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0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5-07-26
    上一期   
    封面与目录
    封面与目录
    2025, 30(7):  864. 
    摘要 ( 24 )   PDF (44777KB) ( 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槟榔碱通过上调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体内外实验研究
    刘寻, 周婷婷, 朱紫冰, 谭劲, 李群
    2025, 30(7):  865-875.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5.07.001
    摘要 ( 49 )   PDF (1510KB) ( 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关键因子探讨槟榔碱促进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取SD大鼠随机分为槟榔碱低剂量组、槟榔碱中剂量组、槟榔碱高剂量组(5、10、15 mg/mL),对其口腔颊黏膜注射相应浓度的槟榔碱(ANE)溶液诱导建立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模型,每组8只,另取8只未造模大鼠作为空白组,分组给药干预8周后检测大鼠张口度变化;HE、Masson染色观察口腔颊黏膜组织病理变化,测量上皮钉突长度及计算胶原容积分数;Western blot法、qRT-PCR法检测大鼠口腔颊黏膜组织上皮及纤维化相关蛋白Ⅰ型胶原(collagen-Ⅰ,COL-I)、上皮型钙粘素(E-cadherin)、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ELISA 检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介素 (interleukin,IL)-1β、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水平。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系)体外培养后,采用CCK-8法考察不同浓度的槟榔主要药效提取成分槟榔碱、PI3K激活剂、PI3K抑制剂对HaCaT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依据CCK-8结果选择75 μg/mL的槟榔碱浓度、10 μmol/L的PI3K激活剂浓度、2 μmol/L的PI3K抑制剂浓度作为后续实验浓度;将细胞设为空白组、槟榔碱组、PI3K激活剂组、PI3K抑制剂组、槟榔碱+PI3K抑制剂组;采用q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COL-I、E-cadherin、FN、PI3K、Akt、mTOR的mRNA表达水平;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中TNF-α、IL-1β、TGF-β1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槟榔碱低剂量组、槟榔碱中剂量组、槟榔碱高剂量组大鼠张口度显著降低,上皮钉突长度显著缩短,胶原容积分数显著增高,炎性细胞浸润,病理损伤严重,COL-I、FN、p-PI3K、p-Akt、p-mTOR蛋白表达水平上调,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下调,COL-I、FN、PI3K、Akt、mTOR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E-cadherin mRNA表达显著降低,TNF-α、IL-1β、TGF-β1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空白组相比,槟榔碱组、PI3K激活剂组细胞中COL-I、FN、PI3K、Akt、mTOR 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E-cadherin 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与空白组相比,PI3K抑制剂组细胞中COL-I、FN、PI3K、Akt、mTOR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E-cadherin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与PI3K抑制剂组相比,槟榔碱+PI3K抑制剂组细胞中COL-I、FN、PI3K、Akt、mTOR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E-cadherin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TNF-α、IL-1β、TGF-β1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 槟榔碱能够显著促进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可能通过上调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其促纤维化的作用。
    基于mRNA-seq研究芝麻素对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大鼠脂肪性肝病的防治作用机制
    王运东, 李雪宁, 李墨萱, 曹文静, 戎浩, 杨晨, 朱雪睿, 许欣雨, 王烨, 张雅, 金欢欢, 洪宗元, 张俊秀
    2025, 30(7):  876-888.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5.07.002
    摘要 ( 36 )   PDF (3971KB) ( 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观察芝麻素(SES)对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大鼠脂肪性肝病的防治作用,并基于mRNA-seq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利用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建立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大鼠模型,给予SES连续治疗16周。实验分为WKY、SHR、Model和Model+SES组(160 mg·kg-1·d-1)。采用尾袖法检测大鼠的血压;监测体质量并计算体质量指数;超声检测肝脏形态并测量肝脏厚度;称量肝脏湿重并计算肝脏指数;水位上升法检测肝脏体积,ELISA法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汁酸(TBA);mRNA-seq对肝脏进行测序分析;HE染色观察肝脏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的脂肪变性程度;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的纤维化程度;q-PCR检测Aldh1a7、Nnmt、Irs2、Pltp和Scd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Scd、Nnmt、AMPK、p-AMPK、PPARα和PPARγ蛋白的表达。结果:SES连续给药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大鼠16周后,血压降低(P<0.01)和体质量减轻,血清的TG、TC和LDL-C降低、HDL-C升高,血清的ALT和AST降低(P<0.01),肝脏重量减轻和脏器指数减小、肝脏厚度减小和肝脏体积减小,肝脏脂肪变性和肝脏纤维化程度改善(P<0.05)。各组大鼠肝脏共有545个差异mRNA,其中278个上调,267个下调,在27个共同差异表达mRNA中,筛选出与脂质代谢相关的5个mRNA,分别为Aldh1a7、Nnmt、Irs2、Pltp和Scd。KEGG富集分析富集通路为AMPK和PPAR。进一步验证,SES给药组肝脏的Scd mRNA表达减少,Nnmt mRNA表达增加,Scd蛋白表达下降,Nnmt、AMPK、p-AMPK、PPARα和PPARγ蛋白表达上升(P<0.05)。结论:SES具有防治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大鼠的脂肪性肝病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肝脏中Scd表达水平,升高Nnmt、AMPK、p-AMPK、PPARα和PPARγ表达有关。
