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29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4-09-26
    封面与目录
    封面与目录
    2024, 29(9):  960. 
    摘要 ( 43 )   PDF (30897KB) ( 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PX-12通过氧化应激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雷国杰, 于艳华, 刘影超, 边文霞, 杜璟, 童向民
    2024, 29(9):  961-967.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9.001
    摘要 ( 141 )   PDF (2036KB) ( 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究PX-12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人肝癌细胞株Huh7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硫氧还蛋白抑制剂PX-12处理细胞后,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细胞增殖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和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X-12处理组的细胞活力、迁移能力和增殖能力都显著下降(P<0.05),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凋亡抑制剂Z-VAD-FMK和抗氧化剂NAC能恢复其细胞活力,并且NAC能降低PX-12引起的细胞内活性氧的积累,恢复PX-12诱导的细胞凋亡(P<0.05)。结论:PX-12通过氧化应激的方式诱导肝癌细胞发生凋亡。
    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分析及实验验证蒙药高尤的肾功能保护作用机制
    策力木格, 胡德力根, 许良
    2024, 29(9):  968-978.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9.002
    摘要 ( 140 )   PDF (2207KB) ( 1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动物实验探讨蒙药高尤保护肾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中药相关数据库获取高尤作用于急性肾损伤(AKI)的有效活性成分和靶点、AKI疾病的相关靶点,把靶点和成分相互构建,作用于网络,富集分析药物及疾病的信号通路,并对网络中度值较高的药效成分与核心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急性肾损伤大鼠模型给予高尤干预后检测大鼠血清中肌酐(Cr)、尿素氮(BU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肾损伤分子-1(Kim-1)、胱抑素C(Cys-C)、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含量并HE染色观察肾组织切片验证蒙药高尤对急性肾损伤大鼠肾功能保护作用。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预测信号通路。结果: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分析得到关键靶点40个,并对关键靶点进行KEGG和GO富集分析,预测出ALB、AKT1、VEGFA、IL-6、CASP3等为关键靶点,癌症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为关键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高尤主要的活性成分与相关作用靶点有较好的结合活性。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高尤具有很好的肾功能保护作用,Cr、BUN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5);急性肾损伤标志物Kim-1、Cys-C、NGAL均显著降低(P<0.05)。HE染色结果表明高尤能明显改善急性肾损伤的病理学状态。急性肾损伤模型大鼠肾组织中AKT1、p-AKT1、CASP3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尤组大鼠肾组织中AKT1、p-AKT1、CASP3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高尤可通过多组分、多靶点的特点,从抗炎、抗氧化、抗血栓,抗凋亡等多通路途径发挥保护肾损伤大鼠肾功能作用,干预PKA3/AKT信号通路与细胞凋亡因子可能是其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祖师麻膏药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小鼠炎症及骨破坏的抑制作用
    杨娟娟, 李浩林, 杨天宁, 程伟刚, 王振东, 金芳梅, 年芳红, 苏小军, 王家强, 王海平, 王海东
    2024, 29(9):  979-987.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9.003
    摘要 ( 117 )   PDF (2605KB) ( 9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祖师麻膏药对CIA小鼠炎症及骨破坏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SPF级雄性DBA/1小鼠,随机选取6只为正常组,将造模成功的18只CIA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膏药组(1.0 g/kg)、扶他林组(0.12 g/次),每组各6只,各个给药组按照体质量予以药物贴敷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同时贴敷透气胶纸,每日一次,4 h/次,连续给药4周。采用关节炎评分指数观测各组小鼠关节炎症状变化及关节炎指数评分,Micro-CT观察小鼠后爪损伤情况,实时荧光PCR法检测踝关节组织IL-17、IL-1β、TNF-α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踝关节组织OPG、RANKL蛋白的表达,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观察滑膜组织病理改变,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法观察踝关节组织破骨细胞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关节炎指数评分明显升高(P<0.05)。