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1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3-10-10
    述评
    从慢病角度探寻儿童青少年肥胖的膳食管理策略
    李晓南
    2023, 31(10):  1045-1047.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913
    摘要 ( )   PDF (5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快速流行显著增加了慢性非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加强肥胖儿童青少年慢病管理势在必行。膳食营养在肥胖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慢病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措施。因此,从家庭、学校、社会、政策多层面为儿童营造健康的营养环境,改善肥胖儿童膳食结构,提高膳食整体质量,有利于降低慢病发生风险。
    专家论谈
    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的营养干预
    余晓丹
    2023, 31(10):  1048-1050.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914
    摘要 ( )   PDF (3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指出,我国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达4.8%。本文重点就儿童体重偏离和主要营养素缺乏对身高(身长)的影响及早期干预措施进行讨论,以期为临床防治儿童生长迟缓提供参考。
    专家笔谈
    膳食多样性、微量营养素补充剂与儿童体格生长
    胡燕
    2023, 31(10):  1051-1053.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918

    摘要 ( )   PDF (3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膳食多样性可以作为预测儿童宏量营养素或微量营养素充足性的指标,且可影响儿童体格生长,尤其是线性生长。通过营养教育提升医生和家长对膳食多样性的重要性意识,可有效避免微量营养素补充剂的滥用和降低生长迟缓的发生。
    科研论著
    体脂率、身长别体重及体质量指数评价婴幼儿超重/肥胖的一致性分析
    张婷, 孟浩然, 张莉, 刘慧娟, 邢德强, 赵亚楠, 张一兵, 李燕
    2023, 31(10):  1054-1057.  DOI: 10.11852/zgetbjzz2022-1529
    摘要 ( )   PDF (5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制定的最新标准了解婴幼儿超重/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结合体脂率(FMP)的检测结果,分析其与年龄别体质量指数Z评分(BMIZ)及身长别体重Z评分(WLZ)评价超重、肥胖结果的一致性,为更好地实现儿童超重/肥胖的精准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3月—2022年10月在山东省开展多中心婴幼儿体成分横断面研究,招募正常健康查体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电子问卷调查(受试婴幼儿的基本信息与父母特征)和体成分测量。最终纳入11 472份有效数据。结果 以2013年《5岁以下儿童生长状况判定》为诊断标准,WLZ诊断的男童和女童(<2岁)超重/肥胖总检出率分别为6.6%和6.5%;BMIZ诊断的男童和女童(≥2岁)总检出率分别为0.8%和2.3%;以2022年发布并于2023年实施的《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为诊断标准,WLZ诊断男童和女童(<2岁)超重/肥胖总检出率分别为23.3%和23.5%,BMIZ(≥2岁)诊断超重/肥胖总检出率分别为10.7%和16.0%。新诊断标准的实施使超重/肥胖的检出率明显增高。以体脂率为评价标准男童和女童超重/肥胖的总检出率分别为22.9%和21.0%。新标准的制定使体脂率与WLZ及BMIZ评定超重/肥胖结果的一致性明显增高,并且女童体脂率与BMIZ的Kappa值都达到0.95。结论 新标准的制定使婴幼儿超重/肥胖的检出率明显增高,有利于超重/肥胖的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体成分检测结合2023年儿童超重/肥胖诊断新标准,更有助于儿童超重/肥胖的精准评估以及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
    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学龄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与社会经济状况关联分析
    李超, 高利旺, 吴妍, 魏炜, 张姣, 颜雅婷, 刘敏, 赵莉, 王友发
    2023, 31(10):  1058-1064.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043
