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综述与讲座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LDLR的调控机制及其相关疾病与药物研究进展
    李苗, 俞沁玮, 江振洲, 张陆勇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2, 27 (8): 946-954.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2.08.014
    摘要460)      PDF (519KB)(239)    收藏
    胆固醇是机体内一种重要的脂质成分,它不仅参与形成细胞膜而且是合成胆汁酸及类固醇激素的原料。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LDLR)参与胆固醇的代谢过程,在维持机体细胞胆固醇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LDLR的表达受到转录、转录后及翻译后水平的精确调节,其表达失调将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主要从LDLR的分子调节机制、LDLR表达失调导致的靶器官损害及以LDLR为靶点的药物研发进展等方面加以综述,为进一步深入了解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进展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开发更有效、副作用更少的LDLR靶点药物提供新的见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褪黑素人体网络机制及其临床应用
    邵明坤, 刘蓉, 孙品, 关水, 廖炳灿, 李莎, 丛滔, 梁凯, 马辉, 孙长凯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2, 27 (9): 1031-1040.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2.09.010
    摘要453)      PDF (2524KB)(237)    收藏
    人体内的褪黑素主要是一种内源性吲哚胺类激素,具有多种生理功能。褪黑素除在治疗睡眠障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之外,还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癌症、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骨骼疾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基于褪黑素的人体网络机制和临床应用现状进行总结,探讨其进一步临床应用研究的重要问题聚焦点与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m7G甲基转移酶METTL1在肿瘤中的作用
    洪子强, 苟文曦, 崔百强, 白向豆, 金大成, 苟云久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3, 28 (1): 93-100.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1.012
    摘要452)      PDF (1346KB)(159)    收藏
    N7甲基鸟嘌呤核苷酸(N7-methylguanosine, m7G)是一种常见的RNA转录后修饰,在RNA加工、代谢和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由甲基转移酶1(methyltransferase 1, METTL1)和WD重复结构域4(WD repeat domain 4, WDR4)复合物调控。多项研究表明,METTL1/WDR4复合物促进或抑制许多肿瘤的进程,包括头颈部肿瘤、肺癌、肝癌、结肠癌、膀胱癌和食管鳞癌等,这依赖于tRNA或miRNA的m7G甲基化修饰。因此,METTL1和m7G修饰可以用作生物标志物或潜在的干预靶点,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本文将主要讨论METTL1通过m7G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和相关的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新型麻醉镇痛药:艾司氯胺酮
    贾涛, 滕金亮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2, 27 (7): 834-840.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2.07.015
    摘要392)      PDF (468KB)(238)    收藏
    出色的麻醉药艾司氯胺酮,效价较氯胺酮高,起效快,体内消除迅速,呼吸抑制轻,对循环系统影响小,在临床麻醉和镇痛领域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亚麻醉剂量方案在各类手术和短小检查应用最广,相较于传统氯胺酮,所需起麻醉效力的剂量和精神副作用更低,镇痛效能更强,很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利妥昔单抗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李梦雪, 何 杰, 余霞霞, 胡琳璘, 邵 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3, 28 (4): 468-474.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4.015
    摘要334)      PDF (638KB)(236)    收藏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人-鼠嵌合性单克隆抗体,目前在临床上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案已成为治疗CD20+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线方案。此外也应用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免疫介导的肾病等。利妥昔单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但药动学个体差异较大,为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需要进行个体化治疗来提高其用药的合理性。目前,关于利用群体药代动力学方法优化利妥昔单抗给药方案的研究已有报道。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近年来利妥昔单抗群体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国内患者制定利妥昔单抗个体化给药方案、实现精准化给药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以αv为靶向的整合素作为肺纤维化的药物靶点
