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短篇报道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A1675G多态性与缬沙坦降压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李刚强, 阎伟, 巢胜吾, 樊济海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2, 17 (2): 185-188.  
    摘要460)      PDF (184KB)(294)    收藏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A1675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高血压发生及缬沙坦治疗的关系。方法: 应用直接测序方法对80例原发性高血压和40例正常人群中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作SNP分型。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1675G位点上A等位基因频率和正常人群中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与用药后血压的下降幅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的A1675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有关,其可能是缬沙坦降压疗效的新的预测因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2. 聚桂醇注射联合手术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观察
    卢惟钦, 蒋劲松, 杨光唯, 来集富, 卢凯平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2, 17 (1): 52-54.  
    摘要398)      PDF (155KB)(204)    收藏
    目的: 探讨泡沫硬化剂聚桂醇联合手术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本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间86例单侧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3例。A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主干剥脱,小腿曲张静脉内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B组行传统大隐静脉曲张手术。结果: 86例患者均成功施行治疗。A组手术时间小于B组(P<0.01)。A组住院时间也小于B组(P<0.01)。术后随访半年,A组3例(6.9%)患肢出现局限的静脉曲张,B组2例(4.7%),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聚桂醇注射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安全、有效,较传统手术缩短了手术时间与患者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
    3. 复合全麻下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的药代动力学
    祝永明, 肖旺频, 安尔丹, 周清河, 涂厉标, 楼洪刚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8, 13 (7): 809-812.  
    摘要82)      PDF (164KB)(107)    收藏
    目的:对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的手术病人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选择12例上腹部手术病人,硬膜外腔注入0.5%罗哌卡因,并行全麻诱导,于输入罗哌卡因后1、10、20、30、45、60、75、90、120、150、180min分别从左桡动脉采血,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罗哌卡因血药浓度,用DAS2.0药动学统计软件拟合房室模型,并计算各项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术中、术后均未见与罗哌卡因有关的不良反应,罗哌卡因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为10min;Cmax为0.713mgL;t1/2α为122min;t1/2β为190min;AUC0→180为(72±10)μg·mL-1·min-1结论:复合全麻下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药物代谢符合二室模型,安全性良好,镇痛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静脉吗啡与硬膜外吗啡复合布比卡因用于小儿术后镇痛的比较
    焦志华, 张晓丽, 李敬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7, 12 (8): 957-960.  
    摘要71)      PDF (169KB)(87)    收藏
    目的: 比较静脉吗啡和硬膜外吗啡复合布比卡因用于小儿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 I-II 级, 年龄3~10 岁, 行择期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患儿48 例, 随机分为3 组, 每组16 例:静脉吗啡组、硬膜外吗啡复合布比卡因镇痛组和对照组,按需要给予非甾类抗炎镇痛药或肌肉注射哌替啶。采用改良客观疼痛评分(OPS) 分别记录3 组术后2、4、8、12、24、48 h 的镇痛效果, 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静脉吗啡组和硬膜外吗啡复合布比卡因组的OPS 评分无明显差异, 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静脉吗啡组有6 例患儿出现嗜睡,硬膜外吗啡复合布比卡因组患儿均安静、无嗜睡和哭闹, 对照组有7 例哭闹。3 组患儿术后各时点心率、氧饱和度均在正常范围, 未发生呼吸抑制。静脉吗啡组有4 例出现呕吐, 3 例出现皮肤瘙痒, 无尿潴留;硬膜外吗啡复合布比卡因组有1 例出现呕吐, 1例出现皮肤瘙痒, 无运动障碍及尿潴留;对照组1 例呕吐, 无皮肤瘙痒、运动障碍和尿潴留发生。结论: 静脉吗啡与硬膜外吗啡复合布比卡因用于小儿术后镇痛效果可靠, 硬膜外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优于静脉吗啡镇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5. 重复给药对芬太尼诱发咳嗽的影响
    张志永, 黄宇光, 周游, 任洪智, 罗爱伦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7, 12 (7): 838-840.  
    摘要64)      PDF (137KB)(132)    收藏
    目的: 观察麻醉诱导时重复注射芬太尼对其诱发咳嗽(fentanyl-induced coughing) 的影响。方法: 300 例择期手术患者, 麻醉诱导前快速静注芬太尼1 μg/kg, 出现咳嗽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以同样的剂量和方法重复注射芬太尼:2 min 组在首次给药后2 min 注射;5 min 组在首次给药后5 min 注射。记录咳嗽发生的次数和出现时间, 并根据咳嗽次数进行严重程度分级。结果: 首次注射芬太尼1 μg/kg诱发咳嗽的发生率为18%(54/300) 。重复给药后,2 min 组的发生率为0%(0/27), 5 min 组为40.7%(11/27), 2 min 组发生率明显低于5 min 组(P<0.01) 。咳嗽严重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咳嗽出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复给药可明显降低麻醉诱导时芬太尼1 μg/kg 诱发的咳嗽发生率, 但不影响其程度, 而且随着给药间隔的延长, 咳嗽发生率逐渐上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中侧支循环流出道重建的临床效果
    胡骥琼, 王道明, 司春强, 薛清泉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7, 12 (1): 119-120.  
    摘要66)      PDF (117KB)(115)    收藏
    目的: 总结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的效果及侧支循环流出道重建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15 例股腘动脉旁路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单纯的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术后近期发生人工血管栓塞1 例, 远期随访中发生远端流出道闭塞2例。同时重建侧支循环流出道的病人疗效较好, 仅1 例在随访中出现肢体皮温低症状。结论: 股腘动脉旁路术中同时行侧支循环流出道重建能起到明显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7. 尼尔雌醇对绝经后妇女冠心病患者血脂的影响
    吴静, 朱兴虎, 赵三梅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1999, 4 (4): 353-353.  
    摘要63)      PDF (127KB)(73)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8. 肝素、酚妥拉明、氨体舒通联合治疗老年肺心病心力衰竭30例
    石卫晨, 王小剑, 曾朝荣, 叶秀伦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1999, 4 (4): 354-354.  
    摘要55)      PDF (131KB)(97)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复方青黄胶囊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6 例临床报道
    唐强, 沈杰, 刘昭前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7, 12 (4): 478-480.  
    摘要70)      PDF (142KB)(191)    收藏
    目的 研究复方青黄胶囊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青黛、雄黄等制备成中药复方胶囊, 进行临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志愿者服药治疗研究, 观察复方青黄胶囊对患者治疗前后血象及对预后和生存的影响。 结果 6 例患者均获得完整的随访资料, 接受复方青黄胶囊治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4 例完全缓解, 2 例部分缓解;6 例患者均未出现急性病变, 1 例已存活16 年。 结论 复方青黄胶囊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较好治疗效果,且副作用少, 为中药砷剂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提供了临床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10. 本院202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张帆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7, 12 (6): 718-720.  
    摘要59)      PDF (129KB)(63)    收藏
    目的:探讨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 特点及相关因素,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从本院门诊药房退药记录中收集的202 例ADR 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2 例ADR 中, 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 占总例数的75. 74% (153 例); 与抗感染药物有关的ADR 最为多见, 占总例数的76. 23% (154例); 中药制剂占总例数的10. 89% (22 例); ADR 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为主, 占总例数的47. 52% (96例), 其次是消化系统, 较严重的ADR 有7 例(3. 47% ) 。结论:应重视ADR 监测工作, 加强对抗感染药物的使用管理并重点监测, 以避免或减少ADR 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