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2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06-26
    封面与目录
    封面与目录
    2024, 29(6):  600. 
    摘要 ( 21 )   PDF (31541KB) ( 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当归黄芪超滤物治疗放射性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李雯, 蒋虎刚, 王新强, 李应东, 刘凯, 赵信科
    2024, 29(6):  601-611.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6.001
    摘要 ( 71 )   PDF (2822KB) ( 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联合实验验证探讨当归黄芪超滤物(RAS-AM)治疗放射性心肌纤维化(RIMF)可能的作用靶点和机制。方法:使用TCMSP数据库、TCM@TAIWAN台湾中医药资料库和TCMID中医药数据库筛选RAS-AM的成分和靶点,并使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靶点预测。从Gene 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得RIMF疾病靶点,疾病和药物的交集靶点通过韦恩在线工具获得,交集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获得蛋白互作关系(PPI),使用Cytoscape3.9.1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的可视化网络拓扑关系图。通过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微生信平台作图。实验验证: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1.0 mg/kg)、RAS-AM低剂量组(150 mg/kg)、RAS-AM中剂量组(300 mg/kg)、RAS-AM高剂量组(600 mg/kg),采用38Gy剂量辐射诱导建立RIMF模型,灌胃给药4周,同时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大鼠取血和心脏后,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ELISA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网络药理学预测的关键靶点。结果: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RAS-AM活性成分34个,靶点705个,共有靶点154个,以IL-6、VEGFA、MMP-2、MMP-9、ACE为前五的核心靶点;GO富集分析共筛选出153个条目,KEGG富集有25条通路。实验部分:HE染色结果显示各用药组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好转,心肌间质中炎症细胞浸润减轻,心肌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减少。ELISA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IL-6、VEGFA、MMP-9表达均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IL-6、VEGFA、MMP-9表达均不同程度降低(P<0.05),呈剂量依赖性。结论:RAS-AM;可能通过下调IL-6、VEGFA蛋白、MMP-9蛋白等为代表的核心靶点和调控炎症通路、胶原分解等过程,多途径协同以抗RIMF。
    NEDD8结合酶UBE2F调控肺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
    林雄智, 张路易, 贺连平, 梁勇, 周丽莎
    2024, 29(6):  612-620.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6.002
    摘要 ( 48 )   PDF (1853KB) ( 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究NEDD8结合酶UBE2F对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转移的影响。方法:利用TIMER2.0、UALCAN、HPA等数据库分析UBE2F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UBE2F表达与肺腺癌生存率的关系;运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UBE2F敲除的肺腺癌细胞系,并构建UBE2F敲除的裸鼠肺腺癌转移瘤模型,验证UBE2F敲除对肺腺癌转移的影响;通过细胞划痕实验以及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UBE2F敲除对肺腺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法和Real time PCR法检测下调UBE2F表达对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转录因子Snail表达的影响。结果:多个数据库分析表明,UBE2F在肺腺癌中高表达,且高表达患者比低表达患者具有更好的预后;体内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UBE2F敲除后裸鼠肺表面转移的小结节数目显著增多(P<0.05);细胞划痕实验以及Transwell实验表明,UBE2F敲除增强肺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和Real time PCR结果显示,UBE2F敲除升高EMT转录因子Snail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结论:敲除UBE2F诱导Snail积聚,进而导致肺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蛋白激酶全抑制分析揭示 KG-1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
    段毓, 徐凝馨, 曹琼, 杨恺, 王金娟, 刘思瑾, 贾峰峰, 刘建兵, 李莉
    2024, 29(6):  621-628.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6.003
    摘要 ( 36 )   PDF (1669KB) ( 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通过分析KG-1细胞对各种蛋白激酶抑制剂的反应,探讨其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各种蛋白激酶抑制剂对KG-1细胞增殖、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以及FGFR1下游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NVP-BGJ398和PD173074有效抑制KG-1细胞的增殖,表明FGFR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在KG-1细胞增殖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使用FGFR抑制剂处理后,p-FGFR1和p-STAT5水平显著下降(P<0.001),p-Akt水平稍有下降(P<0.05),并未影响p-ERK水平(P>0.05)。结论:FGFR1OP2-FGFR1主要作用于下游STAT5信号通路,以促进细胞增殖。蛋白激酶全抑制分析是一种可靠而直接的方法,可用于确定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
