UC患者用药30周后体质量明显增加,营养指标HCT%、ALB、HGB水平明显好转,炎症指标ESR水平显著下降;CD患者用药30周与用药前相比,体质量明显增加,炎症指标hs-CRP、营养指标HCT%、ALB、HGB水平显著改善。1例患者在第3次输注VDZ后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外,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结论:VDZ作为IBD患者的诱导和维持治疗用药,能够显著减轻IBD患者肠道炎症反应、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表观遗传学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张瑶, 邹蔓姝, 韩远山, 王宇红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5, 30 (4): 517-525.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5.04.010
    摘要255)      PDF (924KB)(414)    收藏
    抑郁症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患病率不断上升的精神疾病,具有高致残率和高自杀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表观遗传学是21世纪新兴的遗传学说,其主要研究内容是在不涉及DNA序列改变的条件下,对基因转录或翻译的过程进行调控,影响其功能和特性。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RNA调控。神经系统容易受到表观遗传修饰因子活性变化的影响,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遗传和环境在抑郁症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将围绕抑郁症的表观遗传学机制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基于代谢组学与网络药理学研究四黑方对斑马鱼黑色素的作用机制
    苏琪辉, 王婧, 雒荣荣, 黄玉荣, 李欣, 王颖莉, 贾颖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4, 29 (9): 988-1001.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9.004
    摘要253)      PDF (4001KB)(636)    收藏
    目的:联合网络药理学与代谢组学研究四黑方(SHF)改善色素缺失症(pigment deficiency disease,PD)的作用机制。方法:以1-苯基-2-硫脲(phenylthiourea,PTU)诱导的色素缺失性疾病斑马鱼胚胎为动物模型,分析SHF提取物(0.01、0.02、0.04 mg/mL)对斑马鱼胚胎黑色素细胞形态、黑色素面积、酪氨酸酶活性、黑色素含量的影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UHPLC-MS)对SHF治疗缺黑色素斑马鱼胚胎模型筛选差异代谢物,获得相关代谢通路。运用网络药理学获取SHF治疗PD的关键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鉴定得到的差异代谢物和SHF与PD交集靶点导入Metscape插件,建立“代谢物-反应-酶-基因”网络,寻找关键代谢物、靶点和代谢通路。结果:SHF治疗后能增加斑马鱼黑色素形成,激活酪氨酸酶活性,提高黑色素含量。代谢组学分析获得54个差异代谢物,对上述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分析,涉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酪氨酸代谢、亚油酸代谢、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等通路。网络药理学得到成分和疾病交集靶点55个,KEGG涉及胰腺癌、TNF、癌症等信号通路。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联合分析确定了4个关键靶点:COMT、CYP1B1、TYR、ALDH2;3个关键代谢物:L-Tyrosine、homovanllate、L-Lysine;3个重要代谢途径:酪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降解、赖氨酸代谢。结论:SHF对PD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联合代谢组学与网络药理学得到SHF可能通过调控L-Tyrosine这一代谢物,增强对酪氨酸代谢通路的影响,从而促进黑色素的形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乙肝合并肝纤维化对内外源性代谢的影响及治疗学启示
    倪姐, 洪小丹, 计可, 贾元威, 王广基, 张经纬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4, 29 (8): 853-860.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8.002
    摘要251)      PDF (1714KB)(165)    收藏
    目的:研究乙肝合并肝纤维化对肝脏内外源性代谢的影响及甘草酸-替诺福韦(TFV)酯联用对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效的影响。方法:慢性CCl4诱导HBV小鼠形成乙肝合并肝纤维化模型。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α-SMA免疫组化用于检测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运用代谢组学检测乙肝合并肝纤维化小鼠肝脏内源性代谢的改变。采用LC-MS/MS检测TFV及其有活性的代谢物(TFV-DP)的血浆及肝脏浓度,考察外源性代谢的变化。结果:HBV+CCl4小鼠出现肝损伤、胶原沉积等肝纤维化症状;乙肝合并肝纤维化影响肝脏核苷酸代谢、氨基酸代谢以及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通路等内源性代谢,减少肝脏中TFV-DP含量,降低抗病毒药效。通过与甘草酸联用或形成自组装制剂,TFV在肝脏中的有活性的代谢物TFV-DP水平提高,抗病毒药效增强。结论:乙肝合并肝纤维化可影响肝脏内外源性代谢,通过不同形式的甘草酸-TFV联用,可提高肝脏TFV-DP含量以及抗病毒药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实验验证研究荜茇抗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郭晶晶, 甄华, 张胜巍, 菅若男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4, 29 (10): 1120-1133.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10.005
