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清华, 张玲.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食品与药品, 2007, 9(2):60-63. [2] 沈伟桥, 孙海燕, 汪俏梅, 等.杭白菊生物活性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 茶叶, 2006, 32(3):141. [3] 蒋惠娣, 夏强, 徐万红, 等.杭白菊的心血管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2002, 4(2):31-33. [4] 王薇, 余陈欢, 刘晶晶, 等.大孔树脂吸附纯化白苏总黄酮的工艺研究[J]. 食品科技, 2009, 34(1):152-155. [5] 盛萍, 刘波, 刘宏炳, 等.大孔树脂吸附法富集野菊花总黄酮的工艺研究[J]. 中草药, 2006, 37(8):1170-1173. [6] 殷红, 胡永洲, 杨鑫骥, 等.正交设计研究杭白菊总提取物及总黄酮提取工艺[J]. 中国中药杂志, 2004, 29(8):737. [7] 陈奇.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3. [8] 邢建峰, 侯家玉, 邹节明, 等.溃结康胶囊的抗炎作用机制[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5, 25(9):817-820. [9] 唐宁, 李子艳, 周咏梅, 等.木樨草素抗炎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7, 12(2):195-199. [10] 朱爱江, 方步武, 吴咸中, 等.金铃子散的抗炎作用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8, 24(3):1-3. [11] 阳洁, 刘华钢.中药抗炎作用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广西科学, 2005, 12(3):208-210. [12] 吴萍, 张力, 张代娟.抗炎中药的药理机制与其促炎症缓解作用的关系研究[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5, 21(8):16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