Micro-CT示小鼠后爪骨侵蚀严重,骨面破坏,骨量减少;踝关节组织IL-17、IL-1β、TNF-α mRNA(PCR)表达明显升高(P<0.05)。免疫组化显示踝关节组织OPG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1),RANKL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1)。HE结果显示中度的炎性细胞浸润,滑膜细胞肿大,大量的血管翳形成及滑膜增生;破骨细胞数量增加,关节软骨组织表面粗糙,出现严重的骨破坏,软骨层变薄。与模型组比较,膏药组和扶他林组小鼠关节炎症状缓解,关节炎指数评分降低;小鼠后爪骨质密度改善,有效地缓解骨质疏松;踝关节组织IL-17、IL-1β、TNF-α mRNA(PCR)表达明显降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示OPG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RANKL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1)。HE结果示滑膜细胞肿大明显改善,轻度炎性细胞浸润,滑膜增生不明显;破骨数量减少,关节软骨破坏明显改善缓解,软骨层厚度显著增加。结论:祖师麻膏药可以缓解RA局部症状,降低炎症因子表达,减轻炎症反应,可能是通过调控OPG/RANKL信号轴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及活化,进一步改善关节骨及软骨破坏的生物学效应。
    基于代谢组学与网络药理学研究四黑方对斑马鱼黑色素的作用机制
    苏琪辉, 王婧, 雒荣荣, 黄玉荣, 李欣, 王颖莉, 贾颖
    2024, 29(9):  988-1001.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9.004
    摘要 ( 129 )   PDF (4001KB) ( 1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联合网络药理学与代谢组学研究四黑方(SHF)改善色素缺失症(pigment deficiency disease,PD)的作用机制。方法:以1-苯基-2-硫脲(phenylthiourea,PTU)诱导的色素缺失性疾病斑马鱼胚胎为动物模型,分析SHF提取物(0.01、0.02、0.04 mg/mL)对斑马鱼胚胎黑色素细胞形态、黑色素面积、酪氨酸酶活性、黑色素含量的影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UHPLC-MS)对SHF治疗缺黑色素斑马鱼胚胎模型筛选差异代谢物,获得相关代谢通路。运用网络药理学获取SHF治疗PD的关键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鉴定得到的差异代谢物和SHF与PD交集靶点导入Metscape插件,建立“代谢物-反应-酶-基因”网络,寻找关键代谢物、靶点和代谢通路。结果:SHF治疗后能增加斑马鱼黑色素形成,激活酪氨酸酶活性,提高黑色素含量。代谢组学分析获得54个差异代谢物,对上述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分析,涉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酪氨酸代谢、亚油酸代谢、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等通路。网络药理学得到成分和疾病交集靶点55个,KEGG涉及胰腺癌、TNF、癌症等信号通路。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联合分析确定了4个关键靶点:COMT、CYP1B1、TYR、ALDH2;3个关键代谢物:L-Tyrosine、homovanllate、L-Lysine;3个重要代谢途径:酪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降解、赖氨酸代谢。结论:SHF对PD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联合代谢组学与网络药理学得到SHF可能通过调控L-Tyrosine这一代谢物,增强对酪氨酸代谢通路的影响,从而促进黑色素的形成。
    圣草酚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重构的机制研究
    王欢, 张俊秀, 张雅, 戎浩, 王友娣, 汪五三, 马同军
    2024, 29(9):  1002-1010.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9.005
    摘要 ( 117 )   PDF (2880KB) ( 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观察圣草酚能否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s)的血管重构,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设置WKY正常对照、SHRs模型及圣草酚给药(EDT 120 mg/kg,SHRs+EDT)组,连续给药20周。尾袖法测量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平均血压(MBP)],超声检测脉搏波速度(PWV),HE染色观察主动脉中膜厚度(MT),MASSON染色观察主动脉胶原百分比(VFC)变化,ELISA检测血清TNF-α、IL-6及IL-10含量,q-PCR检测主动脉中TNF-α、IL-6及IL-10 mRNA变化,免疫组化观察主动脉Collagen Ⅰ和Collagen Ⅲ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主动脉TGF-β1、MMP-2、MMP-9、Toll样受体4(TLR4)、p-IкBa、IкBa、p-p65及p65表达。结果:圣草酚给药20周后,SHRs的SBP、DBP、MBP及PWV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主动脉的MT和VFC显著减少(P<0.05),Collagen Ⅰ、Collagen Ⅲ、TGF-β1、MMP-2、MMP-9、TLR4、p-IкBa、p-p65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或P<0.01)。结论:圣草酚长期给药后,可抑制TLR4、NF-κB表达发挥抗炎作用,从而减少TGF-β1、MMP-2、MMP-9表达,使胶原含量下降,改善SHRs的主动脉重构和硬化。
    基于JAK1/STAT5信号通路探讨肤痒静凝胶治疗慢性湿疹作用机制
    李彦梅, 马超超, 牛凡琪, 杨鹏斐, 王宁, 王思农, 李廷保
