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当期目录

    基础研究
    血管加压素院前维持血压对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大鼠的治疗作用
    杨光明, 李涛, 徐竞, 朱娱, 蓝丹, 吴跃, 刘良明
    2015, 20(3):  241-245. 
    摘要 ( 282 )   PDF (260KB) ( 2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血管加压素(AVP)维持血压对非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的复苏效果。方法: 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5组:低压复苏对照组、低压复苏+AVP1×10-4、5×10-4、1×10-3和5×10-3 U/mL组。复制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模型,分别用乳酸林格氏液/羟乙基淀粉(LR+HES)或加入不同剂量的AVP进行低压复苏(维持血压 50 mm Hg、3 h,模拟院前救治阶段),然后彻底结扎止血、进行确定性治疗,维持血压 80 mm Hg、2 h。观察院前阶段应用AVP维持血压对休克动物的出血及补液情况、存活情况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结果: 在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院前救治阶段,与单纯输注液体来维持血压相比,应用AVP维持血压能明显减少休克动物的出血量,减少在低压复苏期和确定性治疗期维持血压所需要的补液量;同时早期应用AVP也明显增加休克动物的存活时间和24 h存活率,改善休克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左心室收缩压(LVSP)和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其中5×10-4 U/mL的AVP的复苏效果明显高于单纯采用液体低压复苏的对照组。结论: 院前救治阶段应用AVP维持血压对非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
    多种口服升白药物治疗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症的实验研究
    张喜平, 张翔, 杨红健, 邹德宏, 何向明, 俞星飞, 李永峰
    2015, 20(3):  246-251. 
    摘要 ( 345 )   PDF (266KB) ( 7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小鼠实验研究评价5种常用口服升白细胞药物治疗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环磷酰胺腹腔注射法制备小鼠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症模型,以瑞白为阳性对照药物,分别将5种口服升白细胞药物(芪胶升白胶囊、维血宁、复方皂矾丸、升白安和利可君)灌胃,用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细胞计数,解剖小鼠并将其重要脏器称重,计算脏器指数。结果: 各组小鼠死亡率无明显差别。按照升白细胞计数的功效,从高到低依次为瑞白、利可君、升白安、维血宁、芪胶升白胶囊、复方皂矾丸,其中芪胶升白胶囊、复方皂矾丸升白细胞作用不明显;除此之外,升白安、利可君还可以提高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及血小板计数。心、脾、肺3个脏器的脏器指数受较多的药物影响,就单种药物而言,升白安对脏器的影响最小,而复方皂矾丸影响的脏器最多。结论: 瑞白提升白细胞效果最佳,其次是利可君,升白安对血三系提升均有一定的作用,且对脏器的影响最小。
    应用膜片钳技术研究豆腐果苷对hERG钾通道电生理功能的影响
    贾元威, 汪旻晖, 谢海棠, 沈杰, 张晓楠, 司进辉, 张翠锋
    2015, 20(3):  252-255. 
    摘要 ( 231 )   PDF (274KB) ( 2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豆腐果苷对hERG钾离子电流的影响及潜在心脏毒性。方法: 使用稳定转染hERG基因的CHO细胞,通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不同浓度豆腐果苷对hERG通道电流活动的作用。结果: 豆腐果苷对hERG钾通道的IC50约为47 μmol/L,比临床常规剂量下人体内峰浓度高1 000倍以上。结论: 临床常用剂量下,豆腐果苷发生与hERG通道抑制作用相关的心脏安全性问题的可能性非常小。
    五味子制剂对大鼠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影响及对肝损伤的防护作用
    李东良, 李冰, 张志强, 汪晓, 方坚, 张世安, 蔡丽蓉
    2015, 20(3):  256-260. 
