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当期目录

    基础研究
    脂多糖诱导的慢性帕金森病小鼠模型α-突触核蛋白的出现和转移变化
    葛波波,屈洪党,陈育华,胡彩彩,李 理,姜牧君,许娟娟
    2017, 22(3):  241-248. 
    摘要 ( 328 )   PDF (4204KB) ( 4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脂多糖(LPS)诱导的慢性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探讨PD模型小鼠的行为学改变和肠壁中α-突触核蛋白聚集物的出现和转移变化情况。方法: 将48只雄性C57BL/6J小鼠,6周龄,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PD 模型组。采用腹腔注射LPS制备PD小鼠模型,通过转棒实验和旷场试验检测小鼠的行为学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技术,观察PD模型组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和α-突触核蛋白出现和转移变化。结果: PD模型小鼠行为学改变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具有差异性(P<0.01);PD模型组小鼠的中脑黑质致密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出现严重损失;α-突触核蛋白(α-Syn)聚集最先出现在肠道,随着时间的延长,α-Syn转移到中脑黑质致密部。结论: 在LPS诱导的PD模型中,其典型的病理改变(α-Syn的沉聚)起始于结肠神经,并逐渐发展到中脑黑质致密部,进而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与丢失。

    艾叶挥发油致小鼠急性肝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刘红杰,李天昊,詹 莎,陈 亮,陈灵修,唐树杰
    2017, 22(3):  248-252. 
    摘要 ( 256 )   PDF (2432KB) ( 4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研究艾叶挥发油致小鼠急性肝毒性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水蒸气蒸馏法制备艾叶挥发油。52只SPF级ICR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四氯化碳组,艾叶挥发油1.9 g/kg组、2.3 g/kg组和2.7 g/kg组。一次性灌服等容量药物或溶媒,6 h后取标本,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并进行Ridit分析,检测肝脏组织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的艾叶挥发油组血清ALT、ALP含量显著升高(P<0.05);肝脏组织具有变性、坏死等不同程度的损伤,且Ridit积分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产生超氧阴离子活力、MDA含量和GSSG含量显著升高(P<0.05),SOD含量和GSH含量显著降低(P<0.05)。 结论:艾叶挥发油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损伤肝细胞而导致小鼠急性肝毒性,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有关。

    独一味乙醇提取物诱导人黏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马成华,周海静,施 文,王志强,杨 兰,陈 萍,郑雪莉,马 瑞,马丽娟
    2017, 22(3):  253-259. 
    摘要 ( 241 )   PDF (3543KB) ( 2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索独一味乙醇提取物(ethanol extract of lamiophlomis rotate,EELR)促进人黏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磺酰罗丹明B(sulforhodamine B,SRB)比色法测定细胞活力、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率、Hoechst33258/PI荧光染色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EELR对MEC-1细胞凋亡率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EELR在一定浓度范围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MEC-1细胞增殖,且不同剂量EELR作用于MEC-1细胞48 h后细胞凋亡率有明显差异,Western blot检测表明随EELR作用浓度增加,MEC-1细胞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Casepase-3蛋白表达量升高。 结论:EELR可能通过调节人黏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的Bcl-2、Bax、Casepase-3蛋白表达水平进而诱导细胞凋亡。

