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1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1-05-26
    基础研究
    丹参乙酸镁对人胚肾细胞内血红素加氧酶表达的影响
    任贤, 侯瑞英, 屈健, 沈杰, 周宏灏, 刘昭前
    2011, 16(5):  481-487. 
    摘要 ( 407 )   PDF (376KB) ( 2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以人胚肾细胞(HEK293T)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证实丹参乙酸镁(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LAB)对氧化应激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产生的影响;以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HO-1)为靶点,观察LAB对高糖诱导下HO-1表达的影响。方法: 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ROS水平,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高糖和LAB干预下,HEK 293T细胞内HO-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高糖和H2O2可使HEK293T细胞内ROS产生明显增多,LAB能够明显抑制应激状态时HEK293T细胞内ROS产生。HEK293T细胞给予高糖刺激后,HO-1 mRNA表达和蛋白质表达均上调,于 24 h 达到高峰。HEK293T细胞预先 30 min 给予10、50和 100 mol/L 3个不同浓度的LAB干预后,与高糖对照组比较,HO-1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有显著性的增加。结论: LAB不但可以直接清除氧化应激下细胞内过多的ROS,而且还可以通过激活下游基因HO-1的表达而发挥抗氧化作用。
    p-CREB在激动GHB受体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中的变化
    杨其侠, 秦浩, 谷淑玲
    2011, 16(5):  488-491. 
    摘要 ( 351 )   PDF (167KB) ( 2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蛋白结合元件(p-CREB)在激动γ-羟基西酸(GHB)受体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中的变化。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I/R组,NCS-356 160、320、640 μg/kg 组。采用改良的Longa线栓法缺血2 h/再灌2 h建立I/R模型。分别于缺血前 30 min 和再灌前icv给予药物;5分制评分法评价大鼠神经功能。再灌 24 h 后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p-CREB的表达。结果: I/R组大鼠行为学评分为 3.2±0.7,明显高于Sham组(n=8,P<0.01);NCS-356 640 μg/kg 组的行为学评分则明显低于I/R组(n=8,P<0.05)。I/R组大鼠缺血区脑皮层细胞核内p-CREB的表达为 96.3±6.0,明显高于Sham组(n=8,P<0.01);NCS-356 320 μg/kg 组和NCS-356 640 μg/kg 组脑缺血皮层细胞核内p-CREB的表达与I/R组比较明显降低(n=8,P<0.01)。结论: 激动GHB受体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缺血组织p-CREB的表达在此保护作用中降低。
    依泽替米贝通过小凹蛋白1调节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脂质蓄积
    庹勤慧, 袁皓瑜, 郭琰, 于伟霞, 廖端芳
    2011, 16(5):  492-495. 
    摘要 ( 359 )   PDF (226KB) ( 2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依泽替米贝(ezetimibe)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胆固醇蓄积的影响以及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原代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rat VSMCs)为研究对象,以 20 mg/L 胆固醇:甲基β环糊精复合物(Chol:MβCD)孵育细胞48 h形成荷脂细胞模型。不同浓度的依泽替米贝(3、10 、30 μmol/L)处理细胞 24 h,或以 30 μmol/L 依泽替米贝分别处理细胞不同时间(0、6、12、24、48 h),HPLC检测细胞内TC、游离胆固醇(FC)的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凹蛋白1(caveolin-1)蛋白的表达。结果: 不同浓度依泽替米贝(3、10 、30 μmol/L)作用于VSMCs源性荷脂细胞不同时间,细胞内TC、FC的含量呈浓度依赖性减少,以30 μmol/L浓度孵育 24 h 作用最强。Chol:MβCD明显减少细胞caveolin-1蛋白表达水平,依泽替米贝能够逆转这种作用。结论: 依泽替米贝抑制Chol:MβCD诱导的大鼠平滑肌细胞中胆固醇蓄积作用可能与caveolin-1有关。
    秋水仙碱对大鼠肾细胞NRK体外毒性机制初步探讨
    陈雪梅, 柳军, 宋金萍, 王涛, 尚靖
    2011, 16(5):  496-500. 