    摘要 ( 397 )   PDF (959KB) ( 4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临床常用的两种五味子制剂五酯胶囊和双环醇对大鼠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影响及对肝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将55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10只, FK506单独给药组,FK506+五酯胶囊联合给药组,FK506+双环醇联合给药组,每组各15只。分别以FK506 1 mg/kg,五酯胶囊 11.25 mg/kg,双环醇 200 mg/kg,每日1次连续灌药 21 d,给药后第7、14、21天禁食 8 h 后采血检测FK506浓度和肝功能,处死大鼠取肝脏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未加五味子制剂的FK506单药组血药浓度上升缓慢,加用五酯胶囊组和双环醇组均具有提高FK506血药浓度的作用。五酯胶囊组他克莫司血药浓度上升比较快,与对照组相比给药 7 d 差异即出现统计学意义(F=11.043,P=0.002),14 d(F=98.167,P=0.000)和 21 d(F=57.457,P=0.000),差异更加显著。但双环醇组与五酯胶囊组相比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环醇保肝作用明显,与对照组相比,给药 7 d 后ALT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83,P=0.001),给药 14 d(F=11.58,P=0.002)和 21 d(F=22.27,P=0.000)差异更加显著。五酯胶囊组降低ALT的作用弱起效慢,7、14、21 d 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双环醇组能使白蛋白(ALB)保持在较高水平,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K506对肝细胞的损伤发生在用药早期,在组织学表现为肝细胞水肿、变性和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五酯胶囊和大剂量双环醇均具有提高大鼠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作用,并且起效较快;FK506对肝细胞损伤发生在用药早期,双环醇具有预防FK506所致肝损伤的作用。
    内毒素耐受状态小鼠对大肠埃希菌敏感性及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研究
    李攀, 赵祎博, 李小丽, 李斌, 周红
    2015, 20(3):  261-265. 
    摘要 ( 215 )   PDF (613KB) ( 2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内毒素耐受状态对大肠埃希菌的敏感性及促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小剂量LPS(1 mg/kg)连续腹腔注射 5 d 并在第6天尾静脉注射大剂量LPS(50 mg/kg)建立小鼠内毒素耐受模型。观察小鼠 7 d 存活率或采用ELISA法检测注射大剂量LPS后6、12 h 血清中TNF-α、IL-6水平。然后,采用不同浓度的大肠埃希菌攻击耐受小鼠,观察小鼠 7 d 存活率;或采用血培养方法检测血液中细菌数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6水平。结果: 大剂量LPS攻击组(攻击组)小鼠存活率为0 %,LPS耐受组(耐受组)小鼠存活率为100%;耐受组小鼠血清TNF-α、IL-6水平较攻击组显著降低(P<0.01)。5.0×108 CFU/kg 大肠埃希菌可导致正常小鼠100%死亡,但是仅 1.0×107 CFU/kg大肠埃希菌就可导致耐受组小鼠100%死亡;耐受组给予大肠埃希菌低、高剂量组小鼠血液中细菌数量远远高于相应的正常小鼠大肠埃希菌低或高剂量组(P<0.01),而血清中TNF-α、IL-6水平则远远低于相应的大肠埃希菌低或高剂量组(P<0.01)。结论: 连续腹腔注射小剂量LPS 5 d 后并在第6天尾静脉注射大剂量LPS可成功建立LPS耐受模型;与正常对照组小鼠比较,较低数量的大肠埃希菌就可导致耐受组小鼠死亡,说明内毒素耐受小鼠对大肠埃希菌的敏感性较正常小鼠明显增高,其机制可能与内毒素耐受后促炎细胞因子水平降低、机体抵抗力降低有关。
    乙醇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及对ICAM-1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
    何胜虎, 周胜华, 张晶, 王雪飞, 王大新
    2015, 20(3):  266-268. 
    摘要 ( 184 )   PDF (555KB) ( 2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乙醇体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凋亡,及对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浓度乙醇(50、100和 200 mmol/L)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24 h,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各组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CAM-1蛋白表达。结果: 乙醇能抑制内皮细胞活力,促进细胞凋亡,增加ICAM-1表达,并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乙醇能诱导内皮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细胞凋亡、影响ICAM-1蛋白表达有关。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SU5614对甲苯二异氰酸酯诱导哮喘模型小鼠治疗作用的研究
    姜爱英, 于仁志, 吕玉凤, 罗海龙
    2015, 20(3):  269-273. 