    右美托咪定对小鼠全身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丛海涛,李中华,陈 斌,丁进峰,王惠琴,陈玲阳
    2017, 22(3):  260-266. 
    摘要 ( 212 )   PDF (3925KB) ( 5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本研究拟从胆碱能抗炎通路方面阐述右美托咪定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动物选用BALB/c小鼠,以腹腔注射脂多糖(LPS)的方式建立内毒素血症小鼠模型,使用右美托咪定进行干预。观察动物行为学表现及进行生存率分析,实验分为三组(n=20),分别是右美托咪定组(Dex组)、生理盐水组(Saline组)、空白对组照(C组)。观察药物干预120 h后三组行为学表现及小鼠生存状况。检测血清炎症因子和观察病理形态学试验分为四组(n=16),分别为右美托咪定组(Dex组)、生理盐水组(Saline组)、α银环蛇毒素+右美托咪定组(αBGT+Dex组)、空白对照组(C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1β、IL-6的浓度,最后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查。颈部迷走神经切除试验分为两组(n=16):假手术组(SHAM+Dex组)和颈部迷走神经切除组(VNX+Dex组)。注射LPS 3 h后,检测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的浓度。结果: 生存率分析实验中,Dex组与Saline组比较内毒素血症小鼠的生存率显著提高(P<0.01);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试验中,Dex组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的水平较Saline组显著降低(P<0.01),而αBGT+Dex组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的水平则较Dex组显著升高(P<0.01)。并且在心脏组织、肝组织、肾组织、肺组织中病理形态有显著差异。颈部迷走神经切除试验中VNX + Dex组TNF-α、IL-1β、IL-6的表达水较SHAM + Dex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显著提高内毒素血症小鼠的生存率,可能与其抑制内毒素血症小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地佐辛复合酮咯酸氨丁三醇超前镇痛对大鼠术后痛阈和炎性反应的影响
    常永丽,许银红,温雪敏,郭桢楠,张丽慧,韩 颖,郭晓姝
    2017, 22(3):  267-271. 
    摘要 ( 349 )   PDF (2255KB) ( 4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地佐辛复合酮咯酸氨丁三醇超前镇痛(preemptive analgesia,PA)对大鼠术后痛阈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组)、超前镇痛组(CZ组)和术后镇痛组(SZ组),每组各20只。采用腹部正中切口,开腹后无菌缝合关腹模型。各组分别在术前(0 h),术后6 、12 、24 h各取5只大鼠,采用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测定痛阈后下腔静脉采血分离血清,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免疫印迹法检测P物质(substance P,SP)水平。结果: 0 h三组痛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2 h和24 h痛阈N组显著低于CZ组和SZ组(P<0.01),而CZ组和SZ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0 h N组、CZ组和SZ组TNF-α、IL-1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2 h和24 h TNF-α、IL-1β N组显著高于CZ组和SZ组(P<0.01),6 h CZ组和SZ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2 h和24 h SZ组显著高于CZ组(P<0.01)。0 h N组、CZ组和SZ组S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2 h和24 h SP N组显著高于CZ组和SZ组(P<0.01),6 h和12 h CZ组和SZ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4 h SZ组显著高于CZ组(P<0.01)。结论:地佐辛复合酮咯酸氨丁三醇镇痛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抑制术后炎性因子TNF-α、IL-1β和疼痛因子SP浓度的升高,且PA法效果优于术后镇痛。

    LC-MS/MS法测定对氨基水杨酸浓度及在大鼠组织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袁雅文,李 岩,杨 劲
    2017, 22(3):  272-280. 
    摘要 ( 353 )   PDF (3665KB) ( 3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开发HPLC-ESI-MS/MS方法测定大鼠组织对氨基水杨酸浓度以改善以往方法的复杂前处理过程及低灵敏度的问题,并应用于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分布。方法: 采用一步蛋白沉淀的前处理,选择菲诺门Synergi 4u Polar-RP 80A (150 mm×4.6 mm;4 μm)色谱柱以及梯度法进行色谱分离。内标为氯唑沙宗。采用API4000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扫描方式采用多重反应监测(MRM),负离子模式。对氨基水杨酸及内标(氯唑沙宗)监测离子对为m/z 152.0→108.1,m/z 167.9→131.9。 结果:总分析运行时间为6.5 min。对氨基水杨酸在0.05~50 μg/mL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低至0.05 μg/mL。本实验方法学所有验证结果都符合FDA生物样品分析指导原则要求。结论:本分析方法准确可靠,并成功应用于临床前组织分布研究。