    摘要 ( 379 )   PDF (417KB) ( 2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考察秋水仙碱体外肾毒性及其主要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肾细胞NRK,通过MTT试验、细胞形态学改变、乳酸脱氢酶释放率、Hoechst/PI双染色法、流式细胞术考察秋水仙碱对大鼠肾细胞NRK是否具有毒性作用,进而阐明秋水仙碱肾毒性产生的可能机制。结果: 秋水仙碱在 0.1~10 μmol/L 浓度范围内,对NRK细胞的抑制率呈浓度依赖性。1 μmol/L 处理组细胞形态学发生明显改变,乳酸脱氢酶释放率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也逐渐增加。Hoechst/PI双染荧光观察 10 μmol/L 处理组细胞处于晚期凋亡及坏死状态,Annexin V-PI 双染流式检测细胞凋亡率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结论: 秋水仙碱在 0.1~10 μmol/L 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较强的体外肾毒性,其机制可能是秋水仙碱将细胞阻滞在G2/M期,影响细胞的分裂从而诱导细胞凋亡,对细胞产生毒性。
    药用注射辅料聚山梨酯80诱发类过敏反应的细胞研究
    李钦, 赵吟, 郑晓亮, 张信岳
    2011, 16(5):  501-505. 
    摘要 ( 419 )   PDF (327KB) ( 2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聚山梨酯80诱导大鼠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RBL-2H3细胞脱颗粒现象,探讨其诱发类过敏反应的可能机制。方法: 聚山梨酯80与RBL-2H3细胞共同孵育 60 min 后,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发生脱颗粒反应的形态学变化,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与Annexin V结合变化,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上清液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百分率,并通过阿利新蓝染色试验进行定性观察。结果: 不同浓度聚山梨酯80可诱导细胞发生典型的脱颗粒反应形态学变化,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脱颗粒率及组胺释放率显著升高,且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 聚山梨酯80单次、首次给药即可诱导RBL-2H3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诱发类过敏反应,这可能是其临床首次用药即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机制之一。
    定量药理学
    临床试验中访视时间与入组速度对瓮模型组间分配比例的影响
    于莉莉, 步晓冬, 刘召平, 李霞, 夏结来
    2011, 16(5):  506-509. 
    摘要 ( 475 )   PDF (264KB) ( 2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瓮模型是适应性设计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随机化方法。本文模拟研究了研究周期从半年至两年,访视时间从 7 d 到 56 d 的各种组合下的临床试验使用瓮模型进行反应变量-适应性随机化的组间分配比例,结果表明访视时间、研究周期对于使用瓮模型进行反应变量-适应性随机化存在一定的影响,或者使得结果呈现某种趋势,但是其影响的绝对值之间差异并不是很大。通过以上的分析验证,希望为随机化胜者优先原则在新药临床研究中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丹参酚酸B在健康人群个体内暴露程度的生物标志物发现
    黄继汉, 王鲲, 许羚, 何迎春, 李禄金, 杨娟, 盛玉成, 郑青山
    2011, 16(5):  510-516. 