    摘要 ( )   PDF (6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学龄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及其与社会经济状况(SES)的关系,为贫困地区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改善提供建议。方法 依托中国贫困地区学龄儿童营养状况调查及改善研究项目,2020年10—12月纳入陕西和四川两省3个国家级贫困县1 059名学龄儿童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对儿童进行体格测量,并对儿童及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主成分分析法纳入父/母文化程度、职业和家庭月收入5项指标构建SES作为解释变量。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SES与生长发育(身高、体重、腰围、BMI)和营养状况(生长迟缓、消瘦、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关系。结果 学龄儿童的生长迟缓、消瘦、超重肥胖、肥胖、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2.8%、7.4%、26.0%、14.4%、24.5%。高SES组比低SES组儿童的腰围、BMI分别高2.50cm(95%CI:1.14~3.86)、0.76kg/m2(95%CI:0.27~1.25),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风险分别高63%(OR=1.63, 95%CI:1.12~2.38)、62%(OR=1.62, 95%CI:1.10~2.39)(P<0.05)。结论 西部贫困地区儿童面临双重营养不良的挑战。SES与儿童生长发育的相关指标、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风险呈正相关。在消除贫困地区儿童消瘦的同时需要遏制肥胖的快速增加,同时重视儿童家庭环境和营养状况的改善。
    身体活动对儿童肥胖和体脂影响变化的等时替代效果分析
    刘焱, 卢冬磊, 段金成, 谭思洁, 钟婳, 高旭, 曹华伟
    2023, 31(10):  1065-1069.  DOI: 10.11852/zgetbjzz2022-1410
    摘要 ( )   PDF (6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等量时间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低强度身体活动(LPA)、久坐行为(SB)相互替代对于体质量指数(BMI)、腰高比(WHtR)、体脂率(BFP)产生的健康效益。方法 于2021年11—12月选取天津市一所初中19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受试者测定身高、体重、腰围、BFP,并计算BMI和WHtR,佩戴Actigraph GT3X加速度传感器7d,记录MVPA、LPA和SB,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不同类型活动的等时替换对BMI、WHtR和BFP产生的效应。结果 儿童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4.0%(27人)、17.1%(33人),腹型肥胖率25.4%(49人)。超重肥胖儿童和腹型肥胖儿童MVPA和LPA表现出更低的水平,MVPA、LPA与BMI、WHtR、BFP均呈负相关(r=-0.416、-0.352、-0.430、-0.358、-0.337、-0.324,P<0.01),SB与BMI、WHtR、BFP均呈正相关(r=0.456、0.360、0.414,P<0.01)。使用15min/d的MVPA替换同等时间的LPA,BMI、WHtR、BFP均明显降低(P<0.01);而用15min/d的MVPA替代同等时间的SB,BMI、WHtR、BFP均进一步降低(P<0.01);使用15min/d的LPA替代同等时间的SB,也会使BMI、WHtR、BFP降低(P<0.01)。结论 MVPA等时替代LPA和SB时间均能对BMI、WHtR、BFP产生良好的健康效益,同样用等量LPA等时替代SB时间也能产生较好的健康效益,将更多的SB时间分配给MVPA和LPA能有效降低儿童体重和体脂水平,尤其增加MVPA时间对防治儿童肥胖风险效果更佳。
    上海市宝山区2013—2019年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分析
    向蔓, 赵海磊, 吉伟, 罗颖, 刘国萍, 李光萍, 戎芬
    2023, 31(10):  1070-1075.  DOI: 10.11852/zgetbjzz2022-1237
    摘要 ( )   PDF (9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上海市宝山区2013—2019年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情况,分析流行趋势,为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上海市宝山区2013—2019年中小学生普查体检数据,共纳入533 419名7~18岁儿童青少年,以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WS/T 586-2018)的体质量指数(BMI)参考值作为判定标准,计算不同性别、不同学段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析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变化趋势。结果 2013年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6.37%和14.26%,随后两年略有下降,2016—2019年有所增长,至2019年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6.97%和16.50%。2013—2019年超重和肥胖率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 62.65、504.82, P<0.001),2017年定基比增长速度最快(超重:6.18%,肥胖:15.60%)。7年超重、肥胖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0.66%、2.29%。小学阶段肥胖率较高,初中阶段超重率突出,高中阶段超重率和肥胖率增速最快。结论 2013—2019年上海市宝山区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呈增长趋势,应积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预防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发生及发展。