    法舒地尔联合西地那非治疗肺动脉高压大鼠疗效观察
    徐 静,金晓洁
    2017, 22(3):  281-286. 
    摘要 ( 249 )   PDF (2252KB) ( 3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法舒地尔联合西地那非治疗肺动脉高压大鼠的疗效。方法: 将100只大鼠随机分成A、B、C、D和E组,其中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肺动脉高压模型组,C组在建模基础上给予法舒地尔治疗,D组在建模基础上给予西地那非治疗,E组在建模基础上给予法舒地尔联合西地那非治疗,比较5组大鼠的血压指标、右心室功能、右心室肥大以及微血管重建情况。结果: C组、D组和E组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VSP)均显著低于B组大鼠,E组大鼠RVSP显著低于C组大鼠(P<0.05);E组大鼠右心室舒张末期直径(RVEDD)和右心室收缩末期直径(RVESD)显著低于C组大鼠,D组和E组大鼠右心室缩短分数显著高于B组大鼠(P<0.05);E组大鼠右心室肥大指数(RVH)和右心室比体质量(RV/BW)显著低于C组和D组大鼠(P<0.05);E组大鼠肺动脉内膜增厚率显著低于B组、C组和D组大鼠(P<0.05),E组大鼠肺动脉ρ激酶活性显著低于B组、C组和D组大鼠(P<0.05)。结论:法舒地尔联合西地那非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肺动脉高压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右心室功能,缓解右心室肥大,有利于微血管重建,二者在调控ρ激酶活性,治疗肺动脉过程中可能存在协调作用。

    临床药理学
    新疆维吾尔族人群SLC22A2中rs316019位点基因多态性分布研究
    周 源,卢雪玲,赵 军,张 莉,杨欢杰,王 宁
    2017, 22(3):  287-293. 
    摘要 ( 269 )   PDF (2779KB) ( 4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研究新疆维吾尔族人群SLC22A2中rs316019位点(G808T,A270S)基因多态性分布,并比较其与不同种族间的分布差异。方法:用SNaPshot SNP分型技术对276名健康维吾尔族男性志愿者进行SLC22A2的rs316019位点基因分型测定,并与NCBI基因库中以及相关文献报道的不同种族关于该位点的分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其分布的种族差异性。结果:rs316019位点基因多态性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其CC、C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9.7%、18.1%、2.2%,最小等位基因A的频率为11.2%,未见等位基因G、T的分布。其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与汉族、非洲、欧美等人群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新疆维吾尔族人群SLC22A2中rs316019位点基因多态性分布在不同人群中存在差异,这将对应药物遗传药理学与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等的相应差异。

    左乙拉西坦注射液与左乙拉西坦片在健康受试者中的药代动力学比较
    刘史佳,陈 都,殷俊刚,储继红,许美娟,刘 芳,戴国梁,熊宁宁,居文政
    2017, 22(3):  294-298. 
    摘要 ( 244 )   PDF (2141KB) ( 5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比较在空腹条件下,国产左乙拉西坦注射液与原研药左乙拉西坦片给药时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观察两者在健康受试者中的安全性与耐受性。方法: 利用已经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MS)分析法测定健康受试者两周期给药前后血浆样本中的左乙拉西坦药物浓度。结果: 受试者分别静脉注射左乙拉西坦注射液和口服左乙拉西坦片后,左乙拉西坦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t1/2分别为(7.70±0.85) 、(7.81±0.88) h;Tmax分别为(0.70±0.10) 、 (0.90±0.80) h;Cmax分别为(51.64±9.59) 、(40.83±9.13) ng/mL;AUC0-t分别为(385.69±65.45) 、(394.24±64.68) ng·mL-1·h;AUC0-∞分别为(390.85±66.40) 、(400.13±65.89) ng·mL-1·h。以左乙拉西坦片的AUC0-t计算左乙拉西坦注射液平均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8.1±9.4)%。试验期间未发生严重程度为重度的不良事件。结论:左乙拉西坦注射液和左乙拉西坦片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且两种制剂在健康受试者中的安全性较好。

