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当期目录

    封面与目录
    封面与目录
    2024, 29(4):  360. 
    摘要 ( 31 )   PDF (27534KB) ( 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性气道疾病药物治疗新进展
    专刊寄语
    陈智鸿
    2024, 29(4):  361. 
    摘要 ( 25 )   PDF (828KB) ( 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多司坦对稳定期中性粒细胞为主型COPD患者诱导痰成分的影响分析
    李占波, 杜开锋, 姜志龙, 高佳萌, 陈梦捷, 马圆, 陈智鸿
    2024, 29(4):  362-369.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4.001
    摘要 ( 126 )   PDF (692KB) ( 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观察化痰药物福多司坦对稳定期中性粒细胞为主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诱导痰细胞组分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53例稳定期COPD患者,分为福多司坦组及安慰剂组,安慰剂组采取常规治疗,福多司坦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福多司坦。两组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详细记录患者临床症状[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慢阻肺患者自我评估测试问卷(CAT评分)和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问卷(MMRC评分),咳嗽、咳痰评分(BCSS评分)]、肺功能指标、诱导痰细胞学等相关检查结果,分析并比较。结果:(1)两组治疗后和基线相比,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两者的比值(FEV1/FVC),均得到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肺功能各项指标除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DLCO%pre)具有差异外(福多司坦组DLCO%pre高于安慰剂组),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2)两组治疗后,福多司坦组诱导痰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均低于安慰剂组。与基线各组分细胞数相比,福多司坦组诱导痰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稳定期中性粒细胞为主型COPD患者接受福多司坦治疗,可以改善肺功能,降低诱导痰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总数,从而改善气道炎症。
    诱导痰检测在慢性气道病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高佳萌, 沈瑶, 薛丽萍, 陈智鸿
    2024, 29(4):  370-376.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4.002
    摘要 ( 123 )   PDF (711KB) ( 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诱导痰检测是一种可反映气道炎症性质及程度的非侵袭性检测手段,在慢性气道疾病中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诱导痰技术的发展历史,介绍了诱导痰技术的原理与操作方法,评估了其安全性,归纳了三大主要检测内容,详实地阐述了该技术在各慢性气道疾病中的作用,如反映气道炎症类型、预测药物疗效及与转录组学结合进行疾病机制研究等,并简要梳理了其创新性,做出未来愿景。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生物靶向治疗
    白昊东, 沙炳先, Ambedkar Kumar Yadav, 徐镶怀, 余莉
    2024, 29(4):  377-382.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4.003
    摘要 ( 210 )   PDF (640KB) ( 1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主要基于支气管舒张剂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的治疗现状无法满足所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已有不同研究将针对特定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生物制剂尝试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来缓解呼吸道症状或降低急性加重风险,但均未能给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带来明显的临床获益。今后还需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确定生物靶向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疗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黏液高分泌机制及治疗
    张婷, 孙嵘, 杨涌, 刘伟春, 袁玉屏, 居旭, 王蒨
    2024, 29(4):  383-391.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4.004
    摘要 ( 195 )   PDF (719KB) ( 20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道黏液高分泌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之一。文献报道,存在慢性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更频繁,肺功能下降更严重,住院和病死率也更高。因此,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黏液高分泌的发病机制,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关键。本文重点讨论了气道黏液的结构和意义,并重点讲述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黏液高分泌的机制。此外,本文还总结了慢性气道黏液高分泌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传统药物治疗、针对发病机制的一些新的靶向药物治疗及中医药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戒烟、物理治疗及支气管镜治疗,希望能为慢阻肺疾病的黏液高分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与方向。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与治疗
