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15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0-11-26
    基础研究
    唐古特大黄多糖组分1对电离辐射损伤小鼠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
    刘琳娜, 郭志伟, 张琰, 覃华, 韩燕, 刘新友
    2010, 15(11):  1201-1205. 
    摘要 ( 99 )   PDF (248KB) ( 1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唐古特大黄多糖组分1(RTP1)对电离辐射损伤小鼠免疫功能的防护作用。方法: 采用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辐射对照组(irradiation control,IC)、RTP1低剂量组(200 mg/kg)、中剂量组(400 mg/kg)和高剂量组(800 mg/kg)。采用灌胃给药方式,连续 14 d。NC组和IC组则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第14天除NC组外,各组小鼠均接受 2.0 Gy/只60Coγ射线照射1次,照射后 24 h,对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及细胞免疫功能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与IC组比较,RTP1组小鼠的胸腺、脾脏指数、碳廓清指数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以及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血清溶血素生成值以及NK细胞活性均明显增加,与I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P<0.01)。结论: RTP1对辐射所致的小鼠免疫功能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Fascaplysin对ICR小鼠S180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体内安全性的初步观察
    徐炜烽, 王峰, 陈海敏, 卢晓玲, 严小军
    2010, 15(11):  1206-1210. 
    摘要 ( 88 )   PDF (475KB) ( 1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Fascaplysin对ICR小鼠移植性骨肉瘤S180瘤体的体内抑制作用。方法: 急性毒性实验采用LD50数据处理程序1.01版计算LD50。皮下注射技术建立荷S180骨肉瘤的ICR小鼠动物模型,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 (注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CTX,30 mg·kg-1·d-1)、Fascaplysin 高剂量组(20 mg·kg-1·d-1)和Fascaplysin低剂量组(5 mg·kg-1·d-1)共4组,观察相应处理10 d后各组小鼠移植瘤生长状况(抑瘤率)及瘤组织病理学形态变化。结果: 阳性对照组、Fascaplysin高剂量组和Fascaplysin低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53±9)%、(52±10)%和(30±12)%;给药期间Fascaplysin对ICR小鼠肝、肾组织未产生明显的病理性影响,而对ICR小鼠体内S180移植瘤组织的病理性影响较为明显。结论: 一定剂量的Fascaplysin对ICR小鼠S180移植性骨肉瘤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是一个有潜力的抗癌药物。
    非诺贝特抑制血管紧张素Ⅱ所诱导的心脏成纤维细胞骨桥蛋白表达升高
    李文举, 石苗茜, 欧东波, 丁璐, 牛晓琳, 刘雄涛, 郑强荪
    2010, 15(11):  1211-1215. 
    摘要 ( 116 )   PDF (271KB) ( 1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激动剂非诺贝特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I)诱导的心脏成纤维细胞骨桥蛋白表达升高的影响。方法: 分离并传代培养SD大鼠乳鼠心脏成纤维细胞,使用不同浓度(0、25、50、100 μmol/L)的非诺贝特预处理 1 h 后,加入AngII作用 24 h。分别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骨桥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非诺贝特显著抑制AngII诱导的心脏成纤维细胞骨桥蛋白mRNA及蛋白的表达,并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非诺贝特对心脏成纤维细胞中骨桥蛋白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其在心血管系统发挥抗纤维化和抗炎作用的部分机制。
    珠子参水提物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
    贺海波, 石孟琼, 卢训丛, 陈涛, 张长城, 王洪武, 袁丁
    2010, 15(11):  1216-1222. 
    摘要 ( 98 )   PDF (240KB) ( 1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珠子参水提物对耳廓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采用耳廓微循环观察法检测珠子参水提物对正常和血瘀模型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结果: 珠子参水提物能明显增加耳廓微血管管径及毛细血管开放数目,能有效改善肾上腺素所致的耳廓微循环障碍。结论: 珠子参水提物具有改善小鼠耳廓微循环作用。
    靶向性抗肿瘤融合基因RGD-IL-24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鉴定
    杨珺, 骆菁菁, 胡秀芳
    2010, 15(11):  1223-1228. 
