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当期目录

    基础研究
    姜黄素通过抗应激作用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工作记忆
    姬斌, 刘绪华, 杨芳骅, 周瑞, 曹红, 李军
    2014, 19(12):  1321-1325. 
    摘要 ( 221 )   PDF (240KB) ( 3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姜黄素预先给药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空间工作记忆改善作用的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120只,经T迷宫训练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姜黄素组(CUR组)、皮质酮组(CORT组)和姜黄素+皮质酮组(CUR+CORT组),每组24只。各组给予相应药物、溶媒注射,1 h 后全脑缺血 10 min 后再灌注,于再灌注 7 d 行T迷宫检测工作记忆,于再灌注 2 h、1、3、7 d 采血清和脑组织标本,TUNEL法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情况,ELISA检测血清皮质酮(CORT)和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结果: 与SHAM组比较,IR组CORT水平增加(164±36 vs 92±24,P<0.05),海马BDNF含量降低(8.7±2.8 vs 19.4±5.1,P<0.05),海马CA1区凋亡神经元数目增加(233±22 vs 21±4,P<0.01),T迷宫正确率降低(65%±7% vs 87%±9%,P<0.05);与IR组比较,CUR组CORT水平降低(102±18,P<0.05),海马BDNF含量增加(13.3±3.3,P<0.05),海马CA1区凋亡神经元数目减少(163±11,P<0.05),T迷宫正确率增高(79%±10%,P<0.05);与IR组比较,CORT组海马BDNF降低(4.4±1.2,P<0.05),海马CA1区凋亡神经元数目增加(332±35,P<0.05),T迷宫正确率降低(58%±6%,P<0.05);与CORT组比较,CUR+CORT组海马BDNF含量增加(10.5±2.3,P<0.05),海马CA1区凋亡神经元数目降低(211±27,P<0.05),T迷宫正确率增高(71%±12%,P<0.05)。结论: 姜黄素预先给药可通过抑制应激反应改善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空间工作记忆。
    雷公藤甲素在Beagle犬体内毒代动力学研究
    邵凤, 孙建国, 王广基
    2014, 19(12):  1326-1331. 
    摘要 ( 224 )   PDF (322KB) ( 2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性研究雷公藤甲素在犬体内的毒代动力学特征,并观察其毒性反应,为雷公藤甲素毒性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研究数据。方法: 25只Beagle犬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灌胃给药A组(高剂量,0.1 mg/kg)、B组(中剂量,0.08 mg/kg)、C组(低剂量,0.05 mg/kg),静脉给药D组(0.08 mg/kg)和空白对照组E组,连续给药 14 d,于给药第1、7和14天采集血样或组织样本供毒代动力学研究及毒性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病理切片);14 d 给药过程中进行临床症状观察。结果: 雷公藤甲素给药后第1天和第14天,静注和口服药代参数均有所变化,静注AUC0-∞从 145.86 增加到 276.24 ng·h·mL-1,CL从 548.45 降到 301.89 mL·h-1·kg-1;口服高剂量AUC0-∞从 151.54 增加到 289.98 ng·h·mL-1,Cmax从 44.49 增加到 75.26 ng/mL;口服中剂量AUC0-∞从 37.78 增加到 61.65 ng·h·mL-1,Cmax从 44.49 增加到 75.26 ng/mL;口服低剂量AUC0-∞从 67.92 增加到 143.98 ng·h·mL-1,Cmax从 24.05 增加到 38.07 ng/mL。MRT、T1/2 延长。毒性观察结果显示,毒性呈剂量和时间相关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受损,白细胞降低等。结论: 本文探索性研究了雷公藤甲素在犬体内的毒代动力学的性质,提示胃肠道和肝脏可能是两个主要的毒性靶器官,同时研究发现给药途径对雷公藤甲素的安全性有较大影响。
    杜仲总黄酮对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
    袁带秀, 舒丽霞, 黄荣
    2014, 19(12):  1332-1336. 