    刘南玉, 岳红梅, 宋佩佩, 魏继芳, 魏雅倩, 谢莹莹, 王嘉琪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2, 27 (6): 709-714.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2.06.015
    摘要331)      PDF (369KB)(151)    收藏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病因不明、预后不良的慢性进行性间质性肺疾病,尽管接受了治疗,大多数患者病情仍有可能进展或恶化。整合素是异二聚体细胞表面蛋白,是干预肺纤维化有希望的治疗靶点。αv整合素是纤维化发展的核心,因为它们激活潜伏的TGF-β,一种已知的促纤维化细胞因子。αv亚基可以与β1、β3、β5、β6或β8亚基形成异二聚体,这些整合素中的一种或多种对于肺纤维化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尚不清楚它们的相对重要性。本综述总结了肺纤维化与αv整合素相关联的知识,以及有关αv整合素抑制剂的新出现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调理肠道菌群:治疗痛风的一种新策略
    陈宇, 顾兵, 李华南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2, 27 (11): 1307-1314.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2.11.014
    摘要310)      PDF (3701KB)(173)    收藏
    痛风是因嘌呤及尿酸代谢紊乱引起血尿酸持续性升高,致单钠尿酸盐晶体沉积诱发炎症反复发作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尿酸升高和炎症发作。研究表明痛风与肠道菌群的改变互为因果,肠道菌群不仅能够影响嘌呤及尿酸代谢也可调节炎症反应。因此,调理肠道菌群有望成为治疗痛风的一种新策略。该文从肠道菌群调节嘌呤及尿酸代谢和炎症反应出发,以阐明调理肠道菌群作为痛风治疗新策略的具体应用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PDE4抑制剂作为肺纤维化的治疗靶点
    刘南玉, 岳红梅, 宋佩佩, 魏继芳, 魏雅倩, 谢莹莹, 王嘉琪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3, 28 (3): 355-360.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3.015
    摘要292)      PDF (665KB)(328)    收藏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进行性并最终致命的慢性间质性肺病,其特征是肺功能进行性下降,且目前治疗选择有限。cAMP是最重要的第二信使之一,在松弛气道平滑肌细胞和减少炎症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磷酸二酯酶(PDE)是一种酶超家族,PDE4酶在 11种 PDE超家族酶中占主导地位,并具有4种同工型 ——PDE4A、 PDE4B、PDE4C和 PDE4D,可选择性地水解 cAMP,而 PDE4抑制剂通过阻止 cAMP分解来提高 cAMP水平,从而发挥抗炎、抗重塑作用,为治疗 IPF提供了一个有吸引力的药物靶点。本综述总结了肺纤维化与 PKE4相互关联的知识,以及有关 PDE4抑制剂的新出现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褪黑素与特发性肺纤维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李雪恒, 李龙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2, 27 (6): 715-720.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2.06.016
    摘要277)      PDF (377KB)(127)    收藏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肺部疾病,病因不清,发病机制也未完全明确,目前尚无可以治愈的药物。褪黑素(MT)是脊椎动物松果体产生和释放的一种神经激素,多项研究表明MT具有抗纤维化作用,可以通过减轻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抑制上皮-间质转化、抗凋亡、调节自噬等多种途径抑制肺纤维化的发展。本文总结了近年来MT与IPF关系的研究成果,以期为IPF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药效动力学研究在经口吸入制剂生物等效性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顾逸飞, 储楠楠, 黄凯, 阙琳玲, 张继胜, 项雪梅, 贺晴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2, 27 (7): 822-833.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2.07.014
    摘要261)      PDF (572KB)(158)    收藏
    经口吸入制剂(orally inhaled drug products, OIDPs)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和哮喘的药物治疗指南推荐的首选药物,存在着临床需求未满足的现状。药效动力学-生物等效性研究(pharmacodynamics-bioequivalence, PD-BE)是各国指导原则推荐评价OIDPs生物等效性的重要研究方法,它有效地弥补了体外研究、药代动力学-生物等效性研究(pharmacokinetics-bioequivalence, PK-BE)在评价仿制药与原研药疗效和安全一致性上的不足。OIDPs的PD-BE有两种研究方法,分别采用舒张试验模型以及激发试验模型,不同研究方法选用的药效评价指标不同,较常用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 FEV1)、比气道传导率(specific airway conductance, sGaw)、外周气道阻力(R5-20)以及激发剂浓度/剂量(PC20/PD20)。以FEV1为药效评价指标的PD-BE研究也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EMA)以及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 NMPA)的指导原则所推荐、研究者所广泛认可的评价方法。在此类PD-BE研究中,不同OIDPs药物的试验方案在试验设计、试验数据处理、等效性评价标准等方面较为一致,同时在目标人群选择、单/多次给药、给药剂量、FEV1采集点设计等方面存在细节上的不同。本文结合了各国指导原则,就近五年来发表的OIDPs的PD-BE相关研究,对PD-BE研究在OIDPs的生物等效性评价中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经口吸入制剂的PD-BE研究提供重要理论信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硫酸吲哚酚在慢性肾病并发症中的作用