    2024, 29(9):  1011-1018.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9.006
    摘要 ( 98 )   PDF (1234KB) ( 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肤痒静凝胶对慢性湿疹大鼠模型蛋白酪氨酸激酶1(janus protein kinase 1,JAK1)/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5(signal transducer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5,STAT5)信号通路调控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将36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青鹏软膏组(2 500 mg·kg-1·d-1)、肤痒静凝胶低(0.08 g/g)、中(0.16 g/g)、高(0.32 g/g)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大鼠均采用2,4-二硝基氯苯丙酮液背部诱导慢性湿疹样病变。造模3周后青鹏软膏组及肤痒静凝胶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涂抹相应药物治疗;模型组涂抹空白凝胶基质,每日1次,共2周,正常组不做处理。观察慢性湿疹大鼠背部皮损的严重程度和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背部皮肤组织中磷酸化蛋白酪氨酸激酶1(p-JAK1)和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5(p-STAT5)蛋白表达;qRT-PCR法检测大鼠背部皮肤组织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lymphopietin,TSLP)、JAK1、STAT5、白细胞介素-10(IL-10)和IL-17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中IL-4、IL-6、IL-10、IL-13和IL-17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4、IL-6、IL-13和IL-17水平明显升高,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5),背部皮损组织中p-JAK1、p-STAT5蛋白和TSLP、JAK1、STAT5、IL-17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IL-10 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青鹏软膏组、肤痒静凝胶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4、IL-6、IL-13和IL-17水平明显降低,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背部皮损组织中p-JAK1、p-STAT5蛋白和TSLP、JAK1、STAT5、IL-17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IL-10 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肤痒静凝胶低、中剂量组比较,青鹏软膏组大鼠血清中IL-4、IL-6、IL-13和IL-17水平明显降低,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背部皮损组织中p-JAK1、p-STAT5蛋白和TSLP、JAK1、STAT5、IL-17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IL-10 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青鹏软膏组比较,肤痒静凝胶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4、IL-6、IL-10、IL-13和IL-17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背部皮损组织中p-JAK1、p-STAT5蛋白和TSLP、JAK1、STAT5、IL-10、IL-17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肤痒静凝胶可能通过调控JAK1/STAT5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蛋白和基因的表达发挥治疗慢性湿疹的作用。
    临床药理学
    CYP2C19基因多态性联合血小板功能检测指导抗血小板药物选择对老年ACS患者PCI术后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分析
    陈建福, 傅新阳, 林荣富
    2024, 29(9):  1019-1026.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9.007
    摘要 ( 134 )   PDF (754KB) ( 10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究CYP2C19基因多态性联合血小板功能检测指导抗血小板药物选择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对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影响。方法:研究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ACS患者并成功完成PCI术216例,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8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连续4 d服用相同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术后对研究组进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得到基因型分组,以区分不同的代谢型,将中间代谢型患者进行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检测根据结果挑选出血小板抑制率低于50%(氯吡格雷抵抗型)的患者,改用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对照组则一直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观察PCI术后5周患者血清的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并进行观察患者术后第1、6个月的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以及用药7 d和14 d的血小板CD62P、纤维蛋白原受体1(fibrinogen receptor 1,PAC-1)表达情况;并且比较两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治疗后患者消化道出血事件以及记录心脏急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经过基因检测可知氯吡格雷超快代谢型有21例(19.44%)和快代谢型有25例(23.15%)和异常代谢型包括中间代谢型有42例(基因型分别占比为10.19%、13.89%、9.26%和5.56%)和慢代谢型有20例(基因型分别占比8.33%、7.41%和2.78%)。