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基础研究
    μ阿片受体基因内含子2多态性与美沙酮维持治疗剂量的关联分析
    谢小虎, 刘惠芬, 张亚海, 陈为升, 庄丁丁, 张建兵, 周文华
    2013, 18(10):  1081-1085. 
    摘要 ( 174 )   PDF (323KB) ( 2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μ阿片受体基因内含子2的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rs9479757和rs2075572与海洛因成瘾者美沙酮维持治疗剂量的相关性。方法:应用TaqMan荧光技术检测68例美沙酮维持治疗病例的rs9479757和rs2075572的基因型并进行与美沙酮维持剂量高低的关联分析。结果:rs9479757和rs2075572在美沙酮维持治疗高、低剂量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s9479757和rs2075572各基因型与美沙酮维持治疗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μ阿片受体基因内含子2的两个SNP (rs9479757和rs2075572)多态性与海洛因成瘾者美沙酮维持剂量的高低无明显相关性。
    枳壳提取物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徐颖, 冯劼, 郭建友
    2013, 18(10):  1086-1092. 
    摘要 ( 174 )   PDF (608KB) ( 4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枳壳乙醇提取物对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的应激(CUMS)大鼠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 21 d CUMS方法建立抑郁模型,造模的同时灌胃枳壳乙醇提取物(5、10和 20 g/kg)。采用糖水偏好和强迫游泳评价大鼠抑郁行为,以胃排空和肠推力评价大鼠胃动力变化,采集全血测皮质酮(COR),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GR)、盐皮质受体(MR) mRNA、皮层和海马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枳壳10、20 g/kg 显著提高抑郁大鼠的糖水偏好(P<0.05,P<0.01),显著延长强迫游泳测试中的不动时间(P<0.05,P<0.01)。枳壳 20 g/kg 显著提高大鼠胃动力(P<0.05)。枳壳10、20 g/kg 显著上调海马GR mRNA表达,降低血浆COR浓度,并上调皮层和海马的BDNF mRNA表达水平(P<0.05,P<0.01)。结论:枳壳乙醇提取物的抗抑郁作用可能与提高大鼠胃动力,上调海马GR mRNA、皮层和海马的BDNF mRNA表达有关。
    皖南地区眼镜蛇毒镇痛组分对大鼠炎性痛作用机制探讨
    王海华, 张根葆, 闵志雪, 黄璐, 崔凤娟
    2013, 18(10):  1093-1099. 
    摘要 ( 165 )   PDF (885KB) ( 1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皖南地区眼镜蛇毒镇痛组分(CVAF)对大鼠炎性痛作用效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在测定基础痛阈后随机分为4组(n=10):正常对照组(NC 组)、炎性痛模型组(CFA 组)、炎性痛模型+CVAF组(CFA+CVAF 组)和炎性痛模型+吗啡组(CFA +Morphine 组)。随后将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6组(n=6):正常对照组(NC 组)、炎性痛模型组(CFA 组)、炎性痛模型+CVAF组(CFA+CVAF 组)、炎性痛模型+阿托品+CVAF组(CFA+Atr+CVAF)、炎性痛模型+纳洛酮+CVAF组(CFA+Nal+CVAF)和炎性痛模型+L-NAME+CVAF组(CFA+L-NAME+CVAF)。测定各组大鼠的热痛阈潜伏期(TWL)和机械痛阈值(MWT),制备脊髓匀浆,用于检测其中IL-1和TNF-α的表达。结果:与NC组相比,CFA组大鼠第1天开始TWL和MWT明显降低,出现热痛觉过敏和机械痛觉过敏,持续 14 d 仍存在;CFA组大鼠脊髓匀浆IL-1和TNF-α表达均明显增高(P<0.01)。与CFA组相比,CFA组大鼠腹腔注射CVAF后其TWL和MWT均升高,表明炎性痛大鼠热痛觉过敏和机械痛觉过敏得到改善;脊髓匀浆中IL-1、TNF-α表达显著减少(P<0.01),显示CVAF通过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而发挥镇痛作用。与CFA+CVAF组大鼠相比,L-NAME+CVAF组大鼠明显增强了CVAF对炎性痛大鼠的镇痛作用,表现为TWL和MWT的明显升高(P<0.01);而CFA+Atr+CVAF组和CFA+Nal+CVAF组大鼠TWL和MWT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结论:初步阐明CVAF通过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对炎性痛大鼠具有镇痛效应。阿片肽受体系统和胆碱能受体系统均部分参与了其对炎性痛大鼠的镇痛作用。
    生长抑素受体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
    程元光, 吴佩
    2013, 18(10):  1100-1104. 