    蛇床子素通过上调Tif1γ抑制TGF-β1/ Smad通路保护APAP诱导的小鼠肝损伤
    何怡然, 何阳, 邓国艳, 樊志强, 汤紫照, 魏凤, 欧阳林旗
    2025, 30(7):  889-898.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5.07.003
    摘要 ( 34 )   PDF (3146KB) ( 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蛇床子素(osthole,Ost)保护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导的小鼠肝损伤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建立APAP诱导小鼠肝损伤模型,并用Ost进行干预;生化法检测小鼠血浆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ROS)、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表达;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组织结构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肝脏组织转录中间因子1γ(Tif1γ)及Smad4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小鼠肝脏组织IL-1β、IL-6、TNF-α及Smad4、Tif1γ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Smad2/3、pSmad2/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脏结构破坏、肝细胞死亡增多;ALT、AST、ROS、MDA及LDH升高,SOD及GSH-PX降低;IL-1β、IL-6及TNF-α mRNA表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Ost干预组小鼠肝脏结构改善、肝细胞死亡减少;ALT、AST、ROS、MDA及LDH降低,SOD及GSH-PX升高;IL-1β、IL-6及TNF-α mRNA表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pSmad2/3、Smad4蛋白及Smad4 mRNA表达增加,Tif1γ蛋白及mRNA表达减少。与模型组相比,Ost干预组小鼠肝脏组织pSmad2/3、Smad4蛋白及Smad4 mRNA表达减少,Tif1γ蛋白及mRNA表达增加。结论:Ost可改善肝功能、减少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保护APAP诱导的小鼠肝细胞损伤,机制与上调Tif1γ,削弱TGF-β1/Smad信号有关。
    西红花酸通过抗炎促血管新生改善糖尿病下肢缺血作用研究
    黄运超, 王益琼, 张婷, 张鋆, 李兰, 张玲
    2025, 30(7):  899-906.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5.07.004
    摘要 ( 34 )   PDF (4333KB) ( 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究西红花酸对糖尿病下肢缺血的改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选取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构建糖尿病小鼠模型;糖尿病模型诱导成功后,采用股动脉结扎手术(femoral artery ligation,FAL),建立糖尿病下肢缺血模型。STZ注射14 d后采用西红花酸(3、6 mg/kg)灌胃治疗,持续21 d。FAL术后,采用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各组小鼠血流恢复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腓肠肌组织中血管新生标志物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1,CD3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水平,以及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糖显著升高,下肢血流量显著降低(P<0.05);CD31与α-SMA的表达无显著变化,而TNF-α、IL-1β、IL-6及TGF-β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P<0.01,P<0.05,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红花酸治疗组血糖水平未见显著改变,但下肢血流量显著增加(P<0.05);西红花酸高剂量治疗组能显著提升CD31与α-SMA表达(P<0.0001,P<0.05),并降低IL-1β、IL-6、TGF-β的表达水平(P<0.001,P<0.05,P<0.05)。结论:西红花酸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促进血管新生,发挥改善糖尿病下肢缺血的作用。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动物实验探究西河柳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李倩, 王贞香, 梁艳婷, 马玮玮, 张振, 王霞, 安琼
    2025, 30(7):  907-920.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5.07.005