    定量药理学
    振源胶囊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伍长娟,汤天生
    2017, 22(3):  299-304. 
    摘要 ( 297 )   PDF (2295KB) ( 3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系统评价振源胶囊联合西药常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搜集振源胶囊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经过文献筛选和评价质量后提取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 个RCT 合计1 00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振源胶囊联合西药常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提高临床疗效[OR = 4.35,95% CI(2.97,6.36),P<0.000 01],增加左室射血分数[MD=7.89,95% CI(4.24,11.54),P<0.000 1], 降低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MD=572.24,95% CI(427.16,717.32),P<0.000 01],增加心输出量[MD=0.79,95% CI(0.61,0.98),P<0.000 01]等指标上均优于单用西药治疗,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证据显示,振源胶囊联合西药常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西药。但受纳入研究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药物治疗学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严重膝骨关节炎的对照研究
    杨孝兵,蒋 峰,张 帆,施星芬,刘丽敏,徐志国
    2017, 22(3):  305-311. 
    摘要 ( 418 )   PDF (3068KB) ( 5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对照透明质酸钠(sodium hyaluronate or hyaluronic acid,HA)与人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膝关节腔两种注射方法治疗中重度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观察关节疼痛、功能的疗效、放射学变化以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半盲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将44例中重度膝骨关节炎的患者分为3组:A组16例,5次透明质酸钠注射组;B组15例,2次hUC-MSCs注射组;C组13例,4次hUC-MSCs注射组。观察指标:静止VAP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 (AKS)的膝骨关节炎关节性和功能性评分,Kellgren-Lawrence(K-L)放射学评估。随访期12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记录临床体检、观察指标结果及安全性评估;治疗前和治疗后6、12个月进行实验室检查和膝关节X片检查。结果: 3组治疗前比较,静止VAP评分、AKS关节性评分、AKS功能评分、K-L放射学评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6、12个月时,3组间静止VAP评分、AKS关节性评分、AKS功能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K-L放射学评估各时段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UC-MSCs移植治疗严重OA较透明质酸钠能更快速、更显著、更持久地减轻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4次注射疗效优于2次注射。