    摘要 ( 137 )   PDF (646KB) ( 2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检测生长抑素Ⅱ型受体(SSR2)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研究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方法检测37例结直肠癌患者癌远旁黏膜、癌近旁黏膜、肿瘤组织中SSR2 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不同组织表达阳性率及表达强度的差别。结果:SSR2 mRNA在癌远旁黏膜、癌近旁黏膜、癌组织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91.9%、83.8%,表达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直肠癌组织中SSR2 mRNA表达强度明显低于正常黏膜(P=0.02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SSR2 mRNA的表达阳性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Dukes分期相关(P=0.021,P=0.005),其表达强度也与肿瘤的分化程度、Dukes分期相关(P=0.013,P=0.019),而其表达率及表达强度与病人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及血清CEA的水平无显著相关性。结论:SSR2 mRNA在结直肠癌中表达明显降低,其表达率及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Dukes分期相关,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联。
    丹参注射液对小鼠心肌干细胞的影响
    余洪松, 凌琳, 姜宏, 施广飞
    2013, 18(10):  1105-1109. 
    摘要 ( 195 )   PDF (663KB) ( 1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小鼠原位心脏成体干细胞数量和旁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以不同剂量丹参注射液对小鼠进行灌胃给药,分为高剂量丹参注射液组(5 g·kg-1·d-1)和低剂量丹参注射液组(0.5 g·kg-1·d-1),对照组采用相同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1周。1周后经小鼠眼眶取血,检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以小鼠新鲜心脏组织冰冻切片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Sca-1+成体干细胞数量;以Real-Time PCR检测心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IL-6、BAD基因表达情况。结果:灌胃1周后,三组间血常规、肝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剂量丹参注射液组比较,低剂量丹参注射液及对照组中Sca-1+成体干细胞数量及VEGF和IL-6基因表达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丹参注射液高剂量组BAD基因表达较丹参注射液低剂量组和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能增多小鼠心脏中成体心脏干细胞数量,改善旁分泌功能。
    三七总皂苷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姜辉, 高家荣, 陈金锋, 刘勇
    2013, 18(10):  1116-1120. 
    摘要 ( 194 )   PDF (722KB) ( 2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PNS)对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PNS(50、100、200 mg/kg)组和秋水仙碱(Col,0.1 mg/kg)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皮下注射50%四氯化碳(CCl4),每周2次,连续18周的方法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于造模第9周起,给药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的受试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溶媒,每天1次,连续10周。实验结束后,比色法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的水平;同时取固定部位肝脏组织,HE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胶原I(Collagen I)蛋白的表达,RT-PCR技术测定Collagen I 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PNS(100,200 mg/kg)不仅可减轻大鼠肝纤维化程度,降低MDA含量,升高SOD、GSH水平,还可抑制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Collagen I的表达。结论:PNS对大鼠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肝硬化对大鼠心肌肌球蛋白重链表达的影响
    张蔚屏, 高琴, 李正红, 苏艾荣, 吴继锋
    2013, 18(10):  1121-1125. 
    摘要 ( 161 )   PDF (889KB) ( 2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研究肝硬化对大鼠心肌肌球蛋白重链α、β亚型表达的影响。方法:取清洁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肝硬化组。记录各组大鼠的心脏系数,测定各组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RT-PCR法检测各组心肌肌球蛋白重链α、β亚型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心脏系数增大,心脏LVSP, +dp/dtmax,-dp/dtmax降低,RT-PCR法检测心肌α-MHC基因表达降低、β-MHC基因表达升高。结论:肝硬化影响心肌的收缩功能,同时刺激心肌肌球蛋白重链基因表达发生变化,提示其可能参与了肝硬化心肌病的发生和发展。
    医院药学之窗
    北京医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用药情况和建议
    高儒雅, 张亚同, 曹国颖
    2013, 18(10):  1110-1115. 