    摘要 ( 387 )   PDF (455KB) ( 3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用有限采样方法(LSS)和图形化评价,建立1~4个时点(时间与浓度)的回归方程,估算丹参酚酸B体内暴露程度参数AUC0-24 h和Cmax,从而为个体化用药提供生物标志物。方法: 丹参酚酸B 200、300、400 mg 在健康受试者静滴给药,LSS法以7 h内血药浓度数据建模。应用Jackknife法验证模型,绝对误差(APE)、误差均方及图形检测表示评价结果。结果: 2~4时点的LSS完全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去预测体内暴露程度。Jackknife法验证显示,AUC0-24 h 用一个时点,27例数据中有8 (29.6%)的绝对误差超过15%,采用2、 3、4个时点建模预测的结果较好,27例中所有预测结果的APE均在15%以内;Cmax用一个时点,27例数据中有3 (11.1%)的绝对误差超过15%。采用2、3、4个时点建模预测结果也较好,27例中分别有2 (7.4%)、2 (7.4%) 和1 (3.7%)例预测结果的APE超过15%。结论: 2~4个血药丹参酚酸浓度可作为生物标志物,较准确地预测AUC0-24 h和Cmax,从而方便地指导个体用药。
    单组临床试验目标值法的精确样本含量估计及统计推断
    成琪, 刘玉秀, 陈林, 刘丽霞
    2011, 16(5):  517-522. 
    摘要 ( 1192 )   PDF (279KB) ( 4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针对结局为二分类变量以率作为终点评价指标的单组临床试验,探讨基于二项分布原理进行单组目标值法样本含量估计及统计推断的精确方法。方法: 系统综合和全面论述了单组临床试验目标值法所涉及到的样本含量计算、可信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的精确方法。结果: 按目标值起点为75%,间隔1%增加,给出预期事件发生率起点为76%,间隔1%增加,与目标值对应的精确样本含量结果,并列表给出β在 0.20 条件下,α分别取单侧和双侧 0.05 水平下的两套结果,可供直接查用。提供了可信区间估计及假设检验的精确计算公式。结论: 为单组临床试验目标值法的样本含量计算、可信区间估计及假设检验提供了系统、实用的方法学支持。
    脂微球前列腺素E1改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刘琳, 霍墨菲, 孙瑞华
    2011, 16(5):  523-529. 
    摘要 ( 473 )   PDF (762KB) ( 2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脂微球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OVID-LWW、CNKI和万方数据库,收集以脂微球前列腺素E1为干预措施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RCT)。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提取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个RCT,共97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试验组为普通基础治疗加脂微球前列腺素E1,对照组为基础治疗或基础治疗加B族维生素。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在改善DPN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腓总神经MCV的加权均数差(WMD)及其95%CI分别是 4.39(2.86,5.91)和 3.38(2.21,4.54)。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敏感性分析的WMD及其95%CI为 3.55(1.86,5.24)。结论: 脂微球前列腺素E1对DPN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可能有改善作用。因纳入文献的试验方法学质量较低,仍需开展科学规范、高质量、大样本、长期随访的RCT。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高小梅, 王柏松, 宋艳艳, 祁红, 荣征星, 王昊
    2011, 16(5):  530-537. 
    摘要 ( 475 )   PDF (576KB) ( 3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应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和分析国内外评价疗效差异的原因。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数据库,筛选针刺治疗偏头痛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2篇高质量的、以假针刺组为对照的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刺治疗结束时,真针刺和假针刺组的有效率分别为 49.5%和 43.3%,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OR=1.28,95%CI:1.02~1.61,P=0.03);随访结束时,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 47.7%和 38.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OR=1.33,95%CI:0.70~2.51,P=0.39)。对国内及国外临床试验进行亚组分析发现,在治疗结束及随访结束时,国内试验针刺组的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假针刺组(P<0.05),而国外临床试验均显示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述结果提示在治疗期间针刺对偏头痛具有一定疗效,但治疗停止的随访期间针刺的疗效不显著。国内外临床试验在设计及执行等方面差异较大,今后尚需更多科学严谨的、符合中医特点的高质量RCT来验证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
    临床药理学
    ICU患者替考拉宁给药方式及药物浓度监测的临床意义探讨
    李昊, 王雪, 董海燕, 董亚琳, 田刚
    2011, 16(5):  538-544. 