    氟尿嘧啶外涂与干扰素注射联合液氮冷冻治疗多发性跖疣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吴 苗,刘永林,蔡云雅
    2017, 22(3):  312-315. 
    摘要 ( 383 )   PDF (1831KB) ( 4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氟尿嘧啶外涂与干扰素注射联合液氮冷冻治疗多发性跖疣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8例多发性跖疣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液氮冷冻联合氟尿嘧啶外涂。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注射干扰素。观察两组皮损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采用DLQL法评估患者生存质量变化。 结果: 观察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12,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D3、CD4、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皮损评分、DLQL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皮损评分、DLQL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尿嘧啶外涂与干扰素注射联合液氮冷冻治疗多发性跖疣的疗效确切,能显著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疏肝柴胡散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魏 锋,王大禹,魏云海
    2017, 22(3):  316-320. 
    摘要 ( 273 )   PDF (2096KB) ( 3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疏肝柴胡散联合胆舒胶囊和消炎利胆片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试验组(45例),对照组给予胆舒胶囊2粒/次,3次/d,和消炎利胆片6片/次,3次/d,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疏肝柴胡散口服治疗,1剂/d。治疗1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腹痛、腹胀、纳差、恶心等临床症状和不良反应,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价(SAS)和自评抑郁量表(SDS)评价患者的不良情绪。 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78%(44/45),高于对照组的77.78%(35/45)(P<0.05)。试验组的腹痛、腹胀、纳差、恶心积分分别为(0.94±0.52)、(0.86±0.45)、(0.73±0.47)、(0.72±0.4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2±0.51)、(1.71±0.43)、(1.51±0.52)、(1.41±0.45)分(P<0.05)。试验组的不良情绪SA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为(42.64±7.35)、(32.37±7.0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31±8.62)、(48.41±7.11)分(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疏肝柴胡散联合胆舒胶囊和消炎利胆片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盐酸帕罗西汀联合丹栀逍遥丸治疗抑郁症伴焦虑的临床对照研究
    徐道祥,史惠敏,林小东
    2017, 22(3):  321-325. 
    摘要 ( 523 )   PDF (2077KB) ( 4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盐酸帕罗西汀联合丹栀逍遥丸治疗抑郁症伴焦虑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抑郁症伴焦虑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实验组给予盐酸帕罗西汀(20 mg/次,1次/d,根据病情逐渐以每周增加10 mg为阶梯递增,治疗剂量范围为20~60 mg/d)和丹栀逍遥丸(口服,6~9 g/次,2次/d)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盐酸帕罗西汀,两组连续治疗8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HAMA评分、HAMD评分、CGI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 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HAMA、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8周后,实验组HAMA、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CGI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8周后CG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期间,实验组嗜睡10例(1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例(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口干、便秘、多汗、乏力、心悸、头痛等项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帕罗西汀联合丹栀逍遥丸治疗抑郁症伴焦虑的临床效果良好,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闭环肌松注射系统在上腹部开放手术中的应用
    郭文俊,陈国栋,侯桂婷,金孝岠
    2017, 22(3):  326-331. 
    摘要 ( 220 )   PDF (2523KB) ( 2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研究闭环肌松注射系统(Closed-loop Muscle Relaxant Injection System,CLMRIS)在上腹部开放手术中使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择期90例ASAⅠ~Ⅱ级全凭静脉全身麻醉上腹部开放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闭环肌松注射系统输注组(E组)、经验给药组(C组)和闭环肌松注射系统联合经验给药组(EC组),分别记录不同时点的TOF值,以及各组肌松药诱导起效时间、开始插管时间、诱导剂量、插管条件评分、肌松药使用总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恢复时间、恢复指数、术中体动反应发生次数、拔管躁动评分、PACU停留时间以及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满意度等。结果: 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恢复指数、肌松药起效时间与增药次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能满足术中肌肉松弛的要求。在麻醉诱导阶段,E组和EC组的开始插管时间比C组长,但是插管评分较高,插管过程更加顺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维持阶段,与EC组和C组两组比较,E组维库溴铵使用总剂量多,平均输注速度快,但是术中的体动反应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麻醉苏醒阶段,与EC组和C组两组比较,E组恢复时间短,拔管即刻的TOF值高,而且拔管后20 min的肌松残余率也明显低于另外两组,患者在PACU的停留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环肌松注射系统在麻醉诱导期间能准确地判断插管时机,提供良好的插管条件;麻醉维持时可以提供良好的肌肉松弛条件,体动反应少;术后麻醉苏醒时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因此,闭环肌松注射系统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上腹部开放手术麻醉患者,肌松监测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哮喘儿童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布拉氏酵母菌干预的研究
    张佩红,陈啸洪,陈冰蓉,李华浚
    2017, 22(3):  332-336. 
    摘要 ( 238 )   PDF (2136KB) ( 4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对儿童哮喘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84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90例,观察组(布拉氏酵母菌)94例。两组均按GINA方案治疗。观察组联合布拉氏酵母菌1.0/次,每日2次口服,连用4周。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3组(另设健康组80例)及治疗后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外周血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7(IL-17)、白介素-5(IL-5)、干扰素-γ(IFN-γ)水平。观察其临床疗效、血清细胞因子及肺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49%)明显高于对照组(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血清中IL-17、IL-5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及IL-10、IFN-γ水平低于健康组;治疗后两组IL-17、IL-5均下降(P<0.01,P<0.05 ),IFN-γ、IL-10上升(P<0.01,P<0.05 ),但观察组上升或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肺功能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哮喘患儿外周血IL-10、IFN-γ与IL-17、IL-5浓度成负相关。布拉氏酵母菌能有效治疗儿童哮喘,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hl/Th2细胞因子的偏移有关。