    抗震止痉方对亚急性帕金森模型小鼠的病程进展干预研究
    白雪纯, 陈硕, 李珊珊, 李庆林
    2024, 29(6):  629-636.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6.004
    摘要 ( 33 )   PDF (2017KB) ( 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观察中药抗震止痉Ⅰ号方对帕金森模型小鼠病程进展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神经保护的潜在机制。方法:36只C57BL/6小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给药组、阳性药组。模型组、给药组及阳性药组采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30 mg/kg)连续腹腔注射5 d,制备PD小鼠模型。对照组给与等量的生理盐水,给药组采用1.25、2.5、5 mg/kg的剂量灌胃中药抗震止痉Ⅰ号,阳性药组采用75 mg/kg美多芭灌胃给药。给药结束后第2天进行行为学检测各组小鼠的运动能力。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酪氨酸羟化酶(TH)、淀粉样前体蛋白(APP)、α-突触核蛋白(α-syn)、溶质载体家族6成员11(SLC6A11)免疫阳性细胞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方法考察各组小鼠TH、APP、α-syn、SLC6A1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抗震止痉Ⅰ号方可以明显改善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减轻现象,缓解模型组小鼠旷场实验自主活动能力减退和爬杆实验及悬挂实验协调能力的下降;提高模型组小鼠脑中TH、SLC6A11的蛋白表达,降低APP、α-syn的蛋白表达。结论:抗震止痉Ⅰ号可以明显改善帕金森模型小鼠的行为学表现,并有效改善神经元递质的丢失。
    丁酸钠预处理通过减轻血脑屏障损伤改善大鼠肠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认知障碍
    曹璐, 王迎斌, 张伟, 刘艳, 张丽, 张晶玉
    2024, 29(6):  637-644.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6.005
    摘要 ( 31 )   PDF (2022KB) ( 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究丁酸钠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和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1)假手术组(Sham组);(2)肠缺血/再灌注组(II/R组);(3)肠缺血/再灌注+丁酸钠组(NaB组):造模前1周NaB 500 mg·kg-1·d-1灌胃;(4)肠缺血/再灌注+丁酸钠+ITSA-1组(ITSA-1组):造模前1周NaB 500 mg·kg-1·d-1灌胃+前5 d、3 d、1 d ITSA-1 0.5 mg/kg腹腔注射。HE染色评估肠黏膜损伤;Morris水迷宫测试评估大鼠认知功能;透射电镜观察血脑屏障微结构改变;ELISA检测脑组织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 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ZO-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ZO-1及亲环蛋白A(cyclophilin A,CypA)、MMP-9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II/R组大鼠Chiu's肠黏膜损伤评分较高(P<0.001);游泳路程增加(P<0.05),非平台象限占比增加(P<0.001),潜伏期延长(P<0.05);透射电镜下血脑屏障微结构改变;脑组织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增加(P<0.001),CypA、MMP-9表达增加(P<0.01),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ZO-1表达减少(P<0.01,P<0.001);与II/R组相比,NaB组神经炎症、血脑屏障损伤减轻,认知功能改善;ITSA-1组上述损伤与II/R组相似。结论:丁酸钠可通过减轻血脑屏障损伤改善大鼠II/R诱导的神经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ypA/MMP-9通路有关。
    新型溴苯取代的三氟甲基苯并环戊酮WW02对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李玉磊, 李萍, 马金珠, 凌云云, 左梦雨, 丁振宇, 薛良军
    2024, 29(6):  645-652.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6.006
    摘要 ( 33 )   PDF (3890KB) ( 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新型溴苯取代的三氟甲基苯并环戊酮WW02抑制人肺癌A549和H1299细胞活力及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CCK-8和EdU法测定不同浓度的WW02(6.25、12.5、25、50 μg/mL)对A549和H1299的细胞活力及增殖影响;不同浓度的WW02刺激A549和H1299细胞24 h后,通过免疫印记(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不同浓度WW02作用下Akt及mTOR磷酸化水平的变化;通过MOE Dock对WW02与Akt跟mTOR进行了分子对接。结果:用不同浓度(6.25、12.5、25、50 μg/mL)WW02处理A549和H1299细胞后,A549及H1299细胞的活力较DMSO对照组呈浓度依赖性下降(P<0.05);细胞的增殖较DMSO对照组呈浓度依赖性下降(P<0.05)。与DMSO对照组相比,WW02刺激24 h后,A549细胞中Akt及mTOR的磷酸化水平下降(12.5、12.5、25、50 μg/mL WW02作用下,P<0.05);而与DMSO对照组相比,WW02刺激24 h后H1299细胞中Akt及mTOR的磷酸化水平下降(25、50 μg/mL WW02作用下,P<0.05);结合模式分析发现,WW02与Akt和mTOR结合较强,WW02与mTOR的最高打分为-8.3 kcal/mol,而WW02与Akt的最高打分为-7.3 kcal/mol。结论:WW02抑制肺癌A549及H1299细胞的活力与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直接结合Akt及mTOR蛋白进而抑制Akt及mTOR磷酸化来实现。
    临床药理学
    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偏高的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周菊香, 李艳飞, 吕芳君, 李带田, 张继红, 伍继初
    2024, 29(6):  653-660.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6.007