    摘要 ( 387 )   PDF (290KB) ( 2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替考拉宁的合理给药方式及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DM)的必要性。方法: 对使用替考拉宁治疗的20例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前 3 d 平均起始给药剂量(MID)的不同,分为MID=533.33 mg/d 组10例和MID<533.33 mg/d 组10例,所有患者治疗期间采集血样,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量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Cmin)。结果: 研究发现替考拉宁Cmin与初始给药剂量密切相关,其Pearson相关性为 0.685,双侧显著性检验均为 0.01,使用起始负荷剂量的患者Cmin明显高于不采用起始负荷量的患者(P<0.01),且治疗效果亦明显好于不予以起始负荷量的患者(P<0.01),两组病人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在使用替考拉宁时需要予以规范的起始负荷给药方式,以期快速达到有效药物治疗浓度,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应根据TDM结果协助调整给药剂量,避免替考拉宁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天然维生素E对P-糖蛋白活性影响的体内研究
    张松波, 段娟, 周宏灏
    2011, 16(5):  545-548. 
    摘要 ( 491 )   PDF (196KB) ( 2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阐明天然维生素E在体内对P-糖蛋白活性的影响。方法: 12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两组,采用两阶段双周期交叉设计,一组口服天然维生素E 600 mg/d,另一组不服药,连续 14 d,在第15天两组均口服他林洛尔 100 mg,在0、0.25、0.5、0.75、1、1.5、2、2.5、3、4、6、8、12、24 h 采外周静脉血 5 mL,洗脱4周交叉进行下阶段实验。采血后 0.5 h 内进行离心和分离血浆,运用HPLC测定他林洛尔血浆中药物浓度,分析比较不同服药组间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 天然维生素E明显降低了他林洛尔的血药浓度。天然维生素E服用组与对照组之间他林洛尔曲线下面积AUC(0-24 h)分别为(2104±670)和(2914±1061) ng·h·mL-1,P<0.05;峰浓度Cmax分别为(249±69) ng/mL和(406±214) ng/mL,P<0.05。结论: 口服天然维生素E 600 mg,连续 14 d,明显诱导了P-糖蛋白的活性。
    异硫氰酸苯酯柱前衍生化RP-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10种氨基酸的浓度
    杨智, 阳利龙, 祝文兵, 曹靖, 何周康
    2011, 16(5):  549-552. 
    摘要 ( 418 )   PDF (223KB) ( 3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一种异硫氰酸苯酯柱前衍生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人血浆中10种氨基酸的方法。方法: 以正亮氨酸为内标物,异硫氰酸苯酯为柱前衍生剂,Venusil-AA柱为分析柱,柱温 40 ℃,采用二元梯度洗脱,254 nm 波长处检测。结果: 氨基酸血浆浓度在 15.6~250 μmol/L 时,其峰面积与内标物峰面积的比值和氨基酸血浆浓度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 0.99;10种氨基酸的加样回收率在 96.3%~103.4%;日间和日内变异系数均在 4.8%以下。应用该方法对小儿血浆中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结论: 该法简便、稳定, 并且分离效果好,可用于人血浆中氨基酸浓度的检测。
    药物治疗学
    CTLA-4 siRNA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
    余永胜, 吴昊, 汤正好, 臧国庆
    2011, 16(5):  553-557. 
    摘要 ( 417 )   PDF (282KB) ( 2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化学合成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 antigen 4,CTLA-4)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干扰后对细胞因子IFN-γ、IL-2和IL-4分泌的影响,探讨CTLA-4对慢性乙型肝炎的T细胞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检测CHB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TLA-4,观察其与HBV-DNA的相关性(P<0.05);根据人淋巴细胞CTLA-4的基因序列,设计合成CTLA-4 siRNA及阴性对照siRNA(siRNA-co),电穿孔法转染CHB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方法检测淋巴细胞CTLA-4 mRNA的表达, 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淋巴细胞CTLA-4蛋白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IFN-γ、IL-2和IL-4分泌。结果: CHB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TLA-4表达量与血清HBV-DNA载量有关;CTLA-4 siRNA转染CHB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后,CTLA-4 mRNA及CTLA-4蛋白表达均受到抑制,IFN-γ、IL-2分泌增加,与阴性对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IL-4分泌没有变化,与阴性对照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TLA-4表达一定程度抑制免疫反应,利于HBV-DNA的复制;利用siRNA在mRNA水平抑制CHB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TLA-4的表达,能够诱导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分泌增加,对Th2型细胞因子IL-4无影响。说明抑制CTLA4有助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细胞免疫的增强。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临床特点分析
    宣丹, 盛君, 李志, 毛桐俊, 徐亮, 陆进明
    2011, 16(5):  558-562. 