    朱新如, 黄鑫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2, 27 (6): 672-679.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2.06.011
    摘要257)      PDF (1080KB)(114)    收藏
    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生发展与体内尿毒症毒素暴露密切相关。硫酸吲哚酚(indoxyl sulfate, IS)是一种肠源性的蛋白结合型尿毒症毒素,由于CKD患者肾脏排泄功能被破坏,IS在CKD患者体内蓄积。IS不仅促进CKD进展,还诱导其他组织器官病变,进而引起CKD相关的并发症。本文综述了IS对CKD患者血管、肌肉、骨骼以及大脑的影响及其相应的机制,并总结通过清除IS治疗CKD的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金圣草黄素相关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邓颖, 白殊同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2, 27 (10): 1155-1162.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2.10.010
    摘要248)      PDF (556KB)(184)    收藏
    金圣草黄素是一种天然黄酮化合物,存在于多种中药和药用植物体内,具有良好的新药候选化合物潜力。近年来,随着金圣草黄素及其糖苷类衍生物的药效作用和药理机制研究逐渐增多,该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特点逐渐显现,尤其是在抗肿瘤、抗氧化损伤和抗炎免疫调节等多个领域显示出良好的新药候选化合物开发潜力。本文通过对金圣草黄素的药理作用和机制进行简要综述,为研究者了解该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特点,同时也为基于该成分的新药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抗肿瘤抗体偶联药物临床药理学研究的若干问题与考虑
    高丽丽, 王玉珠, 王燕, 李健, 王骏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3, 28 (1): 75-85.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1.010
    摘要247)      PDF (639KB)(236)    收藏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由靶向特异性抗原的抗体药物与有效载荷(如小分子细胞毒药物)通过连接子偶联而成,兼具传统小分子细胞毒药物的强大杀伤效应和抗体药物的肿瘤靶向性。截至2022年2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准12个ADC抗肿瘤药物。本文通过分析已批准ADC药物的临床药理学审评报告结合相关指导原则,梳理ADC药物临床药理学的研究要点,发现在ADC药物研发中,除临床药理学方面的常规研究外,由于ADC特殊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其剂量选择以及特殊人群用药有着特殊的考虑。希望本文对国内研发人员在开发ADC药物时有所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美洛昔康的临床应用研究现状
    李欣宇, 黄鑫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3, 28 (2): 189-197.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2.010
    摘要243)      PDF (603KB)(186)    收藏
    美洛昔康(meloxicam)是长效非甾体抗炎药,临床主要用于慢性骨关节炎的治疗和术后镇痛。近年研究发现该药物在抗肿瘤、改善阿尔兹海默病的认知障碍、动员造血干细胞等方面也有较大治疗潜力。本文综述了美洛昔康的药理机制研究,在胃肠道、肾脏、肝脏以及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从制剂的角度汇总了临床应用的各种形式,并总结了目前在临床与西药、中药分别联合用药的治疗策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吸入性甲氧氟烷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戴静怡, 王晶晶, 张菁, 郁继诚, 李南洋, 黄志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2, 27 (7): 808-813.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2.07.012
    摘要234)      PDF (396KB)(130)    收藏
    甲氧氟烷作为氟化烃类麻醉剂,在麻醉剂量下可能会导致肾功能损害等严重的不良反应,但其亚麻醉剂量下产生的镇痛作用安全性好,耐受性高,是短期急性镇痛的治疗选择。本文从甲氧氟烷的药代动力学、临床有效性、不良反应及临床应用四方面进行叙述,探讨了甲氧氟烷作为镇痛剂在临床应用的可及性。甲氧氟烷作为吸入性镇痛剂使用方便,无需通过静脉给药即可为患者提供紧急镇痛,是门急诊紧急镇痛的良好选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胆汁酸代谢调节炎症性肠病的作用机制及药物研发
    段睿潇, 赵一帆, 叶永娟, 刘 敏, 李 强, 周永宁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2, 27 (10): 1171-1181.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2.10.012
    摘要225)      收藏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发病率及非致死性疾病负担在全世界都有累加的趋势,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目前还未完全明确。胆汁酸(BAs)是胆汁的主要成份,其可通过与胆汁酸受体结合、调节肠道菌群等参与IBD的发生发展。本文着重讨论BAs代谢在IBD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基于BAs及其相关靶点的药物研发进展,为今后IBD的预防、治疗和预后研究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幽门螺杆菌感染影响胃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王丹, 鄢晓丽, 张渊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3, 28 (2): 228-234.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2.015
