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当期目录

    药理试验设计与统计
    国内外常用的药代动力学软件介绍
    谢海棠, 黄晓晖, 孙瑞元
    2001, 6(4):  289-292. 
    摘要 ( 137 )   PDF (137KB) ( 12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idit 检验的简化计算
    苏银法
    2001, 6(4):  293-294. 
    摘要 ( 86 )   PDF (137KB) ( 1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两组间Ridit 检验进行简化。方法 对统计量U 稍作改进, 同时简化计算过程。结果与结论 与经典Ridit 法的计算结果完全一致, 特别适用于新药评价中多组间的比较。
    介入心脏病学专栏
    冠脉内注射腺苷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TCA 术中无再流的发生
    陈绍良, 袁争白, 叶飞, 方五旺, 宋杰, 查铭凡, 陈怀沁, Tamari
    2001, 6(4):  295-300. 
    摘要 ( 99 )   PDF (235KB) ( 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腺苷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直接PTCA 术中无再流现象发生的影响。方法 79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被随机分配到腺苷组(51例) 和非腺苷组(28 例), 腺苷给药方法为在每次球囊扩张前及其后冠状动脉内弹丸式注射24~48 μg。结果 非腺苷组有8 例出现无血流(28.6%), 腺苷组有3 例出现无血流(5.9%)。注射腺苷患者未见明显合并症。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急诊PTCA 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腺苷安全有效, 无再流发生率显著降低, 因此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促进血管内皮素Ⅰ和血管紧张素Ⅱ的释放
    陈绍良, 段宝祥, 叶飞, 方五旺, 胡作英, 黄进, 戴震林, 周陵, 罗俊, 林松, 查铭凡, 耿其吉
    2001, 6(4):  301-306. 
    摘要 ( 92 )   PDF (210KB) ( 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血管内皮损伤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PTCA) 后的急性与慢性合并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PTCA 术对血管损伤和缩血管物质的影响。方法 44 例单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 狭窄的患者, 被随即分配到单纯球囊扩张(BA) 组(11 例), 血管内放射治疗组(VBT, 14 例)及支架组(19 例)。于PTCA 术前及术后即刻, 术后4 h 和24 h 从冠状窦取血, 分别测定内皮素1(ET-1), 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 及vW 因子(vWF)。7例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所有PTCA 患者术后即刻ET-1 水平显著增高, 而ANG Ⅱ及vWF 水平在PTCA 术后4 h 开始明显增高。BA 组、VBT 组及支架组间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 冠状窦血中ET-1 及ANG Ⅱ、vWF 水平的改变反应了PTCA 术对血管损伤的程度。
    切割球囊和血管内放射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近期疗效观察
    叶飞, 陈绍良, 段宝祥, 黄进, 刘志忠, 宋杰
    2001, 6(4):  307-310. 
    摘要 ( 89 )   PDF (187KB) ( 1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切割球囊(CBA) 和切割球囊联合血管内放射(IBT) 治疗支架内再狭窄(IS R) 的可行性, 并比较两组的疗效。方法 对41 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47 处病变随机分成3 组, 对照组12 例14 处病变,仅以普通球囊扩张治疗;CBA 组14 例15 处病变,主要以切割球囊治疗;CBA +IBT 组15 例18 处病变, 以切割球囊联合血管内放射治疗为主。随访6~8 mon, 观察终点为观察期间出现心绞痛(AP) 伴随同以往相似的心电图改变、心肌梗死(MI)、目标血管病变处的血运重建(TLR)、非目标血管病变处的血运重建等(N TLR)。如无以上情况, 则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对比3 组的参照血管直径(RVD)、最小管腔直径(MLD)、即刻所得(AG)、后期丢失(LL)、丢失指数(LI) 等参数, 并观察其再再狭窄(RRS) 的情况。结果 3 组的AP、MI、TLR、N TLR的发生率相似, 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CBA组和CBA +IBT 组的LL、LI、RRS 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CBA 组的AG 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并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BA 和IBT 均能有效的防治IRS, CBA 的疗效似更优于CBA +IBT。
    三磷酸腺苷试验非侵入性诊断房室结双径路及对慢径路消融结果的评价
    何胜虎, 单其俊, 曹克将, 邹建刚, 陈明龙, 李闻奇, 朱莉, 徐日新, 屠莉莉, 李寿桢
    2001, 6(4):  311-315. 