    摘要 ( 164 )   PDF (619KB) ( 1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主要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指南(2009),并结合最新的2012《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简本)分析北京医院介入治疗前后用药情况及合理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5月北京医院心内科符合条件的冠心病患者,针对其围手术期及术后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调查共纳入冠心病患者73例,其中行冠脉造影检查44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9例,患者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比例为100%,抗凝药物为27%,β受体阻滞剂为7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合计为73%,调脂药物为96%。结论:国内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的使用状况与指南要求存在差距,如何将循证医学证据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让尽可能多的患者从中受益,仍是医生、药师和管理部门面临的现实问题。
    定量药理学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量效观察
    陈兰凤, 金豪杰, 高宝斌, 卢园园, 李军
    2013, 18(10):  1126-1131. 
    摘要 ( 180 )   PDF (825KB) ( 2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行硬膜外分娩镇痛时布托啡诺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和罗哌卡因的最佳有效浓度。方法:121例初产妇接受L2-3硬膜外分娩镇痛,前31例患者中第一个患者接受 0.15%罗哌卡因+20 μg/mL 布托啡诺复合液,随后的产妇运用改良序贯法确定布托啡诺的ED50。另90例患者按硬膜外用药不同随机分为 0.08%罗哌卡因+16 μg/mL 布托啡诺(B1组)、0.10%罗哌卡因+16 μg/mL 布托啡诺(B2组)及 0.12%罗哌卡因+16 μg/mL 布托啡诺(B3组)。监测分娩镇痛过程中阻滞平面和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镇静镇痛评分及宫缩胎心;记录麻醉起效时间、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增加例数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记录恶心、呕吐 、瘙痒、胎心减速等副作用发生率。结果:布托啡诺的ED50值及ED95值分别为14.79(95%CI 13.91~15.61)和 16.84(95%CI 15.86~20.97) μg/mL。B1组镇痛起效时间明显长于B2、B3组(P<0.05),给药后30、60和 90 min 时的VAS评分明显高于B2、B3组,停药时VAS评分明显高于B3组(P<0.05);B1组在镇痛后第4~6次宫缩时的VAS评分明显高于B2、B3组(P<0.05)。B3组运动神经阻滞发生的例数明显高于B1、B2组(P<0.05)。结论:0.10%罗哌卡因复合16 μg/mL布托啡诺行分娩镇痛时镇痛效果好、无运动阻滞、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临床药理学
    盐酸氨基乙酰丙酸搽剂在中重度痤疮患者中的局部聚集作用研究
    谢栋, 何丽华, 程泽能, 吴蔚, 郭歆, 刘智
    2013, 18(10):  1132-1137. 
    摘要 ( 183 )   PDF (786KB) ( 2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研究盐酸氨基乙酰丙酸搽剂在中重度痤疮患者面部患处的局部聚集情况,从而确定最佳搽剂浓度、给药后最佳起始光照时间和严格避光时间。方法:分为2个阶段进行研究,第1阶段24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3种浓度搽剂后照光,采集用药部位荧光图像进行分析,确定最佳搽剂浓度、给药后最佳起始光照时间。第2阶段8例中重度痤疮患者,按最佳搽剂浓度和最佳起始光照时间给药和照光,采集用药部位荧光图像进行分析,同时采集血浆及尿液并测定其中氨基乙酰丙酸(ALA)和原卟啉Ⅸ的浓度,确定给药后严格避光时间。结果:第1阶段结果显示药物在患处有较强的聚集选择性,3个浓度组荧光强度在4~8 h 达到或接近最大值,10%浓度组荧光强度在4~8 h 高于其他浓度组。第2阶段结果显示血浆和尿液中均未检测到ALA及原卟啉Ⅸ,药物洗净后 24 h 受试者患处平均荧光强度约为洗净后0 h平均荧光强度的43%,提示药物洗净后需严格避光超过 24 h。结论:最佳搽剂浓度为10%,最佳起始光照时间为4~8 h,从减少患者治疗时间考虑起始光照时间可选为 4 h,严格避光时间持续至药物洗净后 48 h。
    度洛西汀与硫酸吗啡联合治疗癌痛的临床观察
    戴志远, 郑芳, 李德强
    2013, 18(10):  1138-1143. 