    摘要221)      PDF (396KB)(114)    收藏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非常高。近年来,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疗法为不可手术的晚期胃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目前关于胃癌免疫治疗的现状、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黏膜免疫及肿瘤免疫治疗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概述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肺纤维化的相关分子机制和治疗现状
    周世琴, 骆亚莉, 周雯, 齐晓风, 肖孟勇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2, 27 (10): 1133-1147.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2.10.008
    摘要220)      PDF (2959KB)(257)    收藏
    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a, P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间质性肺疾病。PF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两种被批准用于PF治疗的抗纤维化药物,尼达尼布和吡非尼酮,已被证明可以减少PF的肺功能下降,但均具有副作用,至今尚无明显有效的治疗方法来阻止PF的进展。因此,在本综述中,我们重点关注肺纤维化所涉及的不同细胞,分子机制以及目前正对PF的治疗进展,从而为更好地在PF中理解这些细胞,分子机制及药物开发使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microRNA在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丁昊, 高振华, 郑云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2, 27 (6): 696-708.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2.06.014
    摘要215)      PDF (588KB)(105)    收藏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是发生于前列腺组织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它是仅次于肺癌的男性第二大常见癌症,影响着全球数百万男性。microRNA(miRNA)是一种长度为20~22nt的非编码小RNA,在转录后调控基因表达,miRNA参与了细胞周期进展、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迁移等几乎所有重要的生物生命过程的调控。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RNA参与了包括PCa在内的各种人类肿瘤的发生,本综述总结了现阶段与PCa相关的miRNA的研究进展,分析了PCa患者体内表达失调的miRNA在PCa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并且重点阐述了miRNA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RPC)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外泌体miRNA在皮肤创伤修复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马阿雪, 鲁晓红, 董博, 王东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2, 27 (8): 919-924.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2.08.011
    摘要212)      PDF (375KB)(147)    收藏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保持皮肤的完整性对于维持人正常的身体功能至关重要。皮肤创伤后的修复再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细胞增殖和迁移、细胞外基质合成和沉积、血管生成和重塑等生物学进程。近来,外泌体miRNA越来越被认为是可用于治疗皮肤创伤有潜力的疗法。外泌体作为细胞间的通讯信使能通过融合、内吞作用和受体-配体相互作用影响靶细胞的功能,外泌体中的主要成分miRNA在创伤修复的所有阶段均发挥重要功能。因此,了解外泌体miRNA在皮肤创伤修复再生中的具体作用可能为将来开发治疗皮肤创伤的新疗法提供有力依据。本文总结了外泌体miRNA在皮肤创伤修复再生的炎症、增殖和重塑三个阶段中的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此外还讨论了皮肤创伤修复再生中外泌体miRNA研究的当前局限性和未来前景,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非奈利酮在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翟葳葳, 余巧玲, 刘平, 邱博, 吴惠珍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2, 27 (9): 1067-1074.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2.09.015
    摘要212)      PDF (446KB)(216)    收藏