    王小川, 王汉超, 姚宇, 李丽, 何高燕, 李博, 朱涛
    2024, 29(4):  392-400.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4.005
    摘要 ( 166 )   PDF (707KB) ( 1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特点,分析与其相关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收集遂宁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的住院AECOPD患者479例,经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患者为275例。其中AECOPD组患者为215例,AECOPD合并T2DM组患者为60例。收集变量包括人口学资料、合并症、血常规、感染指标、随机血糖、血气分析和肺功能等指标。基本描述分类资料采用率及构成比表示,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偏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于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等级变量数据采用秩和检验。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AECOPD患者合并T2DM的独立相关因素。最后,采用nomogram、效验曲线、ROC曲线和DCA曲线对Logistic回归结果进行验证和可视化。设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房颤动(Af)、肺功能(GOLD stage)、血中性粒细胞(NS)数、血淋巴细胞(LYM)数、动脉血气(PaCO2)、谷丙转氨酶(ALT)和随机血糖值(RBG)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采用上述10个变量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C-index =0.847),结果显示BMI(OR=1.309)、Af(OR=8.188)、LYM数(OR=0.474)、PaCO2(OR=1.082)和RBG(OR=1.434)与AECOPD患者合并T2DM独立相关(P均<0.05)。Nomogram及相关曲线对Logistic回归结果进行验证和可视化。效应曲线MAE为0.021和ROC曲线AUC为0.847,提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一致性和准确性。DCA曲线显示nomogram的风险阈值在0.01~0.99时该模型的预测净获益>0,提示有较好的临床预测价值。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增高的BMI、PaCO2和随机血糖,降低的血LYM数,及Af是AECOPD合并T2DM的独立相关的临床特征。该结果提示AECOPD合并T2DM的免疫功能受损更严重,更容易伴发Af,是导致这部分患者预后不良的潜在因素。同时,该结论需要在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一种治疗慢性阻塞性气道疾病的新药:那伐芬特罗
    刘育如, 吴雯雯, 王刚
    2024, 29(4):  401-405.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4.006
    摘要 ( 114 )   PDF (603KB) ( 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那伐芬特罗(navafenterol)是一单分子且同时具备毒蕈碱受体拮抗和β2受体激动效应的新型化合物,正开发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等慢性阻塞气道疾病。该药可显著改善肺功能,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常见治疗后不良事件包括头痛、鼻咽炎、头晕等,有可能成为慢性阻塞性气道疾病下一代支气管扩张剂。本文就那伐芬特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现状等进行介绍。
    吸入性生物制剂在哮喘疾病中的开发进展及前景
    李光辉, 黄静, 朱敏, 赵芮, 万亚坤, 陈智鸿
    2024, 29(4):  406-414.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4.007
    摘要 ( 272 )   PDF (904KB) ( 2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超过3亿人饱受哮喘困扰,且发病率逐年增加,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哮喘激发机制复杂,异质性强,是一类免疫介导的炎症疾病。随着基于生理、病理等机制深入研究,陆续推出的治疗性小分子和激素药物已实现对大多数患者的控制和治疗,但仍有5%~10%的患者为难控制、难治疗性哮喘,即重度哮喘。近十年来,得益于生物医药的迅猛发展,蛋白、抗体类药物凭借高有效性、高特异性、高安全性成为关键的重度哮喘治疗药物,然而由于生物制剂通常经注射给药,不可无创、快速地递送药物直接入肺迅速吸收起效,故而临床中亟需起效快、便捷、经济、安全的吸入式生物制剂。本综述通过对哮喘发病机制的阐释,概括现行的小分子、激素类和生物类治疗药物,并总结吸入式哮喘生物制剂的研发历程,对其未来前景进行分析,旨在加深对大分子吸入药物研究方向的认知,更新该领域前沿动态,以期为更多吸入式生物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成人重度哮喘的免疫学特征和生物靶向治疗现状及展望
    孙傲, 王镜銮, 刘文娟, 任敦强, 刘晓静
    2024, 29(4):  415-422.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4.008
    摘要 ( 162 )   PDF (645KB) ( 1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度哮喘是哮喘患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因素,可造成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压力。近年来,随着对哮喘病理机制的深入了解,生物靶向治疗逐渐成为重度哮喘治疗的新选择。这些疗法通过精确抑制或调节炎症级联反应中的关键分子,从而有效缓解症状、改善肺功能,并降低急性发作的风险。它们标志着在重度哮喘治疗方面的范式转变。本文系统地探讨重度哮喘的免疫学特征,并对生物靶向治疗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全面评述,旨在为重度哮喘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科学、有益的参考依据。