    婴儿辅食添加状况与家庭养育环境的相关性
    孙洁, 蔡臻, 王健, 杨亮, 徐剑慧, 励晓红
    2023, 31(10):  1076-1080.  DOI: 10.11852/zgetbjzz2022-1436

    摘要 ( )   PDF (5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婴儿辅食添加状况与家庭养育环境的关系,为改善儿童家庭养育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1月在静安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体检的12月龄足月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儿童基本情况、辅食添加情况调查问卷和国内《0~1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问卷》评价婴儿家庭背景因素、辅食添加状况和家庭养育环境分值,并分析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992名婴儿为研究对象,家庭养育环境总分在父母文化水平、产假时间和家庭主要照顾者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辅食各种类添加频次、肉类性状与家庭养育环境总分和各维度之间呈正相关(r=0.064~0.26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本科、研究生学历、产假时间≥12个月、家庭主要照顾者为父母、粗粮添加频次高,肉类添加质地粗是婴儿家庭养育环境总分处于高分组的促进因素(OR值分别为2.233、2.863、1.465、1.940、1.214、1.133,P<0.05)。结论 婴儿家庭养育环境受家庭背景因素影响,婴儿辅食添加状况与家庭养育环境存在相关性,应及时合理地添加各类辅食,提升家庭养育质量。
    南京市3~6岁学龄前儿童体成分分析
    范秉洁, 王晶, 董菁, 杨蕾, 黄芳延, 钱君, 张敏
    2023, 31(10):  1081-1084.  DOI: 10.11852/zgetbjzz2022-1359
    摘要 ( )   PDF (5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南京市学龄前儿童身体成分特征,为丰富儿童健康评价内容提供线索。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就诊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门诊的3~6岁正常儿童2 010名,常规进行体格测量,同时运用生物电阻抗法(InBodyJ20)对其进行人体体成分测定,检测指标包括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蛋白质、无机质、体水分、肌肉量、骨骼肌、体脂肪量等,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检验。结果 人体成分与性别有关,男童身高、体重、BMI、蛋白质百分比、体水分百分比、肌肉量百分比、去脂体重率、骨骼肌百分比均高于女童,体脂百分比低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3.61、2.72、6.97、7.49、7.35、7.06、8.32、-7.22,P<0.05);男女童BMI、体脂百分比各年龄组间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BMI=23.78、FBMI=13.66、F体脂百分比,男=32.34、F体脂百分比,女=9.82,P<0.05),且均随着年龄增长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中3、4岁组高于5岁组,6岁组高于5岁组。学龄前男女童的身高、体重均与骨骼肌百分比呈正相关(r=0.663、0.573、0.557、0.304,P<0.05),BMI均与体脂百分比呈正相关(r=0.555、0.617,P<0.05)。结论 除身高及体重的变化外,学龄前儿童各身体组成成分亦有明显变化,有必要全面了解学龄前儿童身体成分变化特征,以丰富儿童营养状况的评估内容。
    过敏原组分检测在儿童食物过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卜华琴, 宋瑜欣, 周小勤, 李在玲, 谭琦, 姚海丽, 孙晋波, 于佳, 于晓华, 黄兆选, 舒俊华, 王华, 孙金峤, 王晓川
    2023, 31(10):  1085-1090.  DOI: 10.11852/zgetbjzz2022-1524
    摘要 ( )   PDF (12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和过敏原组分检测,探讨过敏原组分检测在食物过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7年10月—2019年3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有过敏原及组分sIgE两种检测病史的儿童242例。分别采用ImmunoCAP系统和酶联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鸡蛋、牛奶、花生sIgE和相应的过敏原组分。结果 1)242例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儿童中,鸡蛋过敏162例、牛奶过敏152例和花生过敏72例,5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鸡蛋过敏儿童中,卵白蛋白的sIgE检测阳性率最高,其次是伴清蛋白和卵类粘蛋白,分别为96.3%(156/162)、92.6%(150/162)和83.9%(136/162);牛奶过敏儿童中,α-乳白蛋白的sIgE检测阳性率最高,其次是β-乳球蛋白、酪蛋白和牛血清白蛋白,分别为82.9%(126/152)、81.6%(124/152)、80.3%(122/152)和75.0%(114/152);花生各过敏原组分在花生过敏儿童中的sIgE检测阳性占比0%~13.8%。