    摘要 ( 88 )   PDF (355KB) ( 1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靶向性抗肿瘤融合基因RGD-IL-24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乳腺癌MCF-7细胞观察其感染,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效应和肿瘤靶向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利用PCR技术将GRGDS序列融合至IL-24的N端,克隆至pAdTrack-CMV质粒上。经PmeI线性化后与腺病毒骨架pAdEasy-1共转化大肠杆菌BJ5183,通过细菌内同源重组获得重组腺病毒载体pAdEasy/RGD-IL-24。重组腺病毒载体经PacI线性化后转染293细胞,包装出重组腺病毒Ad.RGD-IL-24。PCR方法鉴定重组腺病毒,TCID50测定病毒滴度,MTT法和形态学分析Ad.RGD-IL-24诱导MCF-7乳腺癌细胞凋亡的活性,细胞黏附实验评价其肿瘤靶向性。结果: 成功构建腺病毒载体,腺病毒滴度达 1.3×109 pfu/mL。Ad.RGD-IL-24诱导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显著抑制其生长,并具有肿瘤靶向性。结论: 成功构建了有较强感染能力和肿瘤靶向性的重组RGD-IL-24腺病毒载体。
    Caspase抑制剂F1013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邓利娟, 李湛军, 罗楹, 范慧红
    2010, 15(11):  1229-1233. 
    摘要 ( 93 )   PDF (357KB) ( 1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F1013对D-氨基半乳糖(D-GalN)及脂多糖(LPS)所致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的保护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采用D-GalN/LPS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AST和总胆红素(TBIL)含量;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学技术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BIL水平和肝细胞凋亡率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1)。F1013(5,2.5,1.25 mg/kg) 给药组大鼠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血清ALT、AST水平和肝细胞凋亡率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 或P<0.05),另F1013(5 mg/kg)给药组血清TBIL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F1013对GalN/LPS引起的大鼠急性肝衰竭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细胞凋亡有关。
    HPLC-UV法测定皮肤给药后大鼠血浆5-(4-苯氧丁氧基)补骨脂素浓度
    郝彬, 李欣燕, 周向军, 王永祥
    2010, 15(11):  1234-1239. 
    摘要 ( 95 )   PDF (293KB) ( 2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大鼠血浆中5-(4-苯氧丁氧基)补骨脂素[5-(4-phenoxybutoxy) psoralen,PAP-1]高效液相色谱-紫外(HPLC-UV)测定方法, 并用于大鼠皮肤给药后血浆PAP-1浓度的测定。方法: 以异欧前胡素为内标,血浆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应用Ultimate Column AQ-C18色谱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5∶25),流速 0.8 mL/min, 检测波长311 nm;采用PAP-1与内标峰面积比值进行定量。大鼠皮肤给药PAP-1,检测不同时间血药浓度。结果: 本方法最低检测限为 5.3 μg/L(S/N>10),线性范围为 5.3~2120 μg/L,血浆中PAP-1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为 2.3%~6.0%,准确度为102%~105%,回收率为 83.1%~86.5%。大鼠 15 mg/kg 皮肤给药后,PAP-1在4 h达峰。雄性和雌性大鼠的AUC分别为256和 1209 μg·L-1·h,Cmax分别为74和 225 μg/L。结论: 本方法专属性强、简便高效,可用于测定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中PAP-1的浓度。本文首次报道大鼠PAP-1皮肤给药的药物动力学过程,药代参数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定量药理学
    协方差分析在Ⅱ期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谢海棠, 孙华, 李娟, 童九翠, 江思艳, 李海刚, 潘行山, 贾元威, 孙瑞元
    2010, 15(11):  1240-1244. 
    摘要 ( 115 )   PDF (231KB) ( 3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介绍协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及其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运用实例说明协方差分析的思路,并介绍一种用简单EXCEL函数实现协方差分析的方法。结果: 实例分析表明,运用协方差分析,可得出新药组对矽肺的疗效优于老药组的结论,而不运用协方差分析时,新药组与老药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药临床试验中常存在基线特征在处理组间不均衡从而影响对试验结果的正确评价,采用协方差分析可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
    高效液相色谱柱前衍生化方法分析血浆中3-O甲基葡萄糖
    M'boungou Gwladys Jysmard, 王新廷, 刘晓东
    2010, 15(11):  1245-1250. 