    摘要 ( 238 )   PDF (651KB) ( 2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抑制剂SU5614对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诱导哮喘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SU5614组。采用TDI制备哮喘小鼠模型,观察SU5614对模型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VEGF的表达情况、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气道反应性和气道血浆渗出的变化。结果: 免疫细胞学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BALF中VEGF表达明显增加,而SU5614组VEGF表达则明显降低;病理组织学发现模型组肺组织病理学炎症反应明显,而SU5614组炎症反应则明显减轻;模型组气道反应性明显增高,而SU5614组则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气道血浆渗出明显增加,而SU5614组则明显减少(P<0.05)。结论: SU5614不仅抑制BALF中VEGF活性,也能抑制炎性细胞的迁移,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和减少气道血浆渗出。
    抗血小板溶栓素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的作用观察
    罗胜勇, 叶寿山, 李睿, 贾德云, 李心伟, 马征, 陈志武, 李小羿, 张国辉, 戴向荣
    2015, 20(3):  274-278. 
    摘要 ( 263 )   PDF (1682KB) ( 1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抗血小板溶栓素(anti-platelet thrombolysin,APT)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缺血再灌注组)、阳性组(依达拉奉注射液)、APT高、中、低组。双侧颈动脉结扎,建立脑缺血模型,测定大鼠脑含水量,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进行行为学评分,酶联免疫法(ELISA)及免疫组化测定脑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Bax蛋白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APT高、中剂量组可明显改善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神经功能障碍症状,降低脑水肿程度,改善缺血后脑组织的病理改变,明显降低缺血后脑组织中TLR4、JNK、Bax蛋白表达。结论: APT对缺血性脑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脑组织中TLR4/JNK/Bax信号通路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H2S在大鼠油酸性肺水肿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李伟, 陆晓华, 姜玉新, 王国光
    2015, 20(3):  279-283. 
    摘要 ( 188 )   PDF (870KB) ( 2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H2S对油酸导致的大鼠肺水肿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32只SD大鼠平均分成4组:对照组(CG组)、模型组(MG组)、预防组(PG组)、NaHS组(SG组)。CG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0.2 mL/100 g 后,再注射生理盐水 7 μL/100 g。MG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0.2 mL/100 g 后,再注射油酸 7 μL/100 g。PG组尾静脉注射NaHS 3.4 mg/kg 后,再注射油酸 7 μL/100 g。SG组尾静脉注射NaHS 3.4 mg/kg 后,再注射生理盐水 7 μL/100 g。各组大鼠注射药物 40 min 后颈总动脉取血并处死,取肺脏。观察肺脏大体观及肺组织病理改变,计算肺组织湿干重比,测定血清及肺组织丙二醛(MD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 与CG组相比,MG组大鼠肺脏包膜下淤血严重,肺脏表面大量片状出血、灶性实变及梗死;肺泡间隔增宽,肺泡壁损伤、断裂,肺泡内存在大量粉红色液体及圆形气泡;肺湿干重比(P<0.05)及血清、肺组织中MDA水平均明显增加(P<0.01),血清与肺组织SOD活力显著降低(P<0.01)。与MG组相比,PG组大鼠肺脏仅见肺底部仍存在片状出血;肺组织病理结构显示间质轻度增厚,部分肺泡内存在粉红色液体,肺泡内圆形气泡少见,肺脏水肿程度较轻,湿干重比减小(P<0.05);血清与肺组织中MDA水平降低(P<0.01),而血清与肺组织中SOD活力则明显增高(P<0.01)。与CG组比较,SG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2S能显著减轻肺组织损伤,减少血浆渗出量,具有减轻肺水肿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轻肺组织的氧化损伤以及降低血管压力有关。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浆蛋白C活性变化及机制研究
    张娅, 张根葆, 季娜, 王斐, 吴娟
    2015, 20(3):  284-288. 