70%以上鸡蛋、牛奶过敏儿童同时对3种及以上过敏原组分致敏;鸡蛋过敏儿童的过敏原sIgE水平越高,致敏的过敏原组分种类越多(r=0.212,P=0.002)。2)鸡蛋、牛奶和花生过敏原组分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0.975、0.993和0.208,特异度分别为0.660、0.920和0.98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903、0.974和0.938,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92、0.979和0.46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及95%CI分别为0.818(95%CI:0.735~0.900)、0.957(95%CI:0.912~1.000)和0.594(95%CI:0.494~0.694)。结论 食物过敏原组分检测可与过敏原sIgE检测同时作为诊断IgE介导的食物过敏的辅助检测手段,明确其致敏蛋白组分,更好地指导临床个体化管理食物过敏儿童。
    综述
    脂质组学分析方法在儿童健康与疾病中的应用
    陈宜人, 吴丽君, 陈芳芳
    2023, 31(10):  1091-1095.  DOI: 10.11852/zgetbjzz2022-1300
    摘要 ( )   PDF (5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脂质组学分析方法是对脂质类代谢物及相互作用的分子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鉴定,可以揭示脂质及脂质代谢与细胞、器官乃至机体的生理或病理过程的联系。脂质组学分析方法发展至今,已不止局限于对已临床确诊的患者进行病理学方面的辅助验证,而是逐渐发展为前瞻性预测疾病发生及监测疾病进展的一种手段。本文主要总结了脂质组学分析方法在儿童健康与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体感游戏在超重及肥胖儿童青少年中的应用
    王小龙, 杨田田, 刘钊, 刘砚燕
    2023, 31(10):  1096-1100.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147
    摘要 ( )   PDF (61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重及肥胖儿童青少年人群体力活动不足,屏幕类电子游戏时间延长,久坐不动背景下,体感游戏作为一种新型电子游戏,对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身体素质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综述了体感游戏的概念、使用优势以及在超重及肥胖儿童青少年群体中能量消耗、身体成分、肌肉健康及运动能力等方面应用现状,以期为体感游戏相关研究的开展,提高该群体运动水平及健康管理提供参考。
    儿童青少年睡眠问题与代谢综合征的关联
    张颖鑫, 陶舒曼
    2023, 31(10):  1101-1105.  DOI: 10.11852/zgetbjzz2023-0021
    摘要 ( )   PDF (52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MetS)患病率逐渐升高,严重危害其当前健康,增加成年期心血管疾病风险。睡眠行为是调节人体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儿童青少年睡眠不足、睡眠障碍、昼夜节律紊乱与MetS风险升高有关。本文综述了儿童青少年睡眠问题与MetS的关联,并探讨潜在的生物学机制,为开展公共卫生干预,降低儿童青少年代谢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母乳营养组分及免疫调节因子的研究进展
    李宵宵, 罗慧攀, 兰延平, 苏国平
    2023, 31(10):  1106-1110.  DOI: 10.11852/zgetbjzz2022-1234
    摘要 ( )   PDF (5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母乳的成分复杂,构成物质种类繁多,其组分随着婴儿成长动态变化,以适应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需求,被公认为婴儿的最佳食物。除了全面的营养功能,母乳中的多种生物活性成分以及微生物为婴儿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抗菌、抗病毒保护,可有效降低感染性疾病风险,对婴儿的免疫系统发育成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母乳的营养组分及其免疫调节过程进行简要综述,为加深理解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和优越性提供依据,并为相关疾病治疗和护理提供启发。
    维生素D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儿童疾病的相关性
    崔一帆, 肖绪武
    2023, 31(10):  1111-1115.  DOI: 10.11852/zgetbjzz2022-1371

    摘要 ( )   PDF (56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体内的维生素D源于肠道吸收及皮肤合成,属于脂溶性维生素,它不仅参与机体钙磷代谢的调节,还与内分泌、免疫、呼吸等多系统代谢调节相关。而维生素D受体及其基因多态性是维生素D在人体内发挥生物学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血清维生素D水平、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呼吸、免疫等系统以及儿童生长发育、代谢等相关疾病的研究进行综述,为维生素D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在儿童疾病方面的研究及疾病的预防、治疗起到积极作用。
    小于胎龄儿的营养干预研究进展
    包姝沄, 邢燕
    2023, 31(10):  1116-1120.  DOI: 10.11852/zgetbjzz2022-1062