    摘要 ( 101 )   PDF (241KB) ( 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患者在窦性心律时静注三磷酸腺苷(ATP) 非侵入性诊断房室结双径路(AVNDP) 的价值及对射频消融(RFCA)结果的评价。方法 研究组(45 例) 系自发或能被诱发出持续性AVNRT 患者;对照组(37 例) 为成功接受了RFCA 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患者。在窦性心律时静注递增剂量的ATP (10~40 mg), 出现连续两次心搏之间AH 跳跃≥50 ms 或诱发出AVNRT 者认为存在AVNDP。结果 4 例患者(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 例) 由于不能耐受ATP 而被剔除。研究组43 例中, 按心内电生理标准诊断AVNDP 者38 例(88%), 静注ATP 后出现AVNDP者36 例(84%);对照组35 例静注ATP 后仅有1 例(3%) 出现AVNDP (P<0.01)。从体表心电图记录分析的结果与心内电图记录分析的结果一致。对成功地接受RFCA 的28 例患者重复了ATP 试验, 结果AVNDP 消失者在慢径路消融的20 例患者中有19 例(95%);在慢径路改良的8 例患者中仅有3 例(38%), (P<0.01)。结论 ATP 试验是诊断AVNDP 的一个有价值的非侵入性床旁试验方法, 也是判断慢径路消融结果的可靠方法。
    冠脉成形术后炎症反应及其临床意义
    程久佩, 刘志忠, 段宝祥, 陈绍良
    2001, 6(4):  316-319. 
    摘要 ( 90 )   PDF (193KB) ( 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后血清炎症标志物C 反应蛋白(CRP) 的变化, 并研究术后CRP 浓度与远期临床疗效的联系。方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UA) 患者47 例, 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PTCA 术前、术后48 h 及术后1 w k 血清CRP,随访9 mon 内临床再狭窄发生率, 比较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之间血清CRP 值。25 例冠脉造影(CAG)术前、术后48 h 的血清CRP 作为对照。结果 PTCA术后48 h CRP 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 而术后1 wk CRP 值和术前无差异, CAG 术前、术后的CRP 无显著变化。随访期间有13 例患者诊断为临床再狭窄, 其术后48 h CRP 较非再狭窄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 PTCA 术后48 h 血清CRP 较术前显著增高, 与PTCA 术后远期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心房起搏电极周围心肌的传入阻滞
    张道斌, 陶月玉, 汪春晖, 黄兴林, 吕东岭
    2001, 6(4):  320-321. 
    摘要 ( 75 )   PDF (164KB) ( 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脏左室内皮素受体及其亚型分析
    方五旺, 阎月英, 段宝祥
    2001, 6(4):  322-325. 
    摘要 ( 84 )   PDF (169KB) ( 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左室ETR 及其亚型的变化。方法 用125 I-ET-1 建立内皮素受体及其亚型的放射配基分析法, 进行饱和结合试验, 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左室心肌ETR 及其亚型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 (1) 放射配基分析法检测ETR 的基本实验条件为:37 ℃ 孵育60 min, 膜蛋白投放量以20~40 μg 为佳;(2) ET-1 及非选择性拮抗剂bosentan、选择性拮抗剂BQ123、BQ788 等均能竞争抑制125 I-ET-1 与内皮素受体的结合, 而去甲肾上腺素则不能抑制;(3) 正常大鼠左室内皮素受体数量为(92.21±34.34) nmol·kg-1protein, K d 值为(0.04±0.01) nmol, 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左心室内皮素受体数量明显减低, K d 值则无明显变化;内皮素受体亚型A 和B 的比例不论在正常还是在心肌病大鼠均接近2:1, 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通过放射配基分析法用125 I-ET-1 可以特异地检测内皮素受体及其亚型;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左室内皮素受体较正常SD 大鼠明显降低, 但A 和B 两种受体亚型的比例均无明显变化。
    侧脑室注射东莨菪碱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反应的抑制作用
    顾钧, 唐甩恩, 周文华, 杨国栋
    2001, 6(4):  326-329. 