    非奈利酮是一种新型非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通过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等作用对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病起防治作用,并且具有显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与传统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相比具有更高的选择性。本文对非奈利酮的基本介绍、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局限性等进行了综述,目的是为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思路和选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第三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张可心, 贾文静, 崔佳文, 敖路遥, 周 芳, 王广基, 刘嘉莉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2, 27 (9): 1016-1030.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2.09.009
    摘要212)      PDF (1935KB)(213)    收藏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向治疗最重要的靶点之一。目前,靶向EGFR突变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已发展至第三代,广泛用于治疗伴有EGFR敏感突变和伴有EGFR T790M耐药突变的NSCLC患者。然而,第三代EGFR TKIs用药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继发耐药,限制了该类药物的长期使用和临床治疗预后。本文首先围绕已上市或处于临床研究的第三代EGFR TKIs,重点综述了它们的作用特点和临床疗效。其次,从EGFR依赖性耐药和EGFR非依赖性耐药两个方面,归纳了第三代EGFR TKIs发生继发耐药的潜在机制。最后,针对EGFR依赖性耐药、EGFR非依赖性耐药和机制不明确的耐药,分别总结了可能有效的后续用药策略,以期为以EGFR为靶点的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在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李若柠, 郭展立, 王媛, 孙建军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3, 28 (4): 438-444.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4.011
    摘要212)      PDF (1248KB)(252)    收藏
    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latelet endothelial aggregation receptor 1, PEAR1)是2005年被发现的一种跨膜受体,主要在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上表达。PEAR1是血小板与血小板间相互接触的受体蛋白,在血小板活化和聚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内皮细胞在维持血管张力和血管修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PEAR1 通过影响其增殖和相关新生血管的形成,调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近年来,PEAR1逐渐被公认为是抗血栓药物的潜在靶点。本综述主要阐明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在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中的作用机制以及相关信号通路,为肿瘤相关血栓的药物治疗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肺癌中致病融合基因的研究进展
    王琳, 李重阳, 李帅虎, 高盛涵, 徐甜, 李飞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2, 27 (8): 877-885.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2.08.006
    摘要208)      PDF (1712KB)(115)    收藏
    肺癌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两个特征,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危害性最大的疾病之一。致病融合基因是一类特殊的驱动基因,是肺癌发生的一种常见机制。大多数融合基因编码受体酪氨酸激酶,一般由染色体重排所致,是肺癌治疗的潜在靶标。继2007年肺癌中ALK融合基因被发现以来,随着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免疫组化(IHC)、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下一代测序(NGS)等方法的广泛应用,在随后的15年中其他的一些致病融合基因也陆续被鉴定,包括ROS1、RET、FGFR、NTRK1、NRG1、DNAH5和LTK。这些发现进一步完善了肺癌的致病基因突变谱,为临床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目前,针对部分融合基因已开发出相应的激酶抑制剂并且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仍然存在耐药性等问题,因此相应患者的治疗仍旧面临着重重挑战。本文结合近年来相关的文献报道,对肺癌中致病融合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二甲双胍干预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洁, 李龙, 陈凤, 刘胜菲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3, 28 (2): 235-240.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2.016
    摘要205)      PDF (378KB)(153)    收藏
    肺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和不可逆的呼吸系统疾病,其特征是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导致炎症和广泛的肺重塑。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多项研究表明二甲双胍是一种具有抗纤维化潜力的经典抗血糖药物。但目前关于二甲双胍发挥抗纤维化作用的具体机制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就近几年来二甲双胍在肺纤维化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从IGF-1/IGF-1R/PI3K信号、AMPK/mTOR信号、TGF-β/Smad信号通路以及干预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改善氧化应激、抑制上皮间质转化及转谷氨酰胺酶2多种途径展开讨论,以期未来能够更深入和全面地理解二甲双胍抗纤维化机制与临床应用范围,为肺纤维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CRABP2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刘佳佳, 高岩, 张业慧, 武静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3, 28 (1): 86-92.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1.011