    摘要 ( 190 )   PDF (795KB) ( 2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对比观察度洛西汀与硫酸吗啡缓释片与单用硫酸吗啡治疗癌痛的疗效与安全性,为肿瘤疼痛管理提供参考。方法:18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被纳入这项随机、开放、为期12周的临床研究。研究对象均分入单药治疗组(硫酸吗啡缓释片,100~200 mg/d)和合并治疗组(同等剂量的硫酸吗啡缓释片+度洛西汀,前2周 30 mg/d,2周后 60 mg/d)。分别在基线及治疗后第4、8及12周进行随访与评估。用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SF-MPQ)和the 10-point visual analog scale (VAS)行疼痛评估。焦虑抑郁症状采用汉密尔顿焦虑与抑郁量表评估。采用治疗时出现的不良事件量表与脱落率评估耐受性。结果:单药治疗组与合并治疗组脱落率相似(第4周 8.9% vs 10.0%,第8周 15.6% vs 17.8% 及第12周 23.3% vs 25.6%,均P>0.05)。虽然便秘、出汗和心悸的不良反应频数合并治疗组较高,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在第4、12周VAS评分减分值合并治疗组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组[(3.3±0.9) vs (2.1±0.6);(6.4±0.8) vs (4.5±0.5), 均P<0.01]。虽然SF-MPQ总分减分值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在疼痛情感维度方面,于治疗后第8、12周,合并治疗组减分值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组[(4.2±1.3) vs (2.3±1.0);(6.8±2.9) vs (4.6±1.7), 均P<0.01]。结论:合用度洛西汀与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癌痛的疗效优于单用硫酸吗啡治疗,且耐受性好。
    药物治疗学
    右美托咪定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拔管期应激反应和苏醒质量的影响
    章玲宾, 樊理华, 卢向红, 何仁洪, 陈琴, 游敏吉, 徐巧敏, 丁友法
    2013, 18(10):  1144-1147. 
    摘要 ( 172 )   PDF (675KB) ( 2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拔管期应激反应和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Hunt/ Hess分级为I~II 级的施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50 例。随机分成右美托咪定(A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 (B组) ,每组25例。A组麻醉前 10 min 微泵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 0.5 μg/kg,术中 0.4 μg·kg-1·h-1持续泵注,B组给予等容量的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两组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记录入手术室时(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 5 min(T3)、10 min(T4) 的血压(BP)、心率(HR)变化,抽外周静脉血测定皮质醇(COR)、血糖(GLU)、血乳酸(LAC)浓度, 并记录麻醉恢复时间,苏醒期躁动评分、拔管后 30 min 视觉模拟(VAS)镇痛评分和Ramsay镇静程度评分。结果:B组的MAP、HR、COR、GLU、LAC较A组增高更为明显(P<0.01 或P<0.05);B组苏醒期躁动评分和拔管后 30 min VAS评分高于A组,而Ramsay镇静程度评分低于A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有效抑制了围拔管期的应激反应,能提高麻醉苏醒质量,不延迟苏醒时间。
    保留盆腔神经宫颈癌根治术与传统宫颈癌根治术的比较研究
    唐修武, 孙云, 倪观太
    2013, 18(10):  1148-1154. 
    摘要 ( 158 )   PDF (823KB) ( 2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宫颈癌根治术与传统宫颈癌根治术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其手术效果的初步评估。方法:选择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09月收治的经国际妇产科学联盟(FIGO)分期为ⅠB~ⅡA的子宫颈癌患者50例,设研究组(n=20)采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宫颈癌根治术,对照组(n=30)行传统的宫颈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手术范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导尿管保留天数、残余尿量、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及术后半年性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与研究组比较,术后第10天残余尿量分别为(201.83±83.00)、 (139.75±69.01) mL,保留尿管天数(15.20±2.43)、(11.85±2.08) d;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72.97±16.31)、(59.60±13.37) h,术后肛门排便时间分别为(121.17±23.07)、(91.05±11.66)h,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性功能随访结果显示:对照组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 86.7%,研究组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为4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术后半年未恢复性生活的患者进行原因调查,发现因“害怕疾病复发”占 77.8%;害怕“性交痛或出血”占 55.6%。研究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50(180~330) min 和200(150~270) min,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切除主骶韧带、阴道长度及淋巴结清扫数目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宫颈癌根治术治疗早期宫颈癌是安全可行的,与传统根治术相比更有利于膀胱、直肠功能的恢复,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吸入皮质激素治疗哮喘患者的骨密度、骨代谢变化及其危险因素
    张文娥, 陈黎虬, 汪强
    2013, 18(10):  1155-1159. 