    摘要 ( 92 )   PDF (178KB) ( 1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非选择性毒蕈碱(M)受体拮抗剂东莨菪碱、选择性M1 受体拮抗剂哌拉唑嗪以及选择性M2受体拮抗剂美索四氨对吗啡戒断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吗啡依赖大鼠模型侧脑室注射上述药物, 并用腹腔注射纳洛酮诱发戒断反应, 记录60 min 内戒断症状。结果 侧脑室注射东莨菪碱(25, 50 μg)、哌拉唑嗪(20 μg)和美索四氨(25 μg)可明显抑制由纳洛酮诱发戒断反应, 东莨菪碱减轻吗啡戒断症状呈明显量效关系。结论 侧脑室注射东莨菪碱能减轻吗啡戒断反应, 提示中枢胆碱能神经毒蕈碱(M)受体在吗啡依赖和耐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9-(4-乙氧羰基苯氧基)-6, 7-二甲氧基-1, 2, 3, 4-四氢吖啶盐酸盐对PC12细胞缺氧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盛瑞, 刘国卿
    2001, 6(4):  330-333. 
    摘要 ( 77 )   PDF (157KB) ( 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9-(4-乙氧羰基苯氧基)-6, 7-二甲氧基-1, 2, 3, 4-四氢吖啶盐酸盐(EDT) 对神经细胞缺血缺氧损伤的影响。方法 离体培养的PC12 细胞, 用连二亚硫酸钠造成缺氧/复氧损伤模型, 用NaCN 加缺糖造成拟缺血损伤模型, 通过MT T 微量比色、培养介质LDH 活力测定研究EDT 对两模型的保护作用。结果 在10-8~10-6 mol·L-1范围内, EDT 浓度依赖地降低两种损伤所致培养介质内LDH 的释放, 增加MTT 比色值, 同时10-6 mol·L-1 EDT 对两模型的保护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 48 h 达效应平台。结论 EDT 对PC12 细胞缺血缺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大豆异黄酮对YAC-1 细胞和小鼠ESC艾氏肉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余丽梅, 徐璐, 姚明辉
    2001, 6(4):  334-338. 
    摘要 ( 82 )   PDF (224KB) ( 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大豆异黄酮对YAC-1 细胞及小鼠ESC艾氏肉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MT T 法测定大豆异黄酮对YAC-1 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和小鼠淋巴细胞转化刺激指数;LDH 释放法测定小鼠NK 细胞活性;称重观察肿瘤生长和脾指数和胸腺指数。结果 金雀异黄素和大豆甙元剂量依赖性抑制YAC-1 细胞生长, 并随时间延长作用增强;大豆异黄酮50、100、400 mg·kg-1 灌胃给药均明显升高雌性小鼠脾指数和淋巴细胞转化的刺激指数, 对雄性小鼠则无明显作用;大豆异黄酮100、400 mg·kg-1 明显抑制小鼠ESC 艾氏肉瘤生长, 同时50、100、400 mg·kg-1 均降低异常增高的脾指数, 增加NK 细胞活性。结论 大豆异黄酮明显抑制YAC-1 细胞和小鼠ESC 艾氏肉瘤的生长,同时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并可增强正常雌性小鼠免疫功能。
    班布特罗对豚鼠实验性哮喘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张洪泉, 林安平, 葛晓群, 刘晓梅
    2001, 6(4):  339-342. 
    摘要 ( 79 )   PDF (156KB) ( 1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班布特罗对豚鼠实验性哮喘的作用、药效学及药动学特点及作用机制。方法 组胺和卵清蛋白诱发在体豚鼠实验性哮喘模型, 使用豚鼠离体气管片和肺条进行研究。结果 班布特罗剂量依赖性抑制组胺和卵清蛋白诱发的豚鼠哮喘, 班布特罗对豚鼠气管片无松弛作用, 而灌服其后的松弛气管片和肺条血浆呈剂量依赖性, 且对肺条的松弛作用强于气管片。其峰效应出现于给药后4 h 前后, 作用持续24 h 以上。结论 班布特罗作为特布他林的前药对豚鼠实验性哮喘的作用缓和而持久。
    曲米他嗪抗心肌缺血的临床观察
    戴振林, 段宝祥, 李俭春
    2001, 6(4):  343-345. 
    摘要 ( 82 )   PDF (149KB) ( 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抗心肌缺血新药曲米他嗪与传统抗心肌缺血药结合治疗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2 例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患者经临床及运动试验证实其心肌缺血后入选, 予曲米他嗪治疗12 wk 后复查运动试验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 与试验前相比运动耐量和总工作量显著提高(P<0.01), 运动至心绞痛发作时间明显延长, ST 段压低程度亦显著改善(P 均<0.01), 患者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显著下降(P<0.01)。结论 曲米他嗪与传统抗心肌缺血药物联合使用时有显著的抗心肌缺血作用, 增加运动耐量, 安全有效。
    智脑胶囊对实验性AD 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及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杨文明, 韩明向, 周宜轩, 李泽庚, 张国梁, 鲍远程, 邵正斌, 刘爱平, 丁锦东, 胡兵
    2001, 6(4):  346-349. 