    摘要 ( 161 )   PDF (336KB) ( 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本文首次建立了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作为柱前衍生化试剂对3-O-甲基-葡萄糖(3-OMG)进行衍生化的方法,并应用此方法对大鼠血浆中的3-OMG进行分析。方法: 70 ℃水浴时,3-OMG在 0.4 mol/L的NaOH条件下和PMP进行反应。衍生物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紫外检测波长为 245 nm。结果: 线性系数在 0.991 以上,最低定量限 0.0078 mg/mL。回收率在98%~105%之间,且日间与日内变异不高于12%。本方法成功应用于糖尿病大鼠血浆中3-OMG的分析。结论: 本方法简便、高效,适合对正常和糖尿病大鼠的血浆3-OMG进行分析。
    临床药理学
    基因芯片法检测抗高血压药物相关基因
    杨凡, 赵钢涛, 丁媛媛, 边佳明, 肖乐东, 许景峰
    2010, 15(11):  1251-1255. 
    摘要 ( 98 )   PDF (331KB) ( 2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检测219例样本的高血压药物相关基因的突变位点,并进行基因分型。对比不同检测方法,验证实验所用芯片检测方法的可靠性。方法: 采用基因芯片法对5个与高血压药物相关的基因进行检测分型,并与直接测序或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法所得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两种方法所得基因分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本实验采用的抗高血压药物相关基因芯片检测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方法简便快捷。
    小剂量盐酸纳美芬注射液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付志敏, 袁洪, 谭鸿毅, 谭志荣, 裴奇, 欧阳冬生, 黄原原, 黄志军, 阳国平
    2010, 15(11):  1256-1260. 
    摘要 ( 107 )   PDF (368KB) ( 2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小剂量(0.05 mg 和 0.1 mg)的盐酸纳美芬注射液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采用双周期两剂量自身随机交叉的试验设计。12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单次静脉注射盐酸纳美芬 0.05 mg 和 0.1 mg,采用 LC-MS/MS测定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以DAS 2.0 软件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 健康受试者单次静注不同剂量 0.05 mg 和 0.1 mg 盐酸纳美芬后,纳美芬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203±99)和(488± 350) ng/L;AUC0-8分别为(177±94)和(480±194)ng·L-1·h;AUC0-∞分别为(282±134)和(649±247) ng·L-1·h;Tmax分别为(0.08±0.07)和(0.12±0.14) h;t1/2分别为(2.0±1.1)和(2.8±1.2) h。结论: 注射用的盐酸纳美芬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符合二房室模型特征,在静注 0.05~0.1 mg 的范围内体内过程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
    肝炎灵注射液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
    贺敏, 裘福荣, 高成璐, 陈琴, 杨淑娟, 孙怡婕, 蒋健
    2010, 15(11):  1261-1266. 
    摘要 ( 108 )   PDF (307KB) ( 1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肝炎灵注射液在健康成年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12例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肌肉注射肝炎灵注射液2 mL,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苦参碱血药浓度。用DAS Ver 2.0 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苦参碱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符合二房室模型,平均t1/2z为(7.5±1.4) h,CLz/F为(17±4) L/h,Tmax为 0.5(0.33,4) h,AUC0-t为(2087±525) μg·L-1·h,AUC0-∞为(2131±541) μg·L-1·h,Vz/F为(185±47) L,Cmax为(235±63) μg/L;女性t1/2z为(7.1±2.0) h,CLz/F为(15±4) L/h,Tmax为 0.75(0.33, 4 ) h,AUC0-t为(2396±524) μg·L-1·h,AUC0-∞为(2456±549)μg·L-1·h,Vz/F为(149±31) L,Cmax为(263±76) μg/L;男性t1/2z为(7.8±0.6) h,CLz/F为(20±3) L/h,Tmax为 0.5(0.33, 1) h,AUC0-t 为(1816±322) μg·L-1·h,AUC0-∞为(1778±322) μg·L-1·h,Vz/F为(222±27) L,Cmax为(208±31) μg/L;AUC,Vz/F, CLz/F药动学参数在性别间有差异 (P<0.05)。结论: 肝炎灵注射液AUC,Vz/F, CLz/F药动学参数存在性别差异。
    多药耐药基因单倍体对中国癫痫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
    丁媛媛, 杨凡, 刘静, 许茜, 张梅, 许景峰
    2010, 15(11):  1267-1272. 