    摘要 ( 184 )   PDF (294KB) ( 2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杜仲总黄酮对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H22荷瘤小鼠模型,给予杜仲总黄酮 12 d 后,观察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情况,测定抑瘤率;检测血清中SOD、MDA变化;病理切片观察瘤细胞生长及病理形态变化情况;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杜仲总黄酮对小鼠H22皮下移植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小鼠成瘤时间普遍晚于空白对照组,肿瘤生长缓慢,低、中、高3个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 35.90%、44.70%、47.60%;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杜仲总黄酮能提高小鼠SOD值,且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P<0.05);病理切片显示杜仲总黄酮各组和环磷酰胺组坏死面积均比空白对照组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小鼠经杜仲总黄酮作用后,肿瘤组织内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 Bax蛋白表达水平上升。结论: 杜仲总黄酮具有很强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清除自由基和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Bax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关。
    乙酰半胱氨酸镁盐-甘草酸环状样二聚体治疗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庄让笑, 王福根, 邵益丹, 方红英, 孙晶晶, 席建军, 潘金明, 梁伟峰, 刘寿荣
    2014, 19(12):  1337-1341. 
    摘要 ( 190 )   PDF (251KB) ( 2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新合成产物乙酰半胱氨酸镁盐-甘草酸环状样二聚体(acetylcysteine magnesium-glycyrrhizin fine antipode dimers,GFA-NAC·Mg)治疗大鼠肝纤维化的效果。方法: 25%四氯化碳(CCl4)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GFA-NAC·Mg按25、50、100 mg/kg 剂量每日分别腹腔注射进行肝纤维化治疗,给药8周后处死大鼠,用肝纤维化网格染色观察肝纤维化情况,ELISA法测定血清羟脯氨酸(Hyp)和肝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结果: 大鼠肝组织病理结果显示其肝纤维化处于Ⅲ-Ⅳ期;与模型组比较,GFA-NAC·Mg治疗后血清Hyp明显降低;肝组织抗氧化指标SOD显著升高,MDA明显下降;肝纤维化指标TGF-β1、PDGF在组织含量下降;GFA-NAC·Mg各组网格染色显示肝纤维化好转。结论: GFA-NAC·Mg对肝纤维化大鼠有较好实验治疗作用,可能通过抑制PDGF和TGF-β1的表达而实现。
    乙醛脱氢酶2在糖尿病大鼠致心肌损伤中的变化
    史晓俊, 康品方, 高琴, 叶红伟, 李正红, 汤阳, 王洪巨
    2014, 19(12):  1342-1346. 
    摘要 ( 198 )   PDF (261KB) ( 3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线粒体乙醛脱氢酶2(aldehyde dehydrogenase 2,ALDH2)在糖尿病大鼠不同阶段导致心肌损伤中的变化,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55 mg/kg 腹腔注射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于4、8、12周时行离体心脏灌流,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及心肌组织4-羟壬烯醛(4-hydroxynonenal,4-HNE)含量;测定心肌组织ALDH2活性;RT-PCR测定心肌组织Bax、Bcl-2 mRNA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左室发展压(left ventricular developed pressure,LVDP)、心率(HR)和左室做功(rate pressure product,RPP)明显降低(P<0.05 或 P<0.01),血浆IL-1水平增加(P<0.01),IL-4水平降低(P<0.01),心肌组织ALDH2活性下降(P<0.01),4-HNE含量增加(P<0.01);Bcl-2/Bax mRNA比值降低(P<0.01);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LVDP、HR和RPP进一步降低(P<0.01), 血浆IL-4水平降低(P<0.05 或P<0.01),IL-1水平增加,心肌组织ALDH2活性进一步降低(P<0.01),心肌组织4-HNE明显增加 (P<0.01)、而Bcl-2/Bax mRNA比值降低(P<0.05 或P<0.01)。结论: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炎性损伤逐渐加重,凋亡增加,其机制可能与心肌ALDH2活性逐渐降低有关。
    甲氨蝶呤对炎性细胞因子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的影响
    蔡质其, 张育, 张学增, 沈维干
    2014, 19(12):  1347-1351. 