    摘要 ( 80 )   PDF (209KB) ( 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智脑胶囊对实验性AD 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及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β-淀粉样蛋白(β-AP) 大鼠侧脑室注射, 联用转移生长因子β1(TGF β1) 脑内注射, 制作实验性AD 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 应用避暗法和水迷路法测定AD 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 并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分别测定实验性AD 模型大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性和丙二醛(MDA) 含量。结果 经改进由β-AP 联用TGF β1 诱导的AD 模型大鼠既表现有行为学改变(学习记忆障碍), 又有典型的AD 病理学特征(β-AP 沉积斑), 同时模型大鼠脑组织SOD 活性明显下降, MDA 含量显著增加。智脑胶囊能有效地改善实验性AD 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 提高模型大鼠脑组织SOD 活性, 减少MDA含量。结论 智脑胶囊能明显提高β-AP 联用TGFβ1 诱导的实验性AD 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其机制与清除自由基密切相关。
    蝎毒活性多肽对内皮细胞释放PGI2 和NO 的影响
    宋益民, 许兰芝, 李学坤, 郭方明, 高尔, 吕欣然
    2001, 6(4):  350-352. 
    摘要 ( 104 )   PDF (130KB) ( 1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蝎毒活性多肽(SVAP)抗栓作用机制。方法 酶消化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HUVEC 培养液中6-Keto-PG F1α的含量以反映PGI2 的变化, 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 的含量。结果 SVAP 1、5、10、20 mg·L-1均可明显增加HUVEC PGI2 的释放, 而SVAP 1、5 mg·L-1 对NO 的释放无明显影响,SVAP 10、20 mg·L-1 可使NO 释放量显著增加,PGI2 和NO 释放量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SVAP抗栓机制可能与影响VEC 合成或(和)分泌PGI2,NO 以及NO 与PGI2 二者之间协同及相互介导作用有关。
    缬沙坦和苯那普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钠泵和钙泵的影响
    杨霆, 胡作英, 曹蘅, 王安才, 杨尚印
    2001, 6(4):  353-355. 
    摘要 ( 81 )   PDF (125KB) ( 1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缬沙坦和苯那普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 心肌Na+-K+-ATP 酶和Ca2+-ATP 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24 只雄性14 周龄SHR 分为生理盐水组、苯那普利1 mg·kg-1 组、缬沙坦8 mg·kg-1组和缬沙坦24 mg·kg-1 组, 每组6 只,并另设6 只同龄雄性Wistar Kyoto 大鼠作为对照。分析Na+-K+-ATP 酶和Ca2+-ATP 酶活性变化。结果 (1) SHR 的心肌Na+-K+-ATP 酶1.99±0.57和Ca2+-ATP 酶活性2.25±0.46均低于WKY大鼠3.43±0.62、4.35±0.60;(2) 缬沙坦和苯那普利对心肌Na+-K+-ATP 酶活性起增加作用;(3)Ca2+-ATP 酶活性的提高仅见于24 mg·kg-1 缬沙坦组。结论 SHR 心肌Na+-K+-ATP 酶和Ca2+-ATP 酶均呈受抑状态, 缬沙坦和苯那普利均能改善心肌Na+-K+-ATP 酶活性, 但对Ca2+-ATP 酶改善仅见于较大剂量的缬沙坦。
    临床研究
    伴有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可以应用依那普利吗?
    孙雪峰, 周希静, 王力宁
    2001, 6(4):  356-360. 
    摘要 ( 87 )   PDF (224KB) ( 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依那普利对伴有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46 例, 以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分为两组。高Ccr 组:Ccr 50 ml·min-1 以上, 13 例;中Ccr 组:Ccr 25~50 ml·min-1, 17 例;低Ccr 组:Ccr25 ml·min-1以下, 16 例。临床观察2 mon 后, 依那普利治疗4 mon, 停药后再观察2 mon。每月动态检测尿蛋白、尿白蛋白清除率、肾功能及血清钾等指标。结果 与高、中Ccr 组相比, 依那普利在低Ccr组抗蛋白尿作用较小, 且血清钾轻度升高;治疗后3组Ccr 均降低, 而停药后低Ccr 组不恢复, 但无进行性降低。结论 依那普利对伴有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仍具有抗蛋白尿作用, 且较为安全。
    胆骨化醇与钙三醇治疗肾衰继发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的对比研究
    赵露, 叶任高
    2001, 6(4):  361-362. 