    摘要 ( 197 )   PDF (751KB) ( 2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浆蛋白C(PC)活性变化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C)和缺血再灌组(IR),IR组按照缺血和再灌的时间分为缺血 30 min(I30)、再灌 30 min(R30)、 60 min(R60)和 120 min(R120)组,每组10只。通过结扎大鼠心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30 min 后再灌注的方法制备在体IR模型,采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连续监测心电图变化。从颈总动脉取血,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酶时间(TT);以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PC活性;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游离蛋白S(FPS)的含量;光镜观察心肌组织学改变。结果: IR组大鼠心电图明显改变且病理观察显示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固缩、间质水肿;与C组比较,血浆PC活性I30组明显下降(P<0.01),再灌注初期回升,而R120再次下降(P<0.01);血浆FPS含量再灌注初期升高(P<0.05),R120下降(P<0.05);血小板聚集率I30组和再灌注初期(R30 、R60)升高(P<0.01);APTT再灌 60 min后明显缩短(P<0.01),PT R120组缩短(P<0.01),TT无明显改变。结论: 血浆PC活性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发生显著变化,其机制可能与血小板的活化及血浆FPS含量改变有关。
    木瓜蛋白酶对MPA形成及其诱导的单核细胞活化的影响
    蒋雷, 费鲜明, 苗成霖, 袁武锋, 邱莲女
    2015, 20(3):  289-292. 
    摘要 ( 222 )   PDF (286KB) ( 3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木瓜蛋白酶对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物(MPA)形成及其诱导的单核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分离单核细胞和富血小板血浆(PRP),将实验分为3组:0、20、80 U/L 木瓜蛋白酶组,分别测定不同浓度木瓜蛋白酶与单核细胞和血小板(PLT)共孵育后以及木瓜蛋白酶与血小板单独孵育后MPA形成、P-选择素和CD11b表达水平,木瓜蛋白酶与单核细胞孵育后的MPA形成和CD11b表达水平,计算各浓度木瓜蛋白酶对MPA和CD11b的抑制率。结果: 随药物浓度增加,木瓜蛋白酶与单核和PLT共孵育后以及木瓜蛋白酶与血小板单独孵育后MPA形成、P-选择素和CD11b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木瓜蛋白酶与单核细胞单独孵育后MPA形成和CD11b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或 0.001)。各处理组中,80 U/L 组对MPA和CD11b的抑制率均显著高于 20 U/L 组(P<0.01),木瓜蛋白酶与血小板和单核细胞共孵育组MPA和CD11b抑制率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木瓜蛋白酶可通过抑制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和单核细胞与血小板结合途径而对MPA形成及其诱导的单核细胞活化有抑制作用,这可能作为其可应用于抗血栓和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新机制。
    医院药学之窗
    甲巯咪唑致严重粒细胞缺乏临床分析
    张杰, 肖艳, 牛秋霞, 宋趣兰
    2015, 20(3):  293-295. 
    摘要 ( 273 )   PDF (154KB) ( 5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巯咪唑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一线治疗药物,粒细胞缺乏是其少见但严重的副作用,可预测性差。通过分析应用甲巯咪唑致严重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预防诊疗措施。分析发现抗甲状腺药物用药过程中特别是治疗初期,应高度警惕粒缺的发生。
    定量药理学
    华法林剂量预测公式对其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Meta分析
    胡静, 朱君荣, 于锋
    2015, 20(3):  296-303. 
    摘要 ( 236 )   PDF (919KB) ( 3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华法林剂量预测公式对其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1995-2013)、Pubmed(1995-2013)、荷兰医学文摘(EMBASE) (1995-2013)、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1995-2013)、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5-2013)和万方数据库,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试验,并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纳入的文献质量,提取资料,并采用Review Mananger 5.1 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前瞻性研究(3 238 患者)。其中英文5篇,中文4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1)华法林剂量预测公式可以减少临床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RR=0.56,95%CI(0.44,0.77),P<0.0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定﹑可靠。(2)到达稳定剂量时间:有5篇研究做出评价,但是存在异质性(P<0.00001,I2=97%)。进行敏感性分析去掉2篇低质量研究后,实验组优于对照组[SMD=-0.97,95%CI(-4.36,3.68),P<0.0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3)调整剂量比较:实验组要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SMD=-0.74,95%CI(-1.23,-0.26),P=0.003]。结论: 华法林剂量预测公式能提高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并且能降低血栓栓塞和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单硝酸异山梨酯对尼索地平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徐翀, 刘茜, 赵辉, 刘艳芳
    2015, 20(3):  304-308. 
