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1-193,149-153. [2]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5:187-188. [3] Brndenburg NA,Friedmam RM,Sliver SE.The epide miology of childhood psychiatric disorders.prevalence findings from recent studies[J].J Am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1990,29(1):76-83. [4] 冉云梅,刘闵.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状况研究[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4,4(1):4-10. [5] 刘琪,星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及对策[J].海军总医院学报,2011,24(3):39-41. [6] 静进.我国儿童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及对策[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5):321-324. [7] 王金龙,唐建良,赵和丹.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1):27-29. [8] 刘玉路,李新影.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及性别差异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12):1655-1657. [9] 徐凯.性别角色冲突对高中生心理压力的影响: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15,23(4):555-558. [10] 鲁玮,丁伶灵,唐慧,等.家庭状况、父母文化程度及职业对青少年忽视状况的对比研究[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34(1):77-80. [11] Hildyard KL,Wolfe DA.Child neglect:development issues and outcomes[J].Child Abuse Negl,2002,26(6-7):679-695. [12] 温岚,黄时华,刘自强.自我效能感对抑郁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2):201-203. [13] 吴增强.自我效能:一种积极的自我信念[J].心理科学,2001,24(4):499-500. [14] 冯娟,屈妍.中学生应对方式与家庭功能及自我效能感[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2):253-255. [15] 梁九清,武成莉,薛朝霞.医学院校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效能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4):572-574. [16] 陈冲,许林勇.自我效能感在应激和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0,27(4):372-374. [17] 付亚婷,刘伟,程淑英,等.自我效能感与高中生应对方式及抑郁情绪[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1):114-115.
基金项目:上海市普陀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精神病学(2016-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