    摘要 ( 140 )   PDF (756KB) ( 1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接受可吸入性皮质激素治疗一年以上的哮喘患者的骨质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发病状况以及哮喘患者骨质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方法:自2007年8月到2011年7月,接受吸入性皮质激素治疗且治疗时间一年以上的哮喘患者为研究组,未接受吸入性皮质激素治疗的哮喘患者为对照组,哮喘患者年龄均在18岁以上。骨密度检测采用DEXA检测。骨质减少和骨质疏松采用WHO T-score评分。骨代谢指标包括血骨钙素以及碱性磷酸酶等,检测方法采用放免法进行。结果:研究对象共143名,其中研究组69例,对照组74例。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骨钙素水平分别为(3.8±2.4)、(2.7±1.4) μg/L,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57)。两组患者的血碱性磷酸酶水平分别为(126±68)、(119±66) IU/L,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7)。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脊柱T-score评分均数分别为-0.72 和 -0.57(P=0.98);股骨T-score评分均数分别为-0.60 和-0.80(P=0.474); 髋骨T-score评分均数分别为 0.19 和 0.06(P=0.275)。脊柱、股骨和髋骨T-score评分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而与体重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哮喘患者骨质减少和骨质疏松危险因素是高龄和低体重指数,吸入皮质激素无累积效应。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吸入皮质激素治疗哮喘的患者没有其他的骨质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左西孟旦在左心室功能低下患者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牛兆倬, 孙立新, 林明山, 孙龙, 生伟, 侯文明, 池一凡
    2013, 18(10):  1160-1163. 
    摘要 ( 164 )   PDF (726KB) ( 2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对左心室收缩功能低下患者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心肌保护效果。方法:本院心外科在2010 年5月至2012年11月,抽取术前左室射血分数小于45%的CABG病例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 例,对照组在手术中开始应用多巴胺静脉维持泵入,试验组同期加用左西孟旦,初始负荷量为 10 μg/kg, 注射时间 10 min, 随即以 0.1~0.2 μg·kg-1·min-1 起泵入持续 23 h。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监护室滞留时间、房颤发生率、多巴胺治疗时间、30 d 死亡率、记录手术后前 3 d 的床边心脏超声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比较,以及手术后早期ICU即刻(0)、术后6、24、48 h 的肌钙蛋白I(cTnI)指标变化。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无死亡病例。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手术后多巴胺治疗时间缩短(P<0.05),房颤发生率降低(P<0.05)。术后 6 h 和 24 h 试验组的cTnI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第1、2天LVEF指标高于对照组 (P<0.05)。其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左西孟旦对于术前左心室收缩功能低下的CABG患者具有一定心肌保护作用。
    右美托咪定、咪达唑仑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患者自控芬太尼静脉镇痛液的效果
    王鹏宇, 李宝钏, 黄华君, 蔡建明
    2013, 18(10):  1164-1168. 
    摘要 ( 172 )   PDF (857KB) ( 2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咪达唑仑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患者自控芬太尼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液中的效果。方法:15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接受丙泊酚-芬太尼-罗库溴铵诱导、七氟烷麻醉维持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30例。O组加入 16 mg 恩丹司琼,M组加入 5 mg 咪达唑仑,OM组加入 16 mg 恩丹司琼及 5 mg 咪达唑仑,D组加入 200 μg 右美托咪定,OD组加入 16 mg 恩丹司琼及 200 μg 右美托咪定。PCA按 20 μg/mL 芬太尼计算共计 60 mL,背景输注 1 mL/h,bolus 0.5 mL,锁定时间 15 min。记录麻醉后恢复室(PACU)、术后 6 h 及 24 h 的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发生率、镇静评分、VAS评分、芬太尼使用量及PCA有效按压次数、止吐及镇痛补救措施人数。结果:O组术后3个时间段PONV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4组,但术后 6 h 及 24 h 时点的镇静评分明显低于其他4组(P<0.05);D组及OD组术后3个时间段PONV发生率明显低于M组(P<0.05)。O组补救止吐药使用30人次(100%),明显多于其他4组(P<0.05),D组及OD组补救止吐药使用次数明显少于其他3组(P<0.05)。5组患者术后3个时间段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组及OD组术后6、24 h 的芬太尼PCA使用量及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少于M组、OM组及O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咪达唑仑加入芬太尼PCA镇痛液中,止吐效果优于恩丹司琼,但两药均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右美托咪定辅助镇痛、镇吐效果更优。
    综述与讲座
    孕甾烷X受体在药物代谢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张轶雯, 鲍美华, 周丽华, 周宏灏
    2013, 18(10):  1169-1174. 