    摘要 ( 40 )   PDF (2020KB) ( 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动物实验探究西河柳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T2DM)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SMP)、Swiss target prediction 对西河柳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及靶点预测,通过使用GeneCards、OMIM、DisGeNET数据库获得T2DM的疾病靶点,用Venny在线软件获得西河柳活性成分和T2DM疾病的交集靶点,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用Cytoscape 3.8.0可视化。Metascape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软件进行重要靶点蛋白和化合物的对接。SPF级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88.5 mg/kg)、西河柳醇提物高(800 mg/kg)、中(400 mg/kg)、低(200 mg/kg)剂量组(n=10),高脂高糖饲料喂养联合小剂量STZ(45 mg/kg)诱导T2DM大鼠模型。灌胃给药5周,同时观察大鼠一般情况。检测大鼠的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S)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生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苏木精-尹红(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基于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的筛选条件,共从西河柳中筛选出19个具有潜在治疗T2DM的主要活性成分:麦角甾-5,24(28)-二烯-3,7,16-三醇、槲皮素-3,3'-二甲醚、山萘酚、槲皮素等。通过对西河柳治疗T2DM的潜在靶点进行分析,共筛选出SRC、EGFR、HSP90AA1、AKT1、ESR1、H1F1A、TNF、PIK3R1等185个潜在的靶点基因,涉及癌症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MAPK 信号通路、PI3K-Akt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结合能均小于-5.0 kcal/mol,说明筛选的西河柳活性成分与获得的治疗T2DM潜在靶标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组和西河柳醇提物组大鼠体质量下降有所减缓,FBG、FINS、MDA、HbA1c 、IL-1β、TNF-α、VCAM-1的水平及HOMA-IR指数降低,SOD水平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肾组织细胞形态有了明显改善,且所有指标都呈剂量依赖性。结论:西河柳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降糖,具有显著治疗T2DM的效果。
    右美托咪定抑制Nrf2通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铁死亡
    杨焕然, 吴胜男, 高琴
    2025, 30(7):  921-928.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5.07.006
    摘要 ( 34 )   PDF (1468KB) ( 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基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通路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海马神经元铁死亡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建立氧糖剥夺/复氧(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模型,DEX(50 μmol/L)、Nrf2抑制剂Bru(100 nmol/L)干预观察对海马神经元活性氧(ROS)的影响。雄性SD大鼠构建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Long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TTC染色检测脑梗死面积;检测海马组织氧化应激因子表达和Fe2+浓度;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氧化应激和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CON组相比,OGD/R细胞二氢乙锭(DHE)荧光强度增强;与OGD/R组相比,DEX干预后DHE荧光强度降低,Bru升高DHE荧光强度。与Sham组相比,I/R组Longa评分和脑梗死面积显著增高(P<0.01),丙二醛(MDA)含量和Fe2+浓度升高(P<0.01),抗氧化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下降(P<0.01),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FTH1、FPN1蛋白表达降低(P<0.01),TFR1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I/R组相比,DEX干预后Longa评分和脑梗死面积、MDA含量和Fe2+浓度降低(P<0.01),抗氧化水平升高(P<0.01),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增高,TFR1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I/R+DEX组相比,Bru干预后,逆转了DEX的作用。结论:DEX可能通过激活海马Nrf2信号通路,调节铁代谢相关蛋白、抑制铁死亡,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miR-195-5p通过靶向GPRC5A逆转胃癌细胞对曲妥珠单抗的耐药性研究
    朱显军, 张丹妮, 罗喜俊, 梁俊杰, 李涛, 唐兴奎, 何嘉琳, 李伟
    2025, 30(7):  929-934.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5.07.007
    摘要 ( 31 )   PDF (1580KB) ( 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究微小核糖核酸miR-195-5p在调控胃癌对曲妥珠单抗耐药性中的作用,并验证其与靶基因GPRC5A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力。方法:建立曲妥珠单抗耐药的胃癌细胞系(NCI-N87和MKN45)。使用CCK-8实验评估曲妥珠单抗处理下的细胞存活率。通过RT-qPCR测定miR-195-5p的表达水平。转染miR-195-5p模拟物以评估曲妥珠单抗敏感性和增殖的变化。同样通过RT-qPCR测量GPRC5A的表达,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确认miR-195-5p与GPRC5A之间的靶向关系。结果:与耐药细胞相比,亲本细胞对曲妥珠单抗更敏感,耐药细胞中miR-195-5p表达显著降低(P<0.01)。在耐药细胞中过表达miR-195-5p增强了对曲妥珠单抗的敏感性并减少了增殖(P<0.01)。GPRC5A在耐药细胞中上调(P<0.01),miR-195-5p直接靶向GPRC5A,影响曲妥珠单抗处理下的细胞增殖。结论:miR-195-5p可能通过靶向GPRC5A调节胃癌细胞对曲妥珠单抗的敏感性,表明其作为指导曲妥珠单抗治疗的分子标志物的潜力。
    PX-478通过调节HIF-1α介导的糖酵解增强肺癌放疗效果的研究
    杨更强, 李洋洋, 李启杨, 张尚祖, 杨玥, 周婷, 张利英
    2025, 30(7):  935-941.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5.07.008