    摘要204)      PDF (668KB)(153)    收藏
    视黄酸(retinoic acid, RA)是维生素A的代谢中间产物,在胚胎发育和细胞的生长及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视黄酸结合蛋白2(cellular retinoic acid-binding proteins 2, CRABP2)是一组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胞内蛋白,其主要生理功能之一是将RA运输到细胞核中,与视黄酸受体(retinoic acid receptor, RAR)结合,从而调控特定的下游信号通路来发挥作用。研究发现,CRABP2的异常表达与人类恶性肿瘤密切相关,能通过调节诸多生长或凋亡相关通路或关键生物学分子,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因此,CRABP2或许可以作为新的肿瘤诊断和预后标志物,并作为恶性肿瘤新的治疗靶点。本文就CRABP2与肿瘤发生发展、耐药及预后的关系作一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脂蛋白脂肪酶在神经系统研究进展
    吕圆, 王姝之, 戴斌, 梁忠厚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2, 27 (9): 1041-1048.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2.09.011
    摘要202)      PDF (1912KB)(171)    收藏
    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 LPL)是脂质和脂蛋白代谢的关键酶。LPL主要水解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为代谢组织提供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s)。LPL是脂蛋白和细胞表面脂蛋白受体的分子桥梁,促进脂蛋白的摄取。最近研究表明,LPL在多种组织中广泛表达。大脑中LPL有多种生理功能,可以调节大脑脂质代谢、能量平衡,与阿尔兹海默症密切相关。本文主要综述LPL在神经系统最新研究进展,为神经系统相关疾病提供治疗和预防新靶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肌少性肥胖的发病机制及潜在治疗靶点研究进展
    郭怡洵, 关晓印, 王博, 魏英达, 张岩, 林建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3, 28 (3): 341-346.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3.013
    摘要201)      PDF (631KB)(177)    收藏
    肌少性肥胖(sarcopenia obesity, SO)是肥胖与肌少症同时出现的特殊疾病,临床表现为异常脂肪蓄积、肌量减少、肌力下降等,同时,增加其他慢性疾病及死亡的风险。目前,全球各地区有多种对于 SO的定义与诊断,其患病率在人群中以年龄依赖性呈升高趋势。本文首先从慢性炎症、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Hippo途径总结了 SO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而,列举并分析了潜在的治疗 SO药理靶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CD44、脂联素等),以期为临床诊断、治疗 SO患者以及创新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乳酸脱氢酶A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作用及相关药物研究进展
    王思宇, 李佳蔚, 李程豪, 李玲, 郭晴阳, 邱璐, 周世琴, 刘永琦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3, 28 (4): 445-454.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4.012
    摘要199)      PDF (1441KB)(260)    收藏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世界各地人类健康的高发恶性肿瘤,其目前传统治疗方式的疗效及预后尚无法达到预期,因此亟须寻找肿瘤治疗新靶点,实现肿瘤的靶向治疗手段。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异常被视为癌症的标志,恶性肿瘤细胞通过有氧糖酵解途径摄取葡萄糖,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获取少量能量并生成乳酸。乳酸脱氢酶 A(lactate dehydrogenase A,LDHA)作为肿瘤细胞有氧糖酵解途径中的关键酶,在肿瘤细胞的代谢改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证明LDHA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具有高表达特性,在临床上其高表达常与肿瘤的预后不良和高转移率有关,有望成为肿瘤治疗新靶点。本文综述了 LDHA在消化系统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药物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乳腺癌中具有双重功能的miRNA
    武帅, 杨君, 郑云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2, 27 (7): 814-821.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2.07.013