    摘要 ( 394 )   PDF (260KB) ( 2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比分析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认识、改善预后。方法: 收集2006年8月至2009年8月间住院的PM和DM患者共32例,对其年龄、住院时间、肌力、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水平、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和股四头肌MRI、肺高分辩率CT(HRCT)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DM组和PM组患者在年龄、肱二头肌力、股四头肌力、住院时间、ESR、CRP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PK水平PM组(3032±2973)U/L显著高于DM组(390±947)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DM和PM患者颈肌受累、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组间质性肺炎(ILD)的发生率显著高于PM组患者(P=0.021),且MRI上水肿信号的改变比PM患者明显。PM组对糖皮质激素疗效显著优于DM组(P=0.013)。4例死亡均为DM患者,3例死于间质性肺炎合并感染后呼吸衰竭,1例死于横纹肌溶解综合症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 DM患者CPK水平不及PM患者高,但并发ILD较多,预后较PM差。
    阿立哌唑对首发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风险的探讨
    吴小立, 文飞, 钟智勇, 韩自力
    2011, 16(5):  563-567. 
    摘要 ( 351 )   PDF (194KB) ( 2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阿立哌唑对首发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代谢影响。方法: 31例首发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选病例组接受阿立哌唑治疗,治疗前后各测量一次体重、腰围、腰臀比、血清TC、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1( Apo-Al)、载脂蛋白B (Apo-B100)、脂蛋白a (LPa)、空腹血糖(FBS)、空腹胰岛素(INS)、C肽(C-P),并分别计算出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另设健康对照组44例,同法测量上述指标。将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病例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病例组INS、C-P及HOMA-IR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治疗后体重、BMI、腰围、腰臀比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病例组TG、INS、C-P、HOMA-I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POA1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本身可能存在有代谢异常;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APS)阿立哌唑对患者血糖、血脂代谢相对影响较小。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关节炎中意义
    毛桐俊, 许国飞, 盛君, 李志, 宣丹, 张军, 陆进明, 徐亮
    2011, 16(5):  568-573. 
    摘要 ( 394 )   PDF (211KB) ( 2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检测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水平,探索抗CCP抗体与SLE患者关节炎及骨侵蚀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141例SLE患者血清中抗CCP抗体水平,并与SLE患者关节临床表现及其他实验室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抗CCP抗体在SLE患者中的阳性率为 20.6%(29/141)。其中,在SLE关节炎组抗CCP抗体阳性率为 26.7%(20/75),非关节炎组抗CCP抗体阳性率为 13.6%(9/66),两者间比较相近(P=0.056),但是SLE关节炎组抗CCP抗体中位水平为 16 RU/mL(5~1600 RU/mL)高于非关节炎组的 12 RU/mL(4~51 RU/mL)(P=0.004)。抗CCP抗体阳性SLE患者中关节炎组抗CCP抗体中位水平为 304.5 RU/mL(28~1600 RU/mL),也明显高于非关节炎组的 30.0 RU/mL(28~51 RU/mL) (P=0.001)。在75例SLE有关节炎表现的患者中,有6例患者出现侵蚀性关节炎,其中5例检测出高滴度抗CCP抗体[459 RU/mL (76~605 RU/mL)]。结论: 在SLE中,20.6%的患者体内存在抗CCP抗体,对于有关节炎表现的SLE患者伴有高滴度的抗CCP抗体,可能会发生侵蚀性关节炎,抗CCP抗体对判断SLE关节炎具有重要意义。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的疗效观察
    江长旺, 施剑飞, 诸亚萍, 陶云海
    2011, 16(5):  574-578. 