    摘要250)      PDF (5283KB)(430)    收藏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初步预测荜茇抗肺纤维化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并通过体外实验进行初步验证荜茇抗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从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 PubChem等数据库中获取药物的有效成分及对应靶点。使用 GeneCards 和OMIM数据库收集疾病的相关靶点。利用jvenn在线工具筛选出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通过 String 数据库及 Cytoscape 3.9.1 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与 PPI 网络图。使用微生信平台对交集靶点进行 GO 及 KEGG 富集分析,将富集KEGG前20条通路、核心靶点、药物成分,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进行可视化。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将药物成分与靶点进行对接,并对其部分对接结果可视化。培养HFL-1细胞,采用MTT法检测各浓度对细胞活力的影响,计算抑制率,从而筛选出最佳的药物浓度。将体外培养的HFL-1细胞分为4组,即对照组、TGF-β1组、TGF-β1+LD组(联合LD组)、TGF-β1+HD组(联合HD组)。采用CCK-8试剂检测24、48、72 h的细胞增殖活性。采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来观察药物对HFL-1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观察各组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I型胶原蛋白(COI-I)、Ⅲ型胶原蛋白(COI-Ⅲ)的mRNA 和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共获得荜茇与抗肺纤维化交集靶点为197个。经拓扑学分析获得核心PPI网络,包含 29个节点与199条边;GO功能分析显示,荜茇治疗肺纤维化(PF)生物学过程包括:凋亡过程负调控、信号转导、蛋白质磷酸化等。细胞成分包括:细胞质、核浆、等离子体膜。分子功能包括相同的蛋白结合、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激酶活性、蛋白结合等。KEGG信号通路被155条富集,而其中已被证实,与PF密切相关为PI3K-Akt信号通路,富集排名第四。“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中PIK3CA、MAPK3、MAPK1、MTOR、SRC、CCND1、EGFR、PRKCA、BCL2、GSK3B链接度最高。荜茇宁、N-(2,5-二甲氧基苯基)-4-甲氧基苯甲酰胺、四氢丹参酮、豌豆素和胡椒碱是关键化合物。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除N-(2,5-二甲氧基苯基)-4-甲氧基苯甲酰胺外,其余化合物与10个链接度高的蛋白质结合活性较好。体外实验显示, 48、72 h联合LD组增殖能力明显低于TGF-β1组(P<0.05),24、48、72 h联合HD组又显著低于联合LD组。各药物组克隆数量显著减少(P<0.05)。联合LD和联合HD组α-SMA、COl-I、COl-Ⅲ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TGF-β1组。与TGF-β1组相比,两个剂量组中p-PI3K/PI3K、p-AKT/AKT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1)。结论:荜茇抗PF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而发挥治疗PF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白藜芦醇激活自噬抑制焦亡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张小良, 高赛红, 杨迎春, 汪庆钰, 贾书雨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4, 29 (11): 1240-1248.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11.005
    摘要248)      PDF (4221KB)(341)    收藏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可能通过激活自噬抑制焦亡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方法:100只SD大鼠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CAO/I)模型,手术失败大鼠剔除,按照随机原则分为7组:假手术(Sham)组、模型对照(Model)组、白藜芦醇预处理(Res)组、3-甲基腺嘌呤(3-MA)组、白藜芦醇+3-甲基腺嘌呤(Res+3-MA)组、Z-YVAD组、Res+Z-YVAD组,每组12只。采用Longa评分、TTC染色及测量脑梗死体积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脑损伤;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及免疫印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II、P62及焦亡相关蛋白NLRP3、caspase-1、GSDMD、IL-1β的表达。结果:白藜芦醇预处理可以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减小脑梗死体积,上调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II,下调P62及焦亡相关蛋白NLRP3、caspase-1、GSDMD、IL-1β的表达。自噬抑制剂3-MA可以完全逆转Res的上述作用。加入焦亡抑制剂Z-YVAD后,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II及P62变化不明显,NLRP3、caspase-1、GSDMD、IL-1β的表达明显减少,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加重,脑梗死体积增大。结论:Res可能通过激活自噬抑制焦亡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 P62蛋白的调控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基于药物基因多态性及血栓弹力图选择抗栓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
    宋秋英, 陶程娟, 吴之昊, 谢哲锋, 刘海俊, 陈彬彬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4, 29 (9): 1035-1041.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9.009
    摘要247)      PDF (662KB)(232)    收藏