    摘要199)      PDF (423KB)(124)    收藏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确切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但乳腺癌是由不同的亚型组成,在临床特征,遗传背景和分子标志物方面差异很大;microRNAs (miRNAs)是一种小的非编码RNA,可以在转录后调控参与关键细胞过程各个阶段的基因调控。miRNA的持续失调在乳腺癌细胞的恶性转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取决于它们所处的细胞环境,作为致癌物或肿瘤抑制物发挥作用。作为一种有前途的生物标志物,miRNA表达的失调似乎为各种癌症的诊断和预后领域开辟了新的机会。很多研究揭示了miRNA在不同癌症类型中的确切功能,然而结果并不一致,这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潜在的机制。本综述中将miRNA与乳腺癌遗传和分子背景相关联,描述miRNA在乳腺癌中的两重作用并进行总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基于衰老视角评析肌少症实验药理模型的研究进展
    付勇芳, 郭怡洵, 王晶, 李文雄, 张岩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2, 27 (8): 892-898.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2.08.008
    摘要198)      PDF (439KB)(146)    收藏
    肌少症主要表现为骨骼肌质量、力量和功能的进行性下降,已经成为老年肌肉骨骼系统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在基础研究中,可靠的实验模型对于深入理解肌少症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初步总结了衰老诱导肌少症的潜在机制,并重点从体外细胞模型、体内动物模型,讨论基于衰老分子机制的肌少症药理模型的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表面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
    陶怡嘉, 杨 春, 刘存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3, 28 (5): 594-600.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5.015
    摘要197)      PDF (614KB)(635)    收藏
    表面麻醉广泛应用于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泌尿科等临床诊疗领域,其定义为直接应用穿透力强的局部麻醉药使黏膜或者皮肤的浅表感觉丧失。表面麻醉有着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恢复快的优势,能够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近年来舒适化诊疗理念越来越受重视,表面麻醉的新型药物和应用方式也层出不穷,在使用时必须特别注意它们的药理学特点和可能的不良反应。本文就表面麻醉在临床应用中的进展予以综述,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凝血纤溶系统失衡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孙莹, 余勤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2, 27 (6): 689-695.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2.06.013
    摘要195)      PDF (620KB)(124)    收藏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是一种进行性间质性肺疾病,其预后比许多癌症都要差,发病机制复杂并且尚未明确。在肺纤维化的动物模型以及IPF的患者中,已证实均存在凝血系统以及纤溶系统的失衡。本文阐述了凝血纤溶系统失衡在IPF中的可能损伤机制,为IPF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基于肠道菌群干预在治疗自闭症谱系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张强, 郑华军, 李权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3, 28 (4): 475-480.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4.016
    摘要194)      PDF (626KB)(184)    收藏
    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尚无治愈方法的神经发育障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补充益生菌、饮食疗法或粪便微生物移植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从而改善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的行为和症状。本文将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治疗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角度进行综述,旨在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研究及治疗提供帮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定量药理学在疫苗研发中应用的概述与展望
    马广立, 张菁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3, 28 (3): 315-322.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3.010
    摘要193)      PDF (1748KB)(251)    收藏
    本文从抗原提呈、佐剂、淋巴系统等方面介绍了疫苗的作用机制与产品特点,并总结了定量药理学的 QSP、PK/PD、Dose-Response、MBMA等核心工具在疫苗研发的量效关系、临床前与临床转化、生物标记物与有效性相关性等研究中的关键应用。期待在药物研发中成功应用的模型引导药物开发理念能够在疫苗领域促成模型引导的疫苗研发,进而为更安全、有效、可控的疫苗产品研发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酪氨酸激酶2抑制剂治疗斑块型银屑病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
    沈嘉庆, 刘毅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3, 28 (3): 323-330.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3.011
    摘要192)      PDF (1286KB)(284)    收藏