    摘要 ( )   PDF (5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于胎龄(SGA)儿属于新生儿中的一类特殊群体,其发生主要与胎儿、胎盘及母体因素有关。SGA儿可能出现早期体格生长发育迟缓,其远期代谢综合征、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的发生风险亦会增加。对SGA儿进行适度的营养干预可促进其早期合理生长与良好的神经发育,但过度的营养强化又与一系列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相关。因此,如何衡量营养干预与过度强化之间的关系,实现SGA儿的最适追赶生长是临床研究的热点。现就SGA儿的营养需求、营养支持、喂养策略等内容进行综述。
    荟萃分析
    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张帅, 赵莉, 杨阳, 王慧芳, 袁凌燕
    2023, 31(10):  1121-1126.  DOI: 10.11852/zgetbjzz2022-1309
    摘要 ( )   PDF (10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系统评价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的危险因素,以期为青少年脊柱弯曲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 The Cochrane Library、VIP、WangFang Data和CNKI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8月31日关于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危险因素的研究。根据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RevMan 5.4软件和 Stata 16.0 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29篇研究,累计样本量为272 190例。女性(OR=1.87,95%CI:1.56~2.23)、年龄(OR=1.26,95%CI:1.14~1.39)、生活中存在不正确姿势(OR=1.83,95%CI:1.45~2.31)、每日体育活动时间<2h(OR=2.08,95%CI:1.48~2.92)、低体重(OR=1.46,95%CI:1.35~1.58)、左侧优势手(OR=2.31,95%CI:1.04~5.13)、每日睡眠时间<8h(OR=2.32,95%CI:1.82~2.96)、每日电子产品使用时间>2h(OR=1.36,95%CI:1.18~1.57)、从事高风险体育运动项目(OR=1.37,95%CI:1.19~1.57)、家族史(OR=1.58,95%CI:1.15~2.16)、学段较高(OR=3.40,95%CI:2.63~4.40)是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或<0.001);使用符合生长发育特点的课桌椅是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的保护因素(OR=0.21,95%CI:0.06~0.78,P=0.02)。结论 引起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应从多方面进行预防和控制。
    临床研究
    个体化维生素D补充方案在极早产儿中的应用研究
    游芳, 倪佰亭, 赵静, 强光峰, 任雪云
    2023, 31(10):  1127-1131.  DOI: 10.11852/zgetbjzz2022-1397

    摘要 ( )   PDF (5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个体化维生素D补充方案在极早产儿中应用的有效性,为优化极早产儿维生素D补充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7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NICU住院的极早产儿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59),两组患儿均于生后第7天开始补充维生素D,观察组根据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决定每日维生素D的补充剂量:维生素D充足的患儿口服维生素D 800U;不足的患儿口服维生素D 增加至1 400U;缺乏的患儿口服维生素D增加至1 800U;过量的患儿口服维生素D减量至400U;维生素D潜在中毒及中毒的患儿停用维生素D。对照组常规补充维生素D 800U,比较两组患儿生后48h内、生后4周、生后8周血清25-(OH)D水平、维生素D缺乏/不足发生率及是否存在维生素D过量或中毒的发生。结果 106例极早产儿生后48h内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为81.1%,维生素D不足的发生率为9.43%。两组患儿生后48h内血清25-(OH)D水平及维生素D 缺乏/不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4周、生后8周观察组血清25-(OH)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3.84、5.94,P<0.05),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1.02、18.32,P<0.05)。结论 与常规补充800U维生素D比较,个体化维生素D补充方案能显著提升极早产儿生后4周、生后8周血清25-(OH)D水平,降低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
    海南省部分地区3 364名小学生饮奶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郭静悦, 林国天, 冯棋琴, 张滔, 钟成望, 程秋云, 张帆
    2023, 31(10):  1132-1135.  DOI: 10.11852/zgetbjzz2022-1398