    摘要 ( 151 )   PDF (244KB) ( 2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对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起重要作用的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用II型胶原建立类风湿关节炎(CIA)动物模型,以MTX(0.2 mg/kg/W)进行处理,6周后处死大鼠,取血清进行IL-1β和TNF-α检测;分离大鼠膝关节取关节滑膜细胞(FLS)进行培养、鉴定,检测脂多糖(LPS)诱导的FLS培养上清中IL-1β和TNF-α的含量,并观察MTX对FLS分泌IL-1β和TNF-α的影响;在FLS的培养中加入不同剂量的MTX,用Westen Blot方法检测FLS中ERK蛋白及磷酸化蛋白的表达。结果: 关节炎指数评分、关节肿胀度测定及关节病理显示造模成功,分离关节滑膜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FLS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为 85.5%。造模后,CIA大鼠血清IL-1β和TNF-α明显增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MTX能有效减少CIA大鼠血清中IL-1β和TNF-α的含量(P<0.05),但未能恢复至正常水平。MTX能抑制LPS诱导的CIA大鼠关节FLS分泌IL-1β和TNF-α。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不同浓度的MTX对CIA大鼠FLS中ERK蛋白的表达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CIA大鼠 FLS中p-ERK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MTX干预后,低剂量组对p-ERK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而中、高剂量组可降低p-ERK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 MTX既有免疫抑制作用,同时还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而具有抗炎作用,其机制可能部分与其抑制MAPK信号通路中的ERK蛋白磷酸化有关。
    医院药学之窗
    我国外科非心血管手术抗血小板药应用指南的完善与纠错
    闫赋琴, 范贞
    2014, 19(12):  1352-1355. 
    摘要 ( 198 )   PDF (187KB) ( 2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心血管外科的手术前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临床用药须知》、《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童版)都认为应当手术前5~7 d 停阿司匹林,但5~7 d 低于血小板在血液7~14 d 的生存时间,围手术期易较大量出血。《临床用药须知》和《中国国家处方集》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硫酸氯吡格雷注意事项建议修订为:为避免外科及口腔科择期手术中出血量增多,术前10~14 d 应停用此药;若围手术期大出血,可输新鲜血小板以帮助止血。此外,抗血小板药噻氯匹定在《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童版)和《中国国家处方集》(2010年版)的注意事项择期手术前10~24 d 应停用本品是书写错误,应修改为择期手术前10~14 d 应停用本品。
    基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对驾驶员的影响及防治策略
    王艳梅, 陶秀华
    2014, 19(12):  1356-1360. 
    摘要 ( 198 )   PDF (200KB) ( 4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驾(DUID)是造成交通事故的其中因素之一,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酒驾的危害性众所周知,而药驾所带来的危害性,却鲜为人知。本文从介绍药物的不良反应对驾驶员的影响开始,提出应重视DUID,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检测手段,自我的避免等方法进行多方面的防治,努力的将损失降到最低,从而创造出安全、文明的交通环境。
    病例报道
    临床药师参与隐源性机化性肺炎治疗的病例分析
    岳慧杰, 陶瑛瑛, 宋小骏
    2014, 19(12):  1361-1364. 
    摘要 ( 361 )   PDF (178KB) ( 2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如何参与感染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法: 对1例隐源性机化性肺炎患者的病例进行药物治疗分析。结果: 临床药师根据患者情况分析患者再次发热原因,分析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原因,建立用药监护计划,采取措施并跟踪治疗,解决了药物治疗存在的问题。结论: 临床药师建立并完善用药监护要点,充分发挥药学专业技能,为患者安全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定量药理学
    血液稀释对顺式阿曲库铵药代学及药效学影响的研究
    袁晓红, 郭建荣, 金孝岠
    2014, 19(12):  1365-1370. 
    摘要 ( 208 )   PDF (256KB) ( 4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血液稀释下顺式阿曲库铵药代学及药效学变化,为其血液稀释时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择期骨科手术患者90例,ASAⅠ~Ⅱ级,35~60岁。随机分为3组(n=30):A组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B组行急性高容血液稀释(AHH);C组为对照组,常规输血输液。每组患者再随机分为3个亚组(n=10),顺式阿曲库铵剂量分别为 0.1、0.2、0.3 mg/kg。常规麻醉诱导后,静注相应剂量顺式阿曲库铵后气管插管。观察各组患者的肌松效应及血药浓度变化,并计算其药代学参数。结果: 同等剂量下B组肌松起效时间显著延长 (P<0.05);三组患者起效时间缩短,成串刺激(TOF)无反应期、肌松维持时间、肌松体内时间随剂量增大而延长 (P<0.05);A、B组血液稀释后血药浓度均呈剂量正相关性下降,B组下降更显著。血液稀释组 t1/2α延长,Vc显著增大(P<0.05),其中AHH组Vc增大约1倍。结论: AHH下使用顺式阿曲库铵时,应适当增加剂量;而ANH时可不调整剂量。
    临床药理学
    “N-in-One Cocktail”探针法评价4-羟甲基苯基-O-β-D-吡喃阿洛糖苷对CYP450酶的抑制作用
    贾元威, 彭英, 孙建国, 谢海棠, 储冀汝, 沈杰
    2014, 19(12):  1371-1375. 