    摘要 ( 212 )   PDF (806KB) ( 2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考察单硝酸异山梨酯对尼索地平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单独和联合给药组),用LC-MS/MS法测定血浆中尼索地平的浓度。结果: 大鼠单独给予尼索地平和联合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后,尼索地平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Cmax分别为(8.67±3.97) μg/L 和(9.21±5.02) μg/L,AUC0t分别为(19.6±9.9) μg·h·L-1和(25.7±13.7) μg·h·L-1,t1/2分别为(2.26±0.66) h 和(3.17±1.41) h,AUC0∞分别为(23.7±9.7) μg·h·L-1和(32.4±12.3) μg·h·L-1。统计学分析显示,单独用药与联合用药组药动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单硝酸异山梨酯不影响尼索地平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过程,为临床安全有效地联用单硝酸异山梨酯和尼索地平提供了实验依据。
    临床药理学
    Shh、Gli1基因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徐又海, 汪兴洪
    2015, 20(3):  309-313. 
    摘要 ( 190 )   PDF (371KB) ( 2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Hedgehog-Gli信号通路Shh及Gli1基因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检测30例MM患者及2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中Shh及Gli1 mRNA的表达,并分析二者与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 Shh mRNA与Gli1 mRNA在初诊MM患者中高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hh mRNA与Gli1 mRNA表达量在DS分期及ISS分期中显示:Ⅲ期明显高于Ⅰ期或Ⅱ期(P<0.05);但A组和B组(P>0.05)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hh与乳酸脱氢酶(LDH)和β2微球蛋白(β2MG)呈正相关,与白蛋白和血红蛋白(Hb)呈负相关;Gil1与LDH、钙离子、CRP和β2MG呈正相关,与白蛋白和Hb呈负相关;且Shh和 Gil1间存在正相关。结论: Shh及Gli1与MM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可能是MM靶向治疗的新的关注点。
    药物治疗学
    泛素连接酶hrd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彭俊璐, 史良会, 李繁宏, 赵墩墩
    2015, 20(3):  314-317. 
    摘要 ( 171 )   PDF (574KB) ( 2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泛素连接酶hrd1(hydroxymethylglutaryl reductase degradation 1,hrd1)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此探讨hrd1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临床胃癌组织及距癌灶边缘 5 cm 以上胃壁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63例胃癌(实验组)及其癌旁正常组织(对照组)中hrd1蛋白的表达水平,应用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分别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hrd1基因表达水平,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hrd1表达水平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及Q-PCR结果均显示,胃癌组织中hrd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d1在癌灶≥5 cm 的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癌灶<5 cm 的胃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hrd1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有无转移和临床分期均无关(P>0.05)。结论: 泛素连接酶hrd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提示hrd1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胺碘酮及氯沙坦对慢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心房结构及房颤复发的影响
    伍继初, 罗参香, 欧阳泽伟
    2015, 20(3):  318-322. 
    摘要 ( 356 )   PDF (234KB) ( 2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胺碘酮及氯沙坦对慢性房颤射频消融术(RFCA)后心房结构及房颤复发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经RFCA的入选患者240例,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胺碘酮组(A组,120例)和胺碘酮+氯沙坦组(B组,120例),A和B两组按照持续性房颤或永久性房颤再分别分为A1、A2和B1、B2两个亚组,比较术后6、12、18个月两组及其亚组左房前后径(LAD)、左房容积(LAV)及房颤复发率。结果: A、B组及其亚组术前LAD、LA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和LAV术后有不同程度缩小,A组和A1亚组均大于相对应时间的B组和B1亚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和B2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18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A组、A1和A2亚组窦性心律维持率 50.83%、53.85%和 48.53%,低于对应的B组、B1和B2亚组的 77.50%、80.00%和 75.7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部分复发者再治疗后窦性心律维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联合氯沙坦在首次RFCA术后较单用胺碘酮的疗效及左房重塑效应更好,复发率更低,这可能与氯沙坦的心房结构重塑和心电传导重建有关,但对术后复发患者的应用价值需进一步研究。
    综述与讲座
    黄芪建中丸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的临床观察
    高庆元
    2015, 20(3):  323-326. 