    摘要 ( 33 )   PDF (1823KB) ( 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研究PX-478增强肺癌放疗效果的有效性及分子机制。方法:将A549与H460细胞分为空白组、辐射组、辐射联合PX-478组。除空白组外,辐射组与PX-478组给予2GyX射线辐照建立辐射模型,辐射联合PX-478组在造模后给予10 μmol/L PX-478进行干预,培养24 h。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细胞数量,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克隆形成观察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HIF-1α、GLUT1、HK2、PFK1、PKM2、LDHA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相比,辐射组A549、H460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活力和增殖能力减弱,细胞凋亡率增加,HIF-1α、GLUT1、HK2、PFK1、PKM2、LDHA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辐射组相比,辐射联合PX-478组H460,A549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细胞活力和增殖能力显著减弱,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HIF-1α、GLUT1、HK2、PFK1、PKM2、LDHA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PX-478可以通过调节辐射后H460和A549细胞中HIF-1α介导的糖酵解过程,调节能量代谢,增加肿瘤细胞的凋亡,改善放疗效果。
    定量药理学
    基于主层策略的贝叶斯混合模型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
    吴怡雯, 孙悦, 卢子璇, 潘嘉禾, 郁尔, 沃红梅, 唐少文, 赵杨, 戴俊程, 易洪刚
    2025, 30(7):  942-949.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5.07.009
    摘要 ( 29 )   PDF (1044KB) ( 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评价基于主层策略的贝叶斯混合模型在临床试验出现不依从伴发事件时进行主层因果效应(CACE)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某新药治疗原发性2型糖尿病临床试验为例(非劣效界值-0.4),主分析采用在单调性假设下的贝叶斯混合模型,在依从层中对糖化血红蛋白变化值的组间差异进行平均因果效应估计,并进行非劣效性检验。敏感性分析包括弱化单调性假设的贝叶斯混合模型及引入符合方案集(per-protocol set,PPS)分析进行对比。结果:主分析中依从层的糖化血红蛋白主层因果效应估计的后验均值为0.081%,单侧97.5%可信区间下限为-0.124%,高于非劣效界值,支持新药在依从人群中疗效非劣效(P(H1|Data)=1)。敏感性分析显示,逐步弱化单调性假设时,主层因果效应依旧保持稳定,表明研究结论在该假设下具有一定稳健性;PPS分析结果(估计值0.136,单侧97.5%可信区间下限-0.069)与主层策略下的结论一致,进一步验证了其稳健性。结论:在存在不依从伴发事件的临床试验中,基于主层策略的贝叶斯混合模型可有效校正依从性偏倚,提供保守且稳健的主层因果效应估计,为复杂依从情境下的疗效评估提供方法学支持。
    临床药理学
    TLR-9(1237 T/C)基因多态性对糖尿病足患者复发感染的影响
    胡静, 张迪, 程二林
    2025, 30(7):  950-960.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5.07.010
    摘要 ( 30 )   PDF (1177KB) ( 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9(TLR-9)基因rs5743836(1237 T/C)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对糖尿病足(DF)患者复发感染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128例DF患者,根据是否复发感染分为感染组(n=53)和未感染组(n=75)。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及分析TLR-9基因多态性。检测并比较两组TLR-9(1237 T/C)基因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再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TLR-9基因1237 T/C位点与DF患者复发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在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疗程、双下肢周围血管病变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野生型TT纯合子产生2个长度为108 bp和27 bp的片段,变异型CC纯合子产生3个长度为60 bp、48 bp和27 bp的片段,杂合子TC产生4个长度为108 bp、60 bp、48 bp和27 bp的片段,TLR-9(1237 T/C)基因一致性为100%;基因分型频率满足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P>0.05);两组CC基因频率、TC基因频率、TT基因频率及基因C分布、基因T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TLR-9基因型在不同基因模型下的结果显示,共显性模型中,TLR-9基因的CC基因型增加DF患者复发感染风险(OR=5.357,95%CI:1.901~15.100),校正性别、年龄、吸烟因素后(OR=5.341,95%CI:1.874~15.01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等位基因模型中C等位基因明显增加DF患者复发感染风险(OR=2.328,95%CI:1.078~5.9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LR-9的TT基因型及CC+TC基因型与DF患者的吸烟史、Wagner分级、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高血压、骨质疏松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型基因患者与TT+TC型基因患者的糖尿病病程、DF病程、HbA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C型基因、糖尿病病程≥9年、DF病程≥5月、HbAlc<5.00 %,LDL-C≥3.03 mmol/L,CRP≥23.25 mg/mL,PCT≥0.87 ng/mL均为DF患者复发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HbAlc、LDL-C、CRP及PCT均与TLR-9(1237 T/C)基因存在交互作用,MDR法结果显示,具有HbAlc、LDL-C、CRP及PCT水平异常和TLR-9(1237 T/C)基因多态性交互组合人群是非上述组合人群DF患者复发感染发生风险的2.659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R-9基因的1237 T/C位点的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携带是DF患者复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与DF患者复发感染风险有显著相关性。
    综述与讲座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治疗新进展
    李玥明, 张永超, 陈芳