    生物靶向药物在哮喘气道黏液栓治疗中的价值
    牟朵, 刘可欣, 常春
    2024, 29(4):  423-426.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4.009
    摘要 ( 114 )   PDF (519KB) ( 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道黏液栓是哮喘中常见的一种表型,通过引起气流阻塞加重而使哮喘急性发作风险增高。鉴于其在哮喘中的重要作用,针对气道黏液栓的治疗或将成为控制哮喘进展、预防或解除致死性哮喘发作的策略。既往研究表明,嗜酸粒细胞、T2型炎症等与黏液栓的形成有关,针对上述通路的生物靶向药物可能在治疗气道黏液栓方面发挥疗效。
    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在过敏性气道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王林林, 马圆, 陈智鸿, 计海婴
    2024, 29(4):  427-431.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4.010
    摘要 ( 124 )   PDF (536KB) ( 1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llergen immunotherapy,AIT)是明确患者过敏原后,给患者反复接触过敏原提取物,并逐渐增加浓度和剂量直到达到目标维持剂量,从而使患者对过敏原产生耐受,这是至今惟一一种可以调控变应性疾病发病机制进而改变其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AIT临床实践和研究领域均取得较大进展,本文对AIT的作用机制、疗效和给药途径等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慢性咳嗽与中枢神经因子调节剂的利用
    沙炳先, 白昊东, 李婉珍, 余莉, 徐镶怀
    2024, 29(4):  432-439.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4.011
    摘要 ( 97 )   PDF (704KB) ( 1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性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体、精神和社会负担。虽然慢性咳嗽通常与基础疾病,如哮喘、胃食管反流病、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等相关,但是部分患者咳嗽极难控制,并且难以明确咳嗽病因,其中许多患者表现出咳嗽高敏感性的临床特征,这为慢性咳嗽的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随着对慢性咳嗽病理生理学机制的深入研究,慢性咳嗽的治疗方法发展到新阶段。本文总结并讨论了中枢神经因子调节剂用于治疗慢性咳嗽的机制以及临床证据,这些药物可能在未来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基础研究
    天麻素对脑缺血大鼠纹状体BDNF、IL-6表达的影响
    刘敏, 丁艳霞, 张业贵, 产翠翠, 龚儒杰, 倪进忠
    2024, 29(4):  440-446.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4.012
    摘要 ( 98 )   PDF (2577KB) ( 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研究天麻素对脑缺血大鼠纹状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探讨天麻素治疗脑缺血的可能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天麻素组,每组10只。大脑中动脉栓塞法(MCAO)造模成功后,天麻素组腹腔注射天麻素注射液10 mg/kg,1次/d,连续14 d; Nissl染色观察纹状体神经元的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BDNF、IL-6蛋白在纹状体的阳性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BDNF、IL-6蛋白在纹状体的表达水平。结果:Nissl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纹状体神经元结构清晰完整,细胞排列紧密。模型组较假手术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1),出现明显的胞体萎缩情况,细胞排列疏松。天麻素组较模型组Nissl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多(P<0.01),细胞形态也有明显改善。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一致:正常组与假手术组BDNF、IL-6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缺血侧纹状体BDNF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IL-6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天麻素组缺血侧纹状体BDNF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05,P<0.01),IL-6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P<0.01)。结论:天麻素对脑缺血导致的纹状体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抗炎因子BDNF、下调促炎因子IL-6有关。
    黄芩微乳凝胶对小鼠慢性湿疹的疗效研究
    王珂, 牛晨冰, 常银霞, 秦雪梅, 栾智华, 张越
    2024, 29(4):  447-454.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4.013
    摘要 ( 108 )   PDF (1593KB) ( 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拟在前期黄芩自微乳的研究基础上,制备黄芩微乳凝胶,并考察其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单因素法和响应面法优选凝胶基质、保湿剂等,确定黄芩微乳凝胶的处方工艺;采用Franz扩散池法评价微乳和微乳凝胶的体外透皮性能;建立鼠耳慢性湿疹模型,测定黄芩微乳凝胶对小鼠耳肿胀度、肿胀抑制率、病理改变以及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含量,考察对小鼠慢性湿疹的治疗效果。结果:黄芩微乳凝胶理化性质稳定,微乳凝胶相比于微乳具有更好的透皮性能,微乳凝胶中主要成分黄芩素、汉黄芩素的累积透皮量分别为微乳的1.85倍、2.77倍,且微乳凝胶的稳态流量和渗透系数显著升高,滞后时间明显缩短;药效学研究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黄芩微乳凝胶可显著降低小鼠耳廓肿胀度(P<0.05),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含量减少37%以上,相较于传统的以黄芩苷为主的水提物和水提物凝胶对慢性湿疹的治疗作用更好。结论:黄芩微乳凝胶制备工艺可行,透皮性强,对慢性湿疹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临床药理学