    摘要 ( 325 )   PDF (853KB) ( 3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孕甾烷X受体(Pregnane X receptor, PXR)为核受体超家族中NR1I亚家族成员,于肝脏和肠道中广泛表达。该受体作为药物代谢的关键调控因子广泛参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本文从药物代谢角度分别对PXR参与调节的Ⅰ、Ⅱ相代谢酶及转运体进行介绍,为临床药物相互作用及针对PXR为靶点的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复方药品创新研发策略
    袁秉祥, 陈莉娜, 王冰
    2013, 18(10):  1175-1181. 
    摘要 ( 187 )   PDF (1121KB) ( 1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固定剂量复方药品研发是创新过程,目前已成为突破药物研究瓶颈的新出路之一。复方药品组方必须基于药物相互作用理论,充分利用与治疗目的相同的作用和效应,进行组方论证,进行多因素多水平分析和临床联合用药验证,确定目标组方,最后进入新药规范化研究和试验。复方药品的创新研发全过程(药学、药效学、药动学、毒理学和临床试验)与全创新药物同样规范和严格,并且必须进行拆方分析。本文从复方药品组方原则、研发策略、研发技术要求规范要点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柔红霉素个体差异的遗传药理学研究进展
    何晖, 周宏灏, 刘昭前
    2013, 18(10):  1182-1185. 
    摘要 ( 171 )   PDF (780KB) ( 2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柔红霉素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白血病药物,疗效显著但是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如何更多了解可能引起柔红霉素耐药的因素,从而提高柔红霉素的疗效,降低耐药,及减少药物的副反应,是目前临床工作者关心的问题。本文综述了影响柔红霉素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遗传因素,旨在为柔红霉素临床个体化给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风湿性心脏病易感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张涛, 温纯洁, 沈冬亚, 周宏灏
    2013, 18(10):  1186-1191. 
    摘要 ( 196 )   PDF (1007KB) ( 4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RHD)是一种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风湿热的后遗症,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大约30%~45%的风湿热(Rheumatic fever,RF)患者会发展为风湿性心脏病,这就提示风湿性心脏病可能存在着个体易感性的差异。对RHD易感性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为RHD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迅速发展及新的分析技术问世,RHD遗传易感性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已知多种遗传基因与人类RHD易感性有关联,例如白细胞抗原 (HLA)、肿瘤坏死因子 (TNF)等,某些易感基因与炎症反应及免疫系统相关,本文主要就近年来RHD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维持治疗的进展
    叶重阳, 谢家政
    2013, 18(10):  1192-1195. 
    摘要 ( 163 )   PDF (793KB) ( 2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绝大多数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且一半以上就诊时已是ⅢB或Ⅳ期,化疗是这类患者主要治疗手段,但五年生存率仅5%~11%。如何延迟这类患者的复发时间和延长生存时间?维持治疗成为了近年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NSCLC维持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刘倩, 李霞辉, 张学梅
    2013, 18(10):  1196-1200. 
    摘要 ( 364 )   PDF (825KB) ( 9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型糖尿病是一种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疾病,动物模型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应用广泛的糖尿病小鼠模型主要有自发性糖尿病小鼠模型、实验性糖尿病小鼠模型和基因工程糖尿病小鼠模型。不同实验方法制备的糖尿病小鼠具有模拟临床糖尿病不同方面的特点,该文对各个模型的发病机制和生理特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利于研究者根据各自不同的实验需求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糖尿病小鼠模型来验证或实现科研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