    医院药学之窗
    风湿免疫科门诊超说明书用药调查与分析
    沈 斌,张 斌,徐 亮,杨艳英
    2017, 22(3):  337-341. 
    摘要 ( 205 )   PDF (2052KB) ( 5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了解风湿免疫科超说明书用药情况,为建立超说明书用药评价标准及规范化管理超说明书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以药品说明书为依据,从适应证、适应人群、给药剂量、给药频次、给药途径和禁忌证等方面对本院2016年4~6月风湿免疫科门诊处方的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参考循证医学、文献资料、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等评价其合理性。结果: 研究纳入风湿免疫科门诊处方3 501张,涉及用药记录9 889条。按处方、用药记录计,超说明用药发生率分别为47.50%和27.69%。超说明书用药类型包括超适应证(87.73%)、超剂量(6.54%)、超给药频次(5.08%)、未提及儿童用药信息(0.55%)和超年龄(0.11%)。超适应证用药记录居前3位的为硫酸羟氯喹片(1 091条)、甲氨蝶呤片(713条)和沙利度胺片(147条)。超适应证用药多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或指南文献推荐,但证据质量存在差异。结论:风湿免疫科超说明书用药较常见,一方面说明了风湿免疫性疾病新药研发及药品说明书信息更新严重滞后于医学发展,另一方面也提示国家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或指南共识,以规范日趋严重的超说明书用药行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和规避医师职业风险。

    综述与讲座
    三维细胞模型在抗肿瘤药物早期药代动力学筛选中的应用进展
    鲁 萌,周 芳,刘嘉莉,贾元威,倪 苹,王广基,张经纬
    2017, 22(3):  342-349. 
    摘要 ( 211 )   PDF (3456KB) ( 5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治疗是近年来药物研发的热点,但肿瘤仍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药物的PK/PD行为不佳,临床转化失败率极高。因此,完善药物临床前的动力学评价体系十分必要。由于在体动物模型的评价体系无法解释大量靶点在细胞内的抗肿瘤药物的动力学特征;单层细胞模型作为主流的体外评价模式,与实体瘤内的真实情况相差甚远。因此,亟需建立一种新的评价体系。三维细胞模型与传统的二维单层细胞相比,能够更真实地模拟实体瘤的生理状态及微环境,可以基于类组织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全面评价药物的动力学行为,弥补了体内外研究的不足。本综述将基于以下两个方面对三维细胞及其在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进行全面的介绍:(1)三维细胞的培养方法及其与在体肿瘤组织的相似性;(2)三维细胞在抗肿瘤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评价中的优势及应用。

    TERT启动子突变在甲状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唐新月,石 峰,黎翠林,刘剑秋,李 智
    2017, 22(3):  350-354. 
    摘要 ( 583 )   PDF (2287KB) ( 6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常见的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启动子突变(C228T,C250T)自2013年在甲状腺癌中被发现以来,其与甲状腺癌的关系即被广泛研究。绝大多数研究认为该突变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及临床病理特征以及不良预后息息相关,该突变为甲状腺癌致病基因突变。本文对TERT启动子突变在不同类型甲状腺癌中的发生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以期为TERT启动子突变在甲状腺癌中的研究及甲状腺癌的分子诊治提供新思路。

    植物雷公藤主要抗癌抗炎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刘文成,谭布珍,方玉婷,占欣璐,王玉
    2017, 22(3):  355-360. 
    摘要 ( 326 )   PDF (2945KB) ( 4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传统医学成功应用雷公藤治疗免疫系统疾病及炎性疾病已有数百年历史。目前为止,超过46种二萜类化合物,20种新型三萜类化合物,21种生物碱类化合物及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已从雷公藤植物中分离鉴定出来。其中环氧化二萜类化合物雷公藤甲素、三萜烯类化合物雷公藤红素及雷公藤甲素衍生物-雷公藤氯内酯醇具有强大的抗炎抗癌活性。现针对上述三种成分的抗炎、抗癌作用及机制,以及其在癌症及炎性疾病治疗方面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