    临床研究护士现状调查与分析
    陈黎明, 张海燕, 黄帆, 赵文艳, 丁锐, 曹彩, 方翼
    2024, 29(4):  455-459.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4.014
    摘要 ( 180 )   PDF (509KB) ( 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调查并分析国内临床研究护士现状与需求,为构建研究护士培训体系、促进研究护士规范化培训以及实现研究护士规范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国内近70家知名临床试验机构的102名研究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护士的一般资料、职业经历与工作内容、从事临床试验工作的成就感及培训需求。结果:参与问卷调查的102名研究护士中,学历为本科及以上者占92.15%,职称中级及以上者占53.92%。兼职研究护士占74.51%;在职业经历中,19.61%具有10年以上的临床试验经历;在临床试验分工中被授权参与过临床试验药品管理、样本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比例分别为47.06%、40.20%和21.17%。能够在药物临床试验工作中获得较高成就感的研究护士占70.59%;在教育培训方面,研究护士认为临床试验相关法律法规、临床试验方案规范化实施与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是最为重要的培训内容。结论:我国临床试验研究护士学历、护龄较高,但相对于飞速发展的创新药物和器械陆续注册上市与临床研究体系亟待完善的迫切需要,国内专业化的专职研究护士缺口较大,需要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研究护士培训、考核、评价体系,以提高研究护士专业化水平,助力提升我国的创新药物和器械临床试验研究的数量与质量。
    药物治疗学
    去银合剂疗效的预测因素及其在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中的增效作用
    杜娟, 林岚梅, 董灿彬, 颜克香, 高建
    2024, 29(4):  460-465.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4.015
    摘要 ( 111 )   PDF (766KB) ( 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去银合剂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并分析其疗效与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生物制剂治疗的增效作用。方法:本研究纳入共396例银屑病患者,根据病史将患者分为生物制剂组(n=98)、去银合剂辅助生物制剂组(n=62)、去银合剂单用组(n=236)。收集病史资料中患者的性别、病程、疾病类型、初始发病部位、瘙痒程度、复发与否及复发时间、是否长期吸烟、关节疼痛情况、银屑病家族史、指、趾甲损害、治疗方案及银屑病面积严重程度指数(PASI)、体表面积评分(BSA)。分析去银合剂疗效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与生物制剂联用的效果。结果:去银合剂辅助生物制剂治疗后,患者PASI90应答率升高至72.6%(P=0.014)。去银合剂治疗应答PASI50的患者中,复发间隔超过半年较未应答者增多(50% vs. 33.6%,P=0.045)。银屑病皮损体表面积(OR=0.960,P=0.000)、长期吸烟史(OR=2.10,P=0.046)及银屑病类型(OR=2.47,P=0.015)皆为去银合剂疗效的影响因素。结论:去银合剂对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有增效作用,并在复发间隔大于半年的患者中更具优势。长期吸烟史、银屑病类型及皮损体表面积皆可影响去银合剂的疗效。
    综述与讲座
    环状RNA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党银霞, 沈富辉, 王生霞, 鲁霞, 王凡
    2024, 29(4):  466-474.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4.016
    摘要 ( 96 )   PDF (678KB) ( 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新生儿死亡及儿童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亚低温治疗已成为常规手段,但目前治疗HIE的方法有限且效果不理想。此外,由于时间和设备的限制,亚低温治疗无法及时应用,治疗后仍存在较高的死亡率或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因此,探索HIE的其他有效治疗方法成为新生儿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研究证明HIE可引起神经系统在生理、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复杂变化,环状RNA(circRNA)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高度表达,并参与调节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因此有望成为HIE的潜在治疗靶点。本文综述HIE中circRNA对不同神经细胞的调控作用,旨在为治疗HIE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对肝纤维化潜在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赵婷婷, 李俊峰, 张立婷
    2024, 29(4):  475-480.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4.017
    摘要 ( 183 )   PDF (888KB) ( 1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多数慢性肝脏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存在肝纤维化。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调节免疫细胞及代谢等机制调控肝纤维化。因此,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作为慢性肝病的一种无细胞治疗,为慢性肝病的治疗扩展新思路。本文对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