    摘要 ( 41 )   PDF (1576KB) ( 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构建和验证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偏高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指导临床伏立康唑个体化用药。方法:基于医院信息系统(HIS)的真实世界数据,收集本院2017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接受伏立康唑治疗并进行了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的住院患者的病例信息。对纳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变量间的潜在共线性和过拟合度,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进行潜在预测变量的筛选。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偏高发生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使用C-指数、校准图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区分度、一致性和临床可用性,并绘制列线图。结果:纳入147例患者,筛选出血浆白蛋白、降钙素原作为预测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建立回归方程为logit(P)=2.965+0.508× PCT-0.144 × 白蛋白。绘制预测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偏高发生风险列线图。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显示,预测模型预测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偏高发生风险的AUC为0.787(95%CI 0.663-0.911)。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偏高的发生率截止值为33.06%,敏感度为63.64%,特异度为87.65%,阳性预测值58.33%,阴性预测值为89.87%。校准曲线显示较好的一致性,临床决策曲线得出在阈值概率介于6.67%~99.99%时,模型具有正的净效益。结论: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偏高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可为临床伏立康唑的个体化用药提供指导。
    2型糖尿病肾脏病与TMAO的相关性研究
    王梦珂, 甘超, 袁玥, 邹婧怡, 王珍, 李淑云, 吕海宏
    2024, 29(6):  661-670.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6.008
    摘要 ( 42 )   PDF (1178KB) ( 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讨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N-oxide,TMAO)与2型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相关性,为2型糖尿病肾脏病的临床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5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46例,将其分为糖尿病肾脏病组(DKD组)及非糖尿病肾脏病组(NDKD组),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分为A1、A2、A3亚组,根据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G1、G2、G3、G4-5亚组,并依据肾脏病改善全球预后组织(KDIGO)指南进行糖尿病肾脏病进展风险评估(低、中、高或极高风险)。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血TMAO水平,通过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2DM患者TMAO水平与UACR呈正相关(r=0.515,P<0.001),与eGFR呈负相关(r=-0.409,P<0.001)。高水平TMAO是DKD的独立危险因素,TMAO预测DKD最佳切点为5.37 μmol/L,曲线下面积为0.745,特异性为58.3%,敏感性为83.8%。结论:TMAO与DKD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对DKD具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TMAO可能成为糖尿病肾脏病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潜在靶点。
    药物治疗学
    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
    李宁, 张会, 周俊辉
    2024, 29(6):  671-679.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6.009
    摘要 ( 32 )   PDF (827KB) ( 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慢性疼痛(CPSP)的影响。方法:招募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于本院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120例,年龄35~64岁,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将患者分为艾司氯胺酮组和舒芬太尼组,每组60例。麻醉诱导开始时,艾司氯胺酮组静注艾司氯胺酮0.3 mg/kg和舒芬太尼0.2 μg/kg,麻醉维持期间艾司氯胺酮的给药速率为0.25 mg·kg-1·h-1,持续吸入七氟烷1%~2%,术毕前30 min停用,术毕即刻给予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泵,镇痛泵配方为100 mg的艾司氯胺酮+100 μg的舒芬太尼+10 mg的托烷司琼,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麻醉诱导开始时,舒芬太尼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5 μg/kg,麻醉维持期间瑞芬太尼的给药速率为0.1~0.3 μg·kg-1·min-1,术毕前5 min停用,持续吸入七氟烷1%~2%,术毕前30 min停用,PCIA泵配方为150 μg的舒芬太尼+10 mg的托烷司琼,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两组PICA泵的参数均为背景剂量2 mL/h,单次给药剂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主要指标为术后3个月的CPSP发生率,术后3和6个月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记录CPSP有无发生。次要指标为术后48 h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及术后48 h内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前1 d及术后1 d、3 d时抽取外周静脉血并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8浓度。结果:舒芬太尼组失访者2例,艾司氯胺酮组失访者3例。