    目的: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是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常用药物,由于存在药物抵抗,常影响其预防效果。本文探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药物遗传学基因检测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220名,随机分成个体化治疗组和氯吡格雷常规治疗组(对照组)。随访一年观察脑卒中复发及出血性事件。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1年随访期个体化治疗组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略低(5.82% vs. 7.92%,P>0.05),脑出血风险相似,但其他出血风险增高(6.79% vs. 0.99%,P<0.05)。(2)COX回归分析显示卒中风险预测量表(ESRS)评分(HR 2.576,95%CI 1.226-5.413,P=0.013)和高血压病史(HR 5.517,95%CI 1.624-18.737,P=0.006)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的风险因素,而与抗栓治疗方案无关(HR 0.918,95%CI 0.291-2.894,P=0.883)。结论:阿司匹林GPIBA、PTGS1、ITGB3基因多态性对指导抗血小板用药临床价值有限,对氯吡格雷CYP2C19*2*3等位基因携带者选择阿司匹林维持治疗,不能显著降低轻型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风险,且可能增加其他出血风险。COX回归分析显示ESRS及高血压病史是卒中复发的独立风险因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替雷利珠联合仑伐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吴园园, 李晨露, 陈燕, 曹梦妲, 邵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5, 30 (3): 392-397.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5.03.012
    摘要246)      PDF (642KB)(131)    收藏
    目的:探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仑伐替尼靶向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52例以替雷利珠单抗、仑伐替尼及两者联合治疗的中晚期HCC患者,以患者疾病进展、死亡、不可耐受不良反应为终点,按照RECIST 1.1标准进行疗效评估,随访时间截至2023年6月。主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安全性。结果:与替雷利珠单药或仑伐替尼单药组相比,两者联合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ORR和mPFS。与单一替雷利珠单抗或仑伐替尼给药相比,两者联合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提示两者联用总体耐受性良好,副作用可控。结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治疗HCC疗效更好,可显著延长PFS,总体耐受性良好,可能是晚期HCC的一种潜在治疗方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PX-12通过氧化应激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雷国杰, 于艳华, 刘影超, 边文霞, 杜璟, 童向民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4, 29 (9): 961-967.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9.001
    摘要243)      PDF (2036KB)(240)    收藏
    目的:探究PX-12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人肝癌细胞株Huh7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硫氧还蛋白抑制剂PX-12处理细胞后,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细胞增殖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和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X-12处理组的细胞活力、迁移能力和增殖能力都显著下降(P<0.05),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凋亡抑制剂Z-VAD-FMK和抗氧化剂NAC能恢复其细胞活力,并且NAC能降低PX-12引起的细胞内活性氧的积累,恢复PX-12诱导的细胞凋亡(P<0.05)。结论:PX-12通过氧化应激的方式诱导肝癌细胞发生凋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黄芪甲苷Ⅳ干预低糖介导的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黄仕文, 邵晓寒, 张雪, 朱欣怡, 韩晶晶, 崔梦婷, 刘芳, 范方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4, 29 (11): 1201-1211.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11.001
    摘要243)      PDF (1922KB)(194)    收藏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Ⅳ(astragaloside Ⅳ,As-Ⅳ)干预低糖介导的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方法:采用MTT实验检测As-Ⅳ在体外低糖微环境下对CD4+T细胞增殖率;采用 ELISA 实验和qPCR实验检测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 )、CD40L 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水平;采用 Western blot 法检测CD4+ T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糖酵解关键酶[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1(PFK1)、丙酮酸激酶(PK)]、AKT/mTOR信号和AKT/GSK3β信号通路活性的表达;采用分子对接和加入AKT抑制剂实验进行验证;采用 B16-PKM2-OE 建立低糖肿瘤微环境动物模型进行验证。结果:MTT结果显示,As-Ⅳ能够促进低糖微环境下CD4+T细胞的增殖(P<0.05);ELISA 实验和qPCR实验检测结果显示,As-Ⅳ可以提高肿瘤组织中IL-2、IFN-γ、CD40L水平,降低TGF-β1的水平(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As-Ⅳ能够促进 CD4+ T细胞细胞膜表面Glut-1蛋白表达,同时呈浓度依赖性上调糖酵解关键酶表达,激活AKT/mTOR信号和AKT/GSK-3β信号;分子对接技术和加入AKT抑制剂实验结果提示As-Ⅳ激活AKT/mTOR信号和AKT/GSK-3β信号;动物实验结果显示As-Ⅳ通过激活低糖微环境下CD4+T细胞增殖与活化发挥抗肿瘤作用。结论:As-Ⅳ通过激活AKT/Glut信号促进低糖微环境下CD4+T细胞增殖与活化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外实验探究α-亚麻酸改善神经炎症作用及机制