    摘要 ( 189 )   PDF (236KB) ( 2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基于UFLC-ESI-MS/MS技术的“N-in-One Cocktail”探针法,预测4-羟甲基苯基-O-β-D-吡喃阿洛糖苷可能出现的食物-药物、药物-药物相互作用,评价其在体外对人肝微粒体CYP450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4-羟甲基苯基-O-β-D-吡喃阿洛糖苷与CYP450 酶特异性探针底物:非那西丁(CYP1A2)、右美沙芬(CYP2D6)、氯唑沙宗(CYP2E1)、甲苯磺丁脲(CYP2C9)、奥美拉唑(CYP2C19、CYP3A)、咪达唑仑(CYP3A4)、睾酮(CYP3A4)、咪达唑仑(CYP2C)在人肝微粒体进行孵化反应。同时检测对应的9种代谢产物(乙酰氨基酚、右啡烷、6-羟基氯唑沙宗、4-羟基甲苯磺丁脲、5-羟基奥美拉唑、1'-羟基咪达唑仑、6β-羟基睾酮、4-羟基咪达唑仑、奥美拉砜)的浓度,通过与对照组比较,确定4-羟甲基苯基-O-β-D-吡喃阿洛糖苷对以上CYP450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4-羟甲基苯基-O-β-D-吡喃阿洛糖苷在0~200 μmol/L时对所研究的CYP450酶亚型基本不存在抑制作用。结论: 4-羟甲基苯基-O-β-D-吡喃阿洛糖苷可能不会引起有临床意义的CYP450酶抑制现象的发生。
    H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及尿液中盐酸戊乙奎醚浓度
    孙钰文, 赵立波, 王茜, 韦忠娜, 季祥勇, 臧彦楠, 刘阳, 黄静, 方翼
    2014, 19(12):  1376-1382. 
    摘要 ( 201 )   PDF (351KB) ( 3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方法测定人血浆及尿样中盐酸戊乙奎醚的浓度。方法: 采用AB SCIEX QTRAP 5500三重四极杆复合线性离子阱串联质谱仪及Agilent 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检测。样品经甲基叔丁基醚提取处理,以维拉帕米为内标。色谱柱为Thermo Hypersil GOLD柱(30 mm×2.1 mm,3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80∶20,V/V)(含 10 mmol/L 的乙酸铵及 0.01‰的甲酸);流速为 0.3 mL/min。盐酸戊乙奎醚和维拉帕米的MRM扫描离子通道m/z分别为 316. 2→128.3,454.6→303.4。进样量:5 μL。结果: 盐酸戊乙奎醚和维拉帕米分离良好,保留时间分别为 1.25 min、0.84 min。盐酸戊乙奎醚血浆及尿液样品在 0.05~10 ng/mL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为 0.05 ng/mL,批内、批间RSD均低于 11.69%,准确度均低于-2.81%。结论: 本法样品预处理简便快捷,检测结果专属性强,灵敏度好,准确度高,适用盐酸戊乙奎醚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药物治疗学
    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患者外周血Th17/Treg失衡情况及与预后的关系
    陈雪松, 吴宁, 齐玉琴, 张兴虎, 万文辉, 钱晓明
    2014, 19(12):  1383-1388. 
    摘要 ( 232 )   PDF (291KB) ( 2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稳定期患者外周血中Th17与Treg细胞的水平。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确诊的40例COPD稳定期患者,选取同期40例健康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人群的外周血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个人群Th17与Treg细胞亚群的比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IL-17、TGF-β水平,采用RT-PCR检测转录因子RORγT与Foxp3 mRNA水平。结果: COPD稳定期患者外周血中Th17比例为(3.14±0.31)%,显著高于对照组人群的(1.23±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稳定期患者外周血中Treg比例为(6.27±0.32)%,显著高于对照组人群的(3.43±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PD稳定期患者外周血中IL-17水平为(89.36±4.13) 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35±2.53)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稳定期患者外周血中TGF-β水平为(681.45±41.65) 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人群的(519.36±30.43)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PD稳定期患者外周血转录因子Foxp3与RORγT 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OPD稳定期患者Th17、Treg比例高水平的住院天数和病死率均高于对应低水平亚组(P<0.05)。结论: Th17、Treg细胞及IL-17、TGF-β水平在COPD稳定期患者外周血表达增加,且转录因子Foxp3与RORγT mRNA水平表达增加,提示其与COPD患者的预后有关,其外周血中Th17与Treg细胞的不平衡可能参与了COPD发病和病程的进展。
    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靳红绪, 张同军, 孙学飞, 魏兰双, 王立红, 王忠义
    2014, 19(12):  1389-1392. 