    摘要 ( 565 )   PDF (198KB) ( 3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黄芪建中丸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100例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奥美拉唑组)和试验组(合奥美拉唑联合黄芪建中丸组),治疗4周。结果: 对照组患者痊愈20例,显著有效1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0%;试验组痊愈30例,显著有效17例,总有效率为94%,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的主要症状明显得到缓解,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的Hp清除率分别为78%、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黄芪建中丸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比单用奥美拉唑疗效更好。
    中药对华法林作用的影响及机制概述
    殷硕, 于月, 郭兴蕾, 刘高峰
    2015, 20(3):  327-334. 
    摘要 ( 318 )   PDF (323KB) ( 7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法林是临床常用的一种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具有蛋白结合率高、依赖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及治疗窗窄等特点,易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造成患者出血风险增加或抗凝治疗不足等严重后果。中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临床应用广泛,与华法林合用的机会较多。本文根据已有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案例报道,分别对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制剂对华法林抗凝作用的影响及相关机制进行了综述和探讨,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基于提高临床试验管理效率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研发探讨
    程晓华, 陈爽, 吕农华, 熊玉卿, 刘丽忠, 李永昊
    2015, 20(3):  335-337. 
    摘要 ( 256 )   PDF (155KB) ( 2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临床试验实施过程进行监管,可以保证试验操作的规范化,提高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效率。本文介绍了本机构研发临床试验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情况,并就系统构建的合规化和应用的安全性进行探讨。
    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抑制剂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胡秀卓, 吕莉
    2015, 20(3):  338-343. 
    摘要 ( 2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应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及防止并发症,因此研发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降糖药物尤为重要。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SGLT2)抑制剂为近些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种用于2型糖尿病的新药物,有望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对该类药物的发展过程、代表药物、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综述。
    VEGF和MMP-9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万梅, 周志明
    2015, 20(3):  344-348. 
    摘要 ( 196 )   PDF (260KB) ( 4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极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在危害身体健康的同时,给家庭甚至社会经济及国民生存质量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些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成为国内外新的热点。一系列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事件一旦发生,受累的颅内动脉所支配区域的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在低氧刺激及炎性介质的作用下VEGF和MMP-9表达上调,两者的表达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梗死面积密切相关,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展过程及血管新生,可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利奈唑胺组织穿透性及在感染组织中的药效学
    李春杏, 付强, 朱珠
    2015, 20(3):  349-355. 
    摘要 ( 248 )   PDF (293KB) ( 1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奈唑胺对革兰阳性(G+)菌抗菌作用强,具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组织穿透性好,血浆或血清中>50%利奈唑胺可以穿透到感染组织,在不同感染组织针对不同病原菌PK/PD参数有所不同,中国人群利奈唑胺敏感菌最小抑菌浓度(MIC)为 0.5~2 μg/mL,对特定病原菌具有抗生素后效应,是治疗G+菌感染的糖肽类多重耐药的最后防线。本文就利奈唑胺针对G+菌感染治疗的组织穿透性及在感染组织中的药效动力学作一综述,为临床合理选用利奈唑胺提供参考。
    异烟肼致线粒体损伤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研究进展
    郭瑶雪, 邓晔, 李春, 贺蕾艳, 彭文兴
    2015, 20(3):  356-360. 
    摘要 ( 234 )   PDF (228KB) ( 4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国内外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异常是各种肝损伤(肝功能衰竭、肝硬化、脂肪肝等)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而在药物性肝损伤发展过程中线粒体也起着重要作用。异烟肼是临床应用广泛、效果显著的抗结核药,但在治疗过程中常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结核病的治疗。研究发现线粒体损伤是异烟肼肝损伤发生发展中关键一环,异烟肼及其毒性产物肼可通过激动氧化应激反应;抑制线粒体呼吸链中酶的活性;干扰细胞能量代谢及对线粒体膜产生攻击等方式使其功能异常,最终导致线粒体损伤,进而启动细胞凋亡程序。本文将对线粒体在异烟肼致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从亚细胞水平解释异烟肼致肝毒性的机制,为阐明异烟肼的肝毒性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