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中凝血功能的变化
张红超, 蓝鸿钧, 孙宗全, 于鲁峰, 秦斌, 万士杰, 王维新
2002, 7(2):
153-155.
摘要
(
85 )
PDF (145KB)
(
1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口服华法令抗凝(OWAT) 不同阶段凝血状态的改变, 尤其注意uFPA 在判断OWAT效果中的价值。方法: 换瓣术后14 d(换瓣14 d 组)和术后0.5 ~ 2 年(术后随访组) 病人各20 例, 要求INR(国际正常比值) 值在1.8 ~ 2.8, 正常组为10 例健康志愿者。取静脉血7 ml, 留尿液5 ml, 测定蛋白C(PC)、6-酮-前列腺1α(6-K-F1α)、血小斑颗粒膜蛋白-140(GMP-140) 和D-二聚体(D-2-Dimer) 及抗凝血酶Ⅲ(AT Ⅲ)、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t-PA) 和尿液纤维蛋白肽A(FPA)。 结果: 换瓣14 d 组uFPA 显著低于正常正常组, D2D 却显著高于正常组。术后随访组病人的uFPA 比术后14 d 更低, 且与PT 相关性好、其值稳定于较小的变化范围(1.0 ~ 3.2 μg·g-1Cr);D2D 比换瓣14 d 组有所降低, 但二者无显著差异。AT Ⅲ在换瓣14 d 组低于正常组, 但在术后随访组却显著高于正常组;PC 在换瓣14 d 组低于正常组, 在术后随访组却进一步降低;t-PA 和6-K-F1α在OWAT 期间高于正常组, 换瓣14 d 组和随访之间无差异。结论: OWAT 早期凝血系统的变化十分复杂,分析其并发症原因应考虑机体凝血系统包括纤溶等的整体状态;以μFPA 判断OWAT 中病人凝血过程的激活水平比PT 更为准确、敏感, 在纤溶系统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能判断OWAT 的整体抗凝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