    摘要 ( 98 )   PDF (213KB) ( 2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基因(MDR1)C1236T、C3435T、G26677T/A 3个SNP位点单倍型对中国汉族癫痫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 实验选择单药服用丙戊酸钠的汉族癫痫患者143例,根据临床资料分为耐药组(n=68)和控制组(n=75),应用Pyrosequencing法测定MDR1基因C1236T、C3435T、G26677T/A多态性,同时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耐药组和控制组患者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结果: 耐药组C3435T位点CC型发生率(66.18%)高于控制组(26.03%)(P<0.01),而CT型发生率(19.12%)则低于控制组(60.27%)(P<0.05),耐药组C1236T CT型(23.53%)低于控制组(45.33%)(P<0.05);单倍体分析结果表明,丙戊酸钠耐药组单倍型CGC(18.38%)高于控制组(9.33%)(P<0.05);单倍型TTT(10.29%)低于控制组(17.33%)(P<0.05);血药浓度检测结果表明:CGC型的血药浓度高于控制组,两组资料间血药浓度均值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R1基因CGC单倍型影响癫痫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可能是引起丙戊酸钠耐药的影响因素。
    药物治疗学
    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或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
    俞蔚, 唐新华, 王文, 徐小玲, 章一丰, 方顺元, 周爱芬, 王苏英, 傅胜文, 韩丽雅, 金宏义
    2010, 15(11):  1273-1278. 
    摘要 ( 94 )   PDF (235KB) ( 1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以氨氯地平为基础的联合降压治疗方案不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血压的相关临床影响因素。方法: 2008年3月至10月在浙江省11家医疗机构入选50~79岁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700例,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随机分为氨氯地平加复方阿米洛利组(A组,354例)或氨氯地平加替米沙坦组(B组,346例),进行早期联合药物降压治疗,随访观察8周。根据血压控制情况,A组中分为血压控制亚组(290例)和血压未控制亚组(64例),B组中分为血压控制亚组(272例)和血压未控制亚组(74例)。结果: A、B两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分别达81.9%和78.6%。A组中血压未控制亚组的基线收缩压、舒张压和体重指数(BMI)均显著高于血压控制亚组(P<0.01);心率、合并脑血管疾病史较高于血压控制亚组(P<0.05)。B组中血压未控制亚组的血尿酸、蛋白尿均显著高于血压控制亚组(P<0.01);收缩压、舒张压较高于血压控制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MI、心率和舒张压是氨氯地平加复方阿米洛利联合降压治疗血压未控制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136、1.047和1.074)。尿酸、尿蛋白是氨氯地平加替米沙坦联合降压治疗血压未控制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04和1.536)。结论: 舒张压、心率和肥胖是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降压疗效欠佳的主要相关临床因素。尿酸、蛋白尿是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降压疗效欠佳的主要相关临床因素。
    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瑞芬太尼静脉输注麻醉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研究
    刘华程, 李军, 孔微微, 上官王宁, 蔡明阳, 连庆泉
    2010, 15(11):  1279-1283. 
    摘要 ( 114 )   PDF (202KB) ( 1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新型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与吸入麻醉作比较。方法: 择期行短小手术患儿60例,年龄3~9岁,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静脉组:应用新型小儿丙泊酚系统血浆 3 μg/mL 靶控输注联合瑞芬太尼持续静脉输注 0.2~0.3 μg/(kg·min)以维持麻醉;吸入组:对照组,采用持续吸入3%~4%七氟烷维持麻醉;均置入喉罩行气道管理。于麻醉前(T0)、诱导毕(T1)、喉罩置入即刻(T2)、切皮(T3)、切皮后 10 min (T4)及喉罩拔除即刻 (T5)等时点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谱指数(BIS) 。术后记录麻醉苏醒时间、清醒程度(OAA/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T2~T5时点HR、MAP吸入组大于静脉组(P<0.05 或 0.01);T1~T5时点HR、MAP组内比较,静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吸入组比较,静脉组苏醒时间降低、停药后 10 min 的OAA/S评分增高、术后烦躁及恶心呕吐例数减少、麻醉效果满意例数增高(P<0.05)。结论: 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瑞芬太尼静脉输注麻醉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过程平稳, 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应激反应较小,不良反应较少,术后恢复质量较好,是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血脂康抗心衰药效的临床研究及其降低血浆脑钠肽的相关性
    廖祥明
    2010, 15(11):  1284-1287. 