    摘要 ( )   PDF (6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海南省小学生饮奶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为儿童营养促进提供参考。方法 2021年11月3—5日通过分层抽样在海南省内抽取一个城市调查点和一个农村调查点,再随机抽取两个调查点共10所小学,抽中小学的所有在校三、四、五年级学生,共3 426名学生进行饮奶KAP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饮奶相关知识平均得分为(3.44±0.95)分,51.9%为饮奶高认知者;态度平均得分为(4.20±0.98)分,81.2%具有饮奶积极态度;行为平均得分为(2.55±1.30)分,22.5%具有良好饮奶行为。在饮奶相关行为上,性别、民族、年级和城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5.409、4.770、47.892、4.442,P<0.05)。饮奶相关知识和态度(r=0.233)、知识和行为(r=0.173)、态度和行为之间(r=0.336)之间有相关性(P<0.001)。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是小学生良好饮奶行的影响因素(OR=1.286,95%CI:1.088~1.516,P<0.001);与三年级学生相比,四、五年级学生良好饮奶行为可能性较高(四年级:OR=1.900,95%CI:1.544~2.338,P<0.001;五年级:OR=1.745,95%CI:1.436~2.122,P<0.001);高认知和积极的态度是良好饮奶行为的促进因素(OR=1.357,95%CI:1.146~1.608,P<0.001;OR=3.925,95%CI:2.877~5.355,P<0.001)。结论 海南省小学生饮奶相关知识仍有不足,饮奶行为较差,但总体态度较好,应加强儿童青少年,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和男生的营养科普,着力培养其良好饮奶行为。
    中国5岁以下儿童2009—2019年意外伤害死亡趋势分析
    赵倩, 励晓红, 严子淇, 夏经炜, 陈添翼, 郭莺, 陈凯悦
    2023, 31(10):  1136-1141.  DOI: 10.11852/zgetbjzz2022-1521
    摘要 ( )   PDF (11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09—2019年间不同地区5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变化情况,为明确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工作重点和制定儿童意外伤害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9—2019年儿童因意外伤害死亡数据,利用Joinpoint Regression程序对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进行对数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2009—2019年中国<1岁组和1~<5岁组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下降幅度低于总死亡率。城市1~<5岁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AAPC=-4.3%,P<0.05)下降幅度低于农村(AAPC=-7.4%,P<0.001)。城市和农村<1岁组儿童意外伤害致死占总死因构成比虽较小,但都处于上升的趋势。东部城市1~<5岁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AAPC=-4.1%,P<0.05)下降幅度低于西部城市(AAPC=-5.7%,P<0.05)。东部城市<1岁组儿童与1~<5岁组儿童意外伤害占总死因构成比在2013年以后都有上升趋势。东部城市1~<5岁儿童跌落死亡率从2009年的0.200/105上升到2019年的1.313/105(AAPC=23.7%,P<0.001)。结论 在继续做好农村儿童意外伤害预防的同时,还要加强城市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需提升东部城市儿童意外伤害预防的关注力度,尤其是东部城市<1岁儿童的道路交通伤害,1~<5岁儿童的跌落伤害。
    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影响因素研究
    徐德勇, 罗光月, 任清源, 陆韦
    2023, 31(10):  1142-1146.  DOI: 10.11852/zgetbjzz2022-1506
    摘要 ( )   PDF (6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家长对该病的认知,降低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发病率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12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童保健门诊体检及儿科门诊就诊的122例1~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61例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设为厌食症组,61例正常体检儿童设为对照组。由儿童家属填写统一的问卷调查表,收集的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受气质类型(χ2=34.444)、婴儿期喂养方式(χ2=7.935)、添加辅食月龄(t=7.201)、进食时间(χ2=5.638)、是否边吃边玩(追着喂)(χ2=4.753)、是否偏食或挑食(χ2=4.848)、摄入零食情况(χ2=4.560)、血红蛋白(t=4.282)、微量元素、喂养人群(χ2=8.531)、喂养人文化程度(χ2=8.531)、教育方式(χ2=5.025)、是否强迫进食(χ2=8.505)及是否具有育儿知识(χ2=5.026)等因素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婴儿添加辅食晚(OR=6.922,95%CI:2.757~17.379,P<0.001)、进食时间≥40min(OR=4.582,95%CI:1.041~20.161,P=0.044)为非器质性厌食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受多种因素影响,适时添加辅食,合理膳食,为儿童营造良好的进食环境,普及科学喂养知识,可降低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患病率。