    摘要 ( 189 )   PDF (192KB) ( 2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老年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TURP患者76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I或II级,年龄65~81岁,术前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23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Dex组(D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每组38例。全麻诱导前D组静脉输注负荷量Dex 1 μg/kg,10 min 后改为恒速静脉输注Dex 0.5 μg·kg-1·h-1至术毕前 30 min, C组采用同样方法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气管插管前(T0)、气管插管即刻(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 30 min(T3)时的MAP和HR以及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并分别于术前 24 h、术后 24 h 采用MMSE评分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术中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患者在T1、T2时的MAP明显高于D组(P<0.05)。与C组比较,D组术后 24 h 的MMSE评分明显升高,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Dex可减少老年患者TURP术后早期POCD的发生率,术中麻醉平稳且不影响患者的苏醒。
    卡培他滨维持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盛莉莉, 王潞, 吉兆宁
    2014, 19(12):  1398-1402. 
    摘要 ( 246 )   PDF (217KB) ( 2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卡培他滨维持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48例一线化疗方案以氟尿嘧啶类药物为基础治疗后获益的晚期胃癌患者,设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组(n=25)和观察组(n=23),维持组予以卡培他滨 1.0 g/m2 bid 第1~14天,休息 7 d,21 d 为1个周期,至疾病进展或不能耐受不良反应停药。观察组仅随诊,定期复查。观察维持治疗组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比较两组无进展生存期的差异。结果: 25例卡培他滨维持治疗患者,共完成148个周期化疗,其中5例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余均口服至病情进展,中位治疗周期为6周期。维持治疗疗效分析:5例患者达到PR,16例SD,4例PD。维持治疗有效率为20%,疾病控制率为84%。维持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 8.2 个月,观察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1个月(P<0.05)。维持治疗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手足综合症和血液学毒性,但程度较轻,主要为Ⅰ~Ⅱ级,Ⅲ级发生率为28%,无Ⅳ级不良反应发生,耐受性好。结论: 一线化疗方案以氟尿嘧啶类药物为基础治疗后获益的晚期胃癌患者,予以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不良反应可耐受。
    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微粒的影响
    李益民, 黄进, 陆治平, 李翔宇, 何胜虎
    2014, 19(12):  1403-1406. 
    摘要 ( 135 )   PDF (189KB) ( 2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微粒的影响。方法: 选择62例行急诊介入手术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给药组(罪犯血管开通前,1~3 min 内静脉推注替罗非班 10 μg/kg 负荷剂量,继以 0.15 μg·kg-1·min-1静脉持续泵入 36 h)32例和对照组(未使用替罗非班)30例,分别于替罗非班应用前、应用后 10 min 抽取冠脉血 3 mL;应用替罗非班 24 h 和停用替罗非班 12 h 后分别抽取桡动脉血 3 mL,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微粒的数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结果: 替罗非班给药前两组血小板微粒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 10 min 血小板微粒的水平降至最低(5.1%±2.7% vs 6.7%±3.2%,P=0.04);给药 24 h 后给药组血小板微粒水平仍低于对照组(5.2%±2.5% vs 6.9%±3.1%,P=0.03);停用 12 h 后血小板微粒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能迅速降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即刻体内的血小板微粒水平,达到迅速抑制活化血小板的目的。
    右美托咪啶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曲马多自控静脉镇痛质量的影响
    丁登峰, 张雪萍, 王萍, 张俊志, 罗耀文, 王琦
    2014, 19(12):  1407-1410. 