    摘要 ( 94 )   PDF (166KB) ( 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血脂康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血浆脑钠肽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评价该药抗心衰疗效,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加服血脂康,疗程8周。治疗前后用彩超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d),以ELISA法与散射比浊法分别测定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和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 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LVEF明显升高、LVDd明显下降,血浆NT-proBNP、HS-CRP水平均明显下降;观察组血浆NT-proBNP与LVEF呈负相关 (r=-0.72,P<0.05),与LVDd呈正相关 (r=0.75, P<0.05);血浆HS-CRP水平与LVDd呈正相关 (r=0.31, P<0.05),与LVEF增加呈负相关 (r=-0.387, P<0.05)。结论: 血脂康能降低血浆NT-proBNP、HS-CRP水平,抑制左心室重构,改善心脏功能,在慢性心力衰竭防治中起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神经体液功能有关。
    综述与讲座
    氯吡格雷抵抗的基因多态性探讨
    贺春晖, 胡琴, 邹建军, 陈绍良, 樊宏伟, 谢红光, 朱余兵
    2010, 15(11):  1288-1293. 
    摘要 ( 86 )   PDF (220KB) ( 2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氯吡格雷作为抗血小板药物,是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预防血栓事件的标准治疗药物之一。然而由于个体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反应性存在差异,部分患者在服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后存在抵抗现象而发生临床血栓事件。目前氯吡格雷抵抗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基因多态性被认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本文就转运体、药物代谢酶和受体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药动学、药效学和临床事件的影响作一探讨。
    P450酶和转运体的DNA甲基化调控:提示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
    杨杰, 谭洁, 邹建军, 周俊山, 谢海棠
    2010, 15(11):  1294-1299. 
    摘要 ( 97 )   PDF (222KB) ( 1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胞色素P450酶和转运体的基因多态性已被公认是导致临床上药物反应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但个体间某些代谢酶、转运体的基因型和表型不一致的现象不能完全用基因多态性来解释。表观遗传药理学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来研究遗传因素与药物治疗的关系,为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提供了新的解释。P450酶和转运体都受表观遗传因素控制。最常见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是DNA甲基化,它不会改变基因的遗传代码,而影响基因的表达。由于它对基因组序列的维护,DNA甲基化可用来解释某些基因多态性与表型的不一致现象。本综述总结了DNA甲基化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对P450酶和转运体的基因表达影响的最新进展。
    血液稀释对麻醉药物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
    袁晓红, 郭建荣, 金孝岠
    2010, 15(11):  1300-1304. 
    摘要 ( 107 )   PDF (185KB) ( 3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液稀释(HD)是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重要方法之一,近年来在外科手术中应用广泛,其优点显而易见,但血液稀释会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从而可能影响术中麻醉药物的作用。本文就不同血液稀释方法对各种麻醉药物作用的影响作一综述。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早期诊断成人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的生物学指标
    张近波, 张小乐, 许国斌, 董志兵, 李传光, 王文龙
    2010, 15(11):  1305-1309. 
    摘要 ( 97 )   PDF (186KB) ( 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出现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需要寻找早期诊断急性肾损伤的生物学指标。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似乎是早期诊断急性肾损伤的生物学指标,它是否能够早期诊断急性肾损伤已经做了广泛的报道。本文综述了已有研究证明它是否能够早期诊断急性肾损伤。
    基于RBL-2H3细胞模型的I型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研究
    赵吟, 李钦, 张信岳
    2010, 15(11):  1310-1314. 
    摘要 ( 202 )   PDF (228KB) ( 5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型速发型过敏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长期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和研究。类过敏反应自20世纪80年代在造影剂和麻醉剂的使用中发现以来,其发生频率不断提高,尤其随着中药注射剂的广泛使用而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其确切机理还尚未得到阐明。RBL-2H3细胞是一类表面含有丰富的IgE受体鼠嗜碱性淋巴细胞,在研究过敏反应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就如何以RBL-2H3细胞构建这两类过敏反应的体外细胞模型及如何检测其效应分子进行简单阐述,同时介绍这两类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药物基因组学与心律失常疾病的治疗
    申音, 邓婕, 宋洪涛
    2010, 15(11):  1315-1320. 
    摘要 ( 99 )   PDF (248KB) ( 1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非常接近,而个体的差异易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为此研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药物基因组学来正确地引导药物的使用,以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并减少毒副作用。本文就近年来抗心律失常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