    摘要 ( 373 )   PDF (214KB) ( 2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急性期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研究时间为8周。运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17项及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对两组患者进行症状及不良反应的评定。根据临床常用抗精神病药物效价比的换算方法,将两组患者所用的抗精神病药物换算成氟哌啶醇剂量,然后进行比较。结果: 入组71例,完成研究68例。研究组HAMD评分在治疗第1周起便出现较入组时有显著性下降,治疗第2周起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HAMD评分在治疗第4周起才显示出较入组时有显著性下降。研究组BPRS评分在治疗第2、4、8周较入组时均有显著性的下降,也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BPRS评分。治疗第8周研究组患者痊愈率(42.8%)显著高于对照组(15.1%),P<0.05,研究组显效率(65.7%)略高于对照组(51.5%)。研究组抗精神病药物的平均最高剂量,1~8周的平均剂量及第8周的平均剂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剂量。在治疗第2、4、8周,研究组TE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抗精神病药物能快速有效地治疗精神分裂症所伴发的抑郁症状,对精神病性症状的治疗有协同作用,并且安全性较好。
    综述与讲座
    细胞色素P450酶诱导/抑制的研究方法及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卜明华, 张颖, 刘建勋, 刘东春
    2011, 16(5):  579-585. 
    摘要 ( 671 )   PDF (237KB) ( 5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胞色素P450(CYP450)在外源及内源物质的生物转化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肝脏中重要的药物代谢酶。CYP450酶活性/含量的改变直接影响了经其代谢的药物在体内的有效量和作用时间,与药效和用药安全性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了解药物对CYP450酶可能存在的诱导或抑制作用是药物研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研究内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研究CYP450酶诱导/抑制水平和机制的试验方法以及在药物、尤其是在天然产物研究中的应用。
    基于有效性及伦理学原则探讨新药Ⅱ、Ⅲ期临床试验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毕京峰, 陈素红, 魏振满
    2011, 16(5):  586-589. 
    摘要 ( 344 )   PDF (164KB) ( 2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新药临床研究中选择阳性药物为对照存在可能无法真实评价新药疗效的可能性,以及新药临床试验本身存在的广义伦理学问题,提出新药临床研究过程中,至少应在Ⅱ期选择安慰剂作为对照组,视研究目标疾病情况可以选择病情较轻的受试者参加试验,在首先验证新药的绝对有效性的基础上安排Ⅱ期二阶段和Ⅲ期临床试验:Ⅱ期二阶段可以采用add-on研究模式,适当扩大适应征;Ⅲ期临床试验可以选择安慰剂,也可以选择合适的阳性药物作为对照组,从而既保证了新药的绝对有效性,又使新药临床试验更加符合伦理学原则。
    醛糖还原酶在非糖尿病疾病中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邓晓兰, 李慧, 景贤, 田莹莹, 吕佩瑜, 欧阳冬生
    2011, 16(5):  590-594. 
    摘要 ( 389 )   PDF (185KB) ( 3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醛糖还原酶属于醛酮还原酶超家族中重要的一员,是糖代谢途径中多元醇通路的限速酶。醛糖还原酶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氧化应激等介导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参与多种疾病病理过程。本文主要综述了醛糖还原酶在非糖尿病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无复流现象防治研究进展
    李晓倩, 柯永胜
    2011, 16(5):  595-600. 
    摘要 ( 422 )   PDF (213KB) ( 2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比例越来越高。但急诊PCI过程中,常常发生无复流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就无复流的可能机制和处理作一简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