    摘要 ( 86 )   PDF (96KB) ( 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胆骨化醇与钙三醇治疗肾衰长期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的疗效。方法 随机分为胆骨化醇组31 例, 肌注胆骨化醇60 万U, 每周1次, 血钙正常后改为每2 周1 次;钙三醇组33 例, 口服钙三醇0.25 μg·d-1。两组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后2、4、8 w k 采用高效液相层析仪检测患者血1, 25(OH) 2D3 浓度,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免疫甲状旁腺激素(iPTH) 浓度, 以及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ALP) 等。结果 1, 25(OH) 2D3 浓度:胆骨化醇组用药2 w k时升高, 但未达正常水平, 钙三醇组达正常水平(P<0.05);治疗4 w k时两组均达正常水平。血钙、磷、ALP 浓度的变化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胆骨化醇组未出现高钙血症及钙磷乘积升高, 以其用药次数少、价格低廉、安全有效而优于钙三醇。
    开水泡服大黄为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
    李剑文, 叶任高
    2001, 6(4):  363-364. 
    摘要 ( 67 )   PDF (87KB) ( 2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开水泡服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 对照组用纯西医治疗, 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开水泡服大黄, 以半年为1 疗程,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BUN、Scr 水平变化, 通过血肌酐倒数和时间的回归分析, 以观察肾功能损害的发展趋势。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BUN 及Scr 下降, BUN值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BUN 及Scr 比治疗前增加。Scr 浓度的倒数和时间的回归分析:治疗组统计斜率b 值为0.062±1.319, 对照组b 值为-1.087±3.882。结论 开水泡服大黄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方法。
    希力舒治疗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48 例
    李骋, 陈劲松
    2001, 6(4):  365-365. 
    摘要 ( 78 )   PDF (88KB) ( 1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丹参酮胶囊治疗进展期银屑病疗效观察
    张玉杰, 王庆玲
    2001, 6(4):  366-367. 
    摘要 ( 80 )   PDF (128KB) ( 2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丹参酮胶囊对进展进期银屑病的疗效及可能机理。方法 应用丹参酮胶囊联合银屑冲剂治疗进展期银屑病患者80 例, 并与头孢氨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丹参酮组总有效率为77.5%, 头孢氨苄组总有效率为50%, 两组比较, P<0.01。结论 丹参酮胶囊为一疗效优越、安全性高的银屑病治疗药物。
    赛莱乐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45 例
    姚正鹏
    2001, 6(4):  368-368. 
    摘要 ( 74 )   PDF (51KB) ( 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容白膏治疗黄褐斑62 例
    朱明芳
    2001, 6(4):  369-369. 
    摘要 ( 72 )   PDF (49KB) ( 2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扰素-α1b 联合海力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 例
    潘兆随, 李曾欣, 杨振芳, 张庆
    2001, 6(4):  370-370. 
    摘要 ( 57 )   PDF (55KB) ( 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与讲座
    端粒酶和端粒酶抑制剂
    吉兆宁, 刘国卿
    2001, 6(4):  371-376. 
    摘要 ( 85 )   PDF (193KB) ( 1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独特的DNA-蛋白质结构, 其主要作用为保护染色体的完整性和维持细胞的复制能力。端粒酶是由RNA 和蛋白质亚基构成的, 能够延长端粒的一种特殊反转录酶。端粒酶激活见于大多数的人类恶性肿瘤组织中, 而正常组织细胞中无端粒酶活性。因此认为端粒酶激活对于维持多数肿瘤组织细胞增殖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同时, 端粒酶也成为肿瘤化学治疗的新靶点。抑制端粒酶的策略不少, 用反义寡核苷酸阻断端粒酶RNA的模板作用就是一个切入点;抑制端粒酶催化蛋白亚单位则可能是抑制其活性的另一手段。另外, 一些可能的端粒酶抑制剂亦已见报道, 例如, 核苷类似物, 蛋白激酶C 抑制剂, 细胞分化诱导剂等。尽管不少机制尚待明确, 但前景依然光明。
    第四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加替沙星
    朱曼, 王睿
    2001, 6(4):  377-381. 
    摘要 ( 66 )   PDF (199KB) ( 6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缺血预适应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饶思友, 胡奎, 何明
    2001, 6(4):  382-384. 
    摘要 ( 67 )   PDF (147KB) ( 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