    2025, 30(7):  961-967.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5.07.011
    摘要 ( 42 )   PDF (738KB) ( 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属于BCR::ABL1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的一种,是由造血干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引发的慢性髓系肿瘤。PV具有一定的进展为骨髓纤维化或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风险。目前,治疗PV的目标仍然是预防血栓形成,随着对PV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以往的以减轻患者症状的终身治疗向阻止疾病进展的限时治疗转变成为可能。本文将对传统减细胞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及最新临床试验结果,以及PV新药和联合用药的早期临床试验数据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关注PV治疗的研究者们提供帮助。
    非编码RNA介导的凋亡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刘德伟, 吴东, 黄丹, 招轩娜, 吴斌
    2025, 30(7):  968-976.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5.07.012
    摘要 ( 28 )   PDF (1276KB) ( 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肺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些年,随着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大量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被发现在肺癌细胞的凋亡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ncRNA(miRNA,lncRNA,circRNA,piRNA)介导的凋亡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ncRNA治疗肺癌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常用中成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李闪闪, 魏丹丹, 康涵钰, 刘晓鹏, 燕树勋, 蒋士卿
    2025, 30(7):  977-983.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5.07.013
    摘要 ( 37 )   PDF (988KB) ( 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腺癌是临床常见的妇科肿瘤,据2022年全球癌症数据统计,在全球癌症新发病例中,乳腺癌发病率位居第二位。现代医学常采用手术、化疗等方法,虽有一定疗效,但存在耐药率高、不良反应大等诸多问题。中成药具有广泛的抗癌作用。研究发现,参一胶囊、平消胶囊、贞芪扶正颗粒等广泛用于乳腺癌的治疗,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增殖、侵袭、转移、抑制血管生成、逆转细胞耐药、抑制癌前病变等发挥治疗乳腺癌的作用。同时,口服中成药联合其他中药复方、中药汤剂或者现代医学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等。目前关于中成药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较多,但缺乏系统总结,故本研究通过系统综述中成药辅助治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以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代谢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与进展
    孙敏, 王洪娅, 何洪波, 祝之明, 高鹏
    2025, 30(7):  984-997.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5.07.014
    摘要 ( 30 )   PDF (798KB) ( 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前列的疾病之一,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随着对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新型代谢药物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这些新型药物通过调节心血管代谢的多个方面,包括降低血糖及血脂水平、抑制炎症反应以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在降低血糖水平方面,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odium-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s 2,SGLT2)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受体激动剂、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4,DPP-4)抑制剂和二甲双胍(Metformin)作为临床常用药物,已被证明无论有无糖尿病都能对心血管的预防和治疗产生有益作用。调节血脂方面,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抑制剂和依折麦布(Ezetimibe)作为新开发的降脂药物,不仅能通过降低血清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还能直接保护心血管系统免受损伤。这些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不仅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时间-事件分析在评价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药物疗效中的应用
    丁勤, 杨汝薇, 张声南, 阳国平, 裴奇
    2025, 30(7):  998-1008.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5.07.015
    摘要 ( 26 )   PDF (693KB) ( 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治疗已成为当今医疗领域难题,时间-事件数据分析在重症患者临床预后研究中展现重要价值。本研究全面综述了时间-事件分析在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药物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成果,旨在为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治疗策略优化及预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并促进时间-事件分析方法在类似研究中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