    摘要 ( 176 )   PDF (192KB) ( 2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啶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曲马多自控静脉镇痛(PCIA)质量的影响。方法: 择期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采用静吸复合全麻。两组术后均使用电子微量泵静脉镇痛,泵内含曲马多 800 mg 和托烷司琼 5 mg,观察组加用右美托咪啶 200 μg,观察麻醉开始前(T0)、术后 2 h(T1)、4 h(T2)、8 h(T3)、12 h(T4)、24 h(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次数(R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及T1~T5时点的VAS,记录术后24 h内曲马多用量、PCIA按压次数、术后哌替啶使用例数及心动过缓、低血压、低氧血症、镇静过度、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T1~T4时点MAP、HR和VAS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T1~T4时点MAP、HR高于T0和T5(P<0.05);观察组术后24 h内曲马多用量、PCIA按压次数及哌替啶使用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恶心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可提高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曲马多PCIA的镇痛效果,减少曲马多用量,降低恶心的发生率。
    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远期疗效分析
    张楠, 何莲芝
    2014, 19(12):  1411-1415. 
    摘要 ( 249 )   PDF (217KB) ( 3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I、CINIII)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总结分析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LEEP治疗后87例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5年的随访资料,分析患者的病情转归。结果: 随访5年内治愈85例(97.7%),复发2例(2.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累及腺体与否对术后复发无显著影响(P>0.05);5例术前无生育史者术后均自然受孕,受孕率为100%,无不良妊娠结局,均择期剖宫产分娩,5例因非意愿怀孕行人工流产术,1例稽留流产。结论: LEEP治疗CINII、CINIII是安全、有效的,不影响妊娠结局。TCT联合HPV检测是术后随访的可靠方法。
    综述与讲座
    白血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杨林承, 何艺磊, 李卫东
    2014, 19(12):  1416-1421. 
    摘要 ( 184 )   PDF (245KB) ( 5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研究治疗肿瘤的药物过程中,白血病动物模型常被选用。早期的白血病动物模型与人类白血病的拟合度不高,但随着对白血病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白血病动物模型与人类白血病的拟合度明显改善。本文介绍几种白血病鼠类动物模型及研究进展。研究与人类白血病的拟合度高的动物模型对于抗癌药物的研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miRNA参与肝星状细胞活化及慢性肝病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宋立莹, 彭向东, 王春江, 郭韧, 刘世坤
    2014, 19(12):  1422-1428. 
    摘要 ( 144 )   PDF (288KB) ( 2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小RNA(microRNA,miRNA)为内源性短小(18~25个核苷酸组成)单链非编码RNA,通过与靶基因 mRNA 序列 3'末端非翻译区(3'-UTR)结合抑制蛋白翻译过程或干扰mRNA降低靶蛋白水平,miRNA异常表达影响多种器官重构中细胞增殖及分化。近期研究表明miRNA这一转录后水平的调控分子参与各种慢性肝病发生发展,肝星状细胞的激活是导致早期肝损伤的关键因素,本文将就miRNA在肝星状细胞激活及慢性肝病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系统综述。
    利奈唑胺的PK/PD与给药方案优化设计研究进展
    金砚杰, 张晶, 卢克鹏, 刘倩, 林立敏, 宋洪涛
    2014, 19(12):  1429-1434. 
    摘要 ( 163 )   PDF (253KB) ( 5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CNKI、PUBMED等文献库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介绍利奈唑胺在不同疾病中PK/PD特点,从而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以PK/PD参数为依据,对给药方案进行优化,可以更好地发挥抗菌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利奈唑胺具有强大的抗革兰阳性菌活性,由于不同病理生理因素与其PK/PD特点,研究优化给药方案、促进合理用药具有重大意义。
    次黄苷三磷酸焦磷酸酶遗传多态性对硫嘌呤类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影响的研究进展
    冯静, 吴玥, 戎佩佩, 沈秉正, 周丁山, 施偲, 宋金春
    2014, 19(12):  1435-1440. 
    摘要 ( 179 )   PDF (258KB) ( 1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硫嘌呤类药物作为一类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其治疗窗窄,药动学个体差异大一直是困扰该类药物临床应用的难题。尽管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hiopurine methyltransferase,TPMT)基因多态性被认为是影响硫嘌呤类药物药动学的主要遗传因素,但研究结论并不统一。而最近的一些研究将焦点集中到了次黄苷三磷酸焦磷酸酶(inosine triphosphate pyrophosphatase,ITPA)的遗传多态性上。因此,本文就ITPA遗传多态性对硫嘌呤类药物疗效和毒性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个体化应用硫嘌呤类药物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