    斑块型银屑病是一种免疫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较为常见,疾病负担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近十余年,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安全高效的靶向口服药物仍有待开发。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通过转导细胞因子信号,在多种免疫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 JAK家族成员中,酪氨酸激酶 2已被证实可以通过转导白介素-12/23、干扰素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参与斑块型银屑病的发生发展,是较为理想的药物靶点。高度选择性酪氨酸激酶 2抑制剂氘可来昔替尼 III期临床试验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已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口服治疗斑块型银屑病,另有多种酪氨酸激酶 2抑制剂目前正在研发中。本文介绍了JAK-STAT通路及酪氨酸激酶 2参与斑块型银屑病发病的机制,及酪氨酸激酶2抑制剂在斑块型银屑病治疗领域的临床试验现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降糖药物与肌肉减少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蔡静, 潘斌晶, 刘靖芳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3, 28 (1): 101-108.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1.013
    摘要192)      PDF (716KB)(149)    收藏
    肌肉减少症是一种以肌肉质量减少、功能下降为特征的疾病,可以诱导跌倒、虚弱、死亡等不良事件。最新的研究显示许多降糖药物的使用与肌肉减少症相关,不同类型的降糖药物对于骨骼肌的质量和功能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机制。本文就近年来关于降糖药物与肌肉减少症的关系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上肌肉减少症的诊断和治疗预防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维生素D与ACE2在COVID-19中的作用
    汤佳卫, 孟祥哲, 孙学敏, 李玥轩, 刘雪, 魏红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2, 27 (11): 1292-1298.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2.11.012
    摘要191)      PDF (1443KB)(105)    收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蔓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是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的受体,SARS-CoV-2附着在ACE2上,从而降低ACE2的表达并引起肺损伤。维生素D可以通过抑制ROCK通路活性,上调ACE2的表达和生物利用度,减缓AngⅡ积累引起的不良反应,抑制COVID-19的进展。本文探究了维生素D通过上调ACE2表达来保护机体抵抗COVID-19损伤的新颖机制,以期为维生素D防治COVID-19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冻伤的病理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张莉, 蔺兴遥, 尚芸, 王强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3, 28 (3): 347-354.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3.014
    摘要191)      PDF (808KB)(263)    收藏
    冻伤是机体暴露在极端寒冷环境下而发极端天气的兴趣与日俱增,以及寒区部队军事训生的组织损伤,其病理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练、战备等任务的增多,冻伤发生率随之增高。阐明。高寒高海拔地区,户外运动者遭受损伤的据报道,在高寒地区的边防部队中,局部冻伤常风险较高,严重冻伤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探成批发生,造成非战斗减员增加,严重削弱部队究冻伤的病理机制有助于确定治疗手段和时机。重度冻伤可能导致伤者截肢,甚至危目前临床治疗冻伤,以对症治疗为主,如药物治及生命。冻伤严重程度与接触面温度差、皮肤暴疗、手术治疗,疗效尚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寻露时间及冻伤组织面积和深度相关。近年来,冻求更为高效的药品或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伤的治疗及基础研究均有长足的进步。本文综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冻伤病理生理机制、临床治述了近年来冻伤病理生理、治疗及细胞和分子途径研究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研究方向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氯胺酮治疗抑郁症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何滕, 许向阳, 徐祥清, 刘存明, 杨春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2, 27 (10): 1125-1132.   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2.10.007
    摘要190)      PDF (461KB)(132)    收藏
    抑郁症由于其较高的发病率和极大的危害性,已成为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氯胺酮作为临床上常用的静脉麻醉镇痛药,近年来发现其在抗抑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研究的深入,氯胺酮的对映异构体(S)-氯胺酮和(R)-氯胺酮进入了抗抑郁治疗的研究领域。在本文中,我们回顾了氯胺酮、(S)-氯胺酮和(R)-氯胺酮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氯胺酮的代谢产物的抗抑郁作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以期加深读者们对氯胺酮抗抑郁研究领域的了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