患者术后5周后,研究组的血清cTnI、hs-CRP及CK-M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术后1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MACE总发生率变化相近(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MACE总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7 d和14 d的CD62P和PAC-1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1);研究组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较对照组降低(P<0.01);两组心脏急症发生情况变化相近(P>0.05);两组患者术后消化道出血比较,研究组消化道出血例数较对照组对照组降低(χ2=9.479,P<0.01)结论:通过CYP2C19基因型联合血小板功能检测共同筛选出的氯吡格雷低反应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降低血小板的活性以及聚集率和消化道出血事件。
    乳腺癌患者自我隐瞒潜在剖面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石娟, 江琳, 马小鹏, 王静, 王教媛, 罗彬, 王婷婷
    2024, 29(9):  1027-1034.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9.008
    摘要 ( 111 )   PDF (996KB) ( 1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自我隐瞒的潜在类别及影响因素。方法:便利抽取安徽省2所医院207名乳腺癌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隐瞒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及慢性病病耻感量表进行调查,运用潜在剖面分析探究自我隐瞒的类别及特征,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乳腺癌患者自我隐瞒分为低自我隐瞒组和高自我隐瞒组2个类别,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要照顾者、合并症、领悟社会支持和病耻感是乳腺癌患者自我隐瞒潜在剖面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存在明显类别特征,应关注乳腺癌患者自我隐瞒水平,根据不同类别的影响因素制定精准化策略。
    药物治疗学
    基于药物基因多态性及血栓弹力图选择抗栓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
    宋秋英, 陶程娟, 吴之昊, 谢哲锋, 刘海俊, 陈彬彬
    2024, 29(9):  1035-1041.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9.009
    摘要 ( 144 )   PDF (662KB) ( 1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是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常用药物,由于存在药物抵抗,常影响其预防效果。本文探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药物遗传学基因检测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220名,随机分成个体化治疗组和氯吡格雷常规治疗组(对照组)。随访一年观察脑卒中复发及出血性事件。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1年随访期个体化治疗组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略低(5.82% vs. 7.92%,P>0.05),脑出血风险相似,但其他出血风险增高(6.79% vs. 0.99%,P<0.05)。(2)COX回归分析显示卒中风险预测量表(ESRS)评分(HR 2.576,95%CI 1.226-5.413,P=0.013)和高血压病史(HR 5.517,95%CI 1.624-18.737,P=0.006)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的风险因素,而与抗栓治疗方案无关(HR 0.918,95%CI 0.291-2.894,P=0.883)。结论:阿司匹林GPIBA、PTGS1、ITGB3基因多态性对指导抗血小板用药临床价值有限,对氯吡格雷CYP2C19*2*3等位基因携带者选择阿司匹林维持治疗,不能显著降低轻型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风险,且可能增加其他出血风险。COX回归分析显示ESRS及高血压病史是卒中复发的独立风险因子。
    综述与讲座
    丙泊酚对肿瘤生长和转移机制影响的研究进展
    金宝伟, 王凯, 郭建荣
    2024, 29(9):  1042-1048.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9.010
    摘要 ( 124 )   PDF (1090KB) ( 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丙泊酚作为广泛应用的静脉麻醉药,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具有抗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潜能。目前对丙泊酚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相关机制的研究仍相对有限。本文就近年来丙泊酚在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如调控特定信号通路或关键分子,以及与其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研究进行初步总结。同时,就丙泊酚的应用,包括优化给药途径和剂量,以及作为放疗、化疗的辅助治疗等方面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并就近年来丙泊酚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机制的研究作一综述,为进一步探索丙泊酚在临床抗肿瘤生长和转移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源非编码RNA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刘丽桦, 刘德伍