术后3和6个月时,舒芬太尼组分别共有27例(46.6%)和19例(32.8%)患者发生CPSP,其中,轻度疼痛分别有18例(31.0%)和13例(22.4%),艾司氯胺酮组分别有13例(22.8%)和8例(14.0%)患者发生CPSP,其中,轻度疼痛分别有8例(14.0%)和5例(8.8%),艾司氯胺酮组术后3、6个月CPSP发生率均低于舒芬太尼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不同时点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术后2 d内镇痛补救率和PCIA泵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舒芬太尼组比较,艾司氯胺酮组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与舒芬太尼组比较,艾司氯胺酮组术后1 d和3 d时的血清中TNF-α、IL-6和IL-8浓度均下降(P<0.05)。结论: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可降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CPSP发生率,机制可能与抑制术后炎性反应有关。
    综述与讲座
    核受体调控糖尿病肾病脂质积累及中药复方干预的研究进展
    朱文辉, 陈瑶, 张永刚, 刘鹏
    2024, 29(6):  680-689.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6.010
    摘要 ( 46 )   PDF (1821KB) ( 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s,NRs)是维持肾脏脂质平衡的关键,其功能障碍通过促进肾脏脂质蓄积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进展。然而,现代医学中很少有通过调节NRs来有效抑制肾脏脂质蓄积的疗法。本文概述NRs介导的DN肾脏脂质蓄积的最新进展,然后,总结近年来有关中药对DN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并强调中药通过NRs对肾脏脂质蓄积的作用。此外,还分析了中药通过NRs介导的肾脏脂质蓄积治疗DN的优势和局限性,强调通过NRs调节肾脏脂质蓄积是治疗DN的一种有前景的治疗策略。
    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研究中的应用
    孟倩, 王依玟, 崔娜, 白敏, 杨乐, 丁一
    2024, 29(6):  690-699.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6.011
    摘要 ( 42 )   PDF (810KB) ( 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是中国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尽管已有多年研究,但是仍没有脑卒中生物标志物,其分子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近十年来,单细胞测序技术作为高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能够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对基因组、转录组、表观遗传组、蛋白组等多组学联合进行高通量测序,为发现生物标志物及解析病理机制提供了新途径。本文详细介绍了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技术的进展及其在发现缺血性脑卒中的生物标志物及病理机制等方面的应用,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精准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特纳综合征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刘继纯, 胡思思, 葛涛, 谢向荣
    2024, 29(6):  700-706.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6.012
    摘要 ( 34 )   PDF (926KB) ( 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纳综合征是临床表型为女性的性染色体病。大部分患者常因生长发育迟缓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被确诊,少部分患者因特纳综合征相关疾病就诊被诊断。特纳综合征的女性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就可出现高血压,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多因素的,与原发性高血压相似。本综述探讨特纳综合征患者高血压的可能机制、血压管理和治疗建议。
    抗VEGF及其受体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肝癌机制的研究进展
    蓝雪灵, 黄燕妮, 朱敏敏, 马平, 董敏
    2024, 29(6):  707-714.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5.013
    摘要 ( 30 )   PDF (664KB) ( 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与肿瘤血管的形成密切相关。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介导的血管生成是肿瘤产生免疫逃逸反应的主要驱动因素,VEGF与内皮细胞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VEGFR2)结合后,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诱导肝癌发生血管改变,进而促进肝癌细胞生长。抗VEGF及其受体分子靶向药物是目前治疗肝癌的有效新手段。针对VEGF的单克隆抗体和靶向VEGF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显示出阻断其血管生成活性,缓解肿瘤微环境的抑制作用,最终达到消退肿瘤的作用。本文就VEGF/VEGFR抑制剂在肝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达尔西利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都彩莹, 全香花, 孙彩红, 元海丹
    2024, 29(6):  715-720.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6.014
    摘要 ( 41 )   PDF (632KB) ( 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达尔西利是首个国产原研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抑制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其联合氟维司群或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的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本文主要介绍了达尔西利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总结药物的作用机制、Ⅰ-Ⅲ期临床试验、以及药物安全性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