    经验交流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
    曾小萍, 陈舜妹, 许晓丹, 姜波
    2023, 31(10):  1147-1150.  DOI: 10.11852/zgetbjzz2022-0887

    摘要 ( )   PDF (5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为缩短早产儿住院时间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240例为研究对象,以28d为界将住院时间分为两组,分析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住院时间≥28d和住院时间<28d的两组儿童,其喂养方式(χ2=15.105)、呼吸困难(χ2=37.604)及喂养不耐受情况(腹胀χ2=19.288,呕吐χ2=27.539)等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与体重下降(r=0.477)、体重下降最低日龄(r=0.390)、恢复出生体重日龄(r=0.454)、蛋白摄入量(r=0.396)呈正相关(P<0.001),与体重增长速率(r=-0.655)、出生胎龄(r=-0.454)呈负相关(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增长速率(OR=0.23,95%CI:0.103~0.536)、母乳喂养(OR=0.75,95%CI:0.596~0.954)、出生胎龄(OR=0.23,95%CI:0.113~0.536)及热量摄入量(OR=0.85,95%CI:0.726~0.985)与住院时间≥28d呈正关联,呼吸困难(OR=2.83,95%CI:1.205~6.656)是住院时间≥28d 的危险因素(P<0.001)。结论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临床特征较为典型,同时需要注意呼吸困难、日体重增长速率、喂养方式、出生胎龄及热量摄入量等指标变化,并开展相关治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上海市闵行区5~6月龄及11~12月龄儿童家庭养育环境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姜春花, 危沐鑫, 黄俊, 李云, 张莺, 蒋泓, 徐晓玺
    2023, 31(10):  1151-1155.  DOI: 10.11852/zgetbjzz2022-1111
    摘要 ( )   PDF (6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上海市闵行区5~6及11~12月龄儿童家庭养育环境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婴幼儿家庭养育环境干预策略和指导服务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6—10月,在闵行区所有13家社区儿童保健门诊中,使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5~6和11~12月龄儿童为研究对象,基于《0~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了解其家庭养育环境,描述量表评价结果(良好、中等及不良的检出率)的分布及其在不同月龄的组间差异,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家庭养育环境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 152例儿童,其中男女分别为573例(49.74%)和579例(50.26%),5~6和11~12月龄分别为589例(51.13%)和563例(48.87%);家庭养育环境量表的总体及4个维度(感知/认知、情感温暖、忽视/限制、人际互动/喂养)的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47%、4.60%、6.42%、8.07%、7.20%。“忽视/限制”维度5~6月龄良好检出率高于11~12月龄、中等检出率低于11~12月龄(χ2=11.17,P=0.004),其余量表评价结果在不同月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人均居住面积<30.58m2(2020年上海城市家庭人均水平)、人均月收入<1万元、家庭总体关系不良、有屏幕暴露、过去1个月每日亲子互动时间<2h、过去1个月儿童存在身体活动受限>1h/次是家庭总体养育环境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1.51、1.55、2.68、1.42、1.35、2.25)。结论 闵行区5~6及11~12月龄儿童家庭养育环境的不良检出率总体较低,不同月龄组间存在差异,以11~12月龄的“忽视/限制”维度较为欠佳;针对多种危险因素,应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营造良好的养育环境,助力儿童早期健康发展。
    个案报道
    ARID1B基因新发突变致Coffin-Siris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陶佳琪, 陈颖
    2023, 31(10):  1156-1160.  DOI: 10.11852/zgetbjzz2022-1405

    摘要 ( )   PDF (17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