    张涛, 王若薇, 伏家林, 高悦, 胡名媛, 方正美, 陈燕, 姚应水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4, 29 (10): 1110-1119.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10.004
    摘要238)      PDF (3055KB)(213)    收藏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联合体外实验探究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ALA)改善神经炎症的核心靶点和机制。方法:药理研究表明,ALA具有抗炎、抗氧化和神经保护等特性。通过PharmMapper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ALA的作用靶点,使用GeneCards、TTD和OMIM数据库检索神经炎症的疾病靶点,通过韦恩图获得ALA和神经炎症的潜在靶点。应用STRING网站构建潜在靶点蛋白质互作网络(protein - protein interaction,PPI),使用Cytoscape 3.8.0软件筛选互作网络中的核心靶点。同时,将潜在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获取GO和KEGG数据同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使用Autodock vina和Pymol软件将筛选出的核心靶点分别与ALA进行分子对接及结果可视化。构建神经炎症体外模型,CCK-8、SOD、MDA、细胞划痕等实验检测细胞生长状态、氧化应激、迁移和修复能力,ELISA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IL-6、iba1、COX-2(PTGS2)、iNOS蛋白的表达。结果:网络药理学筛选出ALA对于神经炎症潜在靶点46个,核心靶点IL-6、COX-2(PTGS2)等10个。GO共富集232个条目,KEGG共富集70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ALA能与IL-6和COX-2两种蛋白结合。体外实验表明,神经炎症体外模型中,ALA能改善细胞活力,减轻细胞氧化应激水平,促进细胞迁移和运动修复。结论:ALA可能通过减轻氧化应激和抑制IL-6、COX-2蛋白表达改善神经炎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治疗结直肠癌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蒋海涛, 许阳贤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5, 30 (2): 193-199.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5.02.005
    摘要238)      PDF (589KB)(341)    收藏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范围内的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尽管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在治疗转移性CRC中显示出显著疗效,但耐药性的出现仍然是影响患者治疗成功率和生存期的关键障碍。本文综述了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CRC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耐药机制以及如何解决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替罗非班、丁苯酞联合支架取栓术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
    涂汉明, 徐国强, 陈永康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5, 30 (3): 398-403.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5.03.013
    摘要234)      PDF (694KB)(302)    收藏
    目的:探究替罗非班、丁苯酞联合支架取栓术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采用支架取栓术治疗)与研究组(50例,采用替罗非班、丁苯酞联合支架取栓术治疗),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脂水平、凝血功能、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显著增加(P<0.05)。治疗前,两组超时间窗ACI患者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比较差异均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超时间窗ACI患者的TG、TC、LDL-C、FIB、D-D及NIHSS评分均降低(P<0.05),HDL-C、PT、APTT及BI评分均升高(P<0.05),且上述指标研究组改善的更为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替罗非班、丁苯酞联合支架取栓术治疗超时间窗ACI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性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miRNA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研究进展
    刘轩, 冯翠娟, 王一强, 李芳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4, 29 (8): 917-929.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8.009
    摘要234)      PDF (977KB)(450)    收藏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以弥漫性黏膜炎症为病理特征,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为临床症状的免疫介导疾病,由于病因复杂、治疗困难、预后不良,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性疾病之一。微小非编码RNA(microRNA,miRNA)可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参与细胞生长、分化、发育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研究证明,miRNA通过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肠道菌群失调和免疫细胞过度分化等多种途径参与UC的发病进程,有望成为临床治疗UC的新靶点。为了更好地了解miRNA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同时为UC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就近年miRNA与UC发病机制的相关性、miRNA作为UC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及miRNA在UC中的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