    2024, 29(9):  1049-1056.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9.011
    摘要 ( 106 )   PDF (592KB) ( 1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泌体(exosomes,Exos)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主动分泌的纳米大小的膜性囊泡,通过自身含有的生物活性分子如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微小RNA(miRNA)和环状RNA(circRNA)等非编码RNA(ncRNA)进入相应的靶细胞,参与细胞间通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源非编码RNA(ADSC-Exo-ncRNA)可调控机体免疫和炎症反应、血管生成,加速皮肤细胞增殖和上皮化,调节胶原重塑,从而增强创面修复能力。因此,ADSC-Exo-ncRNA在创面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创面修复治疗的新策略。本文对近年来ADSC-Exo-ncRNA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及其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偏向性μ-阿片受体激动剂奥赛利定的临床应用进展
    朱昌茂, 谢力, 吴仔峰, 王森, 张琪, 徐祥清, 杨春
    2024, 29(9):  1057-1061.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9.012
    摘要 ( 229 )   PDF (596KB) ( 6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片类药物受体μOR、δOR、κOR和NOPR均是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主要通过G蛋白和β抑制蛋白发挥作用。新近研究发现G蛋白介导镇痛作用,而β抑制蛋白则降低镇痛效果并与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发生有关。奥赛利定是第一个批准上市的偏向性μOR激动剂,主要通过激活G蛋白发挥镇痛作用,其起效迅速且镇痛效果确切;因对β抑制蛋白活性较低,其副反应发生率较阿片类经典药物吗啡低。奥赛利定代谢产物无活性,可安全用于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本文总结了奥赛利定的药理学研究与临床应用现状,以期为奥赛利定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布地奈德缓释胶囊治疗免疫球蛋白A肾病的研究进展
    刘洋, 靳盼盼, 邱博, 吴惠珍
    2024, 29(9):  1062-1069.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9.013
    摘要 ( 128 )   PDF (742KB) ( 1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免疫球蛋白A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免疫球蛋白A肾病可能与黏膜免疫系统功能障碍有关。免疫球蛋白A肾病是以半乳糖缺陷型IgA1免疫复合物的系膜沉积为特征,这种半乳糖缺陷型IgA1被认为起源于黏膜上的B细胞,而B细胞大量存在于富含派尔集合淋巴结的远端回肠中。布地奈德新型靶向释放制剂已被证明可以将药物输送到远端回肠,目的是将免疫球蛋白A肾病患者的不良事件降至最低。本文对布地奈德缓释胶囊的作用机制、剂型特点、临床研究、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事件以及局限性等进行综述。
    获得性FXIII缺乏的研究进展
    李娜娜, 李子坚
    2024, 29(9):  1070-1075.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9.014
    摘要 ( 94 )   PDF (635KB) ( 1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浆凝血因子XIII(pFXIII)主要通过连接纤维蛋白分子和募集α2抗纤溶酶而强化和稳定血栓。该因子缺乏时引起“迟发性”为特征的出血和自发性流产。根据发病机制,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情况。获得性FXIII缺乏症罕见,也不容易被早期识别,可由获得性因子抑制物引起,也可以由导致FXIII合成减少或消耗增加的疾病引起。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软组织血肿,发生于70%以上的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出血也相对常见。随着报道的获得性FXIII缺乏患者在逐渐增加,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仍容易漏诊和诊断延迟,本文综述获得性FXIII缺乏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美药物基因组学教育发展概况
    王泉林, 孙树森, 张伟, 曹丹, 金一粟
    2024, 29(9):  1076-1080.  doi: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9.015
    摘要 ( 117 )   PDF (490KB) ( 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PGx)是一门基于功能基因组学与分子药理学的科学,近年来迅速发展并逐步应用于临床,中美两国也因此致力于推动PGx教育的发展。本文对中美PGx教育作一综述,阐明发展PGx教育的重要性,并详细介绍PGx教育在高校和临床中的发展现状以及所面临的挑战。此外,本文就两国PGx教育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